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海放牧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海】家 留在记忆深处的印记(散文)

编辑推荐 【墨海】家 留在记忆深处的印记(散文)


作者:透明秋语 举人,5853.2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88发表时间:2016-03-13 08:44:06
摘要: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数十年就这样过去了。那些曾经的家全都离我远去,渐渐消失在时空的深处。而我也有了更加明亮更加宽敞的住房,有了妻子、孩子,有了全新的家。然而,过去的那些家,那些留下过童年梦幻和青春印迹的住所却依然鲜活在心底。那个做了不知多少次的梦也不时会穿越时空,重新回到我的梦中……


   没有什么比“家”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切的情感了。
   在汉字中,家是一个会意字,它由两部分组成,上面的“宀”,说明家是与房屋有关的,而下面的“豕”指的就是猪。从字面上理解,这是说有了房屋还不能成其为家,只有在屋里养了猪才能称得上是家。是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以狩猎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但狩猎的收获却是不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里养得有猪就能在猎获不足时,也能确保不饿肚子。一个“家”字,形象地说明了人与猪密切的关系,以及人类养猪悠久的历史。
   然而,“家”的含义远不止于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房屋是用来祭祀祖先和召开家族会议的,而猪是一种凶猛的动物,特别是孤独的野猪,凶猛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老虎。用这种凶猛的野猪来祭祀才更显出真诚。在屋里放上“豕”以祭祀先人,求得先人的庇护,这才是“家”字最初的含意。
   我对家的记忆真的与猪有关。
   刚记事的那会儿,常常做一种奇怪的梦,梦见我就住在一个低矮的屋子里,里面没有床,只有一个用砖头围起来的地铺。我梦见自己依偎在母亲怀里睡着了,睡得很香、很沉。突然,一些白色的虫子爬到了身上,虫子软软的,凉凉的,每蠕动一下,就像是要往肉体内钻一分。睡梦中的我发出了一阵惊叫,翻身坐了起来,浑身冷汗淋漓……电筒的光柱给屋里带来些许光亮,熟睡中的父母都起来了,将那些爬到铺上的蛆虫用小笤帚尽数扫去……洒在地铺四周的石灰没能阻挡住蛆虫,天亮后,一名身着白大褂的军人背着个扁扁的铁桶来到这里,把一些药水喷在地铺的周围,喷在那个低矮的建筑里……
   后来,从母亲那里我才知道这并不是梦,而是一件真实的事情。那个时候,父亲在部队的一个农场当指导员,从山东老家来到这里的我们,就跟着父亲住在那个农场中。由于住房紧张,在安置好爷爷、奶奶和两个姐姐后,再也没有了住处,那个废弃了的猪圈,因有了父母对我的爱,就成了儿时对家的第一个记忆。
   家是什么?家是能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歇息的地方,家是能让受伤的孩子悄悄痛哭的地方,家是能为孤独的游子遮风挡雨的地方。
   一九七二年春天,初中毕业的我,在南方那个小城当了大半年的抬工后,放弃了顶替父亲进国营单位工作的机会,只身一人来到山东老家,来到一家园林场里,开始了新的一段打工生涯。
   场部总务科的工作人员将我带到一个马厩里,手朝一个角落指了指,说道:“你就把床铺在那里吧。”见我开始解随身带来的简单行李,他又给那个年轻的饲养员说了句什么就走了出去。
   这是一个很大的马厩,和那个时代北方的建筑一样,墙是用土坯砌成的。房间从中梁处一隔为二,靠里面是十几匹骡马休息的地方,靠外面的这一边则堆放着许多草料以及轭、辔头、缰绳等杂物。四周的墙上开着几个窗户,通风良好。而让我铺床的地方,架着两块锯开的木料,木料还没有干透,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松脂味儿。透过窗户看出去,马厩的外面有着一排猪圈,里面养着七、八头用于繁殖的母猪。北方的猪圈是干式的,圈里还有供猪排泄的深坑,里面铺着厚厚的泥土。有一条斜坡从上面直能到坑里。那些或白或黑的小猪崽们在各自猪妈妈的带领下,正在那些沉坑里拱着泥巴。
