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 】莒地之畅想(散文)

精品 【雀巢 】莒地之畅想(散文)


作者:碧古轩主人 秀才,144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53发表时间:2016-04-20 10:22:52
摘要:日照向南,有一座山,名浮来山,千百年来,浮来用满是皱褶的双眼注视着山下那个莒地的沧桑变化,不时地,向已有三千多岁年龄的古银杏树开一下玩笑。莒国的古长城毁掉了,晋时的定林寺留住了,刘勰终了时的校经楼还在。我虔诚地俯下身子,向往去的历史献上深深的敬意。


   一、浮来山
  
   脚下是这座山,却不甘轻易踏下。仰望而去,苍翠葱茏着的分明是这位万世长者的发髻与胡须,鸟儿啾唧掠过他的筋脉,风儿缓缓抚着他的管液。老者起身,睁开满是沧桑的眼睛,注视着山下。河的对岸。那里有一片平原,平原上有座城池,老人与它相伴了一千余年。
   老人名字叫浮来,相传为远古时莒地一片汪洋,神仙浮丘公驾鹤来到此地,适逢一山自东海而来,于是用道法定住。因是水上漂浮而来,故名浮来山。老人飘浮而来,却从未飘浮往去。正襟端坐,屹立在这沭水之阳,黄海之阴。眼前的光景,都在这千百年的斗转星移中幻变移转,唯一不变的,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泥土,以及老人的视线。
   那时候沭河的水似乎还很阔很宽,那个叫莒的国度也如同河水一般,汹涌着向前,向四周拓展漫延。那或许是莒国最为辉煌的时候,半岛南部比眼下广阔的多的土地为莒国所拥有。所辖大小城邑30余,成为次于齐、鲁的大国。
   大不以盈,物极必反。莒的家世老人了如指掌,多少年都不会忘掉。那个叫周的王朝建立后,因为起兵伐纣时,莒人全力助周灭商,之后又归服附于周。因之周并没有像封姜子牙到临淄那样,让王室之人前来,而是让少昊氏之后裔兹舆其作了莒国国君。
   兹舆其的国度先前在东面的海边,叫做介根,而今称为胶州的那个地方。长年东讨西伐,飘忽游移,最后他选择了浮来与屋楼二山之间的这块土地作为国都,决心不再迁移,那是在春秋初年。还是这里好啊,有山水佐护,可佑国之基也。
   在这片冲积平原上,莒国历经了二十三代君主。浮来老人见证了他们的种种幻象,杀伐奢华,荣辱哀乐。
   日见得河南岸的那座城池逐年被拉长,被加高,演兵场军士们的吼声日夜不止,造箭的工匠们惯常得不到休息。终于,那一年,南面的小国向国成为了莒的刀俎之肉。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向国的公主向姜那时已经成为莒国国王莒子的妻子。出兵的理由非常可笑,竟然是向姜婚后常回娘家住,莒国君主太失面子。弱小的向国亡了,女婿领兵灭了老丈人。“入向”是莒国有文字记载之最早的大事之一。
   一棵巨树置于浮来老人的前怀,这树与浮来老人相伴而居,树有多大岁数,老人已经记不清楚。后来有称作专家者鉴定,说有3500年,可称“银杏之祖”名。浮来笑了,堆出满脸的皱褶。妄言,妄言。谁是祖,后来小子怎能得知?
