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那一场宋朝的杏花雨

精品 那一场宋朝的杏花雨


作者:半声笛 布衣,26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55发表时间:2016-04-15 10:18:53

说起杏花雨自然而然少不了一样东西,那便是杏花。“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这是宋代词人曹组所写的一首《小重山》中的几句。当看到这几句词之时,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那美丽而又妖娆的朵朵杏花,而是那一场从北宋时候飘来的杏花雨!
   就在这恍惚之际,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憔悴的男人站在一树杏花前暗自流泪。他自言自语道:“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杏花”这一词他们感觉并不亲切。杏花形似梅花和桃花,但与它们之间却大不相同!相比之下我们更加熟悉桃花、梅花、梨花,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人们喜欢桃花是因为《诗经·桃夭》中著名的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喜爱梅花是因为林逋所写的《山园小梅》中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欣赏梨花则是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我在万千的诗词中看到了一首词。但是有谁能记得起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赵佶所写的这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呢?全词如下: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读罢全词,我眼前自然是会浮现出一副美丽多姿的杏花图。“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就这一句就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这杏花之美!千言万语的描述也抵不过这一句中所蕴含着那束由想象力所迸射出来的光芒!试想一下,就连那天宫中的仙女见到这杏花也会感到几分羞愧,敢问这世间还有什么东西能美过这树杏花?
   在这尘世之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永世长存!再美的事物也会像这树杏花一样,它终究还是会凋零的!赵佶当时眼前见到的这树杏花还未凋零,但是我想,在他的心中这树杏花早已经被那无情的风雨摧残得遍体鳞伤!此刻在赵佶的心底恐怕早已下起了一阵杏花雨,我感觉,我心亦然。就在一阵风雨袭来之后,那一瓣瓣凋零的杏花将会被狂风席卷而去,到处漂泊,无依无靠。它也许还会被雨点无情地打落在泥土之上,零落成泥。但是,杏花的香味也在它落地的那一刹那消失殆尽,不留下一丝痕迹!
   宋徽宗赵佶自然是位爱花之人,从这首词便可看出。词的上片中他能用如此细腻的一支工笔描绘出这样绝美的杏花图,自然是懂得欣赏花的一个人。他同时也是惜花之人,看到这树杏花,便想到了它日后必将凋零的凄惨结局,不禁暗自泪流。这并不重要,只是这使杏花在他的那一份怜惜之下,或许又会增添了几分芳香的气息!
   这首词是赵佶在他和他儿子赵恒被金兵掳往北方的途中所写。也许当他第一眼看到这杏花之时心中便回忆起了他的身世遭遇,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对这杏花倍感怜爱吧!人们总是喜欢将花这种植物与世间的美貌女子相互联系在一起,我觉得其中不乏一定的道理。所谓花易凋零,红颜易老便是如此,他们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一种美好而又留不住的东西。这两者最终的结局也是一样。柳永在《木兰花慢》中写过:“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在这绚丽多彩的春季,所有的景物都是美好的。但在这人世间存在的美景如何才能将它们挽留住呢?没有人能够做到,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做到!
   一想到杏花易凋零,赵佶的心就倍感怜惜,他怅然若失地流下了眼泪。他想到了自己今时今日的遭遇,到了不久以后这树杏花也会体验。那种酸楚和无奈一下便涌上了心头。说他是在怜惜杏花易凋零,还不如说他是在感伤自己的身世遭遇!赵佶突然从一个九五之尊的君王沦为了如今的阶下之囚,又有谁会为他感伤而怜惜呢?恐怕这世间只有一人,那便是他自己!
   再看这首词的下片。“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谁人能帮他寄去重重的离愁?他是想寄给红颜知己还是寄给亲人呢?他看到眼前飞去的这对燕子,此刻倍感心痛。连这些燕子都是成双成对,如此幸福,它们又怎么知道人间的苦楚呢?他的佳人此刻又在何方?
   此去北方,天遥地远,万水千山。何时他才能回到故国?站在这树杏花树前,他转头回望了江山,只是想远远地看上“故宫”一眼便可知足,可是他却看不到,这时他心底又是何等伤心!只能想在梦中去见一见“故宫,”但是心中有万千的苦楚,怎么能睡得着?连一个梦也被命运无情地摧毁了,赵佶又是何等的悲哀!词中蕴含的无限悲情与李后主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是在命运的捉弄之下弹奏出了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声音!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武穆这首《满江红》道尽了天下所有爱国之人的心声。当然,这也从侧面展现了一个昏庸无道,碌碌无为的宋徽宗!也许他早已受尽了所有天下人的辱骂与唾弃,在北宋臣民的心目之中他就是那断送北宋江山的罪魁祸首!有太多的人说北宋灭亡是必然的。也许当年赵佶派遣使者与大金签订“澶渊之盟”之时,就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根!
   靖康二年,金兵铁骑大举南下。金戈刺穿了浑厚的汴梁城墙,铁马踏破了北宋的万里江山。那一阵轰然而至的马蹄声惊醒了还在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秋大梦里昏昏沉睡的宋徽宗!梦是时候醒了,醒来之时,他和儿子正被押往“五国城”。途中见到了这一树杏花,于是他挥泪写下了这首《燕山亭》。
   他整整在“五国城”里待了八年时光。八年里他没有见到亲人一眼,也没有和爱人说上一句话,活在一个囚笼之中,受尽折磨!也许在晚上他将睡未睡的那一刹那,眼前看到的是魂牵梦萦的家乡,但是,在一瞬间他的梦又支离破碎了!等他回到故国之时,已是一具死尸。我觉得“昏君”这样的千古骂名压在一个如此可怜的人身上多少有点儿不合适!在此,我不是为了给赵佶辩解。在真实的历史面前,纵然我有千言万语,也将会只是一种苍白而又无力的文字罢了!
   换个角度来说,赵佶在艺术上却有很深的造诣。书法,绘画,无一不精。他独创的“瘦金体”更是精妙绝伦!只是单看这首《燕山亭》,他的才华便不必细说了。但是人世间就是这样,纵然你有万千优点,只要是做下了一件错事,就永远无法洗清身上的那个污点!
   赵佶自小酷爱艺术。他爱好填词、作画,但是却是生在帝王之家,命运的手将他推上了那张龙椅。想必他坐在那张高高在上的皇位之上,心底还是孤独的吧!也许他并不想做皇帝。这种孤独之感他又能与谁诉说呢?我想只能是笔下的那些诗词,还有他养的那可爱的花、鸟吧!若他不是皇帝,或许几百年之后我们提到“赵佶”这两个字之时,第一印象一定是:“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或许他之前犯下的所有错,早在“五国城”之时就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何必再一直给他加上“昏君”这个骂名呢?说来也奇怪,人一旦沾上了骂名之后,那便是永远无法抹掉的!好与坏本身就是很难分辨的!说起对与错就在此得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是这样呢,一个“高僧”在人前弘扬佛法,大庭广众之下双手合十说着“色即是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样的话,晚上他却奸淫妇女!他竟然还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难道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见得很少吗?自然也不能将对与错互相抵消。赵佶的身世遭遇跟李后主是何其相似?
   直观地说,李后主与宋徽宗两人遭遇是相似的,但是两人的名声却大不相同。或许在五代十国之时,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太长时间,李后主的失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却加快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人们不认为李煜是昏君。而宋徽宗却不同,北宋本来就很强大,而当江山交到他手中之后,国力却江河日下,直至他葬送了北宋江山!两者相比较,人们自然比较痛恨宋徽宗。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宋太祖登基之后,他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如此一来,大宋军队如何打得过金兵铁骑?
   我个人以为,千百年后再来评论这些人谁是谁非显得太过于无聊。刚才所举的例子再延伸一下就可以说成是,并不是所有剃度以后穿上僧服的人都是高僧,也并不是所有披上龙袍的人都适合当皇帝!
   这些过错虽是他们犯下的,却也怨不得他们!也许上帝对于每个人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公平的。这世上,有的人拥有绘画天赋;有的人拥有音乐天赋;有的人拥有文学天赋……而大多数的人却是什么天赋也没拥有。而像李后主、赵佶这样的人拥有着很高的天赋,最终却被命运无情地捉弄。相反,那些没有天赋的人却能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这是多么荒唐而又可笑啊!
   春意阑珊之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者捡起了零落在地上的一瓣杏花,他对着那瓣杏花暗自流泪,口中还念叨着:“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
  
