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读诗辩疑(随笔)

精品 【荷塘】读诗辩疑(随笔)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6发表时间:2016-02-25 20:44:15
摘要:要想真正地理解一首诗,阅读者必须在通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全盘考虑,字斟句酌地品味诗的韵味,把握诗的脉络意蕴,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以免造成诗意的割裂或整体认知上费解与误解。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读一首诗,最为重要的就是揣摩诗歌的情感。但要想真正地理解一首诗,阅读者必须在通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全盘考虑,字斟句酌地品味诗的韵味,把握诗的脉络意蕴,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以免造成诗意的割裂或整体认知上的误解。下面是我平日里写的两则读书札记,不揣浅陋,拿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一、“唧唧”到底为哪般
   《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诗中塑造了一个代父出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根据其情节改编的豫剧《花木兰》,在中原一帯影响甚广,特别是那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中学教材和一些古诗文选本,都把这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辞》选入了其中。不过,关于诗的开头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唧唧”却有不同的理解。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材料,通常认为“唧唧”就是织布的声音。一般的参考书上大都这样认为,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古诗文网,对其翻译也是如此。
   我已经上网查过,百度百科关于“唧唧”条目有四种说法:一为叹息或叹息声,二是赞叹声,三是鸟鸣或虫吟声,四是唠叨。其中,在其所举的例子中,恰好就有《木兰辞》开头的这句。让我没想到的是,它却将其归在了“叹息声”一类,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放在了一起,并引用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中的“夫笑而呵呵,叹而唧唧,皆天籁也”来证明。
   把《琵琶行》里的“唧唧”解释为“叹息声”,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重唧唧”不仅和“已叹息”正好前后照应,而且与接着而来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叹语恰好相合,语脉上是一致的。不过,我以为这里的“唧唧”,不应是一般的轻叹,而应为沉重的叹息声,它是在前面叹息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但《木兰辞》的情况,则与此不同。该诗在交代了“木兰当户织”之后,接着就写道:“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如果前面的“唧唧”是叹息声,那“复唧唧”应该是一种反复,是声音的连续,也是一种强调。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语言是极其凝练的。一声接一声的叹息,既然已是如此的明确,那再说“惟闻女叹息”,这“叹息”便显得太啰嗦了。按说,织布时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要比人的叹息声大得多,怎么会听不到“机杼声”而只听到木兰的叹息声呢?这显然于理不符,令人诧异。
   或许有人会说,“不闻机杼声”这是木兰织布过程中停了下来,“惟闻女叹息”是她专一思考心事时才会发出的。不过从后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中的“昨夜”来看,木兰所谓的“心事”,是早已明确的,而且应该说一直就存在她的心中。无论她织布还是停下来,自然都会想到,都会发出叹息声。再说,这叹息声与织布或停下来并不矛盾,一边织布,也可以一边叹息,感情的流露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
   我们再来看看“唧唧”是织布声的说法。如果单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诗来讲,木兰对着门织布,织布机发出声音应该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小时候,我曾见过老式的织布机,也曾多次反复地听到织布的声音。穿梭引线,织布机一推一拉,可它发出的声音似乎是“呱嗒呱嗒”,真的与“唧唧”相去甚远。当然,从声音模拟的角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不过,《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章里就这样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从诗文的内容来看,“河汉女”应该说的是传说中的织女。后两句的大意是,织女伸出她那细长而白皙的手指,轻轻地摆弄着织布机,发出了“扎扎”的织布声。这里的“扎扎”和我们生活中的“呱嗒”极为相似。按照现代汉语拼音里所讲的“呱嗒”和“扎扎”,它们的韵母都是开口呼,而“唧唧”的韵母则是所谓的齐齿呼,不但在发音部位和口型上有较大的差别,而且听起来也有明显的不同。虽然时代在发展、在变化,但我想这声音的变化还是非常缓慢的,差别也是非常细微的。同属传统的织布机,工艺动力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它的声音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跳跃。
   其实,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唧唧”也常见常说。譬如,小孩子闹着要东西或生了病不愉快,常常在大人面前“哼哼唧唧”的。再譬如,大人们有时遇到极度悲伤的事,也经常表现为“悲悲戚戚”的。用不着多想,“唧唧”和“戚戚”都应该是指人的悲哀的叹息声。虽然有大人和小孩子的区别,但这“唧唧”和“戚戚”,在摹声上还是极为相近的。我说这么多,其意在表明关于声音的模拟,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应该还是比较接近的。