   不过,那巨大银杏还是远近闻名,一棵树便遮盖了大半院落,树干小丘般茁立,中有凹凸窟洞,显出年久沧桑。树冠参天张开,形如巨伞,覆掩了地面,立在树下,驱了诸多暑气,顿觉清凉了许多。有大大圆圆的白果结在树上,随风与叶子上下飘舞。整日里,浮来便与她交流问候,偶或说些嬉笑趣闹的话,便驱走了许多的孤寂。
   浮来笑那些前来游玩的男女,竟然去丈量他的老伙伴的直径有多少。多少?浮来问自己,噗哧一声,他又笑了,流下了一些收不住的哈喇子。果然有些个老年痴呆。记不住啰,记不住啰。
   老银杏也笑了,说,你忘了,那一年,明代,嘉靖年间。山下城里的一个书生进京赶考,遇着雨,到我的衣服底下避雨,来了兴致,用他的胳膊来量我的腰围。那个傻书生搂了七搂还没转到开始量的地方。呵呵,他想搂第八搂的时候,看见开始丈量的地方竟然站上了个小媳妇,那小媳妇原来也是到我的衣服下避雨的。书生有心让那少妇让一让,但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只好改为用手来拃的方法,数到第八拃的时候,正好到那少媳妇身边,只好把少妇的宽度也算上了。呵呵呵。
   对,对。我也想起来了。浮来说。你那时就有“七搂八拃一媳妇”那么粗了。
   银杏撇嘴,人现在时兴苗条,弱不禁风。你整个明代就那么粗的身腰,不要了现代人的命了,谁还愿看?浮来有些恼,说,山愿看,水愿看。我老浮来愿看,怎么了?
   浮来闭上了眼睛,不再理银杏的笑闹。他的眼前飘起了丝丝云朵,飘呀飘呀,飘回到千年以前。
   那一年这里格外得热闹,钟磬鼓乐齐鸣,彩旗飞扬。鲁国的国君鲁隐公带领随从到了浮来山,莒子在此地隆重接待了鲁公,进行了鲁莒会盟。那年是隐公八年。
   那时,鲁莒两国不睦,经常发生摩擦。就在这时,纪国娶鲁公长女伯姬。伯姬自幼天资聪慧,知书达礼,眼看鲁莒两国对立,多次忠言劝父,都不奏效。嫁与纪君后,伯姬常独自长叹。经纪君再三追问,伯姬道出实情:“伯姬别鲁,别无所挂,惟鲁与莒不和,终遗大患,姬放不下心。”纪君听罢,当即击掌而笑:“我当什么大事?不要多久,我定使鲁莒释怨结好。”同年冬季,纪子帛与莒子在密会盟。纪子设法调停了鲁国与莒国的紧张关系。
   鲁莒两国均同意会盟修好,但在会盟地点上,两国迟迟达不成一致。莒子坚持要在莒地会盟。后经纪子斡旋,鲁国让步,同意在浮来山会盟。鲁隐公屈尊前往浮来。这里既不是莒国的都城,又无鲁国的军事威胁。莒子在此地隆重接待了鲁公,会盟成功。此后,鲁、莒、纪等国维持了较好的关系,与其他邻国的关系也相对稳定。《春秋》记载了这段往事。
   隐公八年的这次会盟,抬高了莒国在其他子国中的地位,也使莒国赢得了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展开了外交,一方面加紧备战,赢得了时间,建起了一座坚固的城墙,而使诸候们开始刮目相看。
   浮来有些庆幸,千年来如此多的战火,竟然没有烧尽他的发须,春风来时,重又勃起。还有,他的老伙伴,那棵古银杏,也没有遭遇劫难,风揺雹打,闪劈雷击,竟然挺了过来。老伙计,千万珍惜,我这浮来,真的是一块宝地。
  
