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的救赎

精品 心灵的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


作者:紫气东方 探花,1396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37发表时间:2016-02-15 16:10:45

心灵的救赎 很多时候,因为好奇,促使你去知道一些不知情的事。既开阔视野,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也是如此。正因为在一篇文字中读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把《追风筝的人》一书做为新年礼物送与女儿,就想知道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竟然能被总统看中。就想着去阅读它,于是便买回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果然,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打动了。
   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的童年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自责和救赎过程。小说故事曲折,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打动人心。
  
   一
   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出身在阿富汗喀布尔的一个富足家庭,父亲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他乐于行善助人,在当地的人气颜值非常高。
   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是阿米尔儿时最忠诚的玩伴,他们从小都没有母亲,是吃同一个人的奶水长大的好兄弟。他们一起爬山,一起坐在树上玩耍。在山坡上阿米尔经常给哈桑讲述学校里的事情,给哈桑读课本里的故事。作为仆人的儿子,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无论是阿米尔做什么,他都是一味的服从和跟从并全力维护小主人的尊严。在阿米尔受到小地痞阿塞夫等人欺侮的时候,哈桑每次都挺身而出为阿米尔解围,表现的非常坚强和勇敢。做为孩子,哈桑是幼稚的、单纯的;做为仆人,哈桑是忠诚、正直的。
   在阿富汗,每年冬季都会举办传统的风筝大赛。在比赛中用自己的风筝去打败别人的风筝,并且要追到被击落的风筝,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为了赢得父亲对自己的另眼相看,阿米尔特别希望能够赢得一场风筝比赛。在那年的风筝比赛中,经过精心准备的阿米尔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冠军,追风筝的任务便落到了哈桑的身上,而哈桑正是追风筝的好手。“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对阿米尔说完这句表示友情和忠诚的话后,便跑去追风筝了。
   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阿米尔似乎已经习惯了哈桑对他的言听计从,他相信哈桑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他满心欢喜地等着哈桑为自己带来战利品。阿米尔在没有等回哈桑的情况下,只好出去寻找。就在阿米尔找到哈桑的那一刻,他惊呆了。原来,追到风筝的哈桑正被地痞阿塞夫三人胁持。他们逼着哈桑交出风筝,而哈桑却不屈从。势单力薄的哈桑被阿塞夫三人挤到了死胡同,并对他进行了强暴。而即使这样,他还是死命地保护着那只被击落的风筝。忠诚的哈桑遭受了奇耻大辱,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在不远处目睹了这丑陋的一幕,却不敢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逃避。因为他没有勇气和胆量与阿塞夫一伙人抗衡。
   想着哈桑对自己的忠诚,自己却背叛了他,阿米尔的心里充满了负罪感,他希望哈桑能责骂他,甚至能够打他一顿,而哈桑并没有这样做,仍然像以前那样对他恭敬和忠诚。然而,哈桑越是这样,他越觉得负罪感深重。同时,父亲对哈桑的格外关照总是令他心生醋意,他期望能独享父亲那份关爱,心中的一份嫉妒加之负罪感,促使阿米尔渐渐地疏远哈桑,并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即使这样莫须有的诬陷,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担了。他心里明明知道这些都是小主人阿米尔所为,但他却没有揭露,表现出了他从内心对阿米尔的无条件遵从。
   而发生了所谓的偷盗事情之后,在这个家里默默工作了多年的仆人阿里深感对不起主人,也让自己的颜面丧尽,他不得不带着儿子哈桑离开了阿米尔的家。
  
