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我的公公婆婆(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我的公公婆婆(散文)


作者:青梅子 秀才,1206.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94发表时间:2016-03-09 14:23:47
摘要:我的公公婆婆和多数乡下老人一样,生活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言语和光鲜的外表,眼光局限,却没有过多世俗的羁绊和生活欲望的患得患失,用自己的双手勤俭持家,相濡以沫着从坎坎坷坷中走了过来。他们传统、朴素,却用辛勤、努力创造经营好一个家,一辈子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他们平凡、无华,没有过轰轰烈烈的事情,也没有过为之骄傲和炫耀的东西,而他们却在无形中,给了我很多生活的道理和启示。


   我的公公婆婆和多数乡下老人一样,生活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言语和光鲜的外表,眼光局限,却没有过多世俗的羁绊和生活欲望的患得患失,用自己的双手勤俭持家,相濡以沫着从坎坎坷坷中走了过来。
   公公比婆婆大10岁。婆婆的面容比同齡人略显苍老。也许是因为经常忙于琐屑,在外兜兜转转,过多的日晒,加上平日穿着简单不爱打扮,时间的风霜在她脸上留下的条条沟壑,格外显眼,所以基本上也看不出他们年龄上的差距。
   现在很多农村人也越来越注定穿着打扮,老太太都穿的大红大紫的时候,婆婆在外表这件事上,丝毫不愿与时俱进,依旧朴素。
   她不管衣服品质如何、年代多久、是否适合,只要不破不小,能穿则穿。儿女们给她买的衣服,却被她放置起来,多数“不见天日”,新的好的却放到过时了旧了,才拿出来穿。屡次劝她,人老了,该享受就享受,该穿好点就穿好点吧,新衣服放在那里不穿,还有衣服的价值吗?却依然改不了她这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风格,我们也就随她去了。
   婆婆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论遇到任何事,她总是不紧不慢,也难免丢三拉四。往往出门前,不是这找不到了,就是那找不到了。计划10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到了她那里,就得一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每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忽然有人跟她说话,她就会被分心,便会忘了自己正在忙活的事情。时间就这样同样散漫在几件分岔的小事上,到最后却什么事也没有完成。
   在生活方面,公公婆婆也犯愁节俭。比如买回去的菜肴或吃食,他们总是放在那里,一天又一天,直到等到放坏了,再丢掉。别人送的礼品水果之类的,如果有好有坏,他们总是先捡坏的吃,结果好的也在一边放坏,最后全部都没吃到新鲜的,或者直到过期腐烂,再全部丢掉。诸如此类的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不知道到底是好还是坏。
   我总觉得他们还活在过去几十年里。
   听婆婆讲,她八岁时就被定亲了。那时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年代,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婆婆也没念过书,从小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婆婆是家里的老大,姊妹多。后来长到十多岁,婆婆被邻里有人怂恿说,你定的那家人耳聋,年龄比你大,又抠门,不然我再给你说个婆家吧?