   二、勿忘在莒
  
   还在文革时,毛泽东主席南巡,问广州军区政委刘兴元,老家是哪?刘答,山东莒县。主席听了,说:“喔,勿忘在莒嘛!”其时,刘在大区任上已经营多年。
   无独有偶。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视察金门,于岛的最高处太武山的石壁上,亲笔题写“勿忘在莒”四个大字。时,驻防金门之司令官胡琏心领神会,在金门督造一座“莒光楼”,楼内有“勿忘在莒”匾额和“莒光”二字。
   如今太武山石壁上的字,连同“莒光楼”一并成为观光景点。
   路人皆知,蒋介石的“在莒”,便是意在大陆,意在南京的总统府,及其奉化溪口的那山那水。非常可惜的是,六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终未成就复国之志。
   鲁莒会盟后,一段时间里,莒国变得有些个强盛。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遭受排挤时,多奔莒国避难。鲁庆父避难莒国时,鲁人曾贿赂莒人交出庆父,有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话。结果,庆父交给鲁人了,鲁自食其言,未送贿赂,引起莒国不满。
   《左传》记载过莒国大胜齐国的战例: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伤股而退”,再战,莒君亲鼓而伐之,杀齐大夫札梁。《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也说:“齐北郭启帅师伐莒”,莒君“击败齐师”。正由于莒国有自己的实力,加之处于诸国中间,春秋时代,许多外逃避难者多选择莒国,即使春秋霸主的齐桓公,内乱外逃时,也选择莒国作庇护之所,得以积聚复国力量。
   春秋时,齐襄公昏庸,齐国内乱,公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第二年,齐襄公去世,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齐桓公。至霸业稳固,有一次,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成几个人一起喝酒。喝得高兴时,桓公对鲍叔牙说。“何不起身敬酒祝寿?”鲍叔牙捧起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成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桓公于是发现自己有些失语,立刻离席对鲍叔牙施礼,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也许就不危险了!”
   这便是勿忘在莒成语的出处,其实是鲍叔牙在敲打齐桓公,得志时不要忘记先前的惶惶之相,时刻想着出奔在莒的艰难岁月。也不要忘了,在莒至齐的驿道上,差一点被哥哥公子纠射死。
   公子小白执掌过的那个齐国,自然要比他姥姥家的莒国强大一些,毕竟它是周的嫡系。当年姜太公分封到那里后,感恩于周王知遇之恩的他励精图治,先是联合鲁国灭了我老家的莱子国,一统了往东至渤海的土地,从此再无东夷之患。回头,也便盯上了南边的莒国。但始终没有动手。
   据说因为莒是他的老家。《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东海即东海郡,领海曲等38县,海曲即为莒地。古代莒、吕一字。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于吕,至今尚存东吕里。莒既是姜太公的出生地,此公为何跑到了渭河边上钓鱼,等人赏识,又为何不封到老家做官,不得而知。
   但莒终离齐太近,纵有那段长城,也无法抵挡齐的饕餮之口。其实到后来莒国所辖范围已经很小,国力渐弱,极难有所作为,这也是莒的历代国君为之忧虑之事。莒的都城,也就是今天莒县县城的四周,一个不大的地方,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国力强弱,与国家的安危是有直接关系的。
   只不过,莒国最终是被楚国消灭的。楚国势力北上扩张,灭蔡后,进而灭莒。《史记》记载莒国灭亡寥寥数语:“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汉书》曰,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莒国与齐、鲁两个大国近在咫尺,却被远隔千山万水的楚国灭亡,令齐、鲁两国贤能之士汗颜!
   但莒离楚国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莒之全境最终还是被齐国兼并。
   清时赵瓯北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永固,其实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君不见泱泱华夏史,强者恒强之事,亘古未有。商亡于纣,周毁褒姒,秦亡胡亥,汉没献帝。至若隋之杨广被缢,宋之赵昺赴海殉国,明之崇祯景山自尽。直落得煌煌祖宗家业,一朝风卷残云。
   有道是,勿忘在莒。鼓励自勉的话语而已。
  
