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三进山城(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三进山城(散文)


作者:长竹 秀才,133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89发表时间:2016-03-24 11:57:29
摘要:散文

榆社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浊漳河源头。县城在浊漳河东岸,被九大山系围裹着,依旧城墙来看,十字街是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街均不达半里。光绪6年知县葛士达来榆社上任时赋诗感叹:“万叠峰岚斗大城,下车环顾为逡巡。扮榆零落商封旧,里社萧条劫后民”。此城的荒偏狭小数百年来并没有多大发展变化,一直被厚厚的土城墙限滞至抗战时。
   在抗战中,朱德、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等领导人带领八路军在榆社开展抗战斗争,日寇疯狂报复,在1938年正月20日至23日,连续3天出动9架次大型轰炸机来炸县城,投下90余枚炸弹和燃烧弹,将城内大半房屋彻底炸毁,其余也都不同程度损坏。1939年3月日寇又3天出动25架次飞机投下70余枚炸弹,将县城夷为平地,片瓦无存,数百名军民葬身火海,县城的古老寺庙也都被摧毁,就连文峰塔也伤迹累累。1944年3月榆社军民摧毁日军据点,解放全县,成为老解放区,县城获得新生,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我与共和国同龄,在50年代随爷爷进城赶集。老家距县城4公里,有一条崎岖小道抬高脚才可行走,当地人叫高脚路,还要过一座木板桥。城墙被炸剩半截了,墙下残砖破瓦间长满杂草,一片荒凉。城内南北街较长点,约丈余宽的街两边盖起土木结构简易房。数算经营点,只有一处车马店、卫生站、几处卖烧饼油条和针头线脑的店铺,全城里的民居甚至县政府大院都是低矮土房,无一座楼房。城北门外有个戏台,南门外树林里是牛马市场,在逢双日集时街两边有进城卖土特产的农民,和支锅卖饭的家户,看上去和农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我二进山城是在1958年大跃进之时,到县城高小上学。县城经过几年的逐步修建较前好了一些,最明显的有几点:国营和集体经营的商业点面市,集中在十字街上。有百货商店、理发铺、食堂、缝纫社、银行、邮局、书店、运输公司等。县城也算有了加工厂、阿胶厂的工业,生产些简易的产品。后来有了拖拉机、汽车,随之汽车站、农机厂也成立营业。工商业的发展,县城建设突破了城墙,主要是沿河方向南北延伸:北延伸到北山跟处,几个局级单位在城北建办公处;南面在仪川河上架起水泥桥,化肥厂初建。进城的路也由高脚道逐步改建为大车道、砂石公路、沥清路,在原木桥处建起石拱“幸福大桥”。县城由加工厂发电有了电灯,后来发展为联网供电,总算有点城市的样子了。但随着上学知识的增长,书上描绘的城市很诱人,我望着大山遐想: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我和同学们“大串联”到北京和全国不少地方,一下子大开眼界了!从繁华的都市和秀丽的景点归来再看榆社城时,反差太大了,觉得隔了一个时代。我期盼着家乡何时才能与外面的世界接轨?
   我参加工作后三进山城,在县城定居了,目睹了改革开放后山城的巨变。在城市建设上动了大手术,由一个十字街拓展为“二纵三横”长街,主街道迎春路南北延长有4公里,拓宽至30余米,街两边高楼林立,式样争奇竞秀,商场超市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街上也有了红绿灯、交通警察、霓红灯,与大都市的街景没什么区别了。县政府也盖起了五层大楼,下属各局也在县城选址兴建了办公楼。居民大都拆掉土屋建起各式楼房,“绿色、环保、宜居”建设跟进,居民小区都有了健身场、绿化带、小景点,漳河大道建成滨河公园。文峰塔也换了新妆,与相邻的笔架山建成“文峰园”,晨昏之时,市民在“两园”锻练身体,放松心情,悠然和谐。
   在经济方面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城郊的榆化总公司、胶丸厂、电厂三大“龙头企业”带动民营企业迅速拓展。从04年起,全县财政年总收入连续突破1亿、2亿、3亿、4亿元大关,4年迈了4大步!发展速度快、质量好、潜力大,在全市、全省名列前茅!被新闻煤体称为“榆社现象”。人民从站起来又到富起来,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二步。县城居民不再靠种地生活了,走进企业也成了上班族,而更多的人是利用“天时”政策和“地利”优势经商创业,当了老板。私家小车的日渐增多,诠译着市民的生活质量。
   榆社的交通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榆社通了铁路和高速公路,又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与外面的世界接轨了,到省城仅需一个小时的行程,榆社溶入了“大太原圈”,走出了大山。快速的运输拉平了县城和省城的物资、物价,大都市有的商品这里应有尽有,榆社的特产品又丰富了太原市场。县城街上也有了出租车、公交车、县乡车、长途车,街上车水马龙。在县城西面的漳河上,又架起了两座水泥桥,街与路的交叉处有了立交桥。人们出行太方便了,下乡和进省城就像窜门一样方便快捷。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不再靠传统的“土里刨食”生活,在创业经营致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早晚在街上享受各式美食,在舞厅潇洒娱乐。
   今天的县城面积是城墙围裹时的数十倍,今天的繁华市貌是在废墟上创造的奇迹,今天的富裕经济和文化生活是封闭时期少衣愁食的巨大反差。60年变迁天上人间,山城的明天又将是何等美景……