   这样说来,《木兰辞》开头的“唧唧复唧唧”,不应是叹息声,也不是织布机的声音。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以为它应该是一种昆虫的鸣叫,而且这种昆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蛐蛐”或“蛐蛐儿”。蛐蛐,学名叫做“蟋蟀”,其叫声急促,节奏分明,因常在秋冬夜晚鸣叫,又称夜鸣虫。从前,这种虫在乡下田间地头或院里的砖缝草丛里经常见到,暗黄色或深褐色,有小指指头肚那么大,圆头,宽胸,触角细长,有三对足,善于跳跃,雄性善斗而又好鸣。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首《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这霜草中“切切”叫的,应该就是蟋蟀。“切切”声音不大,而又有些急促,虽然与“唧唧”不同,但限于诗歌的押韵,大致上还是相似的。由于蟋蟀鸣叫之时,正是先前农家纺花织布之际,蟋蟀急促的叫声恰似在催促纺织一样。因此,古诗里通常又把蟋蟀叫做“促织”。
   大诗人杜甫有一首《促织》诗,其中有这样几句:“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这其间,不仅写到蟋蟀叫声细微悲切动人的特点,也写出了蟋蟀由野外草根间的时鸣时断到屋内床下亲切鸣叫的活动场景和可爱之处。既表现了作者漂泊生活的凄苦,也显示了诗人童真可爱的一面。
   再回到《木兰辞》里,根据诗中交代,木兰“昨夜”已见过军帖,而又深知家里的情况,想代父出征,但苦于无女子从军的先例,心中忧思也实属正常。心事重重,夜晚睡不下,木兰便对着门做起了女孩子常干的活儿——织布。在这里,蟋蟀的叫声可以说有很大的写实成分,但它一方面渲染了夜晚宁静的气氛,也烘托了木兰内心的不平静。“唧唧复唧唧”既可看作是当时真实生活的反映,也是一种艺术化处理的方式。
   “诗六艺”中提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根据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解释,“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木兰当户织”就属于这种。“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像《诗经》里的“硕鼠”,把不劳而获的奴隶主比喻成“大老鼠”。“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木兰辞》作为乐府民歌代表性作品,其开篇的“唧唧复唧唧”就明显具有“兴”的作用。这蟋蟀“唧唧”的鸣叫,不仅自然引出故事,而且对主人公木兰内心活动的描写也是一种很好的铺垫。
   写到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其实我的这种认识,在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里就有说法。“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说得是多么明确。可这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不然的话,为何多种版本还在传抄着那些老说法。我只是在这里强调一下,并结合语境和古诗的特点谈了我的一些看法。
  
   二、“三月的柳絮”为何不飞
   原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选入了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教参和不少备课资料都对诗的开头一句,“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理解模糊。或轻轻带过,或不做解释,有的甚至直接就译成了“东风没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明显只是字面意义上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相悖,也不符合诗人的本意,我觉得很是不妥。
   古诗有“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在我国历代的古诗中,杨柳一般是不分的,这里的“杨花”就可以看作为“柳絮”。该诗就是借柳絮的飘飞来表达思归愁绪的。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头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其中的“烟花”,正是如烟似雾、漫天飞舞的“柳絮”。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一诗:“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农历三月,通常称为暮春,它紧挨着初夏。诗人午睡一觉醒来,“闲看儿童捉柳花”,写的很有情趣。这“柳花”即“柳絮”;一个“捉”字不仅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也分明再说柳絮的飘飞。
   其实,用不着过多地举例。三月柳絮飘飞,原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它遵循的是天道,是大自然的规律。春天来了,东风也就是春风自然要吹,柳絮自然要飞。那么,郑先生的《错误》一诗里,为何要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呢?是诗人弄错了,还是另有深意呢?读诗,越是这种明显矛盾的地方,越要深入思考,看似寻寻常常的事物,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不妨让我们先看一下该诗句的语境。诗人在此句的后面,接着写道:“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这里用的是第二人称,“你”就是指诗中的思妇。“心如城”是说思妇的心是封闭的,“小小的”“寂寞的”用来修饰城,其实也是在说心。思妇心如愁城,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的状态,“小小的寂寞的”心里,只有未归的人儿,根本装不下这季节的变化、时令的更替,或者说她对这些就有一种心理上的排斥。试想,寂寞得连那青石板上“咚咚”的脚步声都浑然无觉,又怎能感知到三月轻轻的柳絮飘飞呢?