   一阵清风掠过,带来猪食略带酸涩的味道,和着马厩中干草的清香和骡马特有的腥气,混成了一种北方农村的气息。
   年轻的饲养员端来一大筐麦秸,帮我铺在木料上,对我说:“这木料锯开的日子不长,直接铺褥子可不行,得用麦秸隔一下。”他指着靠近骡马歇息处的一个床铺说:“我的床也是这么铺的。”
   “谢谢!”我朝他礼貌地笑了笑,在他的帮助下,很快就把床铺好了。
   一切都是新鲜的,年轻的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虽然这个家就在马厩里,外面还被好几个猪圈包围着,但苍蝇却并不多,听饲养员讲,这是因为苍蝇不喜欢骡马汗味的缘故。白天在家里的时间不多,只有午饭后,能在床上小睡片刻。然而夜却是很长的,骡马嚼草料的声音和不时打起的响鼻,让人感到既新鲜又亲切;外面猪圈里小猪崽偶尔发出的哼哼声,给人一种家的味道。而夜里乍起的风声雨声,则会让我想起儿时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时光,在这样的境地中很快就能进入梦乡的。
   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当拿到第一笔工资时,心里却没有欣喜,却是充满了委曲。那时正值园林场生产最忙的时候,三十天里,只放了一天假,可我得到的报酬却少得可怜,算下来一天只有八角钱,比那些女孩子都要少。这对于在南方当了那么久抬工的我来说,简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老家么?怎么会这么欺生呢?我已经尽力了呀,可给我的报酬连一个小姑娘都不如。我都不知是怎样回到家里的了,一头扑倒在床铺上,拿被子蒙住头,伤心地痛哭起来。
   当心中的委屈都随着眼泪流出后,我开始反省自己。其实,这能怪别人吗?我对自己说,面对北方的农活,你的确不如那些女孩子。别的不说,只说往地里送厩肥吧,人家女孩子都能推着高架独轮车,将上百斤肥料一气推到地里,可你呢?别说是装满肥的独轮车了,就是空车也无法掌握平衡,总是东倒西歪的,以致只能去干将肥撒开到地里的轻活,你这样的表现当然只能拿最低的工资了。是的,那高架的独轮车的确不好推,用来装肥的小车箱是架在独轮上方的,比起那些拉货送粮的独轮小车,它的重心偏高,很不好掌握。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我之所以无法掌握小车的平衡,是因为我的腰在抬石头时已经受了慢性劳损,两侧的腰肌变得有些僵硬,无法如常人那样灵活地扭动腰肢,只以为是不适应那种重心偏高的独轮小车。
   痛过哭过,终于释然了。每天都和几个同样只拿八角钱的弱劳力去干辅助性的工作。好在这种日子只过了两个月,当园林场的果树都挂上了果,我被调到了警卫班。警卫班是专门负责场里安全的。这个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不需要再去推独轮小车,需要的只是一份责任心,需要的是能够耐住寂寞。我的收入也和其他警卫一样,拿到了每天一元钱。如果值夜班的话,每天还有二角钱的夜班补贴。
   一个全新世界在我眼前展开了。我的住处却没有变,还是在那个马厩里。在一个地方住久了,自然就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将交给我照料的警卫犬小豹也带到马厩里,在我的床边给它用麦秸铺了个暖和的窝。
   警卫的工作时间很长,每天要达到十二个小时。除了搞好园里的安全防护外,还承担着一些额外的劳务,夏日里每天早上得沿着果园中的几条水沟采摘黄花,水果成熟的季节还得抽出时间帮生产班组干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记忆是温馨的,无论多么繁忙和劳累,只要一回到有着自己一张床铺的家里,就会感到温暖,躺在床板上,听着骡马的响鼻和外面猪的哼哼声,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一栋带着明清风格的建筑成了我生命历程中又一个家。那个时候,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知识青年。