   二
   1981年,俄军在阿富汗领土上燃起了战火,战争使阿富汗变得民不聊生,人人自危。加之不同种族间的摩擦,让这个原本美丽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不得已父亲带着阿米尔离开了故土,逃离了战火中的阿富汗,最终来到了美国加州的弗里蒙特。
   之前宽敞的住房和从不为经济来源考虑的优越生活没有了。在那里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在美国期间,他们的生活很窘迫,可父亲发挥他的经商才能,靠着在跳蚤市场摆地摊维持两人的生活。期间,阿米尔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那时候,阿米尔经常与父亲一起去跳蚤市场倒卖二手货。在那里他见到了塔赫里将军的女儿索拉雅。并且在第一次见到索拉雅时,就被她公主般的美貌倾倒了。尽管他心爱的女孩曾经有过背叛家庭的污迹,甚至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时常被人嚼舌头;以及索拉雅的父亲对他们的约会及交谈交往进行阻挠,但这些都没有阻断阿米尔对索拉雅的真爱。阿米尔在帮父亲打理生意的时候,总是借机与索拉雅接触搭讪,并赢得了她和她母亲的好感。
   他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请爸爸去塔赫里将军家提亲。此时,阿米尔的父亲已经身患严重的肺癌,但他同天下许多父母一下,都希望在有生之年帮助儿子阿米尔完成婚事。他穿上自己曾经很合体的棕色西装,而如今穿在身上却是松松垮垮。阿米尔的父亲拖着瘦弱的病体,完成了儿子托他向将军家求婚的任务,为儿子尽了最后一次父亲的责任。
   考虑父亲的生命时限已经为期不远,他们决定省略婚礼的一些环节,避繁就简地举办一场婚礼。然而,爸爸还是用他在美国赚到的所有积蓄和他目前的最大精力,强撑着病体为阿米尔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婚后仅一个月,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
   在美国生活期间,他经历了人生的恋爱、结婚,以及父亲病世。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波折,却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对他而言,奔波忙碌和专心创作冲淡了对过去那些往事的回忆,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想自己曾经对哈桑的背叛,也减轻了他内心的愧疚感。“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虽然生活上很吃紧,但思想上却很轻松。尽管在美国的生活让他的人生并不轻松,但在忙碌之中,似乎对他也是一种解脱。已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与新婚的妻子索拉雅过着平静、安稳而幸福的生活。他用稿费在旧金山买下了漂亮的房子,他写作的道路可谓一帆风顺,是个前程远大的作家。
   然而,一个从巴基斯坦打来的电话,扰乱了阿米尔原本平静的生活。父亲生前的生意合伙人拉辛汗在电话里说,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希望能再见阿米尔一面。
  
   三
   阿米尔辗转来到了巴基斯坦,拉辛汗躺病榻上向他讲述了哈桑的一切。战乱期间,他把哈桑找回来,帮助照料阿米尔父亲的房产。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双双被塔利班枪杀。
   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仍然沦落在喀布尔。他劝说阿米尔去阿富汗,把索拉博从战乱的阿富汗带出来,给他一个生存的天地,给他一个生活的希望。拉辛汗还向阿米尔说出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拉辛汗的话让阿米尔震惊了,如同坠入了万丈深渊。然而,冷静之后,他想起爸爸请大夫为哈桑治疗兔唇,爸爸从来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想起阿里带着哈桑离开时父亲流下了眼泪……父爱的伪装既使再巧妙,也难以掩饰那种真挚的亲情。
   曾经的过错已经无法挽回,为了赎罪,为了亲情,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在拉辛汗的劝说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前往被塔利班控制下的故乡喀布尔,找回哈桑之子索拉博,以此来平复自己多年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去完成一次心灵的救赎。
   阿米尔坐着司机法里德驾驶的一辆破旧的汽车日夜兼程的赶往喀布尔。在满是废墟和乞丐的喀布尔,他找了恤孤院,去了体育馆,目睹了塔利班分子的嚣张和残忍,感受到了战乱带给人们的创伤。
   阿米尔找到那个带走索拉搏的塔利班官员家里,而那个塔利班竟然是当年欺侮他和哈桑的地痞阿塞夫,阿米尔请求带走索拉搏自然遭到拒绝。阿塞夫是一个难缠的人,更是一个凶残的对手,他是不会轻意让阿米尔带走索拉搏的,他提出与阿米尔决斗,只有赢了他才能把索拉搏带走。
   为了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不得不面对已成为塔利班分子的阿塞夫,虽然他心有恐惧,但是阿米尔终于象男子汉般勇敢地站了出来,像当年哈桑保护他那样保护索拉博。决斗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从没打过架的阿米尔被阿塞夫一次次地打翻在地,没有还手之力的阿米尔反而感到很痛快,他哈哈大笑,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罪人,他曾渴望被哈桑惩罚,但哈桑只会继续付出,而不会表达愤怒。这次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惩罚。他的肋骨一根根被阿塞夫打断,他的上唇被打裂,可他的心里却畅快至极,他感慨: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他以身体上的伤害弥补了内心深处的内疚与自责,换来了内心的安宁。
   在危急而关键的时刻,索拉博用弹弓打伤了阿塞夫的眼睛,他们两人才逃出了塔利班的魔窟,逃离了阿塞夫的魔掌。他们逃到巴基斯坦做暂短的休整和治疗期间,阿米尔动员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生活。索拉博经历了从担忧到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过程。然而,在办理移民手续时出现了种种困难,阿米尔想让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儿院一段时间,索拉博忘不掉在孤儿院生活的那段最不堪回首的日子。于是,不愿再回到那种噩梦般生活的索拉博选择了自杀。此后,索拉搏尽管被救了回来,但他却陷入了奇特的自闭状态。
   阿米尔用尽了千般办法与索拉博沟通,但都没有任何效果。唯有一天,他带着爱人、索拉搏去放风筝——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当那只向他们挑战的绿色风筝被干掉的时候,索拉搏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露出了一丝丝的微笑……
   尽管索拉搏再也没有其他的反映和举动,但对阿米尔来说,只如此就够了,就很满足了。毕竟索拉搏有了微笑。阿米尔在心里说着当年哈桑对他说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就像哈桑一样转身去追风筝了。
  
