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忽闻江上弄哀筝(散文)

精品 【柳岸】忽闻江上弄哀筝(散文)


作者:一苇清寒 童生,52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80发表时间:2016-03-24 14:43:36

【柳岸】忽闻江上弄哀筝(散文)
   《江城子·凤凰山下》——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何处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我不知道,究竟是山水影响了词客的豪情,还是词客辉映了山水的旖旎。江南,又是江南,每每提到这个地方心中就有说不尽的柔情。也该用这个词形容她,就像一位清纯的少女,任谁也不忍用粗矿的词句,水盈盈的江南就是这样一位少女。
   我一直坚信,有些人,有些地,总有着难以割舍的缘分。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杭州就是这样的地。他的诗情,非杭州的画意不能尽其才;杭州的画意,非他的诗情不能极其妙。人说,缘来时当珍惜,缘去时莫悲怀,显然东坡是抓住缘分的人。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携家眷离京城往杭州任通判。初到杭州,便生出诗情,写就一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中有一首: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其实,只一句“故乡无此好湖山”就真的可以看清东坡对杭州的情结。我相信,苏东坡定然不是“数典望宗”的人,只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历朝历代的词客更是寄情山水。北方的山粗野,北方的水豪迈,适合纵马驰骋,却成就不了温软的诗兴。温婉如玉的江南吻合了词客柔软的情思,似这般好山好水任谁都不能释怀,我们又怎么责怪东坡呢。
   如此,真的是杭州成就了东坡。其实这首词还有一句词题“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应当,张先也会有同题词赋存在。我翻遍宋词,却只觅得“今已佚”三个冰冷的字眼。其实也无妨,张三影并不缺少惊觉的词句。张先,字子野,因为“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三绝句被后世人戏称“张三影”。张先年长苏轼47岁,致仕后一直居住在杭州。这位八旬老者晚年仍然才情不减,时常和苏东坡同游名山,共赏明水。虽然是忘年交,但是年龄丝毫不减两位词客的友情。相传张先在八十岁时娶了年仅十八岁的女子,苏轼邀友同去拜访,戏问娶得美眷作何感想,张先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东坡遂应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真是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原来“一树梨花压海棠”出自这里,真是不经意间的一瞥,成就了传世的经典。如此,我们就真的可以见证东坡居士和三影先生的情谊。
   时间大概是熙宁五年(1071年),苏轼和张先等人共游西湖。
   天气刚刚放晴,凤凰山下的美景让人沉醉。掠过湖面的清风,夹杂着湿润的气息,拂过人面使人感到清凉无限。雨已暮,云未收,一湖清水揽五分红霞。一朵荷花虽然已经开过,身姿依然亭亭玉立。不知道是美景沉醉了行人,还是行人惊扰了美景,一行人泊舟观望,只觉得眼前景物融化了一颗心,不知从何方飞来的白鹭,也为此而驻足。
   水波摇曳,舟行如梭,山色青翠,雾霭蒙蒙。众人的谈笑声骤然间停止,所有人都仿佛被眼前的奇景摄去了魂魄。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江心的一叶彩舟上。彩舟上传来悠扬的古筝曲,哀伤的曲调能够瞬间冷冻一颗炽热的心。该是怎样一个多才的女子,能够拂得如此悠扬的筝曲,又是怎样一个幽怨的女子,才能传唱这般哀伤的情怀,众人的心也跟着碎了。
   载着筝声的小舟姗姗而来,近了,更近了,舟上的彩带随风飘扬。声声筝鸣尽凄婉,仿佛有无尽的心事想要诉说,舟上的人一句话未说,心事却一点都未保留。透着雾霭,苏轼看见了一位绝代的佳人,一双玉手拨弄着琴弦,风华绝代的脸上惊人的平静,就和这湖里的水一样。
   她的绝代醉了众人,尤其是两位姓刘的客人,他们痴迷的神态仿若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双白鹭”。这样的女子当然也会醉了了多情的苏东坡,虽然是一朵开过的芙蕖,但这样的女人自有她的风韵,依然亭亭翘立。他觉得她正是远道而来的湘灵。传说中的湘灵是湘水之神,古代尧帝之女,传闻是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灵魂所化。舜帝死时,二女啼哭,泪洒竹上,从此形成了湘妃竹。哭泣之后,她们跃入江中,灵魂化成了湘灵。成了神后,歌声尽显哀怨。听到如此幽怨的筝声,东坡觉得定是湘灵再现。
   东坡并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哀怨,但他知道一定有她的缘由。哀怨的背后肯定有动人的故事,他并不知道。所有的心事都融进了筝声,虽然听不出其中的故事,但他懂得。音乐是最好的传情方式,传情是音乐的唯一目的。由她的手,出她的心;由他的耳,入他的心。