   婆婆听了别人的话就问父亲。父亲劝她说,别在乎外在,人好,踏实,以后不受气就行了,最主要家里有饭吃。
   也许,那个时候,哪家能吃上饭,就算是比较“优越”了。贫瘠年代,打发闺女也是一个家的经济来源,那时候婆婆的父母收到一百元的定金也是不少的数目了。人们生活简单,基本没受过教育,思想不会考虑那么长远,更不会把感情、爱情什么的当作婚姻的参考标准,即便是父母包办,孩子服从,沿袭千百年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传统之路,其好多婚姻都比现在的更加稳固,白头到老。
   公婆他们就是这样白头到老一辈子的夫妇之一。
   因为公公听力不好,要用大嗓门儿对着他吼才能听见。所以婆婆平时跟他说话,要么打手势,要么就得用对着耳朵吵架那样的“大喇叭”。
   虽然婆婆脾气大大咧咧,但有时遇到有事情走不开但又叫不应公公的无措之举时,也会因为无法沟通的焦急而生气,会事后对着公公发脾气。
   往往是发一通脾气也就完事了,因为她知道再说多也只能是白费口舌,因为接受信息量有限,也许公公还在不明就里中疑惑哪。许是面对吵架的婆婆跟平时说话的口气并无区别(都是一样的大声吼),许是公公因为听觉的缺点,原本并没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别人生气或自己错在了哪,只是那样憨笑着问着,仍是平心静气地说着。于是,争执基本上是一个说一个不吭声或若无其事地笑。
   换做公公吵婆婆时也一样。公公虽然比较温和、慈祥,但每次看到婆婆不急不慢、拖延磨蹭的拖沓风格时,也会因一时不满而口出怨言。却对婆婆没有任何杀伤力,不辩驳也不生气,也许是早已习惯了自己这种慢条斯理的不严谨带来的“不计后果”和公公的包容。
   公公的心细、认真,刚好跟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婆婆成为互补。于是,做饭、打扫、洗刷,这些家务事,多是公公包揽。公公在乡下是厨子(以前乡下谁家有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厨师),做饭菜是他的拿手本领,正好婆婆不爱做饭洗碗,所以长此以往,公公就是厨房一把手。
   邻里常常说婆婆有福气,说公公勤快。每到该做饭的时候,婆婆总是一拖再拖,毫不焦急。公公焦急,就自己去动手了。于是就养成了公公打理厨房,婆婆只管在外拉家长。待饭好了,再盛开端给她。婆婆很擅长聊天,就是那种家长里短的侃大山,说得不知疲倦、忘了时间、丢下饭碗。于是,公公又会在焦急里,一边无奈地摇头笑,一边去婆婆身边拿碗回去洗。
   在家里,大小事务都是婆婆主事。但婆婆不管钱,大概毛躁的人都不爱打理钞票吧,需要用钱的时候,婆婆只管开口命令,公公就成了家里的帐房先生。
   婆婆也自得清闲,像个孩子一样,不会每天乖乖呆在家。平时没事就要跑到田间地头,拾掇一下菜园,看看庄稼长势,晴天提个篮子剜野菜,雨后去山上拾蘑菇。总之你很少看到她闲下来过。
   乘凉或晒太阳的闲暇里,就搬几张凳子在门外,跟邻家的大婶大娘拉拉家常叙叙旧。这也是她唯一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是乡下人打发时间最好的一种消遣。
   婆婆说,打牌麻将那些我不懂也不喜欢,又没上过学,不识字,也不懂看电视。
   于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其实是公公在看,而婆婆看的却是公公从剧情里流露出的或笑或忧的神情,以及从公公嘴里讲解出的粗枝大叶和前前后后。
   公公上过私塾,识字,会写毛笔字,会看报纸,也看的懂电视,他每天关注新闻、天气、时政、民生。只要电视出字,他都能看懂。然后再讲给我听。
   婆婆言语里说起公公的这些就很骄傲。她常说,因为自己没上过学,吃过很多亏,觉得是这辈子最憾慨的事。而公公因为识字还略懂一点文化,在他看来就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对方的闪光点,就是婆婆值得荣幸和荣耀的一种敬畏。不仅仅是对公公的骄傲,还有因为自身的缺失,而对文化的一种敬畏。
   正如婆婆说的,正是因为过去家穷,父母落后,才导致家里孩子没学上,一个个目不识丁。才一心想让孩子们好好上学,结果还是辜负了大人的期望,老公姐弟三人最终都是半途而废。所以后来都是选择早早地打工、帮家干农活。
   婆婆觉得自己不识字在社会上有多难,才想让他们好好上学,哪怕砸锅卖铁,我也会不遗余力地供他们,可是他们自己最后不愿意上啊,唉……作为孩子,不上学就得学会干活,总得学会生存的本事。
   别怪家境不好,也别嫌父母心狠,自己的选择,最后都得自己承担。我知道婆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她从来都不会用华丽的语言,去阐述什么深厚的道理,但她的身体语言和生活语言,却是最朴实的道理。就像,最真最深的道理,不是我们套上学识的光环,经过怎样深思熟虑的结论,而是就体现在最朴素最平常的生活里,和老人的言语里。
   亦如公公和婆婆的感情,也许他们之间一辈子都不会有“爱”这个字眼,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没有激情没有厌倦,虽然也曾磕磕绊绊,但随着时间,彼此的感情于无声中融入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无处不在。像陈年的酒,越放越醇,历久弥新。
