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秦始皇兵马俑(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秦始皇兵马俑(散文)


作者:老百 进士,840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217发表时间:2015-12-13 21:16:04
摘要:实在是佩服古代人的智慧,将这其中的6000多个兵马俑在这个大坑中,摆出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严阵以待,遇敌出击,俨然是一支整齐威武、浩浩荡荡的秦朝军队,保卫着秦始皇地下王国的安全。

【柳岸】秦始皇兵马俑(散文) 儿子今年参加高考,被陕西国际贸易学院录取。我们一家三口从新疆奎屯出发,乘坐火车一路东行,8月29日,来到学院所在地咸阳。
   同事的女儿曹倩在西安工作,专程来到咸阳火车站接我们。到陕国贸给孩子报到完毕后,曹倩邀请我们在西安附近转转,尤其是兵马俑,因为有话道:不看兵马俑,等于没来西安。这也符合我们这次千里送孩子来入学的另一番意思,陪孩子高中苦读了好几年,现在应该轻松地旅游一下了。
   第二天清早,曹倩就开车来到学院宾馆,我们夫妻坐上车,然后直奔位于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午,曹倩给我俩购了参观票,并且很聪明地让我们拚凑了个五人小团体,这样,聘请的导游费就是五人分摊了。
  
   一、铜车马展厅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首先来到的是铜车马展厅。
   这座展厅在地下,灯光较为幽暗,说这为了保护展品的完整。一进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停放在展厅的两座铜车马。据导游介绍,这两辆铜车马是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的,其大小是按实物一比二制作,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共由三千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设计之精巧穷极华丽、工艺之高超,无以伦比,被专家们誉为“青铜器之冠”。
   一号铜车马叫辕车,也叫立车,因乘这种车要保持站立姿势而得名。本车装备以武器为主,车厢前栏板上有一个铜质箭筒,内装50支锋利的铜箭;左栏板外侧的另一箭筒中有12支铜质箭羽,左内侧有两个银质承弓器,并有青铜弓弩一副,左栏板内侧车厢内,还插有一件中国出土最早、最完整的盾牌。
   其中最让我们感到惊奇的那把独杆圆盖的伞,它拔起了车的高度,与方形车身代表着天圆地方。看似笨重的伞柄上装有双环插销,拉起一环,伞便可以随着车身与太阳的转动而自由转动180度。当正午两点成一线时,伞又回到直立的原位。若同时拉起双环,伞柄可脱离,以便主人离开车时能轻巧的取下随主人遮风挡雨,伞柄底端的两端式折叠扣能将伞成45度角牢牢地插入泥土里。不仅如此,伞柄中间还另有机关,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柄可以当作进攻之矛,伞可以当作防御之盾,果真是一物多用呀!我当即赞叹道:这么多的功能,简直不亚于“爱疯六”。听说考古人员用现代机床复制这套车盖要经过很多重工序,古代工匠的本事之高,真叫我们这些后人汗颜!
   二号铜车马叫安车,因乘坐这种车辆安稳舒适而得名。有点遗憾的是,原车出外巡展去了,现展的是仿制品。仔细观察,这辆安车有个穹窿状的椭圆形车盖,而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后乘式车厢内十分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车厢窗密布缕孔网眼,一方面可以使车内向外看,但是车外却无法窥见车内情况。另一方面缕孔网眼可以随意调节密合程度,从而调节车内温度,设计的确很科学、也很合理。据说秦始皇出巡天下时,乘坐的就是这种安车。
   由这两辆铜车马车,可以看出秦代的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工匠们可以成功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可惜,这些劳动人民日积月累的智慧结晶,却被封建帝王封杀,掩埋在地下几千年了。
  
