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衢山皇坟基陈友谅疑冢秘情(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衢山皇坟基陈友谅疑冢秘情(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381.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4发表时间:2016-03-02 13:19:13

自2015年10月13日一起去衢山皇坟基探踪,刚好两个月,我们又在舟山见面。作为陈友谅的第24世孙的陈蕙芬女士,在家谱的编撰与考证中,对她家代代传授,由她忠诚老实曾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父亲生前亲口传道的六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情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那是一段历史家所无法知道的历史,也是在正统的历史中不被写入的历史。我们为那段历史进行了热烈的交谈,并一致认为,衢山皇坟基陈友谅疑冢的秘情可以亮相于众,隐秘了六百多年的那段历史踪迹可以初示端倪了。这段历史,不单单是陈家的一段故事,也是衢山的一段历史风采,舟山的一环历史情节。
  
   一、陈友谅中箭身亡火化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人物之一的陈友谅于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在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坚持抗击元统治者,不屈不挠,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为扫除元统治的有生力量作出了贡献。1360年,陈友谅在江州建都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成了“大汉皇帝”。而后在各路义军群雄割据,互相争战,以图称霸之时,成为朱元璋问鼎的主要障碍。于是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争战。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大军六十万,驾着以当时一流的造船技术而建造的巨大战船,载家属百官,尽发精锐进攻南昌。历围城之后,就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一带进行了激战。陈友谅在取得几次战斗胜利后,因风向地理之故,遭受了真正的现实版的“火烧赤壁”而处于困境。这《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一定是这鄱阳湖朱陈大战中演绎而成的,否则怎么会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在突围之中,陈友谅从船窗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当即死去。一代英雄就这么丧身,大汉皇帝就这么山薨,真可谓是天地无情,人生无常,生死无奈。
   陈友谅一死,军中大乱,士气瓦解。在这紧要关头,邹普胜太师、张定边太尉、赵将军等进行紧急商议,很快决定,由邹普胜太师、张定边太尉,带领众将士保护陈理及陈友谅遗体全力突围;由赵将军带领一支精干队伍营救、保护陈友谅三子陈孝突围。
   于是大家按商议决定分头行动。各路将士在重重包围中,勇猛厮杀,拼死相博。张定边太尉,带领众将士保护陈理及陈友谅遗体全力突围,他身中百箭,依然顽强拼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而赵将军也从另一方向保护着陈孝杀出重围。
   突出重围会合后,军师、太尉与赵将军等进行简短的商议,看到陈友谅左眼中箭,贯穿头颅,面目惨然;想到朱元璋在陈友谅被困之时,来信要陈友谅“取消帝号,坐待真正主人,不然将会丧家灭姓”之言,猜想朱元璋定会寻找陈友谅的遗体,以施侮辱。而后来朱元璋确也派人对传说埋葬陈友谅遗体的武昌宝安凤凰山进行了地毯式的掘地三尺找寻,最后没有找到。所以在这紧急之间,为了保护陈友谅尊容尊严,决定立即对陈友谅遗体进行秘密的火化。并由陈友谅之子陈理、陈孝把父亲的遗骨装封入坛。
   然后,决定兵分东西两路撤离。由张定边太尉等将士,保护陈友谅二子陈理并携带虚设的陈友谅灵柩(陈友谅的遗物),往西方向武昌撤离。由邹普胜太师、赵将军等一行,保护陈友谅之子陈孝并携带陈友谅的遗骨顺长江向东撤离。
  
