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诗肴盛宴 语兰幽香

编辑推荐 诗肴盛宴 语兰幽香 ————读著名女诗人林芳兵杰作随笔


作者:郭有生 秀才,1126.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90发表时间:2016-02-15 18:22:55
摘要:从诗歌用词的角度分析林芳兵女士的诗歌。


   今天,是一个心情璀璨的日子,打开看林芳兵女士的七律《春节》,两个词语涌出心头——诗肴盛宴,语兰幽香。这让我联想到刘勰的《文心雕龙》,他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是啊,她的五首七律《春节》,为文用心何等之巧,雕龙之妙何等之美。
   细细玩味,你会发现她的诗语言用词有三妙:知觉义细微,联想义含蓄,张力义丰富。
   我们先说一个词的知觉义,比如一组同义词,看来相似,但往往知觉义不同,比如妻子、拙荆和爱人,一是蕴有法定关系的意味,一是蕴有彬彬有礼的谦逊,一是蕴有深情蜜意的感情。真正的诗人艺术的嗅觉非常灵敏,往往能选择最契合自己心灵感受的词语,比如林芳兵女士的这一联:“十指耕耘朝日短,四方牵系友情长。”你看这里“十指”一词,为什么不用“双手”呢?大家知道律诗是一种“带镣铐的舞蹈”,一般用不同的同义词,往往是为了符合平仄对仗,这平仄对仗显然是这“镣铐”,有时这镣铐也迫使我们用发散思维,而发现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词语,显然诗人这里用“十指”而不用“双手”并不是这样,而是她另有妙思,你仔细想来,你会发现倘若用“双手”,就有“眼睛看”之“眼睛”,“双手捧”之“双手”一样,实在是多余的,比如你不说用眼睛看,我也不会理解为你用其它的什么看,当年鲁迅先生“眼看朋辈成新鬼”,不是这个原因改成了“忍看朋辈成新鬼”了吗?而“十指”就不会这样,第一这个词语在语境中的知觉义是一个具有女性化色彩的词,比如“十指嫩抽春笋,纤纤玉软红柔”,人们写女人的手,往往会把视觉焦点放在“十指”上;第二,这个词语蕴有慧心巧手的知觉义,人们总是习惯上把手掌和力联系在一起,把手指和巧联系在一起,文学中对此有突出的表现,比如“一掌擎天”和“纤指灵巧”人们绝不会对换;其三还蕴有用心勤奋之意,因为只有两手忙乱才适合用“十指”,同时也为情景想象提供了思维预定方向。你看描写一个女诗人在诗田耕耘用这个词何等合适?这看来平平淡淡的一个选词,潜在着怎样的艺术功力?有道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林芳兵女士的语言锤炼功夫,让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万取,取一于万;一收,收万于一。”倘若有人不懂知觉义,那我告诉你,人们常说红色,那红色热烈、温暖和光明的意味不就是知觉义吗?知觉义的妙处,可以用清代叶燮《原诗》中的话来看:“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懂得了这些,你再看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你就明白了杜甫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了。
   其次看看女诗人富有联想义词语的锤炼之功。诗歌中一个词语,只有催发读者联想想象,才会有联想义,这实在是诗歌大家才会得心应手的应用。看女诗人的这一句:“和风催绿柳枝鲜,绵雨滋淋万顷田。”你没发现这“鲜”就有含蓄的联想义吗?其实这不是和“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的艺术技巧完全相同吗?倘若只说一个对象或景观给人的“感觉”,而不说这对象或景象的实际画面,就为读者留有联想或想象的思维空白,而形成含蓄的韵味,这是诗歌中形成联想义常采用的一个方法。女诗人这个“鲜”,一下就把我们置于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只有经历过那秋天的萧瑟,冬天的荒秃,才会春天来临时面对柳嫩芽绿强烈的感受到“鲜”的滋味,这正如清代梁延在《曲话》卷二中所说“言情之作,贵在含蓄不露,意到即止。……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这“鲜”还让我们想象到燕飞草长,柳曳溪语的春光;这“鲜”也让我们联想到每年春天我们面对着春天或“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心情何等舒畅、喜悦,我们会感受到世间何等的美好可爱;我们由此也会生出种种憧憬向往,这“鲜”字实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意味。常宏、朱珂苇在《图说美学》中谈到存在主义美学时说:“在萨特看来,想象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没有想象的参与,美的创造和欣赏是不可能的,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诗歌的美真是这样。
