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墨人生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笔墨】大槐树下(情感小说)

编辑推荐 【笔墨】大槐树下(情感小说)


作者:狮城狐眼 童生,84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24发表时间:2016-01-01 13:24:56
摘要:他们最后的一次约会选择在这颗大槐树下,那天也是个下雨天,她低着头,不敢看他,只平淡地说了一句:“在你和母亲之间做选择,我只有选择她,希望你能原谅。”说完他们都哭了,哭得不能自制,像天空落的雨,很久很久不会停。


   终于坚持到了晌午,累坏了那个她,她实在是累了,累得一点不想动。一上午的割麦子,割得她好辛苦,尽管包得严实,小腿还是被镰刀割了几道伤痕,现在还在疼,但又能向谁倾诉,难道又向他说?他也很累,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知青的小院,扑倒在水缸前,舀起一瓢水,大口的喝着,几乎一口喝干。一转头才发现她比他早一些回到了知青点。一见到她,再累的他露出了笑容,习惯地问她:“晌午想吃什么?”“都行”她随着他来到灶房,一个三个人进来就转不过身的地方,这个两年来伴随他们几个知青糊口的地方。很快他就和好了面,一边砸蒜一边切葱。另一边的她熟练的烧着大锅里的水,火苗映红了她的脸,显得特别的好看。他望着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种类似农户小两口般的日子,正是下乡知青的生活写照,很像电视剧《潜伏》中的假扮夫妻,这样的情景,他们不知还要熬多久,也不知何时是尽头。
  
   她把他像兄长般关爱,许多细微的关心体现在具体的层面,替他缝一粒掉下的扣子,帮他端一杯口边的茶水,高兴的事情与他分享,哭闷的烦心向他倾诉,不知不觉中她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天。他也是如此,同年同月的他们,他只比她大三天,一个工厂大院的生活环境,一个工厂子弟的中学同窗,相同的生活环境更贴近了互相理解的距离,尤其是下乡的缘分,莫名将彼此的关系更拉近。此时双方的年龄正是青春似火,离二十岁还差几天的光景,如果按正常情况,他们正是谈情说爱的光景,可现在谁还敢往感情的方面想,大家都清楚,任何一点小小的借口都会让自己回不了城。
  
   知青点的院子是过去的大队部,靠近村子里唯一的一片空地,空地的边上,一棵百年的大槐树成了整个村庄的地标,它枝壮叶茂肩负着全村人的希望。与地道战里钟大叔敲钟的方式不同,挂在大槐树上的大钟每天天不亮就响了,声音缓慢而平稳。派活的队长通过钟声将下地干活的人召集在树下,以他熟练的语速分配给全村每个人一天具体的工作。这个发生在特殊年代里的事情,几乎在全国每个村落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因为大家都是社员,人民公社的社员,是集体的一份子,所做的每一件事,名义上是为公社集体舔砖加瓦,不如说不做就会因为没有工分而等待救济甚至挨饿。
  
   他和她来到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棵大槐树,记得下乡的第一天,五个知青披红戴花,在敞篷车上绕城一周,接受民众呐喊般的欢送,那可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的辉煌,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激动的心情还未抚平,五个小时以后,他们就来到了他们神圣的广阔天地,来到了离家几百里之外的一个小山村,即将实践农民的角色。当队长在大槐树下用方言讲完了欢迎的稿子,当送行的父母兄妹的车队渐渐远离村子的时候,悲壮的一幕发生了,五位同学齐刷刷跪下了,望着亲人的方向,仰面大哭,哭得连迎接他们的乡亲们也一起掩面。
  