   二、秦俑一号坑
   从幽暗的铜车马展厅出来,我们随导游来到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科学的建筑物,这就是秦俑一号坑展厅。
   走进展厅,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里面跨度极大。导游介绍说,这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达14260平方米,这就是有两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哟!
   我们是从东门进入的,首先看到就面东而立的的整齐排列的兵马俑,这些比较完整的或者已经修复完完好的俑像,显得很威武整肃。导游给我们说:“这儿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这前面的就是前锋部队,共有210人,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
   这个秦俑坑总体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
   在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诽成38路纵队,站在这11个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俑.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在中间还有一批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他们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
   不过,这些后续部分比起前锋的整齐就逊色多了,因为一号坑的中部是并未完全挖掘好,有不少倒下以及破碎的兵马俑,让坑道略显空荡。
   至于一号坑的后半部分,更是处于原始状态,有不少修复或等修复的兵俑在此立着。
   据说早年间,老谋子携第一代谋女郎巩俐上演《古今大战秦俑情》,近年,银屏硬汉成龙大哥又与韩国女星金喜善合演一段《神话》,都是以此地为真实背景拍摄的。
   我妻子问导游:“这儿总共有多少兵马俑呢?”
   导游回答:“若是全部开发,一号坑应该有6000多个吧。”
   云南小姑娘“哇”地一声惊叹,接着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为他制作数量如此之多的兵马桶呢?”
   导游显然对这类问题轻车熟路,答道:“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为其殉葬。令李斯承办此事。李斯心中惧怕.唯恐此举会引起民怨沸腾,他便向秦始皇建议,制作与其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桶,守护其亡灵,以壮声威。秦始皇于是降旨,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60御林军为原型.制作成陶俑,而且这些桶必须手握实战兵器按实战队形排列……
   听到此处,小姑娘就插言道:“有种传说,这些陶俑是用的真人,然后外面糊上泥塑,烧烤而成的?”
   导游笑了:“这都是看电影看多了,被艺术的虚构给误导了。其实,制作工艺很复杂,开始时工匠们制成陶俑放在窑里烧,然而出窑后却都炸开了。后来,有一个工匠为发泄对监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监工陶涌的头去掉,将其四肢“削”去,用手“掏净”其内脏,放到窑里分段烧,这一次竟没炸窑,再把头和四肢装在佰身上,一个活生生的监工出现了,于是,工匠们开始了大规模的制俑工程。八千个御林军俑就这样被造了出来。”
   实在是佩服古代人的智慧,将这其中的六千多个兵马俑在这个大坑中,摆出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严阵以待,遇敌出击,俨然是一支整齐威严、浩浩荡荡的秦朝军队,保卫着秦始皇地下王国的安全。
   于是,在我的眼前,恍然间就出现一个场景:虎狼之师的秦军,秣马厉兵,准备横归六国,可军队的主人仍躲在地下某角落,酣然大睡。他们就这样站在黄土坑里,如终保持着不变的姿式,永恒着坚忍的神情,一直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岁月更新着腐朽的武器,那个秦王的梦想早已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感慨之,在此留影题照:
   金戈铁马欲出征,凝固成俑藏地宫。
   秦王酣睡两千年,怎知岁月已变更。
  
   三、秦俑三号坑
   我们从一号坑出来,跟随导游向北走了二十多米,就来到秦俑三号坑展厅。
   这个展厅面积很小,只有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如果从它的建筑布局来看,主要由车马房、南北厢房组成。车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对坑道的东门,这样便于车马进入。导游告诉我们,这儿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但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前二号坑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而三号坑则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前两个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这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
   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从该坑与秦陵的位置,以及从这个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来判断,三号坑应该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也就是说,秦俑坑当中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将领,可见当时思虑严密,布局严谨了。
   据导游介绍,这个三号坑前些曾被洪水淹过,但洪水消退之后,地坑完好无损,甚至地砖都平整如初。让我们感叹,古人制作的工程真是严把质量关呀,若是豆腐渣,要掉脑袋的。比如,这儿打墙用的土都是特制的,是从外地运来,经过筛选,再炒熟,杀死各种虫卵和细菌,然后兑入糯米等加强粘度,这样,夯实的墙体即不生草,坚硬牢固程度也极高。
   另外,还有个细节,几乎每个兵俑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实行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秦人2000年前就已采用了。
   在三号坑中,悬挂着部分兵俑出土后的形象,其实,兵马俑是古代墓葬的一个类别,但秦俑严格摹拟实物,带有肖像写生的性质和特征,从出土的几千个兵俑来看,相貌各异而又栩栩如生。
   据说,秦始皇密令李斯以8060御林军为原型制作陶俑,但不敢叫御林军知道。因为当时民间流传一个说法,若某人被别人复制成柄.其魂也就被勾走了,这可是大忌。于是,李斯强令工匠们想办法,那些能工巧匠们只好纷纷去找御林军中自己的亲戚、朋友、老乡、熟人,仔细观察其容貌特征,并默记于心,回去后,再凭印象通过模压、塑捏、刻画、贴条等手法,烧制成陶俑。这样制作出来的兵俑千人千面,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在这些兵俑中,甚至可以找到像鲁迅的、像张学友的,呵呵,个个气度不凡呀!这不仅显示了当吋先进的烧陶技术,也展示出秦军横扫六国成为虎狼之师的威严,古人的智慧和能力真的不容小觑。我就在所拍的照片题诗以记之:
   二千年前兵马俑,中外游人尽耸容。
   秦军号令今何在?陵墓霸气百代雄。
  