   三、那段城墙
  
   孟姜女哭倒长城,众人口口相传,弱者最能遭人同情。你想,一个女人,含辛茹苦,在家伺奉老人,想等来丈夫归来,过个团圆日子。不想等来的却是丈夫的尸体,彼时彼景,是人都会同情得掉下眼泪。
   到了这莒县,方才知道,那个孟姜女的故事,是和莒地有直接关系的。故事的缘由原本是因为莒这个地方所致。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派兵袭击莒国,齐将杞梁与莒国国君在且于邃展开激战,杞梁战死。尸体运回临淄,杞梁妻痛不欲生,全身缟素,哭夫十日,城墙突然崩塌,杞妻投入淄水殉夫而死。《列女传·齐杞梁妻》曰:“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杞梁妻的故事后来走出了史实范围,演绎成文学作品,嫁接到秦长城上,实是集中了百姓们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不满与愤恨。想想看,连长城都为之悲悯倒塌,这里会凝聚着多少哀怨?
   至今,莒县的人们仍然坚持杞梁妻哭倒的是他们身边的这段城墙。可以理解,毕竟,这里的确实实在在立着那么一段未经确定的古长城。而且,晋武帝司马炎那位才华过人的诗人贵妃左棻还有文赞云:“夫卒莒境,郊吊不宾,哀崩高城”。
   听人说,莒县这段古城墙,很早即有,但却残墙断壁,为了方便,人们在那城墙的缺口处来往走动,踏出土灰浮动的路。破败的古城墙犹如落魄贵族,象一条僵卧着的黄龙整日无精打采,寂落地望着城墙下的行人,以及袅袅的炊烟在暮霭里缓缓散弥。后来城墙的黄土被砖瓦厂取走,变成了一块块楼房的红砖。
   历史原来如此简单,存在了几千年的城墙,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灰飞烟灭了。几乎找不到一点点的踪影。古老城墙的黄土,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装点着另外一道风景线。彼时的城墙,或许孟姜女们只能将它们哭倒,而今的人们却可以轻易地将它们烧掉。
   如同北京的古城墙被拆除一样,莒城墙销声匿迹。梁思成当年为保留北京城墙的努力,当年并没有被急切着建设新中国的人们所理解。反而,他二战时向盟军提出保护东京奈良的古迹,却被日本和世界长久地感恩与铭记。
   城墙的消弥好似雷峰塔的倒掉,似乎并不关乎众生的生存,日照样出,月照样落,一日三餐照样填饱肚子。然而,总是有人觉得,似乎心灵中,缺少了些什么。
   祖先创造了的历史被儿孙损毁,前者缔造了的文明被后人撕碎,这是最可悲催的事情。据说接下来要投资40余亿,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莒国古城,巍巍壮观,后无来者。
   我无语,由是想到希腊的奥林匹亚城旧址,想到古罗马斗兽场,如果都加了顶盖,安了门窗,还会有人前去吗?
   损毁历史是一种犯罪,复制文明是一种更大的犯罪。长河不会流回起点,假设的历史不可能是史实。逝去的一切,虽然往去,但却可以化作历史的烟云,飞入蓝天,飞入大海,散入大地,永久落入人们的记忆里,伴做这块土地的一部分,溶为一体,化作不可触摸的历史虚无。

