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哦,地坑院(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哦,地坑院(散文)


作者:石语 举人,455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80发表时间:2016-03-28 22:36:40

晴好的冬日。院子里的梧桐树不再婆娑,裸露出乌黑桀骜的枝桠。温暖澄净的阳光把树影投射在地坑院的那面墙上,那墙看上去便像定格的皮影画面。阳光的暖使冷硬的枝桠看上去柔软,也明媚。镜头下移,几个穿了棉衣戴了棉帽的老人靠墙一字排开,或蹲或坐,晒暖儿、闲话。
   地坑院里晒暖儿是最好的。穴居的院落,仿佛脚下的地面突然凹陷,惊魂方定,才发现人已到了两三丈深的地下,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惊喜:深居地下,冬日肆虐的风再狂暴,到这里也都没了脾气,打个旋儿,再也出不去。夏日亦然,窑洞可不管头顶大太阳的火冒三丈,我行我素,兀自清凉。这样冬暖夏凉的居所,可谓得天独厚。多少年多少代,这富有地域特点的豫西民居,就这样承接着上天的旨意,庇佑着一方子民。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有人这样形容地坑院,窃以为这样的概括堪称精辟。那么,担忧也就来了:这样深陷地下的院子,若不熟悉的人夜行至此,一脚踏空岂不要出人命?不要紧,院子上沿和地面相接处砌有约一米高的拦马墙,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安全。当然也出过意外。听说一个初学骑摩托的年轻人,一脚油门踩下,连车带人从窑顶飞到了院底,内脏多处破裂,还好及时救治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是这样的事故毕竟是少数,地坑院并不会因此而遭嫌弃。
   地坑院是半开放式的院落。人站崖上,院中的一切便一览无余。你可以站在崖上和院中的人闲话,但它却固执地以落差守护着它的领地:你要踏进院子,就必须老老实实走正规通道,否则,后果自负。外来者一般会诧异这四四方方的院落,怎么不见出口?二十几年前自己初来乍到时和今天的参观者一样疑惑,眼瞅着青砖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拦马墙,没有缺口,没有步梯。怎么下去呢?促狭的人笑:看到院子里的树了么?攀着树上下。他是地坑院里长大的,也亏他想得出来。我猜想,虽是调侃,也许真的曾经是他儿时的梦想。地坑院当然是有出口的,但出口绝不破坏院子方正的格局,人们从距院子不远的地方开始,修出一条缓缓的坡道,像隧道一般通到院子里。坡道一般位于方形的一角,很隐蔽,所以不细心是看不到的。外来者一般还会提出另一个问题:排水怎么办?村人会告诉你:有渗井。渗井的具体构造我不清楚,大约是一条下水道,再接一个容水量较大的蓄水池。
   有人说地坑院是拓在大地上的一枚方形印章,也真是形象,那印底呈现出的院子就是一幅画:树木、石磨、石桌子、石凳子、渗井盖子,花草池子……从空中俯视,窑洞的门都藏在印章的边缘下,难以辨识。只有熟悉的人知道,这样的院子就是一个标准的地下四合院,东西南北都有窑洞,每个方位或者一间,或者两间。总想,这样的一枚印章,得有一篇动人心魄的传说烘托方才完美,可惜我的想象力匮乏,只能猜想,许是开天辟地后的某日某时某刻,一位打盹的先知忽然开悟于上天的指点,才有了这无可比拟的奇思妙想。又想,这印章最初都刻了些什么呢?一定是鉴定一样的吧,譬如:这一方乡民,勤劳、朴实、善良,就赐他们一块块直立不倒的厚土,让他们挖掘属于自己的能够遮风挡雨的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上天赋予这里的人们一方厚土,又赋予了他们聪明智慧,还赋予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我曾参观过北营村的地坑院(那是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业而兴建的地坑院群落,规模很大,院院相连),写了一篇名为《老物件》的文章。那里的窑洞里摆放着几把镢头、几件夯土用的工具(我不知道叫什么)。我在文章里说:“把它们摆放在这里展示,意喻不言自明。一把镢头,一把夯土器(我权且这么叫它),一处院落,想想都让人感叹。”每一座地坑院都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众多的乡邻通力合作耗时很久才能完成,这工程比愚公移山的传说更能直观地诠释愚公精神——这不是传说,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一部触手可及的励志范本。
   问地坑院里长大的朋友,住地坑院都有些什么趣事,他居然说不上来。问雨大积水的时候往出舀水算不算?我说不是有渗井吗?他说:渗井也会有堵塞的时候啊。
   渗井也会有堵塞,一如地坑院的历史。曾经红红火火的地坑院,如今悄然败落。有人说,住地坑院仿佛坐井观天,也有人说穴居难有出头之日,其实都是很表象的观感,地坑院的人们并未落后于这个时代,反而能与时俱进。他们中的许多人很早就开始种果树,手里有钱了,盖房子,从地下走到地上;再有魄力些的,承包乡邻的土地,种葡萄、种樱桃、种核桃、种木耳,雇人劳作,俨然大庄园主一般;或者离开家到城里求发展,把孩子也带到城里求学。你在村里走一圈,会发现有很多朱漆大门整日紧闭。地坑院更是荒凉,古老的院落风光不再,仿佛弃妇,一幅披头散发的落魄模样,却依然不甘被抛弃的命运,沉默,守望。
   地坑院那么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状呢。一个村干部告诉我:一是村镇规划。有规定,地坑院连片到一定规模才能保留;二是住地上的确比地下出来进去的要方便;三是人们的观念,如果继续住地坑院,会被认为这家人太穷,他家的儿子连媳妇都难娶上。
   哦,地坑院。它的出现有它的必然,它的没落也注定别无选择。地坑院里现在依然有人居住,多是老人。也许个别是基于贫穷,但更多的或许是出于一种难以舍弃的怀旧情结,因为那院里的一砖一瓦、一碾一树、一方被岁月斑驳的窗格,一道因光阴而褪色的门楣,都曾经如同那簇新的窗花一样喜气盈盈,都会让人想起岁月深处的恩爱缠绵、红红火火。
   世间万物,新陈代谢。作为民居的地坑院败落了,作为旅游景点的地坑院却以全新的姿态隆重登场。比如北营村新建的地坑院群落,每年会接待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好,无论如何,有院为证,那一段现代文明社会里的穴居历史不会湮灭,那样奇巧的地下建筑亦不会变为传说,民之情结,更可有所寄托。
  