   亦如,他们对于故土的依恋,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土地的敬重,以及节俭、不忘本的生活态度。
   哥嫂和我们,都说让公婆到城里去住,一来不用再种庄家蔬菜了,不用在老家那么辛苦,让人不放心,二来也可以跟儿孙在一起,只管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屡次劝说,仍然没有达成我们的心愿。
   他们总是不愿意离开老家,说是在农村一辈子了,生活、吃住都舒心,去外面总是觉得不习惯。虽然城里便利、交通发达,可是比起农村的安宁、空旷、纯净、满眼绿色,他们还是嫌城里太过喧嚣、冷漠、无所适从。
   是的,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种了几十年的土地,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一草一木,一粮一菜,一什一物,无一不渗透着他们的情感和心血。在外奔波的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家乡赋予他们的温暖和留恋哪。
   城里,我们的新家,只会阻隔他们的视线和自然的景观,看到的,只是钢筋水泥和车水马龙的繁华;呼吸的,是汽车尾气及空气污染造成的雾霾;再也听不到清脆的鸟鸣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只有挥之不去的喧嚣和聒噪;灯火通明的辉煌,找不到天空的蔚蓝和星月的闪烁;一扇扇防盗门外,是一张张冷漠的脸孔,和陌生的声音。这些,也许是我们所意识不到的,对他们的不适和压抑。
   他们辛勤劳作了几十年,受不了整日闲下来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依然留在老家,养几只鸡,种少量的蔬菜和农作物。
   每天去山间屋后走走转转,跟邻里家长里短谈笑风生,屋前种几株花草,偶尔浇水捉虫。
   这样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是最悠闲满足的生活。
   遇到节气什么的,婆婆开着电动三轮带着公公一起去街上赶集、逛庙会、看戏。
   走马路的时候,婆婆让公公走在她前面,怕他听不到车子声,她紧随其后就可以帮他听声判车。当婆婆买东西的时候,公公便站在原地等候,他怕一走远,她一个回头看不见叫不应而焦急担忧。
   我问,你们看戏时,爸爸听得到吗?婆婆说,他识字。我问,您听得懂吗?她说,我看得到人,他可以给我讲。
   有一股感动充斥着我的心。
   其实,婆婆是看不懂戏的,只是为了赶热闹,为了陪公公,为了帮他辨声音,比如坐车、跟人交流的时候。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对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中,手牵手去散步,步履蹒跚,脚步坚定,不离不弃。那是我曾经看到过的最觉温馨、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那是彼此包容彼此依恋、融进一粥一饭、一朝一夕里的平常却牢不可破的爱。
   忘了说了,其实公公的听力问题,是可以用助听器的。老公在外打工时,给公公前前后后买过几个助听器。只是一开始带上时,说是忽然不习惯,因为这么多年耳根子清净惯了,忽然觉得嘈杂,有点嫌吵了。于是后来,也就不带了,这些年来,他就一直这样过来的。
   好像还听他说过,眼不见心不烦,听不见心清净,这样不管别人骂也好怨也好,听不见不知道亦不生气,倒落个清净自在。
   话说的很平常,我却好像听出了佛学的悟道。正因为我们平时听得多见的多知道的多,好像就觉得自己很聪明一样,实际上得到的信息多,只会让自己在思考、在意、顾滤的相关纠缠里,问题越多越找不到答案,让心更累更疲惫,甚至最后会作茧自缚庸人自扰。适当放下外在的干扰和内心的嘈杂,不失为一种难得糊涂的简单、洒脱。
   公公婆婆很节俭,他们对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几乎没什么要求和讲究,就是:吃饱穿暖,合适就好。每每对我们买给他们的新衣,总是嘟囔着,花这钱干啥,我又不缺衣服,人老了,好赖都是一样地穿,想当年……
   知道她又要开始忆苦思甜的讲述了,我不禁打断她的话:“妈,别总光活在过去了,我们得向前看啊,该享受的时候就得享受,该美的时候就不能亏待自己……”
   婆婆无奈地笑:“看来我还是落后啊。不过还是过过苦日子,才知道现今的生活有多幸福。有吃有穿,稍稍劳动一下就可以挣钱,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可没有你们年轻人那么高的心。”
   是啊,带着感恩的心,不忘苦难,才能知足常乐。欲望少一点,简单一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也就是这样节俭的老两口,却在几年前,公公给自己买了份人寿保险。一开始不解,公公都将近古稀之年了,自己又有儿有女,还怕以后没人照顾?