   新来的五个知青中,三男两女,除了他俩之外,男知青一个姓刘,爱好美术,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走路一摇一摆的,好像上身和下身明显脱节。另一个姓杜,会拉小提琴,但拉出的声音比早上敲得锺还难听,可他又特别喜欢拉。女知青中的于同学应该是个美人,不仅仅是公社里的美人,拿到全县比一比,她是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两只水灵般的大眼睛,看到谁,谁先蔫了。许多人听说这个知青点有个美人,总是有事没事的跑来转一转,甚至连村上的大伯也常说鸡走失了,拐进来院子偷偷看一眼。
  
   一次,一个公社的罗干事来视察,他的职务是县知青联络组的成员,一直想参军的他因罗圈腿而被淘汰了。可拥有党票的他在农村非常吃香,下了四年乡,竟然脚上没沾过土。整天跨个军用包,到处视察写报告,说是听取知青意见,其实是到处蹭饭吃。这天来到大槐村知青点,指明要于姓女孩做饭给他,害的其它男生牙咬得格格响。美人问他:"想吃什么?"他嚼文弄字:"馍馍咸菜而已."。美人犯难,这馍馍有,咸菜有,而已是个啥?这可真没有。美人转身回去问刘同学,刘下棋刚输,正在烦恼,用河南话回了一句:"恁个脚!"美人犯愁:“吃我的脚,没门。”可又不敢得罪罗,于是她将脚放到洗脚盆里涮了涮,来到屋里。饭做好了,罗同学还在装佯蒜,从包里拿出红宝书和所谓的文件在看。美人小心翼翼将饭端上了桌子,递上筷子轻轻说:“罗干事,而已今天是没有了,而已汤可以吗?罗姓同学只顾盯着美人脸看,一句也没听清美人说的什么,一边吃一边说好,尤其对而已汤更是赞誉有加。吃完他说:”于同学,没想到你不但长得漂亮,做的饭菜更是一流,尤其是汤,以后我会常来,一定会常来。"
  
   经过一个月的熟悉生活后,知青开始了繁重的体力活,很快他们的脸颜色就接近当地人的颜色了,和地里的紫茄子一个样了。可是没过半年,姓刘的调到了县上,成了办黑板报的能手,姓杜的被宣传队看中成天演出,就连美女于同学也被罗干事弄到知青联络组成了联络副官,昔日热闹的知青点突然安静了下来,只剩文中开头说的他们两个了。
  
   面终于做好了,他先给她捞了一碗,接着泼上辣子,一股陕西油泼面特有的味道使得整个灶房香味肆溢。他总是这样,每次让着她先吃,如果饭不够,就自己少吃。身子板在下乡期间明显消瘦,但他的精神无论谁见了都说罕见的好,也许这就是爱的呼唤吧。可是这种美好的呼唤还来不及听到温柔的回声,就遇到了他俩史料不及的暴风骤雨,她的天要塌陷了。知青中招工的小道消息不断蔓延,他们也得到传闻,某位同学被招走了,或者哪位知青回城了。她的母亲先着急了,毕竟女孩子总这样下去前途迷茫,如果能早些招工可了却父母的心事。而他对招工似乎不太热衷,因为家庭出生不好,他清楚无论如何表现都轮不到他。他相信老天是不会永远睁开一只眼的,总有一天风水回轮到他的一边。果然不出所料,老天没开眼前,邓大人先开眼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在民间很快传开,没有什么比这个喜讯让他兴奋了,这一夜他喝酒竟然醉了。后来的许多夜里,知青点灯光几乎夜夜亮着,灯下的身影执着而坚定,破旧的炕上铺满了复习的资料,记工分的帐本背页也都是他写下了的公式和习题。
  
   她也在一边为他暗暗的使劲,为了给他补补身子,她精心策划了一场翻版的鸿门宴,只是所请的客人不会说话罢了。这一天,午后的太阳烤得人难受,她把院子的大门打开,把手中的黄豆顺着进门的方向撒开直到灶房,然后耐心的等待着客人到来。果然没过多久,一只大公鸡晃悠悠的走进院子,没有任何防备的它毫无戒心,叨着地上的黄豆一直跟进了灶房。亲眼目睹客人按照自己设计路线进入了口袋,她异常的兴奋,赶快跑去关好了大门,回身大喊:“快出来!快出来!”
  