   二、赵将军护卫陈孝东撤
   于是,陈理在张定边太尉及将士们的保护下,带着陈友谅的灵柩(陈友谅的遗物),边战边撤,返回武昌。回到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并为陈友谅在蛇山南侧建立了墓冢,那墓冢其实是衣冠冢。朱元璋知道里面没有陈友谅的遗体,所以在陈理投降后,朱元璋对这座墓还去祭奠过,这应该是政治家的手段。
   而陈孝携带着陈友谅的遗骨,乔扮改装,在邹普胜太师、赵将军一行的保护下,一路向东逃亡。对于陈友谅儿子,一般史书记有陈善和陈理。因为陈善当过太子,陈理当过皇帝,故而有记,其他几位,在正统的“成者王侯败者贼”理念下写成的史书里自然不会记载。然而他们却真实地生活着。据《崇阳庄浙江嘉兴友谅公支系族谱》中的“嘉兴陈友谅公支世系?本人行传”所录,陈友谅“娶潘氏、张氏、达兰氏、何氏。生子七:善、理、孝、忠、福、伯能、伯通,(另有遗腹子梓)义子:大林、小林。养子张佑保”。可知陈孝是陈友谅的第三子。民间传录中说“陈友谅还有个儿子陈孝,去向不明”。为什么去向不明,因为在当时险恶的情境下陈孝是在赵将军等将士保护下悄悄东撤,而在当时对反明势力残暴的镇压之时,更得隐蔽生活,自然没人知道去向。
   邹普胜是麻城花桥(今属湖北)人。少以炼铁为生。是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徐寿辉称帝时,被封为太师。陈友谅称帝,他依然是太师。作为军师,谋划布阵是高手,他善卜天机,精通玄学,对天文、地理、数术、建筑等等风水很是精通。据传他为陈友谅谋划打了99次胜仗,可鄱阳湖之战的惨败以及陈友谅之死,他心灵遭到极度重创,在他心里有抹不平的痛楚与自责,在他头顶有挥之不去的惭愧与阴霾。他作为大汉忠诚的大臣唯一能做的就是想通过风水,通过对陈友谅遗骨的安葬,从风水角度尽快使大汉转势并辅佐陈孝恢复大汉政权。
   就这样,邹普胜谋划,赵将军等将士护卫着陈孝冲出了重兵包围,但一路上仍有追兵紧追不舍,不少将士为此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他们几经战火拼杀,艰难曲折,终于从江北到了江东,驶入江南水系,继续向东进入东海舟山海域。茫茫大海,碧涛翠波之上,隐隐约约的岛屿呈现在他们面前。邹普胜太师勘察位置,他们进了舟山北面海域。前面有一大岛横立水上,群峰连绵起伏,四周水道开阔,很是壮美,似有海上仙山之感。邹普胜感叹真实到了蓬莱仙境。那船顺流而前,从泥螺山边进入龙门港湾,于是他们在衢山岛停留。
   邹普胜和赵将军觉得舟山群岛的地理优势,是将士驻扎的好地方,这里有着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众多的岛屿,便于隐蔽、休整。再说兵士大多来自渔民,是他们可以适应的生存环境,也有他们可以生活的自然条件。而一旦发生突发事变,一呼即应,四方联动。
   当时的衢山岛虽然远离大陆,却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岛乡,时有来来往往留港停泊的船只。为了保护陈孝,保护陈友谅的血脉,更为了有朝一日得以恢复大汉政权,谨防内部泄密,邹普胜太师和赵将军商议,决定将陈孝秘密转移至海盐。为缩小目标,保护有生力量,便于隐藏,将士们分别在衢山岛一带海域附近的岛屿驻扎。
   护送陈孝由赵将军负责。赵将军把把陈孝送到海盐,安顿好生活、护卫等等事宜。
  
   三、陈友谅舟山海葬
   深得风水之道的邹普胜太师,留在衢山岛上,对舟山海域进行精心勘察。那盘卷蜿蜒的水线,如龙似虬,这浩浩大洋正是龙神雄威之地,龙气风华之处。经过几天勘察,选定陈友谅海葬的方位(衢山岛附近水域)。那是从风水意味上来说的龙头之位,以风水之含义,只要把陈友谅的遗骨存放在两个坛子里封好,将其分别“挂”在“龙”的两个角上,陈家必将转势,再出天子。这或许是邹普胜对陈友谅还能做的大事,或是一种敬意的寄托。
   赵将军从海盐回来,就按照邹普胜太师勘察测算的地点、位置、要求,对陈友谅实行海葬的区域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考察,进行水下勘探。在摸清了基本情况后,邹普胜测算的海葬时间将近之时,赵将军便前往海盐向陈孝请示。陈孝当时还小,估计十岁左右,担当不起如此重任,就把这一重任托付给赵将军,在海盐,几个人举行了秘密的交接仪式。赵将军驾船回衢山。
   海葬陈友谅需要保证秘密性,以防事后遭受朱元璋的破坏。所以海葬的时间是在晚上进行,而人员只有赵将军一人,以防他人泄密。
   那一带海域处在长江与钱塘江的入海口外,几股水势交集,再加上大海本身的内力,故而风高浪急,涌涛汹涌,潮流盘旋,进行海葬的难度极大。幸好赵将军不仅具有良好的操船行驶之技能,更具有水下的过硬功夫。赵将军携带两坛遗骸出发,在海面进行了长距离的盘环,他看准方位,下潜到水中,庄重地将遗骸坛子分别“挂”在两个“龙角”之上。回到船上祭拜后,便急急驾舟前往海盐向陈孝禀报。并对卫护陈孝的亲信将士进行了反复的叮咛嘱托,一定要好好保护。安排好各项事宜后,临行之时,他对陈孝说,为有朝一日恢复大汉政权,还要去联络其他各将领,暗中积蓄力量,为复国大事而绸缪。
   赵将军为了便于联络,隐藏身份,化名赵网鱼。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忠义可嘉,不是常人能比。一直为恢复大汉政权四处奔波,并与陈孝商定了以“天亮了”为起兵暗号。“天亮了”即代表起兵复国,“天还没亮”说明时机未到,还需等待……
   “陈家天子,赵家将”正是那些缤纷而无法记录的历史情节凝炼的经典,是陈家代代相传的箴言,至今还是鲜明生动,饱含令人咀嚼不尽的史情意蕴。
  