   后来听婆婆说,公公考虑到自己大婆婆10岁,担心可能有一天走到婆婆前面,如果以后儿子媳妇不孝,公公听力不好,凡事听不到不知道也就没什么事,就怕婆婆心直口快爱唠叨,做事拖拖拉拉讨人嫌,怕如果有一天剩下婆婆孤身一人,万一再不被孩子们待见,考虑至此,于是公公觉得买份保险,以防给婆婆留一份保障。
   我想,婆婆真幸福。
   以前觉得婆婆嫁给公公,以后都只能吵架似的说话,不能说悄悄话,不能轻声细语,跟一个几近耳聋的人,生活一辈子,她会不会觉得委屈辛苦?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要这样的婚姻。
   可是,婆婆却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怨言,甚至很少说过公公的缺点。婆婆总说,你爸爸很贤慧,心眼好,能容忍我的坏脾气,实称肯干,受过教育,比我强,还喜欢孩子。
   我说,那就来城里,帮我们带孩子吧。
   他们最终还是不肯。他们是属于故乡老家的,他们最终离不开,世世代代一辈子生息繁衍的那片热土,那里有他们的血汗、足迹、劳动的喜悦和成果,有我们所体会不到的落叶归根的乡愁。
   他们说,劳动了一辈子,总得有点事做才行。在城里会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而在家,可以种点蔬菜,吃不完可以送人,玉米花生类吃不多也可以卖钱,平时上山拾蘑菇采药材,也是一种收入。劳动了,人也舒心了。
   在他们的意识里,就这样沿袭着祖辈们走过的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房屋田舍,故土万物,不缺少不少食,存点积蓄,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就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了。
   而我以前,总觉得他们眼界狭隘,思想陈旧。然而,当经历过尘世的浮华,当心在某一个阶段平静下来,忽然有一天,我就想着,等有一天,我老了,也要回归自然,在原生态的山水故园里,依山傍水,守着一片宁静、闲适,沐浴于自然万物风光里,种一亩三分小田地,养养鱼喂喂鸡,没有喧嚣,心无旁骛,游走于山水绿树间,就这样安度晚年,该是多么惬意却又难得的一种生活吧。
   后来发现人到中年,多半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对公公婆婆从一而终没有新意的生活方式上的偏见,终于不再是偏见。
   曾以为我们眼光高远,思想深远,原来那些自以为是的“远见卓识”、追求极致,其都是自己制造的雾障迷惑,因沾染了太多俗世的尘垢和诱导,在那些不安分的岁月里肆意折腾、作茧自缚。所谓万物循环,就是折腾了一圈,最后还想回头过最简单的日子,年轻时作天作地,当心不再年轻才想起,人活一世,真正的生活就是“简单”二字。
   婚姻里的两个人,合不合拍,般不般配,不是取决于你遇到了谁,而是不期而遇的两个人是怎样对待对方的。我想,公公婆婆的故事,就是给我们对于婚姻最好的诠释。他们不懂爱情,却用一生演绎了“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他们传统、朴素,却用辛勤、努力创造经营好一个家,一辈子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他们平凡、无华,没有过轰轰烈烈的事情,也没有过为之骄傲和炫耀的东西,而他们却在无形中,给了我很多生活的道理和启示。
  