   四、秦俑二号坑
   我们随导游最后来到的是二号坑,这个坑有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是1994年11月才展出的,我记得当年4月旅行结婚途经此处时,这儿还没开放。
   二十年过去了,现重新参观,坑还是没有挖掘出多少呀。导游解释说,主要是当今考古科技的发展还不到完全挖掘的程度。比如刚出土的时候,这些兵马俑都是有彩绘的,有紫的、绿的、蓝的、黄的,也就5到10分钟之内,眼看着他们表面起皮,变成一卷一卷的,而颜色也随着这些表皮剥落了。这是因为秦俑已经在地下深埋了两千多年,早已经和地下环境形成了平衡。一旦出土,这种平衡被突然打破,就会对文物造成损伤。
   正因为如此,二号坑成为三个坑中保持最原始的状态的坑。而这个坑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估计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车马和鞍马500多匹。可惜以上这些数据是考古学家从有限的出土的兵马俑出得出的结论,这里就陈列着已修复好的几个代表性兵马俑和一些兵器实物。
   在一个跪射俑前,我们停下脚步。导游介绍说,这个就是出土的几千个武士俑中最帅气英俊的一个代表。我们认真观察,他上身铠甲披身,右膝跪地,左腿蹲曲,双目凝聚前方,甲片随着身体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导游让我们注意他那只向后翘起鞋底,针角是两头细致续密,中间疏稀,纹路清晰可见,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足见雕刻之细腻。他挺立着上身,一双丹凤眼凝聚前方,冷峻的面庞透露出咄咄英气,双手紧握的弩箭早已准备随时起身发射,发髻左偏能够方便右手向背着的箭筒中取箭。当我走到他的侧面时,果真如导游所说的,他竟与陕西省地图的轮廓十分神似,头部好似陕北,腰部正如关中,双腿正是陕南,这是巧合还是天意?因此这尊兵马俑就成了陕西的标志。
   另一个是将军俑,他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面的铠甲形制特殊。双肩及前后胸用彩绸扎成的花结,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军工章。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从这个将军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
   看到此处,导游问我们:“注意的看看,这将军两只手交错平坦,向下按着什么呢?”
   我思索了一下,答道:“应该是按着一把剑吧!”
   导游笑道:“正确,这把剑很神奇哟,一会到兵器陈列处你们会看到它!”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几具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真是各具神态,他们有的表情肃穆,好像在听首领的号令;有的颔首低眉,好像在考虑制胜的策略;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肌肉丰满,体形健壮,似乎号令一响,便会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当我们来到兵器陈列处时,首先找到的就是那把青铜剑,导游继续介绍道:这剑刚出土时,是被压弯成了一定弧度,没想到一抽掉压迫物,它竟然一下弹直了。而且历经了2000多年,其表面无蚀无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专家们曾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经过鉴定,发现它表面有10-15微米的铬盐氧化层,因此它具有防腐抗锈的能力。而这项技术德国与美国人在上世纪40年代才发明出并申请专利,而我国两千年前的工匠们就已经运用上了类似的技术,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据说德国与美国人一直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除了这把青铜剑,我们又参观了出土的秦代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兵器,如剑、铱、吴钩、矛、戈、铰、弓、弯等等。这些兵器主要是用铜和锡做成的,经分析里边还含有其它13种稀有金属。可见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能够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走出这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我脑海中还一直印象着那样兵马俑,他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营垒,面东背陵,象征着守卫秦始皇帝陵的卫戎部队,印证着千年以来不为人知的秦军之辉煌。
   此时此刻,我的耳边隐约响起一首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是呀,岁月流逝中,历史苍凉的声音缓缓流淌,“一页风云散呀,变幻了时空。”在这里,我们可以去追溯到那样一个久远的过去,这儿有着让我们敬仰的古代文明,还有让我们值得自豪的光辉成绩。
  

