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地红尘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红尘·彼岸之花】占老师和她的家人

编辑推荐 【红尘·彼岸之花】占老师和她的家人


作者:美丽愿望树 进士,6799.6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81发表时间:2009-07-20 20:33:47

占老师是我新结识的朋友。年近古稀的她头发早已被无情的岁月染白,但那张丰腴而白皙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皱纹的侵袭,而是洋溢着中年人那种干劲十足的拼搏。她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风雨不误,因此她的身体有如年近五十的中年妇女一般硬朗。如果没有那一头的霜发,你不会想到她已年近古稀,更不会想到曾为人师的她曾有过怎样坎坷的人生。
   我很荣兴被她老人家称为忘年之交,并有幸能够了解她的生长经历以及她的家人的一些情况。
  
   上个世纪40年代,占老师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有大片芦苇,无边无际地与天相接,荡漾着层层绿意。但那里人烟稀少,贫穷落后。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里有占老师难忘的童年。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家境贫穷的占老师从小就非常懂事,经常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就这样,占老师一边做家务,一边在和弟妹玩耍中结束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转眼间,就到了上学的年龄。正如占老师自己所说,她的命运非常好。那时正赶上了新中国刚刚成立,穷人也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占老师就幸运地成为了新中国“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着朝气,充满着希望,自然进入了学堂。她知道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完全要归功于党和政府的功劳,否则上学的事情对她这样穷人家的闺女来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她就下了决心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一份力量。
   她因成绩出色,最先加入了少先队,光荣地成为了建国后的第一批少先队员。占老师骄傲地说,从小学到高中,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成功地考入了辽宁省的一家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现在说起这段经历,占老师的脸上显现出几丝得意的笑容,毫不向外人掩饰自己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正当占老师的人生和事业处在黄金的季节时,中国人民又迎来一个黑暗的时期。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一时间,政府机关和公检法相继瘫痪,学校停课,工厂罢工,当权派和知识分子成了人们批判的对象。学校里平时被学生敬爱的校长和老师都成了学生批判的对象。占老师也没有逃过此劫,她因教授学生外国文学,被红卫兵批成搞“封修资”,从而被抓进的牢狱。她天天挨批斗,日日遭毒打,直被打得鲜血淋漓,昏蹶过去。每当夜深人静时,她都会从噩梦中被吓醒,总会梦见自己被判为死刑,被人枪毙一命呜呼地惨死在狱中。在这种受人凌辱、惨遭折磨中,她简直生不如死,对这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世道完全绝望了。她曾几次要咬舌自尽,但一想到家中的父母曾给了她那么多爱,虽然家穷子多,但她从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就是为了父母,她也要好好活着呀。于是,她咬紧牙关,承受了如今年轻人想像不到的痛苦,在一次次生与死的严竣的考验中才艰难地熬了过来。
   7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结束,中国人民终于送走了寒冷的冬天,又迎来了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崭新的春天。占老师也被平反了,她“官复原职”,继续在教师的岗位上干着教书育人的工作,直到退休,并多次被评为了“优秀教师”。
  
   “占老师,爷爷现在也退休了吧。”我关心地打听她爱人的一些情况。
  
   “是的,他以前是律师,早已退休在家。”提到老伴,占老师的脸上露出了几丝微笑,她幸福地向我讲述了她丈夫的一些事迹。
  
   他是四川人,出生在一个地主的家庭。虽然家庭富裕,但家里的孩子非常多,他又是家中的次子,再加上他大哥的不幸夭折,家里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却不允许他上学读书,仍然让他上山砍柴,照看弟妹。他只好听从父命,帮衬家里。这样又过了六、七年,十四、五岁的他看见同自己一般大的孩子都小学毕业,上了初中,而自己却连一个大字也不识,这不是和同龄人差得太多了吗?想到这,他的求知欲望就像那烈火,熊熊地燃烧他的全身。却仍然不敢对父亲说,一想到父亲那严厉的态度,他身体中那燃烧的烈火就像被一盆冷水浇灭了。
  
   奶奶知道他非常渴望上学后,便说服儿子让孙子上学:“你就让他上学吧,以后等分家时,这家产可以分给他,知识又怎能分给他呢?”这是一句多么意味深长的话呀,简直就是一句至理名言,奶奶虽然没上过一天的学,却能说出这样一句令人值得回味的话,可见她是一位多么有远见的老人呀。
  
   正是奶奶的这句话,让孙子进入了校园读书,改变了他的一生。
  
   终于迈进小学校门的他,却不得不因为没有基础从头学起。这样他就从二年级开始学起。他知道自己比别人大七八岁,就要比其他的同学更用功读书,同时他又不屑和这些小孩在一起学习,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来自学老师还没有讲的课程。由于他勤奋好学,再加上他天资聪颖,所以二至五年级的课程他只在学校里学了半年,然后连续跳到更高的年级继续学习更深的课程。即使是这样,他的成绩在年级还是数一数二,在学习上从来没有过吃力的时候。
  
