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海放牧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海】童年的腊月(散文)

精品 【墨海】童年的腊月(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66发表时间:2016-01-28 15:30:11
摘要:如同现在一样,腊月是农闲的时候,一走过腊八节,农人们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着欢度春节。首先是生产队为了丰富农人的文娱生活,除了要安排上二场露天电影外,还要请来大队的文娱宣传队来表演一些农人喜闻乐见的节目。有一场锣鼓是敲响在腊月的晚上的,而且一旦敲响就会夜空中持续到正月十五,在闹元宵的烟火璀璨中才会停歇,那就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淮海锣鼓。

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童年里都有着曾经的美好黏在记忆的褶皱里,有草长莺飞的春日旋律,也有夏日莲荷的临波风韵,更有西风赏菊香的三秋的静雅画面,当然,无法缺少雪舞冰天的那些冬日况味。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有一个关于童年冬日的长廊,在那些曾经的秒杀定格中,有一本关于腊月的小人书一直翻动着,虽然纸张业已乏黄,但其墨香犹浓,仍然弥香在我的心房。
   今天下班回家,孩子问我晚上吃什么饭,我脱口而出:“今天是腊八,当然烧腊八粥呀!”话未落音,孩子就冲了一句“那有什么好吃的?!”意在不愿意去吃腊八粥。于是只好作罢,但孩子的话语却让我的思绪沿着岁月的长河,停泊在我童年那个腊月的青石板码头旁,去眺望那流淌在寒冬腊月里的那些浪花。
   那童年的河水不用说是呈现碱性的,青石板码头的四周包覆着一层厚厚的苔藓,只有向上的一面斑驳着。站立码头上,一抬头,就看到了我家老宅的灶房,灶房很矮,矮到伸手就可以触及屋檐上的冰锥,房顶上却竖立着高高的烟囱,炊烟袅袅升腾,随风袅袅翩舞,灵动了老宅。
   有人说,炊烟是村庄的脐带,依我看,炊烟就是家的象征,也是游子思念和牵挂的根。炊烟里不仅可以看到父母那忙碌的背影,更可以闻到父母对儿女那爱的味道。是夜清梦,梦见自己在炊烟散发而出的馨香气息里垂涎欲滴,迅速向家门跑去。
   刚进家的院门,就一眼瞥见妈妈正站在灶房的灶头前,一边向灶膛里添加柴火,一边在用那把金黄色的铜勺在锅里不停地搅拌着。蒸汽如烟似雾氤氲在灶房的上部,也将鲜香的气息拥挤出灶房,一向腼腆的我顾不得许多,未进灶房就大声问道:“妈妈,今天你做的是什么饭呀?怎么这样鲜香呀?老远就想吃了!”
   “今天是腊八节,当然是腊八粥呀……”就在我想走近灶房时,原本青丝的妈妈瞬间变成了满头白发,满脸菊花般的皱纹,在向我挥挥手后,什么也没有说,就不见了身影……“妈妈,妈妈……”当我从梦中醒来时,才想起妈妈早在十年前的那个腊月,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去了人们常说的那个天堂。
   我的童年,是在那个人民公社时代度过的。那个时代别说是农村,就是城市也处在半饥饿的状态,生活条件比较艰难,所谓的腊八粥不可能有当今的那些腥荤肉类,最多会放上一些猪的脂油。但,腊八粥里的谷物到许多,都是平素节省下来的。在那腊八粥里不仅有玉米小麦和大米的粒状物,还有黄豆、绿豆、赤豆等等豆类,正因为杂七杂八的谷物,也使得腊八粥具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白如玉,黄似金,绿若翡。再加上那些蔬菜的搭配和点缀,使得腊八粥更是秀色可餐,充满着诱惑。在那种时代,无疑就是一份极佳的享受,是一粘舌尖就黏在味蕾末梢的记忆。
