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海放牧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海】最后的那头牛(散文)

精品 【墨海】最后的那头牛(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36发表时间:2015-12-24 07:52:07
摘要: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那个女孩天意般地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如果没有那头曾经奄奄一息的牛,也许我至今还是生活在那个村庄,与那方土地打着交道,收获着五谷杂粮。正如她后来和我开玩笑时说那样:“可能还在你家那个牛呆着的草垛南边晒太阳了,哈哈哈……”

在传统的农耕作业中,牛,曾经是农业生产中的默默奉献者,也担当着耕耘土地重要的角色。是它的背驮载着数千年的农业发展,也是它托起了农人乃至全社会的希望和历史文明。不用去查看任何关于牛的历史资料,单凭记忆中宋代梅尧臣的那首《耕牛》:“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就可以领略到牛曾经的风采。
   在我的记忆的褶皱里,一直有一头牛的身影潜伏着,尽管经历了数十年的岁月风霜的侵蚀和时光的打磨,仍然鲜活如初。它虽然没有为我带来什么荣华富贵,但它却换来了我走进高等学府的台阶,换来了我在滚滚红尘中赖以生存的衣钵,也为我铺平了相对平坦的人生之路。
   我的家乡,地处在苏北的沿海滩涂,原本的盐碱之地虽然不能用不毛之地去形容,却只能够生长那些诸如盐蒿、海英菜一类的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其间还见缝插针般地生长着芦苇。经过多年的水土淡化后,逐渐可以开荒种植一些农作物。和其它地方一样,其耕田耘地的第一功臣首先就是那一头头、一代代的牛。因此,在曾经土地集体化的时代,一个生产队往往饲养着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牛,水牛耕地耘田,黄牛打场碾磨,牛,成为当时当地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
   党的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劲舞到我们村庄时,我们村庄首先实行的不是将土地直接承包给农户人家,而是稳妥地将生产队化整为零,分成了四个承包小组,提高了农人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地的产出,不过,也带来了一些让人心痛的事情。
   牛,虽然是当时耕作的很好动力,可它同时有需要专人去喂养。土地划分给小组管理后,喂养牛的问题就成了老队长最为烦心的事,当时无论轮到哪个小组都不会去诚心诚意地去喂养。老队长就是喊破了嗓子,有的人不是洋装充耳不闻,就是故意躲避,即使被盯紧的人也是应付一下罢了。可一旦到了使用牛的时候,却你争我抢,甚至如同使用机械一样轮番使用,在这个组里刚刚耙完地,就被牵到那个组里去耕田,牛蹄上的泥巴还没有干,又被赶到场上去打场……
   没有一年的时间,我们生产队的十一头牛,连饿加累,被活活折腾死了四头。到了年底,至今都不明底细地又“丢失”了三头,眼看着皮包骨头的三头老黄牛,老队长经过多次申请后,含泪“下令”毙杀,分享给全村村民熬了几锅给汤喝了。只留下了一头羸弱的不满一岁的小犍牛,孤孤单单地在社场上晃悠,白天啃着草皮度日,晚上傻不拉几地躺在空旷的无人问津的牛舍里,瘦得每一个关节都可以看到。
   当然,老队长留下那头牛,也有着他自己的想法和希望的。一是牛小,只要稍微有人眷顾一下也不至于饿死,来年或许能够长成为健壮的家伙,就是耕地打场的极佳帮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过于迅速,超出了他的想象。不过就是他那肤浅的目光和仁慈的想法,却给我留下了人生的一线希望。
   生产小组承包制,提高了农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势必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也证明了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的准确性,进而也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脚步。1980年的春风刚刚吹绿了村头的那颗老柳树的枝条时,布谷鸟还未啼鸣时,老队长在掌声中拿起了丈量土地的走弓(木头做成的人字形工具),将荡漾着青波绿浪的三麦和经过寒冬冻酥的稻田,一一分包到每家每户,翌日又将农机具“拍卖”给了村民。轮到那头牛时,吓得好多人如避瘟神般地都跑出了会场,皮包骨头的小牛不但没有完了队长的心愿,却成为了他的烫手山芋。