共 56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讲解员,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将我们带入辉煌的兵马俑。铜车马展厅,我们了解了辕车和安车,不仅有结构的介绍,还有功能的叙写,兼以抒情。秦俑一号坑不仅有准确的数字列举,还不时续写游人的言语情态,饶有兴趣,加上文学的想象,让我们如临其境。秦俑三号坑主要突出介绍工匠的制作的用心与精致,让我们知道了秦俑为什么会如此撼天动地。秦俑二号坑侧重于点面结合,突出跪射俑和将军俑,让兵俑栩栩如生,更显制作之精良。真的佩服作者的记忆力,更佩服作者的耐心细致。这等游记,仿佛兵马俑的百科全书,读之,心潮澎湃,眼界大开,顿生前往一睹的冲动。美文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禾下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禾下土        2015-12-13 21:18:53
  至今我也未能前往一游,读此文,聊以解渴。老百文安。
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回复1 楼        文友:老百        2015-12-13 22:20:54
  感谢禾社的精心编辑,您辛苦了,向您问好,有您的鼓励和支持,老百会更努力的!
2 楼        文友:禾下土        2015-12-13 21:19:30
  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回复2 楼        文友:老百        2015-12-13 22:21:27
  向禾下土问好!老百也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的纪录下来,希望能与网上友友共享!
3 楼        文友:禾下土        2015-12-13 21:21:48
  祝老百文建笔丰,多多指教,共筑“江山”永固。
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回复3 楼        文友:老百        2015-12-13 22:23:52
  感谢禾社,老百写游记,也就是想让知识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为此,要不断学习,其中您就是我学习的榜样,请多指教!同时也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12-13 21:25:58
  年轻的时候,我也参观过兵马俑,可惜,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印象已经模糊了,老百老师的佳作,又唤起了我的记忆,那壮阔的场面又栩栩如生展示在眼前。心情再次唤起激情。感谢老师分享,也见识了老师的文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4 楼        文友:老百        2015-12-13 22:25:40
  向刘社问好!老百只是个文学爱好者,在文学园地属草根一族。像这类散文游记写多了,也就顺手了,无非就是将自己所见所闻如实记录,若是搞不清楚的,可以网上查寻相关资料,然后加上所思所感就是。留作自己旅行纪念,也与网上志同道合的友友共赏!
5 楼        文友:如风姐姐        2015-12-13 22:02:22
  拜读老师的精彩大作,收获了不少知识。于是心内涌起许多无比滴佩服和崇敬!(*^__^*) 嘻嘻……当然还有羡慕多多。点赞佳作!遥祝吉祥!
回复5 楼        文友:老百        2015-12-13 22:27:23
  向如风姐姐问好!有知识才有高雅,有情感才有浪漫,有品味才有层次,有真诚才有朋友。友谊是快乐之源,是工作的动力,是健康的要素,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好人一生平安!愿你快乐每一天!
6 楼        文友:草原白杨        2015-12-14 07:08:55
  跟着老百的笔墨,又重游了兵马俑。佳作,拜读了。
回复6 楼        文友:老百        2015-12-14 09:06:07
   欢迎光临,谢谢欣赏;祝福白杨,幸福吉祥。
7 楼        文友:成敏        2015-12-14 14:02:03
  真的佩服作者的记忆力,更佩服作者的耐心细致。这等游记,仿佛兵马俑的百科全书,读之,心潮澎湃,眼界大开,顿生前往一睹的冲动。美文佳作,推荐阅读
8 楼        文友:伏飞        2015-12-14 15:41:11
  曾经两次去西安,未能去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借此美文一睹风采,遥祝!
9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15 22:17:44
  羡慕老百,见多识广!
10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11-03 13:17:58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哥哥在临潼华清池对面开了一家“贵妃餐厅”,接待中外游客。我哥哥的家就在附近,我的母亲在哥哥家居住时,我多次去临潼,也很多次参观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但我只是看热闹,对兵马俑的具体情况说不上来。今天我看了此文,弥补上了这一课。我向比导游还精通的老百致谢!鞠躬!遥祝秋安!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