   腊八粥,虽然是寒冬腊月里的饭,但它却携带着四季气息。有着在春阳下晒干的菜干子,也有在夏风中吹干小鱼虾,还有秋霜飞舞后萝卜樱子,更少不了冬日旷野中那些野菜……总之,腊八粥就是名副其实的“一锅粥”。也正因为腊八粥凝聚了四季的精华,流韵着一年的许多精髓,因此,我一直认为腊月起始于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而并非是初一,我还让人啼笑皆非地说:腊月只有二十三天。
   如同现在一样,腊月是农闲的时候,一走过腊八节,农人们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着欢度春节。首先是生产队为了丰富农人的文娱生活,除了要安排上二场露天电影外,还要请来大队的文娱宣传队来表演一些农人喜闻乐见的节目。有一场锣鼓是敲响在腊月的晚上的,而且一旦敲响就会夜空中持续到正月十五,在闹元宵的烟火璀璨中才会停歇,那就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无论阵容还是道具都及其简单,它只是一人一锣一鼓,表演者也往往端坐在一桌一壶一杯前,表演者口齿伶俐,拥有着不烂之舌,既能够模仿出那金戈铁马的恢弘场面,也能够描绘出小桥流水的静雅环境;既能够渲染出风雨雷电的惊天动地,有能够道出爱恨情仇的缠绵悱恻……
   淮海锣鼓,既有着京韵大鼓那种精气神,也拥有着苏州评弹那种绵软气场,还具有着山东快板的干净利落秉性,它汲取了众多说唱艺术的精华,滋润了自身的魂魄,不仅成为了当地一种让人迷醉曲艺节目,也曾经出人意料地声震上海滩。一部《红色瀑布》让一位艺人曾经创下连续一百一十八场场场座无虚席的记录。
   夕阳西下,炊烟升绝,夜纱很快地披上了村庄的肩头,淮海锣鼓就会敲响在生产队的社场上,为了取暖,书场往往被设置在牛房中。几堆牛屎燃起篝火,烟雾顺着气窗升腾天空,火光却将牛房烘烤得暖暖和和。农人围坐在篝火旁,一边聆听和回味着说书人的字字句句,一边将自己一年中的劳累在心灵深处洗去,重新托起新春的希望。
   也许是时代就该不断变迁,这种说唱艺术的喜爱者往往是那些中老年人,对于孩童乃至青少年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当然与孩童的耐心有关,孩童爱动的天性让他们等不得故事情节地慢慢打开,所以在成人听书的时光,孩童往往聚集在社场上去玩游戏,或者躲在牛房的一角去打扑克、下军旗。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这句农谚说明了季节的一个特征。在我的童年时,大气近乎零污染,冬天来得快,特别是腊月正直三九,天气特别的寒冷,不仅会大雪纷飞,就是那奔腾不息的河流也往往被冰面牢牢封住,使得河面成为了我们脚下的道路,平如镜面的冰上就成为了孩童的游戏场。虽然当时没有什么溜冰鞋,同样能够来个百米滑行;滚动的铁环经常让我们追逐不上;最喜爱在冰面上去抽陀螺,只一鞭子,那陀螺既会转得让人感到心焦。祸福相依,冰面可以让我们玩得欣喜若狂,有时也会让我们摔得鼻青脸肿,有时还有让我们一不小心就掉进冰窟窿的可能,我就有过落汤鸡的经历。
   瑞雪兆丰年。雪,不仅是老农的喜爱,更是我们孩童的青睐。那时的雪在腊月是经常会下,而且雪量往往很大,积雪几十公分的时候很多。尽管天空还在飘舞着鹅羽般的雪片,孩童总是迫不及待地在雪中去打雪仗、对雪人,往往忙得满头大汗,玩得不亦乐乎。最感兴趣的是数个孩童一起动手,将雪堆砌成为一个小小的房子,然后钻进去,燃起篝火,在大雪纷飞中去聆听雨声。在熄灭篝火后,去欣赏冰锥垂帘。
   曾经的腊月,有一个铁定的风俗,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扫尘。欢乐的时光易过,不知不觉地,腊月过半后,按照风俗家家户户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要得吃,扫十七;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既道出了扫尘的时间,有说出了人们的美好期盼。农村大多是泥墙草房,但主屋和偏房的面积却不小,一旦扫尘,不仅要将家中的橱柜搬出来,还得将那些农具和生活用具的坛坛罐罐全部拿到室外,还真是不小的工程量。