   有些人,也许只是惊鸿一面,就真的可以成就一个传奇。也许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已经倾了心,入了骨,以后岁月不管如何沧桑也不能抹去心中的身影。我想苏东坡在以后的岁月中都无法忘却杭州的西湖,西湖上的彩舟,和舟中声声哀怨的筝曲。
   以前读《瓮牗闲评》,关于这阙词还有另一个传说:“东坡与刘贡文等同游西湖,一美妇乘舟至,见东坡,自言: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无由得见,今已嫁为民妻,闻公游湖,不避罪而来。善弹筝,愿献一曲,辄求一小词,以为终身之荣,可乎?东坡不能却,援笔赋此词与之。”应了一种感觉,一直觉得才子和佳人的相遇就该在某一种特定的情景下,郎有情妾有意才显得至善至美。这则传说虽然不缺该有的情景,却遗失了某些纯粹,妾有意郎却不见得有情,一阙绝美的词作却成了卑贱的赠品。于我,我更愿意相信它只是一个传说,是一个不公平的传说。其实,联系到苏东坡通判杭州时,常与友人同游西湖的不少轶闻趣事,就已经可以否定这则传说。我一直相信,一首好词必然有着温婉如玉的才情,似此惊绝的篇章,能够是偶然的赠品么?我不相信,读宋词的人都不会相信。其实,若真的计较,只一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就可以解释一切,如果真的是佳人的一厢情愿,那东坡这句又作何解释?难道千方百计的接近,近乎献媚的弹奏只是为了让东坡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吗?
   不管是怎样的传说,都不能够使这阙词稍加逊色,于这阙词都是无关紧要的。一句“忽闻江山弄哀筝”就可以淡化所有的传说。世人所关心的并不是一首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在乎的只是词的本身,一首哀怨的筝曲就是这首词的中心。
   人生的缘分就像一盏茶,只一个瞬间就可以由热转凉,由浓变淡。再来回味,就只有萦绕在嘴里的淡淡余香。不管怎样,要走的一定会走,当众人都为悠扬婉转的筝声沉醉时,舟里的人已经远去。偶来的邂逅也许本不需要什么结果,“人不见,数峰青”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共 26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掩卷仍散墨香,淡淡的,如品啜香茗一口,存留唇齿间。这是编者对作者这篇《忽闻江上弄哀筝》散文的赏赞。作者引用苏轼与友人张先同赋《江城子·凤凰山下》一首词的典故,还原在湖边的情景雅致,用唯美的笔调描绘出一幅美人楚楚立舟头,娉婷纤纤哀盈眸的画面。且听古筝幽幽,逐涟漪,扰心头。湖光山色,美人绝,数那青山最愁结。词人留下千古佳句,作者引经据典抒发感叹,美好的东西不一定要拥有,能欢慰一时,便是犒赏心情的最佳礼物。随笔散文,言语细腻优美,用词清婉,足见作者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和纯熟的写作技巧,欣赏学习了,佳作推荐,与之共阅。【编辑:素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325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魅        2016-03-24 14:46:01
  问候一苇清寒老师,祝创作快乐,春日快乐,编按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遥祝笔健丰硕!
捕捉幻影,与文字耳鬓厮磨。
回复1 楼        文友:一苇清寒        2016-03-24 17:05:41
  老师编按辛苦,敬茶!
2 楼        文友:素魅        2016-03-24 14:46:40
  词人留下千古佳句,作者引经据典抒发感叹,美好的东西不一定要拥有,能欢慰一时,便是犒赏心情的最佳礼物。随笔散文,言语细腻优美,用词清婉,足见作者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和纯熟的写作技巧,欣赏学习了。
捕捉幻影,与文字耳鬓厮磨。
3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16-03-24 16:25:00
  拜读大作,很好的文章,赞了!
4 楼        文友:刘文龙        2016-03-24 16:51:03
  不辜负山水。山水因人合韵而灵。大珠小珠清脆入耳,高山怎碍白云飞?古人有福,眼里尽是景,今人无福,见景惜钞票,美景也臭了!
5 楼        文友:如风姐姐        2016-03-25 05:33:39
  看望清寒,拜读美文文,点赞美文文!写的人,走字如简,读的人,见字如面。 遥祝笔健文丰哦!
6 楼        文友:河南韩光明        2016-03-27 19:03:27
  墨香溢飞,融进一份岁月的情怀,升腾在指尖的不只是祝福,还有季节里最美的清香,领悟一份绵绵的知遇,在文字里相聚,相守。祝愿作者快乐。
隽墨,热爱文学,致力于诗歌创作,在散文、小说方面也有涉猎。自由撰稿人,浪迹在网络文学中,没做出什么大成绩,但却始终保持对文字的敬畏,对理想的初心。在茫茫凡尘中,坚持一颗诗心,怀着一颗炽热的初心,行在理想的高地上。我喜欢在午夜在晨昏在微弱的灯光下打开自己,沿着夜的韵脚,避开俗世的喧嚣与纷扰,用灵感的刻刀反复打磨着文字的锐度,躬身亲近那盏不断擦拭自己思想光芒的理想之灯。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