共 570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了她的公公婆婆相濡以沫的故事。婆婆八岁的时候就和公公定了娃娃亲了,公公比婆婆大十岁,而且耳朵还不灵敏,邻里有人怂恿婆婆退亲,而婆婆的父亲则说“别在乎外在,人好,踏实,以后不受气就行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婆婆遵照父亲的婚姻是幸福的。作者笔下写道“公公的心细、认真,刚好跟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婆婆成为互补。于是,做饭、打扫、洗刷,这些家务事,多是公公包揽。”“邻里常常说婆婆有福气,说公公勤快。每到该做饭的时候,婆婆总是一拖再拖,毫不焦急。公公焦急,就自己去动手了。于是就养成了公公打理厨房,婆婆只管在外拉家长。待饭好了,再盛开端给她。婆婆很擅长聊天,就是那种家长里短的侃大山,说得不知疲倦、忘了时间、丢下饭碗。于是,公公又会在焦急里,一边无奈地摇头笑,一边去婆婆身边拿碗回去洗。”“公公上过私塾,识字,会写毛笔字,会看报纸,也看的懂电视,他每天关注新闻、天气、时政、民生。只要电视出字,他都能看懂。然后再讲给我听”,甚至公公对婆婆的爱更看得长远“公公考虑到自己大婆婆10岁,担心可能有一天走到婆婆前面,如果以后儿子媳妇不孝,公公听力不好,凡事听不到不知道也就没什么事,就怕婆婆心直口快爱唠叨,做事拖拖拉拉讨人嫌,怕如果有一天剩下婆婆孤身一人,万一再不被孩子们待见,考虑至此,于是公公觉得买份保险,以防给婆婆留一份保障”等等,作者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生动描写。婆婆因为公公因为识字还略懂一点文化,在她看来就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而非常的荣耀和骄傲。公公婆婆一生节俭,不愿去追随儿女到程琳生活,宁愿守着乡下过简单的生活,公公婆婆恩恩爱爱的细节让人感动“遇到节气什么的,婆婆开着电动三轮带着公公一起去街上赶集、逛庙会、看戏。走马路的时候,婆婆让公公走在她前面,怕他听不到车子声,她紧随其后就可以帮他听声判车。当婆婆买东西的时候,公公便站在原地等候,他怕一走远,她一个回头看不见叫不应而焦急担忧。”他们一辈子没有为对方说过“爱”字,却用生活诠释了什么是爱。这一切也给了作者很深的触动,联想在物欲横流的如今,很多人觉得遇不到爱情了,老一辈的绝大多数人为什么在那么清贫的年代还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感谢作者笔下描写了老一辈的爱,相信它会一道亮光射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给予我们思考。感谢作者赐稿晓荷,期望老师以后呈现更多精彩。【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03-09 14:27:49
  感谢老师赐稿晓荷!文中有很多生动的细节描写很触动人,但是语句组织比较凌乱,我做了一定的处理。哪里还有不妥敬请谅解!问好老师,希望老师以后有更多佳作入驻晓荷社团。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青梅子        2016-03-10 09:30:48
  谢谢老师指点阅稿,问安!
2 楼        文友:何叶        2016-03-09 19:28:39
  文写的不错!细细读来觉得好温暖。感谢投稿晓荷社团。祝好!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青梅子        2016-03-10 09:29:31
  谢老师指导,问好!
3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6-03-10 12:21:54
  这编按很精彩,欣赏文字也欣赏精彩的编辑按语,问好作者和编辑,祝好
河南雪儿
回复3 楼        文友:青梅子        2016-03-11 13:57:32
  谢谢亲的耐心阅读,问好!
4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2-10-05 16:28:25
  读完这篇长文,感慨良多,现实中,夸赞公公婆婆的儿媳妇不多,能看到公婆的善良醇厚,这样的儿媳妇肯定也心底善良贤惠,令人敬佩!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