   泥墙泥顶泥地面,使用一年的房屋不可能没有一些灰尘。为了干干净净地过好年,扫尘是必需的。大面积的墙面到用扫把很容易清扫,而那些墙角常常被那些蜘蛛织网捕食,厚积着灰黑色的灰尘,非鸡毛掸子还真的不容易清除。墙面上那些纸质画面上灰尘更是离不开鸡毛掸子去轻轻拂试。
   好多人家在扫尘时,会去重新装饰一下房子,主屋的山墙上往往是悬挂或者张贴字画的地方,主人只要更换一些山水或者花鸟的画作即可,而正面的中堂在当时是张贴马恩列斯毛等伟人像的地方,要十分慎重和小心地处理,倘若你撕毁和搞破,就会成为“四类分子”,去挨大会批小会斗。人们只好将用新卖的头像去覆盖,使得中堂的墙面往往十分臃肿。
   “腊月二十三,送灶老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说。”人们刚刚忙碌完扫尘一事,一转眼就来到了二十三这天,这一天在农村叫做灶爷节,是农村祭祀灶神的日子。传说,在这一天灶神要离开家家户户,去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为了让灶神上天去说好话,降福百姓,人们要在这一天准备上一些上好的佳肴,为灶神送行。于是,从早晨到中午,一直是锅碗瓢盆的进行曲在演奏。午餐过后,辛勤的家庭主妇还要乒乒乓乓地去剁馅料,然后去做馅饼,一直要忙到星光满天。一番祭祀祷告后,人们在点燃鞭炮的同时,还要将彩纸裱糊的大马点燃,跪拜灶神上天。
   当纸马烧为灰烬后,家庭主妇又小心地将灶头上铁锅取下,用锅铲铲去锅底面上的那些比墨还黑的灰垢,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安装到原来的位置上,并用事先已经准备好的泥巴去将锅四周的缝隙装修好。表面上看,祭灶是一种迷信活动,却未尝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实际上人们是为了让锅用起来速度更快,节省一些柴火和时间。
   腊月一过二十四,时光就显得特别飞速。即使没有晴天丽日,人们也要将口袋里的大豆拿出来,去分拣一下,在温水中浸泡一番,然后拿到磨上去磨成为糊,去制作洁白的豆腐。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去制作豆腐,一是它清香可口有富含营养,二是它与“斗富”谐音,寓意着一个美好的祝愿。
   做好的豆腐的热气还在袅袅升腾,家庭主妇们又要操起菜刀,剁肉切菜,乒乒乓乓地制作起馅料,准备包包子,同时也会将制作肉圆和水饺的肉馅做好。当面糊发酵好后,灶房就会变得如同仙境一般,云腾雾绕,连续几天几夜,都会不断地飘起包子或者年糕的香味。
   在家庭主妇忙忙碌碌的时候,男人们当然也没有袖手旁观,除了要去干担水劈柴的事外,还要去排队买肉购油,领取政府下发的各种糕果糖,在心里盘算着杀年猪的日子,以及戽干池塘去捕鱼的时间……无论怎样马不停蹄地忙,男人们总是忘不了要买上一些大红纸和墨水,去请求那些毛笔字高手,去泼墨喜庆的春联。
   大年三十,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结束的日子。虽然不会穿着一新,但这一天是一年中最为喜气的一天。匆匆忙忙地吃过早饭,父母们就赶紧操办起中午的饭菜,烹煎炒炸,怎么也得准备上八碗八碟,让一家人团聚一堂,大快朵颐一番。
   酒足饭饱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贴春联窗花,中国红将家家户户装点得红红火火,一片祥和。大约二点钟左右,村头的社场上定然是丝竹声起,唱起了地方特色的淮海戏。就在你向社场走去时,身后又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不用说,那就是那是给家家户户送来祝福的麒麟调。有一种锣鼓的节奏非常快,那是为跳财神的艺人伴奏的,每到一家,表演者会庄重地向主人家到处塞金元宝。
   小时候,我喜爱看的是那种叫做玩花船的表演,它的表演方法如同东北的二人转,不用任何乐器起伴奏,就是一男一女对讲对唱。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俊俏花旦,纤弱的双肩上用丝带固定着玲珑版的画舫模型,莲步轻移,使得彩舟如行河流。与花旦一起演唱的往往是一个丑角,一脸的滑稽模样,一看就让人忍俊不禁。他们一开口,那半荤半素、半俗半雅的台词,准能够让人哈哈大笑起来。