   记得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一首《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通过一个典型细节,揭示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过程。“不曾愁”的闺中少妇,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梳洗打扮之后,登楼远望,她猛然间看到了田间地头杨柳吐绿,心头不禁为之一动。一年过去了,出征的丈夫还没有回来,也不知情况如何,不由地产生一种对自己当初奉劝“夫婿觅封侯”做法的后悔之意。
   读到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闺中少妇对“陌头杨柳色”如此地敏感,而《错误》一诗中的思妇,对“三月的柳絮”飘飞却是那样冷漠呢?同样为“柳”,只是一个“柳色”,另一个是“柳絮”,难道是王昌龄和郑愁予这两位诗人有谁搞错了吗?其实,仔细想想,他们谁都没有错,而且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语境,一切就会自然明白了。诗人王昌龄笔下的“闺中少妇”,她不曾愁,那是因为她还年轻,她与丈夫分别的时间还不长,等待的时日也不多,还未体会到长久的寂寞与愁苦;而郑先生所写的思妇则正如诗前小序中所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从“宫花寂寞红”到“白头宫女在”,岁月销蚀了一切,唯独那颗心还是当年的记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独倚江楼的期盼,过尽江帆的失落,斜晖脉脉的孤寂,江水悠悠的凄凉,肝肠寸断的伤痛,怎能不使人容颜苍老、心如愁城呢?试想一个年轻的女子在春光烂漫柳絮飘飞的时节,独自等待,等一天,寂寞一回;等一年,心缩一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又怎能不如莲花的开落?那愁如海的心又怎能不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这样想来,“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诗人正是准确的把握住了特殊环境下特殊人物的特定心情。情与理是一对矛盾,痴情可能违背常理,但如果从痴情的角度去理解,痴情也是符合它自身的道理的。为了加深印象,我们还可以拿《错误》一诗中“错误”这一细节本身来加以辨析。诗中的思妇虽然对周围世界的变化漠不关心,但她却对那“哒哒”的马蹄声非常在意,以致犯下了“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的美丽错误。
   那“哒哒”的马蹄声看是偶然,但它在思妇的心中,正如闺中少妇眼中的“陌头杨柳色”,只是一个是声音、一个是色彩而已。“柳色”或“柳絮”,它反映的是季节的变化,属于时间观念,而“马蹄声”反映的则是地域的变化,属于空间观念。在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来来往往大多行船,而北方出行则是骑马或坐轿。至今,淮河一代还有南来“弃马换船”、北往“弃船换马”之说。思妇听到了阵阵马蹄声,她一定以为是从北方或远方来的人,或许就是自己朝思暮想凯旋的丈夫。
   “三月的柳絮不飞”,其实并不是柳絮真的不飞。三月的柳絮,年年在飘飞,只是思妇“心如愁城”,感觉不到而已。这种看是违背常理的写法,却恰恰符合诗中思妇此时此地的独特的心境。这就告诉我们,理解一首诗,一定不要局限于一词一句中,而要结合全诗的内容,理清脉络,做到整体理解。同时,还要想法与内容上有某种相似的其它诗歌作比较,从中就会发现其内在的真实意义。
   ......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大多又具有暗示性和多义性,诗人赋诗往往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真正读懂读透诗歌的语言,必须从字里行间反复回味寻找诗人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果读一首诗,只是从字面或表面的意思来理解,只凭自己的一知半解想当然,那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
   圣人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离不开思考,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有疑惑和迷茫;但读书又不能仅仅地依赖思考,一味地思考而没有真正的实践,那思考就变成了单纯的想象和推理。这种想象和推理无异于“纸上谈兵”,那是非常危险的。真知,常常来源于实践,它最终也还需要实践来证明的。