   事实上,也无怪无人愿意去出钱去买下那头牛,它其貌不扬不必说,何况当时一口人只有一亩田不到的人家也没有必要去喂养一头牛。当我父亲让二哥将买下的拖拉机开回家后,去缴钱时,老队长正独自背着双手,一字眉成为了倒八字,在他苦心经营二十几年的社场上转着圈。当他看到我父亲时,眼睛一亮,好像见了救命稻草一样:“啊,是大爹来了呀!”他转身指着那头牛说:“请您就行行好吧,将那头牛也买回家吧,不然……”
   在老队长的一再说服下,父亲最后才勉强地将牛牵回了家。拴在了我家院前专门堆放柴草的那条小河岸上的一棵老刺槐上,因为那里既可以让牛在春秋时日在树冠如伞下美美地纳凉,还方便让它在知了唱鸣时自由地到水中去享受一番清凉,即使在冬天也可以在草垛旁躲过西北风的凄厉和严酷,享受阳光的温暖。
   自从家里多了那头牛,本身就整天要为病人忙碌的父亲,更是要起早摸黑。每天天一亮就去放牛同时,还要在牛背上放上二个篓子,在牛享受肥美的草头时,还要拿起磨成为月色的银镰,去割一些青草带回家,留着中午去喂牛。夕阳烧红西天时,又得再次去放牛,同时又要带回牛夜间的草料。春、夏、秋三季,牛吃青草,饲料没有问题,到了冬季就得吃干草。为了牛冬天的温饱,从浅秋开始,父亲每天要故意多割一些草,晒干堆砌起来,同时还要准备一些柴火去与邻居家交换一些豆秸,还要在人家打场时去收集农夫人家丢弃的那些扁瘪的谷物。经过父亲一年的精心饲养,那头全村人都鄙视的小牛,出人意料地疯长起来,到了第二年春天,居然成为了体重足有千斤的大水牛。
   一九八一年,我参加了高考,结果以半分之差而金榜无名,与高校失之交臂。本身就想让我子承父业的父亲不但没有半点怨气,倒还有一些“喝彩”之意——有了他继承医术的最佳人选,去传承数辈的医术,肯定不会让祖传的医术失传的同时,他自己也好早点休息,颐养天年。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将想法告诉我时,我却把头摇成为货郎手中的拨浪鼓似的,说了一连串的“不”字。气得父亲最后只说了一句话:“不学医,可以,你就去种田吧!”言外之意就是不让我再去学校复读高考。
   于是,就在那片“希望的田野”里,开始了我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生涯,还接过了父亲那把放牛的鞭子和那把弦月般的镰刀。杜牧笔下的牧童是一种诗意画面,可真正轮到自己去放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的是青山绿水,脑子里确是一片空白,空白中还有一些灰暗的云,索然寡味。好多时候我就将牛赶到绿草青青处,对牛儿不闻不问,听任自由,自己就偷偷地去找伙伴们一道玩耍去了。
   我吊儿郎当做事、虚度光为人的行为,让父亲一筹莫展。面对我的逆反心理,父亲虽然睁一眼闭一眼洋装不知,可也少不了唉声叹气。用他后来回忆的话说:在淮海战役时面对美式机枪喷射火苗都没有惧怕,义无反顾地一往无前;面对日常的医务中光怪陆离不同病症都没有退却,即使自己会遭到灭顶之灾也没有抽过眉;可我的玩世不恭却让他无能为力,只好暗地里一再考虑。如果,如果不是那个丫头的出现……也许是少不省事,我当时确实在破罐子破摔,一味地放纵自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能够让没有头绪的事发生蝶变,往往是在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之时。
   一九八一年的九月十日,我将那头牛牵到青纱帐后,按照父亲的安排,脱去了脚上的凉鞋,走进了荡漾青波绿浪的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去拔草。尽管清香的气息让我惬意,可看似飘逸的稻叶,不一会就将我那白嫩的皮肤划上了一道道不断沁出血珠的伤痕。让我第一次感到:“大有作为”的田野并不像我曾经想象的那么美。
   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吃午饭时,刚刚考入中学的侄子从我的母校带回一封白色信封的信,他高兴地对我说:“小叔,你的同学真好,走进高校才几天就给你来信了!”信封上那熟悉得不能够再熟悉的字,只一眼,就让我泪流满面(写信的她是我在高考时一见钟情的那个她)那是她在走进高校后写来的第一封信。那份信,没有去诉说什么相思之情,更多的是在打听我的现况:如果高考得中那是我的心愿,如果名落孙山,请继续努力!最后叮嘱到:“无论你在天涯还是海角,求你赶快回信!”
   连续三封类似的来信,不仅“拧”得我不得喘不过气,也让父亲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再三考虑后,父亲在“偷”看我的来信后,对我说:“雨春,为了你不辜负那个女孩的心意,你明天就去学校联系一下,准备去重新复习高考吧!”“爸,我不读了,家里那来这么多钱呀?三哥刚刚结过婚,眼下五哥在催着四哥早点结婚,好让他也筹办婚事,而二姐也在办理嫁妆……”未等我说完,父亲把眼睛一瞪:“钱,不用你管!但,我有话在现,无论那个女孩以后和你怎么样,你要记住:是她改变了你的命运,你要感恩人家就是了!”