   四
  
   小说用了一半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费尽周折寻找并挽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生命的经过。阿米尔经历了这样一次不同寻常的救赎,让他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让他重新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更重要的是这些救赎之行,抚平了困扰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灵创伤,弥补了儿时的过错和心中的愧疚,挽回了自己儿时的懦弱之举。这次心灵的救赎也让阿米尔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掩卷沉思,小说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义,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做人要真诚,对人要友善。真诚做人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准则。真诚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只有真诚做人,才会让我们的人生走得更踏实、更坦荡。“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我敬佩哈桑的忠诚而且是那种无条件的绝对的忠诚。这种忠诚或许是出于仆人对主人的忠诚,或许是出于两个同龄孩子间朋友的真诚,他对阿米尔的忠诚就是本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原则,不论是日常中的玩耍,还是与欺侮他们的地痞的对抗,或是明知道是阿米尔的过错,哈桑都是没有任何怨言地实现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诺言,这种真诚是非常可贵的。而我们在对待朋友,对待身边人的时候,能拿出多少真诚呢?我们不求千千万万遍,只求不为将来留下内疚和懊悔就足够了。
   要珍惜难得的一份友情。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世界中,很多时候,我们会漠视这种难得而珍贵的情谊,而正是这种情感,包容着我们,抚慰着我们,呵护着我们,给予我们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克服了诸多困难。这份友谊和情感是珍贵的,是难得的。哈桑与阿米尔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哈桑很是珍惜这份感情,而阿米尔却没能把这份感情保护好和维护好,更没有去珍惜这份感情。既使哈桑在情感上一如既往,但内心的愧疚却给阿米尔留下了很难弥补和修复的伤口。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勇于改正。人的一生难免不犯错误,可贵的是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过错,敢于承认错误,并尽力去改正和弥补这一过错。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和自责,否则会如阿米尔那样,始终会有一种愧疚感缠绕和折磨自己,让自己无法安宁。为了弥补一个小小的过失,以近乎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完成心灵的救赎,才得以抚平心灵的创伤。
  

