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海放牧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海】乱葬岗 曾经的血脉守望(散文)

编辑推荐 【墨海】乱葬岗 曾经的血脉守望(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18发表时间:2016-02-08 09:51:37
摘要:尽管如此,人们对乱葬岗的那份情丝从来没有被割断,人们改上坟祭拜为家中祭祀,无论是清明节、七月半,还是冬至节、年三十,都会在厨房准备好八碗佳肴,然后在客厅中举行祭祀仪式,情丝的梢头还是那血脉守望的地方——乱葬岗,在人们心目中,那里还是天堂与人家交集地地方。  

乱葬岗是我家乡对坟墓集中地方的俗称,是人一辈子留在人世间的最后印迹。无论它的前面是否竖碑立传,也不管它的地势高高低低和坑坑洼洼,都是家人对逝者的情牵之处和祭祀的场所,是一种来自血脉的守望。
   在我老家的那个村庄的东边,相距大约有一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不小的乱葬岗,东西约三公里、南北两公里左右,是何时遗留的,已经无法知晓,但据说是因为它水陆交通方便,同时又是一个风水宝地而定下的(谁家的祖坟葬在那里,可以让后代有所发迹)。
   那个乱葬岗只有六平方公里的大小,却有着一条宽约五百米的大河由西而东地穿越而过(水系涵盖1000平方公里,是当地的母亲河,河水又随着大海的潮水自然升降,水质特别好),还有二条宽约100米的大沟南北方向地等分着它,使得乱葬岗自然分成为六个板块。另外,依傍那条东西方向的大河两岸的河堤上,是当时连接县城和海边的马路,也穿行其间。同时在它的东西方分别有二个古老的村落——南四队和北五队。从大的地理地貌来看,它北依东陬山、西陬山二山,南傍广褒的洼地平原,西望县城,东瞰黄海,确实是一个大有风水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乱葬岗除了西南方向的那个板块,世代被官府控制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作为革命烈士安葬的地方)外,其它地方并无人管理,更无什么制度可言,谁家有人去世后,往往是在那些风水先生的罗盘定位下,去确定安葬位置,不用办理任何手续。所以,几乎没有坟墓是在同一行或者同一列的,一看就是杂乱无章的地方,再加上人丁的兴旺程度,那些坟墓又形成了高矮不一、胖瘦不同的外貌,说是乱葬岗,不无道理。
   我的家乡,地处沿海滩涂,只要人迹罕到,就会无不例外地成为芦苇的天下,生命力顽强的芦苇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乱葬岗,使得乱葬岗一年四季中有三季成为了芦苇的王国,一眼看去就是一片高高的青纱帐。文革时期提倡破除迷信,曾经的墓碑不是被毁坏,就是被扔进河中,人们为了记清自家亲人的坟地,就偷偷地去种植上一些树木,没有几年,使得乱葬岗又成为了一片森林,高高低低的地势又使得乱葬岗似那连绵起伏的山峦。
   后来,人们为了区分逝人的性别,又在男性的坟上种植上松、竹、柳,而女性的坟前栽上梅、兰、菊,也有人根据逝人的生前喜爱,种植上一些常见的花卉,如月季、琼梅、蔷薇等等。花卉的植入,加上那些原有的野花,以及那些树梢上的花朵,又使得乱葬岗成为了一个花园,一年四季都氤氲着花香。
   乱葬岗是当时人们祭祀的主要场所,几乎是家家都有人去那里,去自家坟前去除草、加固和焚烧纸钱。祭祀活动最为盛大的日子,当数每年的阳春三月时的清明节前后,不仅在家乡的人要去,就是身在千万里外的游子也会安排时间归来,上坟祭祀。小时候,我几乎年年都要在清明节时去参加祭祀,不会走路时就曾经被父亲抱上坟去,因为当时有着不成文的规定,所有的男丁都得去。
   能够清晰记得祭祀概况的是我五岁那年。清明节时分,虽然乍暖还寒,但春姑娘的裙裾香风已经将青绿唤醒,杨柳已经垂下绿帘,芦苇也在抛舞水袖,杂七杂八的小草把地面铺上了绿毯,野画眉几乎逢人便展示着自己的亮嗓子,一派大好春色。
   当父亲将我搀扶到祖父的坟前时,发现祖父的坟特别高大,足足有十米高,是乱葬岗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坟。祖父的坟,四面环水,只有东南角有一条小路和陆地相连。河中的芦苇此时已经将近一米高,从上到下都互生着长达二十公分的剑般长叶,荡漾着绿色的波浪,也使得祖父的坟似漂浮在绿色海洋上的孤岛一般。坟的高大足以证明人丁旺盛,事实也是这样。我的父亲兄妹就有九人,父亲和叔叔兄弟俩又各有九个儿女,几十口人一起去填那座坟,想不高大也不太可能。