   那是一个住着七、八户山民的院子,我的家就暂时安在一个杨姓山民的偏屋里,十多平米的屋子窗户、墙壁、地板都是木头的,上面还有好看的浮雕。虽然经过简单的收拾,屋子里仍然显得零乱,靠门的墙边,放着好几个盛满了的尿桶,散发着一股冲鼻的胺味,靠近它们时,那气息能熏出人的眼泪来。偏屋还挨着另外一户社员的猪圈,与北方大相径庭的湿式猪圈散发的味道也很大,这些,都考验着我的嗅觉。
   杨大叔歉意地对我说:“这些小尿是给生活队积的肥,值几十个工分呢!如果你闻不惯,我就把它们搬出去。只是……如果下雨进了水,再交队上就会被扣分的……”我说:“没有关系,这些我早就习惯了。”他有些惊讶地看着,可能把我说的当成客套话了吧。
   将国家供应的二十多斤米面和五十斤煤交给杨叔,我就成了杨叔家庭中的新成员了。那时的生活是艰辛的,我的加入让这个家庭每月有了二十多斤细粮,可以在吃麦粑的季节吃到白米稀饭,这种奢侈让不少的山民都羡慕不已。
   吃饭时,桌上总有一碗腌得酸咸适度的泡菜,刺激着人的味蕾,让人感到更加饥饿。而一大瓦罐掺着胡豆的稀饭总是在我想舀第三碗时就所剩无几。杨叔几个半大的孩子拿一种令人不安的眼神看着我,尽管杨叔总是要我再吃一碗,我却只能慌称已经饱了,不舍地放下碗筷,默默地离去。这种半饥半饱的生活,再加上另外两个伙伴将在秋天到来的消息,让我很快就萌生了要独立开伙的念头。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队长,并再三申明并不是对杨叔有意见,只是想要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新伙伴的到来打下基础。队长用一种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还是答应了我的要求。
   很快,一个双孔灶就打好了,灶就放在杨叔家厨房的过道头上,紧挨着我住的房间。杨叔的厨房很大,我的灶离他煮饭的地方还隔着两个石砌的猪圈。由于饲料的原因,那两个猪圈都空着,其中一个就成了我堆柴草的地方。
   为了庆祝独立开伙,我特地用供应的面粉包了一顿饺子。我在杨叔那里讨来一根光滑的竹管当擀面仗,擀出了面皮来,把用黄瓜和鸡蛋调制的馅包进去。刚一煮熟,一股奇特的香味就飘了出来。这香味就像是集结号,把院子里七、八个小孩都召集到我的屋子里,那其中也有杨叔家的孩子。看着孩子们羡慕的眼神,想吃独食是不可能的了,我招呼了一声:“快回去拿碗,每人都有份!”七、八个小把戏欢呼着跑了出去,又兴高采烈地拥了进来。
   我将饺子平均分给了他们,也给自己留下了几个,尽管没有任何蘸料,那饺子的味道依然鲜美无比。吃了饺子的小把戏们则把自己家里煮的饭给我端了过来,清一色的四季豆煮麦粑,那麦面是带着麸皮的。
   不要这些麦粑是不行的,不要的话山民会认为你看不起他们。我高兴地从孩子们手里接过一个个比他们拿来吃饺子时大得多的碗,把那些麦粑全倒在铁锅里,足够我吃两天的了。
   时光过得飞快,当秋天来临,水稻即将收割的时候,另外两个知青高中毕业,也来到了这里,我们这个三人知青点的成员终于到齐了。
   住房问题就显现了出来。杨叔的偏屋太小,住我们三个知青的确挤了,再说一个知青点,也不能长期借住在社员家里。我们找到队长,希望按规定尽快给我们建房,队长爽快地答应了。
   秋收后的一天早上,人们带着夹板、杵棒、锄头、铁铣等工具,来到了离杨叔家不远的一个空地上。这里以前有生产队的一处公房,在两年前的一场暴雨中垮塌了。我刚下乡时,队长就带我带过这里,告诉我今后知青点的房子就建在这里。基石是现成的,人们将现场清理出来,把建土墙的夹板架上,就开始填土建房了。到底是人多,三天以后,几间崭新的土墙瓦房出现在人们面前。房子共三间,一间卧室,一间堂屋, 还有一间是厨房加猪圈,只不过这间房子的屋顶是用茅草铺成的。房子的外墙用白灰抹过,显得白净好看。
   还不待土墙彻底干透,我们就搬了进去。屋子宽敞明亮,屋顶的几块玻璃亮瓦使光线能够从外面透进来。而屋后的那丛竹子则将梢头弯曲下来,轻拂屋顶,有风的夜里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修建的时候,我们特地要求要把那屋檐要修得宽一些,这样可以让我们在雨天时也能在室外坐一坐,不至于成天闷在屋里。那宽大的屋檐后来成了我们乘凉歇息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厨房,够高够大,宽大的灶台只占了屋子很小的一个部份。余下的地方还可以摆下两张餐桌。猪圈是石头砌成的,同时兼着厕所的功能。
   就在知青的新房建成不久,生产队就通过我们知青从市农科所引进了一对苏白种猪,养殖种猪的工作就由我们知青点承担了下来。我们还收留了一条小狗,在它们饿了时,猪叫狗咬,知青点就更有家的味道了。