   四、皇坟基构建陈友谅疑冢
   这批东撤的将士们在舟山一些小岛上开始了渔民生活。
   这时邹太师和赵将军又商议决定,为陈友谅建造墓穴,即作为疑冢迷惑他人,以引别人错觉,同时也是纪念碑,可以经常激励将士,让将士们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大汉的勇士,不忘为恢复大汉政权而战斗的精神。选定在衢山岛建造。衢山唐时即称蓬莱乡,有着仙岛神乡的风貌。无论从风水还是风景都为上乘之地。这里既有繁华热闹的一面,更有隐蔽,远离内地,天高皇帝远,比较自由平安的一面。而皇坟基村则在衢山岛的中北偏西位置,“后□莪莪之山,前临渺渺之水”。邹普胜选中了这一带最高的现在叫皇峰墩的丘峰。那丘峰面南,斜坡向下面延伸扩大,呈示三菱型的样子,两边又有小峰围拥斜坡。前面一片开阔,而坡面正对着远处的蓬莱乡最高的山峰。山峰峡谷有一条溪坑,溪水潺潺。风景秀丽,风水极佳。于是就在这山峰下半腰依托山丘建造皇坟,坐北朝南,墓的前方约60米左右,树立华表石柱,以示皇威。墓碑上镌刻“大汉皇帝陈友谅之墓”。立碑署名为陈理。并以他的名义为皇墓取名“璜汾基”。取璜者半壁,其含义半壁江山,璜之形如同彩虹,雨过天晴,彩虹再现。即褒扬陈友谅功德,也寄予大汉政权东山再起的希冀。
   把陈理作为立碑者,这是考虑到陈友谅死后,陈理继位为大汉皇帝,内中意味深广,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陈孝,以免暴露他行踪,而再遭朱元璋追杀。墓冢建成,即请陈孝前来祭奠。
   他们还以陈友谅唯一的遗物随身玉佩名称来命名所在村庄为“环汾基”。“环”是一种圆形的玉,犹如家、大家,“汾”是大、王,“基”是根基。不仅寄予怀念之意,自然还隐含着另一层的意味。
   各岛进驻的渔民越来越多,引起的纷争和争斗引来明朝廷出兵清剿,而当明军前来清剿时,渔民们居然团结一致抗争,而且有着相当的战斗力,使得朝廷清剿总是损兵折将。在清剿时明军发现了陈友谅的墓,就对墓进行的挖掘,却发现墓内空空,大为震怒,将其墓碑砸碎。故而这墓后来没有墓碑。1958年造水库开挖时,就有已被挖掘过的感觉……
   接着舟山海禁了,明朝的海禁不只是因为抗倭,最最重要的就是消除在海岛上隐伏的多重反明势力。这已经成为很多学者的共识了。陈友谅东撤的人员只是隐伏在舟山的反明势力的一部分。
   当海禁一个时期后,稍有松动,就有人偷偷上岛居住,可是那些真实的历史情景在荒芜已经含糊不清了,于是真真假假之间就演绎出那些民间故事。
   衢山皇坟基流传最典型的故事说:明初的一天夜里,陈友谅被侠客斩了头,后人给他镶上一颗金头,因为怕人盗墓,就造了108个空坟。这故事里其实隐含着陈友谅头部受伤致死的信息;中流矢而死的信息,在“侠客”里隐含,古代侠客总是来取无影,杀人悄然无声,不知何人所发的流矢,竟然刚好把伸出窗外智慧的陈友谅给射中就是有侠客式的神秘。故而先前我们就是抱着“虽然传说多离奇附会的成分,但不可能完完全全凭空捏造,否则为什么不讲别的帝王将相却单单提到陈友谅呢?”这样的想法去皇坟基探寻踪迹的。而如今陈家代代以口相传的故事正好揭示了皇坟基的那段历史隐情。那是一段在当时没有人会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无法记载的历史,那是陈家代代刻骨铭心口传的历史。
   这是衢山的特有的风情。我们不禁感慨道:
   沔阳这座充满母爱的城市蕴育了引为自豪的一代英雄。
   舟山这片充满深情的岛山和大海,抚慰着英雄安息永恒。
   随着皇坟基隐情的披露,更多的故事将会浮出水面,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们去精心地挖掘,让更多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
  
  

共 48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于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在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坚持抗击元统治者,不屈不挠,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为扫除元统治的有生力量作出了贡献。1360年,陈友谅在江州建都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成了“大汉皇帝”。而后在各路义军群雄割据,互相争战,以图称霸之时,成为朱元璋问鼎的主要障碍。于是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争战。 陈友谅死后他的皇坟真址一直是个谜。作者从多方面分析考证,讲述了许多关于陈友谅的传说。让我们了解了一代领袖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杨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杨花        2016-03-02 13:20:55
  揭秘一段历史,讲述伟人的故事。阅读欣赏。
杨花
2 楼        文友:杨花        2016-03-02 13:21:43
  感谢赐稿江南烟雨,期待更多佳作。
杨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