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指间征文】愿读诗的人少了,别太当心(随笔)

编辑推荐 【指间征文】愿读诗的人少了,别太当心(随笔)


作者:汉字很奇妙 童生,62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6发表时间:2016-04-19 21:27:41

为纪念“中华诗祖”屈原,“指间微凉”这次征文的大题目是“诗人你好!”
   我觉得,这很会让诗人们觉得亲切,自然也是一种精神鼓舞。不论地域不问年龄不分性别不计工种……,许许多多人或齐声共喊或此起彼伏的问候,那会是怎样的动人心弦!我不是诗人,自我衡量一番,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这辈子也难以成为诗人,虽然偶尔也班门弄斧信笔涂鸦凑几句诗体类的文字,多半是为自娱自乐,不敢奢望能登大雅之堂。但这不要紧,自己能奈差却不影响我对诗人的那份崇敬。因此,借机斗胆不揣浅陋地也与诗人们来一番说话谈心,其核心当然是“诗人你好!”。
   在我这样一个只能算粗通文墨的人看来,诗歌与其它文学式样比起来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它能用最少的字数反映或壮阔的、或深沉的、或细腻的……场面、故事、感情、心灵,那种别有的意境能给人以享受、启迪,因此,她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每个时代发挥着感化人的作用。不论在什么年代,能做一个反映时代的诗人,是先天的造化,也是后天的努力,真是无尚荣光,有资格为自己骄傲。
   当然,较长时间以来,国人愿读诗的人少了,这样的事实恐怕不承认也得承认。然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也不是诗人的特别悲哀。
   首先,因为社会上人们普遍患上浮燥病的缘故,现在国人读书意识似乎处于混沌阶段,读什么书都少。不是有机构作过中国人与某些国家的人年读书量的对比调查吗,结果显示中国人读书是最少的。普遍读书少,这对国人来说,绝不是光彩的事,而潜藏的隐患更值得忧虑。但人们总体读书少了,读文学作品难有以前曾出现过的盛景,愿读诗的人相应不多逻辑上就能说通了。
   其次,现在的时代,“忙”又“快”的工作、生活节奏,不可否认会影响人们去读书。一般的人,学生时代,他有繁重的教科书要读,每日有大量的作业要写,再要分出时间精力读课外书,只能是不多了,还能读很多的诗?就业期间的青壮年,白天忙于工作与生计,晚间也有家事、交际等,能抽出时间读文学作品包括读诗的人怕也少了;进入老年,一般年轻时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客观讲,也很难唤起读书的爱好了,估计会去专门静心读诗的人多不到哪里去?
   再次,现在可以得到精神调节和享受的载体实在是太多了,精神产品种数量之多可谓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这与以前的任何时代都不同呀。读书固然对人的进步和完善十分重要,但当有更简便省力的途径让人接受精神食粮时,一般而言,能抗拒诱惑舍易取难的人不会多于相反选择的人。电视、网络,电影院、剧场,一只手机在手要什么资讯都可获得,又怎能期望许许多多的人们一定去读书,去读文学作品还偏爱诗歌?又怎能要求人们上网都去上文学网去阅读诗歌呢?
   由此观之,担忧的不会是诗人所独有,做文学的人恐怕都有。真要忧患,显然也不限于文学及诗歌本身,已经是社会问题和时代课题了。
   在无奈承认现今读书、读诗的人少的前提下,我们也应看到爱读诗的人还是有的,或者说也是不少的。因为诗歌确有她的长处和魅力。别的不说,在江山文学网,在指间微凉等社团,诗歌的发表量不小,点击阅读量也不小,这说明爱诗歌的人并不亚于爱其他文学式样的人。世上什么样的人都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再正常不过了,有人不爱诗歌,肯定也有人爱诗歌。有人爱诗歌,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消逝,这就是自然的造就和选择,这就是诗歌存在的理由,这就是诗歌发展的希望。
   因此,与其忧诗歌的命运,与其忧诗人的存在价值,不如怎么样振作起来,困难中求生存,求发展。使诗歌不论在什么时代,依然有她旺盛的生命力和夺目的光彩。
   诗歌有其特有的创作要求,要真正成为一个诗人我觉得是不容易的,不是谁想做诗人就能做成的。但任何创作的目的,是要让别人看和欣赏,看了后有所受益。这就要求所创作的东西要能吸引人,而要能广泛吸引人,那就必须让人容易懂。如果读了一篇作品,脑子里却不知所云,怎么可能说喜欢呢?不厌弃已显礼貌,敬而远之是自然的了。恕我直言,现今的一些诗歌,不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新诗,就我这样文化水平不够高的人或者形象思维不强的人,看了后不容易理解,因此,读诗就难有兴趣了。相反,我有时怎么觉得古代诗人创作的诗反倒更让人容易明白?是我本人奇怪,还是另有原因,我也说不明白。但这样的时候,我仍然怪自己愚钝,懂不了诗。
   创作普罗大众所需的文学作品是发展方向。诗人们如能体谅大众的欣赏水平和能力,不要太自我,不要太寄望受众有多么高的文学素养,既遵循诗的写作规律,又不要太墨守陈规;既发挥诗的简练长处,又克服晦涩难懂的弊端,那么,诗歌的路会越来越长,越来越宽,随着人们阅读量恢复日子的到来——这样的日子是一定会来的——这是不应怀疑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预见,愿读诗的人会相应多起来,诗人的春天会到来,诗歌的繁荣会到来。
   诗人你好,怪我胡言乱语了吗?其实这些话,相当于不懂建筑的人对建筑师的建议,相当于不懂演艺的人对演员的评头论足,相当于……,可能不对,但无恶意。
   言止意了。最后我希望不断读到诗人好懂又美妙的诗篇。当然,这希望不会仅是我一人的……。
  