   在我父亲的带领和指挥下,大约花费了二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将坟重新填好。接下来才开始祭祀活动。父亲首先打开在坟坡上用砖头砌成地龛状洞穴的门,然后再慢慢点燃那些冥币和纸钱,并不断地添加那些用金银箔片叠成的元宝,更多的是那被压扁的软麦秸(传说是阴间的金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的祭祀活动中,都少不了麦秸的金黄身影)。
   大约烧了一半时,父亲祷告了几句后站了起来,将家中带来的酒菜饭一一地排放在一张准备好的小八仙桌上(我至今不明白,明明桌子上摆着八只碗,而只放上四双筷子),在桌子的西南和东北二个角上点燃了两盏马灯,同时,在正南方的桌面上的小香鼎中燃起了四柱香,吩咐我们一起跪倒,五体投地,一直要跪到那香燃完。
   五岁的我肯定没有那种耐心,总是想站起来,可每次都被边上的哥哥们给按下了。也正是我不断地抬头观望,才让人知道了父亲当时在干什么。父亲首先不停地向桌子上的酒杯逐一倒酒,然后双手端起酒杯,举过头顶,嘴里在说些什么,根本听不清,祷告几句后,又将那杯中的酒洒到坟的不同方位。放下酒杯后,父亲又拿起筷子,向那些碗里夹菜。
   香,终于在我的急切的等待中飘起了最后一缕烟,这时父亲才吹灭了马灯,将东北角的那晚饭菜虔诚地端放在那个龛中,吩咐我们将桌子的食品全部收拾起来。之后,让我们一一到那龛前跪倒,分别去磕上四个响头后,才吩咐我们回家。无论在坟前做什么仪式,其实就是一种孝道的传承和宣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杜牧对清明节的描写。好多人家在祭祀活动后,特别是那些不到三年的新坟前,往往哭声四起,表达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之情。尽管那一天,很快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小雨,但好多人宁愿潮湿了自己的衣服,还要坚持将这家的坟填好。
   清明节后,乱葬岗就逐渐安静下来,也开始阴森起来。芦苇不断地长高,树木也穿上绿装,尽管那里不时地有各种花卉绽放,也将馨香飘出,但很少有人特别是我们孩童出入乱葬岗,因为在我们心中一直有着长辈们的许多善意的谎言——鬼的传说,其实,他们是为了减少孩童受到蛇虫的伤害的危险。
   当春日花朵花开荼蘼后,乱葬岗就被那些深青黛绿完全覆盖,似绵延起伏的青山,又似浪起浪涌的绿海。少了人迹,那里就成为了蛇虫、鸟儿和一些小动物的天堂,它们有的是为了在那里筑巢搭窝,繁衍后代;有的则在那里上飞下蹿,去捕捉自己的丰美大餐。鸟鸣兽叫,也增加了我们孩童对乱葬岗的恐惧心理,也正因为我们的恐惧,也保护了那里的生态。
   千年的乱葬岗,葬入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陪葬品,也因此而产生过千奇百怪的传说。传说那些金银珠宝不可能长期被埋在地下,总有一天会再现人间。小时候,母亲每遇到我哭闹,就会说:“不要哭了,再哭,乱葬岗里的那个金狗就会在夜里来咬你!”不管是否真有儿童被咬,还真管用,一听这话,我就立马不敢再哭。那是因为我真的听到过乱葬岗里的狗叫声,据曾经追赶过金狗的人说,金狗狂吠,往往发生在夏季,而且在连续阴雨的天气里。目击说那是一只金黄色的小狗,不到二十公分长,可行动却非常机敏,跑起来如同麻雀一般,一跳一蹦的。一旦有人去追捕,它就隐身而去。你从东南角追捕,它就出现到西北角,倘若你从东北角去追,它又出现在西南角,就是四角都有人,它就在中间叫唤,神出鬼没。直到有一年,一位相距四十公里的张姓父子将自己奶奶的坟,迁葬乱葬岗后,再也没有听到那狗吠过。三年后,他家又将那坟迁回,而他们父子就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据说,那金狗被他家得走了。
   对于乱葬岗的恐惧感,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那一年,一种叫做月疾(又叫半月)的传染病在全国范围传染着。看过电视连续剧《亮剑》的人,肯定不会忘记李云龙在激烈的战斗的紧要关头,却突然满脸是汗或者浑身打着寒颤的样子,可,一旦过了那阵子,又安然无恙,他就是月疾病的病症。就是解放多年了,也没有可以立即治愈的它的特效药。那一年,我也染上了月疾,不知道是谁从什么地方听说了一个离奇的治疗方法,那就是到乱葬岗里去爬过七七四十九座坟头,就可以去除这种病。为了早日摆脱病魔,我还是壮着胆子钻进了让我毛骨悚然的乱葬岗,连续爬过了四十九座坟,还真的歪打正着地把月疾给治好了。
   进入秋季后,是秋风秋霜共舞的季节,在红了枫叶黄了银杏的同时,也催熟了谷物枯败了百草,不经意间因为瘦了乱葬岗里芦苇荡,秋阳的透入,加速了野生植物走过轮回的脚步。当你闻到乱葬岗飘出源自山野的菊香时,乱葬岗成为了一种花的海洋,其主色调不是那大红大紫,而是黄色的合奏,那芦苇由下向上从枯黄过渡到杏黄,再过渡到黄绿,而梢头抽出的苇花则又是一种嫩黄,可以说此时的芦苇的茎叶上可以看到一切黄色。同时,随着秋的脚步,飘舞梢头的苇花,又不断地改变着色彩,由嫩黄过渡到暗紫,再从暗紫过渡到灰白,最后又过渡到洁白,使得芦苇荡的上空如云似雾,如同仙境一般。