共 694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谈史说事间,历史的烽烟恍如眼前,叙述议论里,风云人物历历在目。在时间的无涯里,远古思想的波澜和文化的灵魂,却不会轻易地折损。读者读文,也是在读史,在读人,在悟理,在沉思,在反省。题为畅想,思绪悠远,下笔辽阔,文史丰富。而文章的结尾: 敬重先人,便是尊重自己。崇尚文化,便是珍视历史。我虔诚地俯下身子,向莒地莒人,向浮来山,向古银杏树,向定林寺,向那座刘勰雕像深深地鞠上一躬,献上一个游人,又或是后来者深深的敬意。点睛之笔,更让我们读懂了作者深沉的文人情怀和赤子之心。好文章,必须推荐阅读。编辑:于湘女士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2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于湘女士        2016-04-20 10:23:41
  谈史说事间,历史的烽烟恍如眼前,叙述议论里,风云人物历历在目。在时间的无涯里,远古思想的波澜和文化的灵魂,却不会轻易地折损。读者读文,也是在读史,在读人,在悟理,在沉思,在反省。题为畅想,思绪悠远,下笔辽阔,文史丰富。
回复1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4-21 10:33:12
  谢于湘老师对文章的分析、解读与肯定。以史为鉴,阅古镜今,历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于国、于家、于人都不可或缺。不然,读史便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
2 楼        文友:闲妹        2016-04-20 13:07:36
  深厚的历史知识,扎实的文学功底,美文欣赏了。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2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4-21 10:36:39
  谢战友夸奖。还得继续努力。祝好。
3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4-20 13:53:01
  敬重先人,便是尊重自己。崇尚文化,便是珍视历史。老师的虔诚和情怀深深的感动着我。读此文,学历史,受益匪浅。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3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4-21 10:44:36
   谢泥儿老师点评。我是觉得,在浩瀚的华夏史诗面前,我们这些后来者实在是太渺小了。非有一个敬重虔诚之心,不可读史。
4 楼        文友:柴英        2016-04-20 16:55:47
  集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于一身,好文章哦。
回复4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4-21 10:39:44
  谢柴英战友点评。您能喜欢此文,我很高兴。祝好。
5 楼        文友:晴翠儿        2016-04-20 18:36:41
  文史地知识兼具的好文章,更受益于作者对莒地莒人的详尽描写,很有些找机会去体验当地风情的冲动~呵呵。
回复5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4-21 10:54:10
  谢晴翠儿老师点评。是应该去看一下日照的海,莒县的山,曲阜的府、庙、林,都是有底蕴的景致。要观史,陕、豫、鲁、苏、浙、京必去。
6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4-21 00:11:11
  损毁历史是一种犯罪,复制文明是一种更大的犯罪。——被作者振聋发聩的呼喊所震撼!
   是的,文物之所以可贵,历史之所以被珍视,就在于他们是无法复制的!哪怕残垣断壁,也是历史真实的痕迹,更能发人深省。
   一旦复制了,修缮一心了,请问,他还是历史么?跟历史没有毛半钱的关系,因为,他是假的!
   更可怕的是,这样做的后果还会贻害后人,加重了后人对历史的不珍重——反正还可以拷贝的!
   呜呼!
   深邃的文字,厚重的思辨,加上按语的升华,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6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4-21 11:05:10
  谢月楼社长点评。溢美之词,诚惶诚恐,加重继续努力之感。中国之大,历史太久,应该珍惜的太多。过去在文化保护方面我们有些个欠账。这或许因为过分关注经济的原因。相信,随着国力增强,人们的追求拓展、意识提高。一切都会好的。只可惜,被破坏掉的,再也不会恢复到本来面目,只能留下永远的疼痛。
7 楼        文友:长袖伊人        2016-04-21 21:41:49
  复审理由:
   一篇颇具历史意义的文化散文,它集莒地历史、地理、人文及民间传说于一体,浓缩了后来人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热爱;尽显一份沉甸甸的思考,一种对后人毁损古代文明,试图想重建历史古迹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从三个层次进行叙述。第一层,用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一位神奇的老人浮来一直从远古就瞻望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并借此描述了浮来山的形成过程,土地的样貌,区划属地,血腥的征战掠地的历史过程。描述了浮来老人与神树(银杏树)的相依相守的世代生活。第二层,描写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两位伟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提到过“勿忘在莒”的特殊意义,以及他们各自的历史抱负及雄心伟略,详细介绍了“勿忘在莒”这一典的由来。第三层,则是写一段被哭倒的长城与一段被人们拆掉的长城,及更多被人为拆毁重建的历史古迹。如果非要追溯一篇历史散文的意义,我更看重此文对现代人急功近利,为创收而肆意损坏古代文明、复制古代文明的严肃的批判态度。我们现存的历史不多了,我们继承的优良传统也不多了,这个民族许多优秀的品质也在慢慢丧失掉。“勿忘在莒”,也是在提醒世人不要忘掉历史。
感谢文字,让我不开口也能表达!
回复7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4-23 05:37:10
    谢长袖总编推荐复审。且下功夫写了如此长一篇复审理由。好似一篇精一篇精粹之文评。您对文章三个层次的理解十分精准,连我这个作者也没有想得如此分明,感谢了。
   我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有感而发,写出即可。胸中有气,自当吐出。口中有话,自当说出。加以调理,即为文章。很多时候是手发痒、欲难按在作祟,因之提笔。也有相互交流、学习的想法。终极目的不是为了那个红点。
   我喜欢历史,喜欢军事,喜欢以史叙情书事,只要有人喜欢,我便十分高兴。
   您辛苦了,再次感谢!
8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4-23 05:41:41
  补长袖伊人:回复中第三句中,多了:"精一篇"三字,去掉。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