   2016年2月4日

共 23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后现代社会中,作为民居的地坑院败落了,作为旅游景点的地坑院却以全新的姿态隆重登场。然,作者笔下的地坑院,以具象化的叙写和理性阐释为主,记叙描写议论有机结合,解说精准,文思畅达,有理有据,沉稳灵动,如临其境,耐人寻味!散文内容丰博,既透视实用与审美兼具的民居特点与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民居兴衰与生活变迁,有建筑,有世俗,有风情,更有真情,是一篇融合了史实和个感的地域文化力作,行文大气而蕴意深刻。不可多得的佳品,撩拨着人一探奇景之心。倾情推荐。【编辑:芦汀宿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6-03-28 22:37:20
  地坑院,作为曾经的民俗村落,充满了奇巧的神秘。愿有生之年,能在花儿的导引下,走进地坑院,体验一把”穴居“的神奇。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 楼        文友:石语        2016-03-29 22:44:03
  雁子辛苦,客气话花不多说了,抱抱!
2 楼        文友:妖怪山        2016-03-29 03:35:51
  文字功夫了得。
回复2 楼        文友:石语        2016-03-29 22:48:44
  妖怪的肯定,让石语深受鼓励。谢谢!
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6-03-29 11:50:04
  豫西民居地坑院,第一次听说,很有特色。
   花儿的文字精致、灵动,富有质感。欣赏!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3 楼        文友:石语        2016-03-29 22:53:01
  谢谢春光姐,你的折翼天使虽然只看了个开头,立意之深已让人肃然。祝贺姐的9999。
4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3-29 12:38:48
  原先只是在网上看到过地坑院的图片,老师的文章看了后,才对地坑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谢谢老师的精彩奉献,祝老师春日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4 楼        文友:石语        2016-03-29 22:55:18
  欢迎柳丝文友,谢谢你留下墨宝,也祝你创作愉快!
5 楼        文友:风逝        2016-03-29 15:53:37
  第一次从花丫头的文里知道有这样的民居呢,谢谢花美丽文字的精彩引领,让俺认识了新东西。
   花好文笔,记叙描写议论有机结合,将这一民居的兴衰之因做了深刻剖析,耐人寻味。
   花,流年聚会,你来吗?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5 楼        文友:石语        2016-03-29 22:59:30
  风丫头,网络的功劳,地坑院仿佛横空出世,把我的同学们的魂都√来了,整天嚷嚷要来,你动心吗?聚会的事,暂未定。
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3-29 21:42:52
  【读后感】
   1、大约是上个月吧,我从好友满天星的旅游日记里,第一次看到她形象直观的地坑院民居介绍,感到新鲜好奇,也感叹我们中华各民族生存的智慧。今天读到石语这篇散文《哦,地坑院》感到亲切,有久别重逢之感,对地坑院这一古老的民居更有了理性认识。
   2、《黄帝宅经》有一段文字表示了住宅与人的哲学思想:“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地坑院的住宅更接近动物的洞穴。其实,这种建筑更符合现代西方人本自然主义思想,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就认为,人回到住所,应像野兽回到山洞,可以完全放松蜷伏着,逃避大城市的喧闹和嘈杂,逃避工业化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3、莱特有句名言:“让我们都逃避吧!”
   4、世间万物,新陈代谢。作为民居的地坑院败落了,作为旅游景点的地坑院却以全新的姿态隆重登场。比如北营村新建的地坑院群落,每年会接待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好,无论如何,有院为证,那一段现代文明社会里的穴居历史不会湮灭,那样奇巧的地下建筑亦不会变为传说,民之情结,更可有所寄托。【石语的这段文字,有与建筑大师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妙】
   5、阅读,欣赏,这样的散文其实很难写,而石语却写得很好!【赞】
回复6 楼        文友:石语        2016-03-29 23:03:55
  明月,你的评太有深度了。流年慧眼独具,拥有你和洞天;流年何其有幸,拥有你和评论部诸君;石语此文何其有幸,能得到你如此有深度的评论。谢谢,祝好!
7 楼        文友:石语        2016-03-29 23:04:53
  欢迎流年的亲们来玩。
8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3-30 14:33:23
  这篇散文,短小精炼,文字洁净,语感甚妙,接近口语,却无土腥气。状物描情,很有风格。落花,这篇文字,我喜欢。
江凤鸣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