   空闲下来,我们三人都会聚在宽大的厨房里,看着那两头雪白的种猪,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那个时节,我们都很年轻,每到夜里,就有悠扬的琴音伴着歌声从我们家里飘出,在四周回荡。很快,知青小屋就成了队上青年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在三个知青共同的家里,我们和一群山里的年轻人们渡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数十年就这样过去了。那些曾经的家全都离我远去,渐渐消失在时空的深处。而我也有了更加明亮更加宽敞的住房,有了妻子、孩子,有了全新的家。然而,过去的那些家,那些留下过童年梦幻和青春印迹的住所却依然鲜活在心底。那个做了不知多少次的梦也不时会穿越时空,重新回到我的梦中……

共 48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鸟要有巢,人要有窝。家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因为有了家,才有了一丝丝的幸福,才有了一份份的温情。一篇叙事散文,用或浓或淡的笔墨详略得当地介绍了几个不同时期的家:儿时简陋的家、山东园林场的家、知青点的家以及现在的家。本文作者用平缓的语气将不同时期的家娓娓道来,朴素的文字中渗透着对家浓浓的深情。曹丕曾写道: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事实确是这样,真正的爱家是不会计较家的贫寒和简陋的,因为家寄托了一个人太多的情感,一个人无论漂泊到何处,无论受到了多少苦难和艰辛,家始终是避风的港湾,是灵魂安歇的花园。本文运笔若行云流水,开合有度,铺陈细腻,感情真挚,称得上一篇散文佳作。感谢来稿,力荐阅读。【编辑:不屈的棋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不屈的棋子        2016-03-13 08:50:16
  感谢来稿,祝身体健康,春日快乐!
2 楼        文友:不屈的棋子        2016-03-13 08:50:54
  一篇耐读的散文,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6-03-13 10:08:26
  谢谢棋子老师精彩的编按和点评!
3 楼        文友:不屈的棋子        2016-03-13 08:51:32
  感谢您对墨海的一贯支持!
4 楼        文友:王鹏东方旭日        2016-03-13 10:31:59
  家,是社会组成的细胞;家,是心灵皈依的载体;家,是每个人牵念的地标。儿时的家,是童年的乐园;青年的家,是逃离的藩篱;流浪的家,是思想的颠沛;安定的家,是幸福的港湾。透明秋语老师的“家”和我们所有人的家一样,已经成为时代洪流中永不褪色的相片和烙印,总在我们的梦里闪现,闪现清贫中的富有,闪现艰难中的快乐,闪现成我们短暂岁月里美丽或者忧伤的浪花······感谢美好文字流淌美好思想,感谢秋语老师一路品鉴王鹏小诗。我很少点评,不敢留墨,怕我粗浅的文字亵渎美好的作品。遥祝安康,王鹏问好!
让心灵舞蹈!
回复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6-03-13 13:35:38
  谢谢你对在下作品的点评!感谢你对墨海放牧社团一贯的坚持。
5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6-03-13 17:10:17
  感谢赐稿墨海、放牧心情!
6 楼        文友:雨春        2016-03-13 17:12:32
  感谢赐稿墨海放牧!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7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16-03-13 22:38:37
  于平实中见浓情,家,留在记忆里全是暖暖得。
   拜读秋语老师佳作,丫头愿老师安康吉祥,再提醒一下,别太累了啊。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