   初中毕业后,他当了兵,尽管部队的生活很紧张,但是他每天还会挤出时间来自学文化课。退伍以后,他又考上了大专,学习法律专业,继而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律师。
  
   “然后我们就结了婚,有了一男一女,生活也非常幸福。”占老师幸福地回忆着说。“虽然儿女们的年龄相差太大,但他们在感情上没有隔阂,什么事都能聊到一起去。”
  
   最让占老师感动的一件事是发生在小儿子身上的。那时她大女儿刚结完婚,小儿子也只不过有十岁的样子,如果在今天来看,他还是个不谙事的孩子,可是那时的他却过早地懂得很多道理。
  
   一天,女儿女婿回到了娘家。占老师留他们在家里吃午饭,她知道女婿爱吃鱼,于是就为女婿炖了一盘鲤鱼。吃午饭时,大家都舍不得吃,把鱼留给了女婿吃,女婿也毫不客气,独自享用丈母娘为自己开的小灶。午饭过后,小俩口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娘家,回到了自己的小家。
  
   吃晚饭时,她看见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女婿中午没有吃完的鱼后,感到很奇怪,也对自己有了一丝的埋怨,责备自己这个妈当的不够格,竟然忙于工作,连儿子想吃鱼也不知道,因为那个时代物资紧缺,平时普通人家的饭桌上很少能见到鱼。只有请客吃饭才舍得买鱼。这时,她心中产生了一丝疑问:“既然他这么爱吃鱼,中午怎么就不吃呀?”于是她就问儿子。
  
   儿子懂事地回答说:“那是给姐夫做的,在咱们家里,姐夫是客,如果我要是中午和他抢着吃,那显得多没礼貌呀。”
  
   听到儿子说出的这番话后,占老师感到特别欣慰,他才只有十岁,就能懂得这些道理,怎么不让做母亲的骄傲和自豪呢??从此以后,她就经常做鱼儿子给吃,即使自己吃不饱饭,也要满足儿子这一小小的愿望。
  
   占老师如同每一个女人一样,把儿女拉扯大后,又带大了外孙。已经儿孙满堂的占老师本应该和自己的老伴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祸从天降,老伴的车祸事件又给她带来了意外的伤心和劳累。
  
   那是1997年的一天,占老师在坐车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一辆出租车把几个人同时撞伤的事件。出于好奇心,坐在车里的她打量着那些受伤的伤员。就在这时,占老师在那些伤员中发现了一双熟悉的鞋。“这不是老伴的鞋吗?老伴今天出去打官司时不就是穿的这双鞋吗?”当时,占老师的第一直觉就是老伴一定是出车祸了,那一刻,她觉得有一股骤然降临的灾难和巨大的悲痛象山一样,沉重地压迫着丝毫没有准备的她。这种不祥之兆驱使她在车里再也坐不下去了,她就对司机大声喊:“停车!”?
  
   车还没有停稳,她就迅速地跳了下去。
  
   当她看见那双鞋的主人正是自己的老伴后,又发现了老伴的头被撞的鲜血模糊。这时她就像掉进了十八层地狱,又被沉重的冰块狠狠地砸了一下,几乎都要昏了过去,但她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这时,她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快点送老伴去医院,她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如果晚了,老伴也许会失去记忆,成为植物人,甚至会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一切可能发生的后果她都想到了,也做了最坏的准备,但她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把老伴送到医院去了。
  
   到了医院后,老伴一直处在昏迷状态中,头部流出了大量的血,医生说他不宜做手术。看着危在旦夕的老伴,又得知了其他同时出车祸的伤员都先后地死亡后,占老师不知自己的老伴会怎样,也许……占老师已经做好了处理后事的准备。即使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占老师依然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她要看到老伴的最后一眼。就这样,占老师就在老伴的身旁守候了一夜,同时她也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希望会有奇迹发生,老伴会醒过来。
  
   第二天中午,奇迹果然发生了,老伴在昏迷二十七个小时后,终于醒了过来。更值得庆幸的是,老伴的思维依然正常,并没受到任何损伤,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这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能让儿女不耽误学习和工作,占老师没日没夜地护理老伴。经过将近半年的住院治疗,她的老伴终于痊愈了,几乎和正常人一样。
  
   现在,占老师和她的老伴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每天除了到外边晨练外,还会读书写作,偶尔也会帮助儿女做做家务。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极为充实和幸福。
  
   最后,我祝这对老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开心地度过以后生活的每一天!
  
   写于05年7月

共 36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走过半个世纪的占老师历尽人间的苦难,真正苦尽甘来,是生活的真正和谐带来的,是满怀希望的回报,祝愿占老师和她的家人幸福快乐每一天!——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雨        2009-07-20 22:01:25
  经历了苦难才知道幸福的可贵,更知道珍惜。
独自走路,欣赏风景
2 楼        文友:无尘        2009-07-21 05:24:00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报。深情的笔触,让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