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弘善寺胡同的回忆(随笔)

编辑推荐 【雀巢】弘善寺胡同的回忆(随笔)


作者:虚竹先生 布衣,35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4发表时间:2016-03-29 02:28:16

【雀巢】弘善寺胡同的回忆(随笔)
   偶然读到京味作家刘一达的《胡同的味道》这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叫“弘善”的胡同。弘善胡同,这个熟悉的名字,一下勾起了我尘封的记忆。
   弘善寺胡同是我母校弘善寺小学的所在地。胡同是以弘善寺命名,而我所在的小学原来就开设在庙里。后来学校迁出大庙,在跨院另盖了几间教室,但校名依然叫弘善寺小学。但至我入学时,那些教室早已是破败不堪。记得长我一年的校友、著名诗人——北岛,曾对弘善寺小学有过如下的描述:弘善寺是个明代寺庙,在北京林立的庙宇中,它又小又无神灵护佑,香火难以为继,后改成小学。既然跑了和尚也跑了庙,1965年弘善寺胡同索性更名为弘善胡同,小学更名为弘善小学。
   对于学校的知名度,他更是有如下叙述:我从“谷歌地球”(GoogleEarth)进入北京,如鹰向下盘旋,沿天安门、故宫、什刹海、德内大街,终于找到三不老胡同,再平移到弘善胡同。我借鼠标变焦——向下猛冲,而弘善胡同3号消失在几棵大树下。旁边是栋丑陋的现代化建筑——天宏善宾馆。我上网去查,居然没找到弘善小学的资料。
   以这样一个“跑了和尚也跑了庙”而命名的胡同,以及在这条胡同中开设的“小学”,其知名度之低,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事了。然而最平凡的学校也有自己最为辉煌的事。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此后全国掀起了一股乒乓球热。就在此时,我的母校获得了北京市乒乓球小学女子团体冠军,为弘善寺小学增辉不少。可惜这“辉煌”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次年就因担任第一主力的我们班那位女生江陵的毕业,第一轮比赛就遭淘汰。
   63年我们毕业的那年,我们班是被认为最有希望为学校争光的一个毕业班,班主任由全校资历最深的董静波老师担任。她也曾担任过北岛的班主任,后来在北岛的文章中反复提及,自然也有了些名气,当然那都是后话。遗憾的是她认为最能考入北京四中的我们那几位男生,仅仅升入十三中、三中(当时叫男十三中、男三中)等等。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理想,教师、学校都很难抬起头。因此弘善寺小学依然恢复了那往日的平静,依然无声无息。
   多年以后,我们的同学、时任西城副区长的许伟,曾借用了弘善寺小学我们班原来的教室聚会。参加聚会的有20人左右,可见母校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可惜因我单位迁入西直门内新楼,未能联系上。后来几位热心的同学到我机关新址参观聚会,并拍照留念。
   名不见经传的弘善胡同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弘善寺小学成为我迈入了人生的起点,如今当年的同学都进入了暮年,不少人已经是儿孙绕膝,或许有人正在为自己的小孙子讲述这儿时的胡同和胡同里小学的故事。
  

共 10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北京的胡同,跟上海的石库门里弄一样,每一条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勘称传奇。胡同里面的趣闻轶事、时代风貌,以及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浓缩了老北京的历史,毫不夸张的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进胡同等于没有到过北京。“跑了和尚也跑了庙”的弘善胡同给人印象深刻,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浓缩了的生如夏花的记忆,以及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推荐阅读。编辑:浪子冰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浪子冰凌        2016-03-29 02:29:35
  吝啬笔墨的人,大多因为记忆遥远,无架构还原弥补不了瓦楞残缺。
在文字世界里,在自由与孤独之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2 楼        文友:闲妹        2016-03-29 15:08:00
  旧时的胡同给了人多少怀旧的情怀。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柴英        2016-03-29 16:19:34
  弘善寺胡同,弘善寺小学,确实值得您骄傲,老世年间的““跑了和尚也跑了庙”,新中国的“北京市乒乓球小学女子团体冠军,”还有著名诗人北岛,都是值得骄傲的,还有一个值得弘善寺胡同,弘善寺小学骄傲的,就是作者您,您的成就也离不开这条胡同和母校的影响、养育。胡同值得您骄傲,您也值得学校为你自豪。
回复3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03-29 19:04:06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弘善寺小学确实不是一个出名的学校,在北京的学校里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是最差的学校,也会出一些例外,如我文中所述。刊头的照片前排的左一就是当年乒乓球队的主力,她的毕业使我们小学,再也没有或得过名次。40年后我们会面时,还提起此事,她说,当时体校老师曾多次去家里,动员搞专业,但是家里就是不同意。后排中间的那位曾是考古专家,回京放弃了专业,就任西城区副区长、政协副主席。右边的周某,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改革局副局长。退休后还发挥余热,活跃在理论舞台,全国许多地方请其讲课,提出了不少新思路------学校虽然不在了,但她的学生还在,有关她的记忆还在。北岛曾在他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这个小学,班主任董静波老师,(正好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后来,有的同学见到这篇文章后,还对我说:很多事情还记忆犹新------
回复3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03-29 19:08:44
  有一个错字:她的毕业使我们小学,再也没有或得过名次,“或”应为“获”。抱歉!感谢大家阅读、喜欢!
回复3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03-30 14:06:36
  对了,还有一点忘记说了,京味作家刘一达原是市委某部的干部,我们交往不多,但也相识,所以对于他的作品,我也格外关注。不然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胡同名,怎么会引起我的注意呢!再补充说明一下。
4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3-31 01:32:12
  总体感觉,这篇文字像一篇精彩小说的序言,煽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正待细细观看,不料,作者见好就收,戛然而止,让我等读者好生遗憾。其实,不用多,写一两件发生在胡同里的逸事趣闻,文章就能饱满多了,也扣住了“回忆”这个主题。拙见,供参考。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4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03-31 15:37:32
  感谢点评!此文章是篇日记性的小文。主要是发给当年的同学的,作为一篇文章确实是有所欠缺的。特别是与其他的系列回忆文章相比,更是显得不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