共 20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于诗歌我自认为还是有点发言权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歌大国,诗人辈出,而唐朝是诗歌的王国。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都是写诗的高手,同时也把诗歌的创作推向了顶峰。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鲁迅先生“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说是值得商榷的。所以,我们读这话大可不必太认真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诗歌也是如此。它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 理解了上面这段话的意思,也就会对现代人读诗的问题不难理解了。各人的喜爱,心态、学识、言行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行,再好的诗歌不单单要去读,还要明白、理解其中之意,把它消化才算真正的读懂。就像顾城说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样。【编辑:修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6-04-20 09:37:36
  一直喜欢先生豪爽淳朴、任侠尚义的做人品格,为文风格。关于文学与诗人,各家各说,见仁见智,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即诗文学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及其审美性。每一个人均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从事写作,君子和而不同,愿我们相握指间,顶礼文学,信步江山!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回复1 楼        文友:汉字很奇妙        2016-04-20 11:53:56
  承蒙您的厚爱,内心感动;您的见解独到,给我鼓励。谢谢!
2 楼        文友:汉字很奇妙        2016-04-20 15:00:19
  谢谢修行老师的编辑。您的按语增长了我诗的知识,是的,读诗要去读懂她。
3 楼        文友:修行        2016-04-20 16:33:21
  祝创作丰收,顺利安康!
诗歌是通向心灵的语言
回复3 楼        文友:汉字很奇妙        2016-04-21 09:08:15
  谢谢老师的祝福!
4 楼        文友:郭文敏来也        2016-04-20 21:46:05
  说得很对,你的观点与我是差不多的。我认为作诗者应少用生癖字或典故等,若用常用字,读者大多可看懂,才会觉得有味道。但某些人喜欢采用难认的字,还爱使用古典,尤其写现代诗的,更喜欢引用暗喻,使意象物与原物相差较远,让人读来无法理解,然而,那些擅长此作的,却还自以为是,居然沾沾自喜,且自命清高了。
诗词、楹联研究员。
回复4 楼        文友:汉字很奇妙        2016-04-21 09:05:46
  得到郭老师的共鸣回应,有一种欣慰在荡漾。我读过郭老师的诗歌,觉得甚好。您编辑的诗歌及按语我也读了,您对诗歌是很有研究的,而我对诗不过是一种直觉,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歌创作有一些共同或者类似的看法。我觉得,诗歌可以有高精尖的作品,但不能没有适合大众口味又不低俗的作品,没有后者,诗坛是不完整的,也不是百花齐放的应有之义,而到头来恐怕创作队伍会日渐枯竭,读者群也会日渐缩小,我想这不会是诗人们愿看到的结局。我有这种想法,但同时,我对那些创作难度较高作品的诗人还是尊敬的,毕竟,他们的作品就艺术水准来说是不一般的,他们的辛勤和才华应得到赞扬和承认。话又说回来,高手也不能骄傲自大,要平等对待水平或许没有自己高的作者,这才是真正诗人的涵养。也只有这样,诗歌才会得到更好发展。
5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6-05-04 07:09:24
  拜读,赞。诗只是诗,心的呻吟心的舒展。情绪的还有情绪去读。问好,朋友!
回复5 楼        文友:汉字很奇妙        2016-05-04 10:38:56
  我知道了您曾有过军人的经历,而我也有过,不过比您晚一些;您有渊博的学识和文学创作才能,这些我与您比差太远。我在您面前是新兵蛋子和小学生,真的有点诚惶诚恐。一篇征文拙作能得到您的惠顾并给予点评,受了赞,得到问候,我真觉得荣幸之至!在此,我向您致以崇高的军礼,祝您贵体安康,创作丰收!
6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6-05-04 11:07:32
  朋友客气了,谢谢回复。如此美言,让老夫汗颜。问好,朋友!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