共 551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两则令人拍案的读书札记。作者善读善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述,为大家奉上了一道丰盈的心灵鸡汤。(一)“唧唧”到底为哪般。《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关于诗的开头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唧唧”却有不同的理解。然后,作者上网查百度,发现有四种说法:一为叹息或叹息声,二是赞叹声,三是鸟鸣或虫吟声,四是唠叨。有人理解为叹息声。作者认为,古诗严谨,语言凝练,不可能和“惟闻女叹息”相重复。织布时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有些于理不符。通过引经据典,作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昆虫的鸣叫声,渲染了夜的宁静,烘托木兰内心的不平静。“唧唧复唧唧”明显具有“兴”的作用。(二)“三月的柳絮”为何不飞。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开头一句,“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作者认为,直接就译成了“东风没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和生活相悖,不妥。通过深入思考,作者发现它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该诗的语境,写一个寂寞思妇的心如愁城,对季节变化浑然不觉。痴情可能违背常理,思妇对周围一切并不关心,却对马蹄声非常在意。所以,并非三月的柳絮真的不飞,它年年飘飞,只是思妇感觉不到罢了。作者学识广博,语言灵动又不乏风趣,自成一家,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有创造性思维,凡事追根求源,深层剖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一篇耐人寻味、富有人生哲理的精彩随笔,值得细细品茗,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226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6-02-25 20:45:15
  感谢酋黄老师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6-02-25 21:26:11
  问好阿巧编辑,点评如此细致,辛苦了!
2 楼        文友:阿巧        2016-02-25 20:52:35
  酋黄老师是学者型教师,不但有高深的理论,更有一线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对问题的看法更加透彻、完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创新精神正是新时代发展所必需的,佩服酋黄老师卓越的胆识,和超乎常人的智慧,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6-02-25 21:28:48
  谢谢您,过誉了。都在学习中,问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6-02-25 20:57:34
  哈哈,对酋黄老师佩服之至!铁齿铜牙,心思慎密,有理有据,您总能把自己的观点说得让读者心服口服!!祝愿酋黄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6-02-25 21:30:47
  仅仅有点想法而已,向您致敬!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6-02-25 23:35:36
  老师读书到了一定的层次,对文章的思考深刻又独特,每每捧读如获至宝。一篇灵性和智性的读书笔记,欣赏学习,祝老师新的一年身健笔丰!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6-02-26 10:10:30
  谢谢红叶老师的夸奖,祝您创作愉快,生活幸福!
5 楼        文友:天龙        2016-02-26 02:16:05
  佩服酋黄老师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对两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古诗,加以重新审视、深层解读,有理有据,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6-02-26 10:11:35
  谢谢社长的关注与点评,辛苦了,问好!
6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6-02-26 10:34:35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向老师问好。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6-02-26 13:42:59
  问好红叶文友,您的鼓励总是那样的及时和真诚,谢谢您,谢谢您!
7 楼        文友:天龙        2016-02-26 21:15:33
  祝贺酋黄老师佳作斩获精品,精彩继续哦!!
回复7 楼        文友:酋黄        2016-03-14 10:32:41
  问好社长,感谢一直的关注与鼓励!
8 楼        文友:阿巧        2016-02-26 22:45:21
  祝贺酋黄老师美文获精品!精彩不断!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6-03-14 10:31:14
  谢谢阿巧编辑,辛苦了,再次问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