共 19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进山城,三次的感受不同,三次山城的模样也不同,当然,时代也不同。作者以这个“三”带起了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和山城榆社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次是五十年代,作者儿时赶集,那时的榆社一片荒凉;第二次是上学,作者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那时的山城总算有点城市的样子; 第三次进山城是作者工作后,在山城定居了,从此,亲眼见证了这个有着抗战历史的老城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而文章的重点就在于作者通过自己的叙述,表达了作为共和国同龄人对山城变化的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是最朴挚也是最真诚的。推荐欣赏。【编辑:寻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寻君        2016-03-24 11:59:26
  读老师的文章,总能有莫名的感动,是因为您们那一代人的真诚、朴素和执著,这些情感,现在少多了。感谢老师。
寻君
回复1 楼        文友:长竹        2016-03-24 23:08:55
  寻君编辑评审诚挚,多谢了!我们一代人与共和国同沐风雨,共感悲喜,有很多故事想写下来充做历史旁证,但笔拙难达意,尽力而为,算是回馈生养我的故乡吧!
2 楼        文友:娇娇        2016-03-24 19:19:44
  读长竹文章很亲切,因为我家叔叔跟您是一年生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有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叔叔也去北京串联,作为革命小闯将红卫兵,一同在天安门接受伟人的检阅。那段历史叔叔常常给我们讲,我们特别喜欢听,好想出生在那个年代,当一次红卫兵。记得叔叔说他是红卫兵一个造反兵团的领导,兵团名字:全无敌战斗队!好威风啊!那个时期,有样板戏,经常斗地主,写大字报等等,后期是知青上山下乡。
娇娇
回复2 楼        文友:长竹        2016-03-24 23:33:10
  娇娇太纯真了。就像我们当年的青春红卫兵岁月,一片赤诚,在受毛泽东检阅后,像符了神气,听领袖话搞运动,结果不但无功反而受害,成了人生的一处伤疤!大好青春年华葬送了。像做了一场噩梦,改写了正常人生。我羡慕你们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如果不是那次运动,我上中学时品学兼优,任校学生会主席兼学生团总支部书记,本可正常上大学深造而酬志,但十年不科考,运动又把我推到风口浪尖上......到恢复高考时,又阴错阳差错过机遇,现在用笔记叙人生吧,还原那段啼笑皆非的历史背景。说多了,让你见笑。
3 楼        文友:隋淑荣        2016-03-24 19:39:49
  看来榆社是一个值回忆、留恋的地方,三次进出都有着莫大的变化,也看出了老师对此地的留恋与怀念!
   问老师好!
隋淑荣
回复3 楼        文友:长竹        2016-03-24 23:37:29
  问好先生!谢关注!人老话多,总忆起人生脚印,文字丑陋,但总想留一段家乡"文字照"给后人。
4 楼        文友:仲夏之梦        2016-03-25 06:32:27
  历史巨变,时代赞歌,热爱榆社,建设榆社。作者行文流畅,感情内敛,不急不火,娓娓道来。是一章简史。
仲夏之梦
回复4 楼        文友:长竹        2016-03-25 23:06:36
  谢先先生评审,问好!山城变迁与时代同步,与共和国同龄人同成长,与人民意愿相接近,航行在历史的轨道上。但愿不要再走"大跃进"、"文革"之类的弯路!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