   瘦了的芦苇荡当然不是单一的苇花变换的色彩,更有许多野花的盛开。最让人注目的是那些牵牛花的藤蔓,悄悄地盘缠到了芦苇的上部,潮水般绽放,无数的紫红、蓝白的小喇叭状花朵,同台演出,一起斜向蓝天白云奏响,将芦苇荡点缀得胜似阳春三月的花开时分,一派生机盎然。
   牵牛花的种子是一种中药材,叫做黑丑。为了挣取一点打牙祭的零花钱,上学的时候趁着星期天的时间,我们孩童往往三五成群的一起钻进乱葬岗,去采摘,然后拿到当时的供销社去出售,然后围拢在那些喜爱的小吃滩前,吃得满嘴流油后,又跑到了小人书滩前,去饶有兴趣地翻阅。
   在秋冬交替之时,苇花彻底地变成了云白的色彩,秋风也摘下了芦苇的片片枯叶,芦苇留下那竹般刚劲的茎秆,杵立在凛冽的寒风中,彻彻底底的走过一次轮回。人们拿起磨成为弯月般的镰刀,从四面八方逐一收割,逐渐脱去了乱葬岗的厚厚外套,露出了原本高高低低的面目,经过数日风吹日晒后,乱葬岗恢复了土黄色,方便了祭祀人们的进进出出。
   一旦乱葬岗的芦苇被收割了,乱葬岗里就显得空空荡荡,撩拨着人们那思念的弦。冬天的风很寒冷,也往往很大,撞击着这个坟头,又跌落到另一座坟坡,转弯抹角,似哀嚎一般。下雪,本是一种静美,也是一种丰收的希望,人们往往欣喜若狂。可当雪落乱葬岗时,却给人的感受则完全相反,如同雪落在了人们的心头一般,尽管也是玉树琼枝的银装素裹的氛围。前往乱葬岗祭祀的人又渐渐地多了起来,人们前去焚烧的除去那些冥币外,多了一些纸糊的箱柜和衣裤等,心情恰如给在外的亲人送寒衣一般。虽然不会像清明节时那样集中,但它跨越时间长,一直要持续到大年三十。无论是归来的游子还是在家务农的人,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去那血脉守望的地方,乱葬岗再度燃起香火,散发着特有的气息。
   当岁月的河流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的丧葬制度也实行了改革,取消了土葬制度,一律实行火化,为了防止死灰复燃,政府开来了推土机,在隆隆的机声中,乱葬岗夷为平地,并承包给农人去种植棉花。三年后,一条宽阔的大路南北穿越而过,是它成为连通了南边的集镇,乱葬岗彻底失去了曾经的安静,变得车水马龙。不久又成为了商家的宅基地,林立出许多高楼大厦,成为了那个小镇的商业区。乱葬岗在商业的叫卖声中,彻底丢失了自己的名字。
   尽管如此,人们对乱葬岗的那份情丝从来没有被割断,人们改上坟祭拜为家中祭祀,无论是清明节、七月半,还是冬至节、年三十,都会在厨房准备好八碗佳肴,然后在客厅中举行祭祀仪式,情丝的梢头仍然是那血脉守望的地方——乱葬岗,在人们心目中,那里还是天堂与人家交集的地方。

共 45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乱葬岗 曾经的血脉守望》一篇集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运用了多元化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一份让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血脉守望的地方——乱葬岗。当作者描写祭祀活动时,文笔凝重沉稳,展示了后辈对先人的怀念和虔诚的举动,让时间都有凝滞的感觉。而但作者行文与乱葬岗的四季景色时,则又倾情泼墨,笔舞生花,秒杀了一幅又一幅具有诗情的画面,使得天然与人为浑然一体,烘托出人们对乱葬岗的守望之情。在叙述那些关于乱葬岗的传说时,则又既慎重又诙谐,让传说既有真实感又回到传说中去,不失为文笔老道的作风。散文笔墨流畅,语言质朴而优美,运用了大量的形容和比喻的手法使得散文极具可读性,同时,字里行间充满情感,不仅让散文唯美也让情感唯美。不凡的笔力彰显着作者深厚的散文功底,佳作,推荐共赏!【编辑:软浪细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6-02-08 09:52:51
  问候作者,创作愉快!春节快乐!
2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6-02-08 09:53:42
  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极具阅读性!
3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6-02-08 09:54:39
  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墨海、放牧心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