   第二天早上,父亲刚刚放完牛回到家,一个牛贩子就满脸笑容地来到我家,先背着手在那头牛的身边转了几圈。无怪人们常说:牛,是一种通灵性的动物。那个牛贩子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可那头牛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但,它是怎么知道自己将要被卖、被宰的信息,当时确实是一个谜(科学证明:牛有着十分高级的小脑,能够预知自己的命运)。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亲眼看着我们一家人对它的态度,说它对我们一家没有情感谁都不会相信。虽然那头牛并没有帮我家耕耘过一分土地,朝夕相处,我们一家人也对它有着一定的情感。
   不知是为了避免外人知道买牛的价格,还是怕牛听到他确实是来买牛的人(据说,一旦牛听到并明白,当他去牵牛时,牛会奈着不走,甚至会用牛角去刺伤或者撞死买牛人)。他一走进我家的门,就将父亲拉进房间去谈价格。买卖牛的价格当时不会在嘴上去明说,而是用手去“谈”的。首先是那个人将手指伸进父亲的手中,比划一番后,又让父亲的手指放进他的手中比划一番,如是三番五次后,那个牛贩子脸上浮出一丝为难又狡诈的笑容,双手拍了拍,一甩袖子,一语不发地走了。父亲也什么话没讲,自顾自地放牛去了。
   大约三天后的夕阳西下时,那个牛贩子大约中午喝了些酒,满脸通红地有走进了我的家门,再次走进房间,几番比划后,两人一击掌,哈哈一笑的牛贩子从腰间解下一个黑色的皮甲子,从中取出一沓钱,正反数了三次后递给了我父亲。父亲走出房间,从门后的一个木头橛子上取下一个崭新的牛缰绳,一边去为牛更换一边对牛说:“有人请你去帮忙耕一些地,你要勤快一些才是呀!”不知底里的牛“哞”了一声,然后服服帖帖地跟着牛贩子走了。
   在牛被牵走的第二天,喜欢看热闹的人从集镇上带回了休息:那头牛已经被杀了,杀前不断的流泪和哀嚎……
   就在那牛被杀的那天,父亲用那头牛换来的钱,让我重新走进了窗明几净的教室……在那个女孩长达三年的牛一般耐性的鼓励和帮助下,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后,又融进了喧哗的城市,城里肯定是见不到牛的身影的。
   在日后回乡时,再也没有看到牛的身影,牛的那份工作已经被拖拉机所取代,农村的收割播种实现了机诫化,我们的村庄再也没有人家去饲养牛了。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那个女孩天意般地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如果没有那头曾经奄奄一息的牛,也许我至今还是生活在那个村庄,与那方土地打着交道,收获着五谷杂粮。正如她后来和我开玩笑时说那样:“可能还在你家那个牛呆着的草垛南边晒太阳了,哈哈哈……”

共 43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叙事和抒情并重的散文,文章记述的是关于牛的往事。故事中的那头水牛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看罢此文,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它那流泪的身影。牛,作为农民的好帮手,当走到一个新的时代时,已经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变成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作品深情款款,将人与牛的故事娓娓道来,尽管作者尽可能的用一种平静的言语来诉说,但文章中还是充满了对那头改变自己命运的牛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作品中的最后一句话,将整个文章推向了高潮:“如果没有那个女孩走进我的生命中,如果没有那头曾经奄奄一息的牛,也许我至今还是生活在那个村庄,与那方土地打着交道,收获着五谷杂粮……”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一头改变了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水牛……倾情推荐!【编辑:透明秋语】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24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12-24 07:52:49
  一篇美文,值得品铭。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12-24 07:53:11
  感谢赐稿,期待精彩不断!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12-24 07:53:33
  恭祝创作快乐,冬日安暖!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汤梦才        2015-12-24 12:12:24
  是牛的奉献,改变这个世界,使千百年来让人类能以果腹,牛是人的朋友,当我们步入现代文明的时候,它却变成了一道美味。当桌上端来这道莱的时,我仿佛看到我的祖国辈在哭,牛类也寒心!想想没有牛类,世界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它是人类的功臣,究竟要怎样保护这个功臣,又有点无可奈何的无奈……
5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5-12-24 17:00:04
  感谢赐稿墨海,放牧心情!
6 楼        文友:紫气微扬        2015-12-30 13:13:44
  娓娓道来的叙说,真切感人,欣赏佳作!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