   夜幕一旦降临,所有的乐声戛然而止,将宁静还给了村庄。大年三十的夜,不属于星光的天下,尽管那时没有现在的电灯,但家家户户都会亮起所有的灯火,好多人家的门口还专门设置了跑马灯,万家灯火让让三十年晚成了不夜天。
   那个年代,乡村没有今天的春节晚会,有的就是一家人欢聚一堂。晚餐一过,一家人首先要做的事是围坐在一个桌子前,去包大年初一的弯弯顺(水饺,意图在祝愿明年一家人一切顺利)。在其他人在收拾桌上的残余面粉时,妈妈已经在灶房举行了接灶神的祭祀活动,然后点燃灶火,去爆炒一些爆米花和葵花籽,最后一般才是长生果(带壳的花生)。稍作冷却后,妈妈才将它们端到主屋来,让一家人一边说笑一边享受。
   在当时,虽然没有今天的电视电脑,甚至连半导体也没有,但仍然有着守岁的习俗。一般人都会坚持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才会钻进被窝,去睡元宝觉(自然醒)。就在我们走进梦乡时,妈妈才会从口袋中细细碎碎地掏出一个手帕,从里面拿出一些崭新的人民币,当然都是一些一角、二角的零钞。然后用红纸将钱和大糕包成为若干份,分别送到儿女的枕头边。转身点燃用芦苇扎成为的财神火把,在各个房间照上一下后,自己才回房间休息。
   三十年晚,既送走了腊月,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共 46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腊八粥、淮海锣鼓、扫尘、送灶神、做豆腐、写春联……记忆中的腊月是这么繁忙,又是这么的温馨。那一个个的民俗,那一幅幅的风情画卷就在作者的笔下鲜活地倾洒下来,点豆成兵,全都成了活的小人儿 ,向着我们走来了,并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呼声。看着这灵动的文字,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回味的腊月呀!那时的腊月,孩子们还能在父母的庇护下心安理得地玩耍着,完全用不着操心生活上的事情,父母会给孩子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那时尽管清贫,但却充满了乐趣,充满了温情。时光流逝,匆匆而过,苍了父母的容颜,成熟了孩子的身心。到如今再回味,满满 的全是亲情!好一篇怀旧的作品,好一篇迎新散文!倾情推荐阅读。【编辑:透明秋语】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129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6-01-28 15:31:34
  在这腊月里读关于腊月的文章,一种难以表述的情感在胸中漫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6-01-28 15:33:21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阅读这篇美文!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6-01-28 15:34:09
  好文章,感谢赐稿!远握致意!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6-01-28 15:38:23
  感谢赐稿墨海,放牧心情!
5 楼        文友:米田        2016-02-03 16:06:36
  老兄《童年的腊月》,把我也带回童年回味了一番。真是深情美文!学习了,享受了!
我珍爱文字,如同珍爱我的生命!想了解我,就去读我的文章吧!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