   词语的张力义,是一个词语和其它多个词语、意象联系起来时,或者说和诗歌内语境和外语境联系起来,而产生多重意义的语言现象。我们看女诗人的这句诗:“二月淑梅香入酒,三春煦日暖融川”,这里“煦日”这个意象从本句看,写出了春天的太阳虽然只是和煦,并不强烈,却可融化冰川的现实景象,这和上一句联系起来看,梅香、酒醉、日暖,合力给人一种陶醉感,属一种“合力意象”,就像古藤、老树、昏鸦合力形成一种凄凉、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样,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古人非常善于应用这种技巧,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就是;如果和颈联“民丰物阜安康最,家睦祥荣孝悌先”,联系起来看,又似乎这样的“暖”是一种亲情的暖,是一种家庭伦理“孝悌”给人的暖,这样的暖是春天煦日的暖,是能融化生活中一切冰川的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述那颔联倒有民间诗歌比兴的意味,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模写,反复讽咏以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和《春节放歌》这个题目联系来看,春节是一个更能体会人间情感之暖的时光,难怪让我们情绪激动,难以压抑,不由“放歌”。
   女诗人在另一首七律《春节》中,有这样的尾联:“坐依馨月观央视,掐算归期订国航。”这句诗我很喜欢“馨月”这个意象,因为它也有丰富的张力义。“月”不过点明时间是夜,但用一个修饰词语“馨”来做定语,就表现了人的联觉现象,在修辞学来说就是通感。“月”本来是视觉形象,但我们却有一种嗅觉形象的感觉,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这一样也是一种通感,是大家喜欢的例证。通感的形成,从现实来看和情景有关,所以女诗人所用的“馨”字,和内语境来看,亲人团聚一起看央视,使她感到连月亮也是芬芳、温馨的,而且一想到还有一个亲人马上就要回家,就更强化了这种对月的感觉。我们联系颔联“犹观燕绕偏亭喜,似嗅桃开满苑香”来看,也意味深长,此句是接首句“一枕相思梦远乡,笔耕伏案韵千章”而来,它在描绘春天的景色中,把自己对思念亲人的感受寓于其中,一反老套的思念就喊苦的视角,而把思念写得含喜溢香,这思念用一个超常的数量词“一枕”显然是夫妻亲情的思念,这思念中会有怎样甜蜜的回忆,从这两个比喻也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再说“月之馨”是不是,千种亲昵,万种恩爱都悄悄藏于其中?这“一枕”也许就是指因思念其他亲人而难以入眠,因而是思念的那么深沉,那么真挚,那么绵长,因而现在春节亲人团聚共度除夕,怎能不感到“月之馨”呢?这可以多样性解读的现象,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种现象,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这是真正的大手笔!不是这样吗?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用梅尧臣的话说“诗家……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殆难指陈以言也。”
   我所看林芳兵女士的律诗,是五首,都是写春节的,可见在新春佳节之时,她是充满了激情,因此笔下情感汩汩滔滔,不可抑制。这种激情,从她喜欢的一则微信也可以看出来:“让我以涮羊肉的温暖,水煮鱼的热烈,白灼虾的鲜美,咕老肉的甜蜜,拉条子的宽广,发面饼的博大,祝福你在新的一年五福临门,万事如意!”
   可以这样说,走近这样蕙心兰质,才华横溢的诗友,我一次又一次被她创造的诗境陶醉了!
  
   2016.02.10夜写于陕北榆林
  

共 31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三个方面解读诗人林芳兵的律诗《春节》,从知觉义细微,联想义含蓄,张力义丰富的解读,展示了诗人语言的千锤百炼和非凡的想象力,她对一些词语的妙用,超越乐词语本身的意义,体现了一种张力。一般来说律诗不好解读,但是本文有条理点评了诗歌的特点、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智慧。让我们走进诗人,欣赏别具风格的诗词。【编辑:琴声悠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琴声悠扬        2016-02-15 18:42:32
  欣赏老师专业的点评,感谢支持作品赏析,期待您的继续精彩!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