共 46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惠赐的这篇读后感佳作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荡气回肠,感人至深!作者以真挚之文笔描写自己读著名小说《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悟,先是以情感饱满的笔墨介绍这部名著的内容,从主要人物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全面而深刻,其实已然凸显和诠释了“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宝贵做人原则和作品的主题内蕴,看似平缓的笔调,于字里行间,流淌着无限深情,那至为宝贵的忠诚之道义,和人间沧桑人生之感喟,无不尽在其中。正如作者所言,小说从小时候与阿米尔哈桑一起放风筝开篇,经过曲折的历程之后,又写回了阿米尔与哈桑的儿子索拉搏放风筝收笔,既写出了与哈桑父子两人的一种共同爱好,也展现了一种不变的感情。很多年前,哈桑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诚,为阿米尔追风筝;二十六年后,阿米尔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真情,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堪称围绕一条突出的主线,描写了一场对真实情感的追逐、修复、弥补和救赎的曲折过程。这是小说的结构艺术到主题的完美结合。而在主题的理解方面,作者得出了深刻的见解:掩卷沉思,小说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义,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做人要真诚,对人要友善。真诚做人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准则。真诚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只有真诚做人,才会让我们的人生走得更踏实、更坦荡。“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我敬佩哈桑的忠诚而且是那种无条件的绝对的忠诚。这种忠诚或许是出于仆人对主人的忠诚,或许是出于两个同龄孩子间朋友的真诚,他对阿米尔的忠诚就是本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原则,不论是日常中的玩耍,还是与欺侮他们的地痞的对抗,或是明知道是阿米尔的过错,哈桑都是没有任何怨言地实现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诺言,这种真诚是非常可贵的。而我们在对待朋友,对待身边人的时候,能拿出多少真诚呢?我们不求千千万万遍,只求不为将来留下内疚和懊悔就足够了。要珍惜难得的一份友情。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世界中,很多时候,我们会漠视这种难得而珍贵的情谊,而正是这种情感,包容着我们,抚慰着我们,呵护着我们,给予我们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克服了诸多困难。这份友谊和情感是珍贵的,是难得的。哈桑与阿米尔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哈桑很是珍惜这份感情,而阿米尔却没能把这份感情保护好和维护好,更没有去珍惜这份感情。既使哈桑在情感上一如既往,但内心的愧疚却给阿米尔留下了很难弥补和修复的伤口。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勇于改正。人的一生难免不犯错误,可贵的是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过错,敢于承认错误,并尽力去改正和弥补这一过错。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和自责,否则会如阿米尔那样,始终会有一种愧疚感缠绕和折磨自己,让自己无法安宁。为了弥补一个小小的过失,以近乎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完成心灵的救赎,才得以抚平心灵的创伤。作者的感悟是深刻的,给人启迪,给人教益。我们知道,心安才是最好的枕头,为人当於世有益,凡事求其心所安,一个人如果做了错事,可以欺瞒所有人,唯独欺瞒不了自己良知的眼睛;小说主人公阿米尔费尽周折寻找并挽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生命,动力何在?就是为了良知的救赎。正如作者所言,阿米尔经历了这样一次不同寻常的救赎,让他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让他重新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更重要的是这些救赎之行,抚平了困扰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灵创伤,弥补了儿时的过错和心中的愧疚,挽回了自己儿时的懦弱之举。这次心灵的救赎也让阿米尔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而这里已然诠释了生命的本质意义是坚守真诚的道义,呵护良知,寻求内心的平安,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人要坚守做人的道义和原则。而哈桑的忠诚和忍辱负重博大包容的胸襟,也与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侠肝义胆精神有极其异曲同工之印证,我曾经在多次古典诗词的讲座中指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那种生死不渝的忠诚,那种万古流芳的道义,流淌着大坚韧,大道义,大悲悯,大智慧和大境界。惟此有这样一种原则,一个人小而对于个人爱情和友谊,大而对于民族文化和良知正义,才能始终坚持一种生死不渝之原则,惟有这样一种原则和道义,真情和道义才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光风霁月,万古流芳!两者事有大小,实则具一共通之义。顺便说一句,我觉得哈桑身上亦流淌着中华文化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高洁境界,令人感佩!拜读这荡气回肠之佳作,真诚推荐阅读!【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216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6-02-15 16:13:10
  感谢紫气东方老师惠赐如此感人之佳作,拜读,欣赏,遥握!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2-15 16:48:46
  这篇编者按写得长,有机会认真拜读一下东方老师的佳作。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6-02-15 19:24:03
  感谢上善若水老师的精彩按语,太辛苦您了,写了这么长篇幅的按语,真的让我感动了,感谢您的尽心尽力,感谢您的精心品评,敬佩您的认真执着,浪费了您的很多宝贵时间和和笔墨。辛苦,敬茶。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
4 楼        文友:救赎        2016-02-16 18:22:49
  很久以来,就听人说过这篇小说,但使终没能实现心愿,今日有幸看到您的读后感,真是获益不浅!
5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6-03-19 20:10:08
  读此文,令人震惊!文字的精彩加上恢宏的编辑按语,令人叹服!欣赏,学习,祝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