   里面复习功课的他听到喊声急忙出来,顺着她的手势一下子就全明白了。只见他走进灶房,扑捉住公鸡,拧断其脖子,连毛带皮退去后,迅速埋进院子,活生生的一只鸡就这样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被扔进了沸腾的锅里。突然有人敲门,进来的是个老汉,他迟疑的问:“女子,看到我家的芦花鸡了吗?”“没有。”她回答时没有一点的慌张,老汉继续往里走,来到灶房他闻到一股喷香的鸡汤味,同时看到他正蹲在灶台上,一手拿着锅盖,一手拿着勺。老汉四周观察,没有任何痕迹,默默的看了他一会儿,问:“在熬汤?”“对,还没好,要不要一起吃?”“不了不了,你们吃,你们吃”,老汉扫兴的走了。
  
   他们有十天没有沾到腥味了,这一顿真是痛快地解了馋,同时也打破了知青杀鸡褪毛的最高记录,相信今后也很难有人超过。今天看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在那时对于知青来说格外的正常,因为再高尚的情操也抵挡不住饿扁的肚子,特别是漫长难熬的苦日子,他们偶尔的点滴聪明也只有发挥在怎样或更好的填饱肚子上了。
  
   终于熬到等待公布高考成绩的时间段了,那些日子的他就像个精神病患者,做什么都没有心思,下面条的水烧干了他不知道,水龙头打开哗哗地流他记不得关。在他的脑海里仿佛只有一个数字,那就是分数,他的考分到底是多少?是否过了分数线?多少次他梦中惊醒,又绝望的再次睡去,这个夏天,真是一个漫长的夏天。张榜的一天终于到了,当他在县城教育局张贴的密密麻麻的名字中看到自己被录取时,他无力的瘫倒在地上,抱头痛哭,似乎把一生的眼泪都哭干了。事过三十年后的一天,他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到,我庆幸自己考进了大学,不然我的前途迷茫,我已经对自己的前途彻底绝望......
  
   从县城返回到大槐树下的一路,他欢快的高歌,无比的兴奋,当他出现在大槐树下时,她突然像鸟儿一样飞了出来,相视片刻后,两人紧紧地拥抱,不想松开,再也不想松开。两人恋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古城,与同学们为他们的恋情欢呼正好相反,她家里却坚决反对,且态度十分强硬,尤其是她的母亲。
  
   他为此伤透了心,也想了很多方式,其中通过她母亲的好友说服,但收效甚微。最后他鼓起勇气,敲开了她家的大门,他准备与她母亲好好地长谈一次,用自己的诚意打动她。那一天,雨下得很大,他不知自己是如何走出她家的,更不知自己已经是一个落汤鸡了,他的耳边一直响着她母亲最后的一句话:“我要找的女婿,是要能把我女儿招到城市工作的人,谁能,就嫁给谁!谁快,就嫁给谁!”。
  
   他们最后的一次约会选择在这颗大槐树下,那天也是个下雨天,她低着头,不敢看他,只平淡地说了一句:“在你和母亲之间做选择,我只有选择她,希望你能原谅。”说完他们都哭了,哭得不能自制,像天空落的雨,很久很久不会停。

共 38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描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活片段,文笔自然流畅,感情真实动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感谢作者留给后来人一幅感人至深的历史画面,让读者感悟历史,反省历史,对当下青年人信仰缺失造成的浮躁现象具有一定的启迪。倾情推荐阅读,感谢投稿笔墨,希望佳作继续,顺祝作者冬暖!【编辑:梦外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外人        2016-01-01 13:27:18
  感悟历史,启迪当代!
2 楼        文友:半步蜗牛        2016-01-01 22:37:23
  欣赏好文,感谢老师赐稿笔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