   二零一六,四,十四,于昆明

共 34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但凡国人汉人,“靖康之难”不可谓不熟悉,对事件主角之一的宋徽宗赵佶多的是愤恨和责难。作者另辟蹊径,由春朝的杏花引出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继而借对这首词的赏读剖析了赵佶由一代帝王沦为阶下囚的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场宋朝的杏花雨,一直下到了现下,作者由此感慨人的功过是非,感慨命运的捉弄。作为帝王的赵佶是失败的,作为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的艺术家赵佶,又是让人佩服和惋惜的。人生际遇不过如此,能把握时当好好把握。佳作,推荐赏读。【编辑:素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416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馨        2016-04-15 10:22:40
  赵佶、李煜那样的人,只能慨叹命运捉弄。只是在当下,被命运捉弄的人也不在少数,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呢?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回复1 楼        文友:半声笛        2016-04-15 12:26:01
  并不是为了解读这首词而写的这篇文章。
回复1 楼        文友:半声笛        2016-04-15 13:58:20
  嗯嗯
2 楼        文友:素馨        2016-04-15 10:23:13
  春花易逝,时光易逝,珍惜一切美好!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3 楼        文友:素馨        2016-04-15 12:57:56
  哦。我按语用的也是“借”对这词的赏读。文章解读不到之处,请海涵。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回复3 楼        文友:半声笛        2016-04-15 17:13:53
  没有,没有。非常好呀。谢谢
4 楼        文友:清雅若诗        2016-06-27 01:27:32
  当年学历史,写到北宋的积弱积贫是因为几次改革,是因为宋徽宗的政策,就特别不开心。。。完全在说北宋是怎样没落哒,却丝毫不提及一个人的成就,还好当时历史老师说了徽宗的个人事迹。才不会让书本上的历史把我带到坑里,现在想想真的是不唯书不可全信书哒。师父师父师父,送花送花送花,徒弟太崇拜你了啦!!!
诗一样飘逸曼妙,画一般清新隽永。
5 楼        文友:清雅若诗        2016-06-27 01:28:40
  从杏花着笔,首先突出杏花的别致,再以此融入历史人物中去,这样的构思真巧妙哒。
诗一样飘逸曼妙,画一般清新隽永。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