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风雨飘摇送英雄(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风雨飘摇送英雄(散文)


作者:半声笛 布衣,26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81发表时间:2016-05-07 21:35:01

风雨飘摇送英雄去,广陵绝响已成叹息。
   ——题记
  
   一
   对于那个遥远的时代和那些已经逝去了一千七百多年的人物,我迟迟未曾动笔。大概是因为他们离我太遥远,在这历史长河之中,我始终未能触及到他们的脸庞。如今他们的面目在我面前已经清晰,我已经毫无顾虑了。毕竟动笔来写这些先贤的生平事迹,心中还是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的。
   魏晋时期那一股飘然而至的风刮起了地上的尘埃。不仅如此,这股神秘而又诡异的风也在历史长河里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这是一种怎样的风?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正是这股风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塑造了他们的精神品格。风也同样展示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股风,后人给它取了一个很优雅的名称。“魏晋风流”或者“魏晋风度”,它是由“兰亭名士”和“竹林七贤”所组成的。
   “魏晋风流”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他们的那种狂傲不羁,洒脱率真的真性情是我所追求的。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高官厚禄吗?是名利酒色吗?我想,这些都不是。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也是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如今社会里这样的人又有几个?有真性情的有几个?或许现在的好多人的心灵已经被世俗所蒙蔽。他们圆滑、奸诈、虚伪、下流、无耻……诸如此类的两字词语实在太多。我一时也列举不尽。但是,终究还是要列出几个来的。这是为什么?我一直找不到答案。正如“魏晋风流”为何仅仅出现过一次这样的问题。昔日高台之上,嵇康一曲《广陵散》名垂千古。临死之前,他叹息此首琴曲世上将再无传人。三千学士为嵇康送行,这是何等的壮观?即使这三千太学士的一声声求情也温热不了司马昭那颗犹如钢铁般冰冷的心。一声令下,嵇康人头落地。这也不能将全部责任推给司马昭。政治本身就无情的,只能说嵇康不该卷入这场政治漩涡之中。风雨飘摇送嵇康离去。慷慨别过三千子,广陵弹破九重天。
   他是一个英雄,是一个真性情的英雄。可惜的是,那一曲广陵奏罢,这世间再无人会弹这首琴曲。那首琴曲在嵇康死后已成绝响,亦成了一声叹息。
  
   二
   《广陵散》这首琴曲据说是战国聂政报了杀父之仇以后便毁容自尽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了这首琴曲。《广陵散》便流传了下来。自然是嵇康得到了这曲谱。此曲表达出了一种慷慨不屈的浩然之气。我想嵇康在死前的心境就跟这琴曲中所表达的曲意完全一样。
   据《晋书》所记载:此曲是嵇康在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故事,大概说的是嵇康喜欢弹琴,有一次,嵇康夜不能寐,于是在月华亭内抚琴。优雅的琴声打动了一位幽灵,幽灵飘忽而至,传给他了这首琴曲。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可传人。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嵇康叹惋道:“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据刘籍《琴议》所载:嵇康是从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嵇康非常喜欢此曲。经常弹奏。但是,许多人前来求学,嵇康概不传授。无论嵇康是从何处得到这首《广陵散》都已经不重要了。但是这首曲子确实因嵇康而名扬天下,他死后这首曲子便成为了绝响。但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说是绝响,那为何今日还能听到这首琴曲?
   关于此曲是如何流传下来的也有诸多解释。据说后来是在隋朝的宫廷之中发现了这首曲谱。到唐朝时它流落到了民间,后来被宋高宗收入了宫廷。而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又把它收入到了《神秘曲谱》中。后人经过整理便是今天我们所能听到的《广陵散》。从魏晋到如今已经是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那首曲子流传了下来。如今的广陵琴曲是不是当年嵇康在高台之上弹奏的那首曲子呢?我不得而知。或许当日嵇康死后,《广陵散》真的永绝于世了。又或许,真如上面所说它流传了下来。是或不是,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来谈论它,多少都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要说明的一点是,无论如何在我心目中《广陵散》在嵇康慨然赴刑场以后已成了绝响。因为一首琴曲可以任何人来弹,但是嵇康只有一个!今日的《广陵散》我也听过,但总是没有一种感觉。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我也无法说清楚。或许永远都无法说清楚。
  
   三
   嵇康生于223年,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励志勤学。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无一不精,堪称全才。当今又有何人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他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古今第一人了吧。对于他的外貌上也有记载。如刘义庆《世说新语》: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这样几句胜过千言万语。这也是古文的魅力所在。他生平放荡任性,不受世俗礼教的约束。他旷达放纵,自由散懒。为何如此?我想这与他幼年丧父密不可分。成年之后他接触到了老庄之学以后更是“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他傲视礼法,对礼法根本不屑一顾。以至于后来钟会给他安上的罪名便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这也怪不得嵇康自己。若不是他有这样的真性情,恐怕难以成就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嵇康。或许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的。”嵇康的想法便是与众不同的。把他和当时的那些文人一比较便可得到这个结论。
   三国时期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都说是乱世出英雄,这话不假,在那个时代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在嵇康之前有孔明、司马懿、庞统等等。昔日诸葛亮本是南阳隆中的一耕夫,他自幼饱读兵书,机智过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号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孔明出山,而后三分天下。昔日隆中一对已成天下名典,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未出隆中就以看破天下大势。后来他成为蜀相,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顿雄兵于汉中,十年北伐,六处祁山,而后病死于五丈原(今宝鸡境内)。后来孔明成为了千百年来智者的化身和忠臣的榜样。庞统,字士元,此人的谋略、才华丝毫不亚于诸葛亮,人称“凤雏”。当时水镜先生曾说:“卧龙、凤雏得一者,便可安天下。”他们都是政治家、军事家,而嵇康不同,他是文学家、音乐家。仅凭借这一点便可断定嵇康的一生不会与它们相同。
   嵇康总是看破了世人皆没有看破的一点。在他那个时期已是后英雄时期。在那样黑暗的政治斗争的环境之下,他鄙视权贵,毫不畏惧。因为他知道,出仕并不是他想要的。那样多的政治集团明争暗斗,只有一个真理那便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富贵失去争得头破血流。须知无论哪一个政治集团的胜负,脚下都是踩着的都是累累白骨。一将功成万古枯,这个道理嵇康比谁都懂。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若不帮助一个政治集团,必将遭来其他的政治集团的仇视。他若是帮助了其中一个政治集团,而导致的结果便是遭来统治者的猜忌和提防。试问,天下间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手下比自己还要强?嵇康他早就看破了这一点。当年司马昭也曾想拉拢嵇康,结果在政治斗争之中他态度倾向了曹氏皇室一方。结果便是他遭来了司马氏的嫉恨。这也埋下了日后他英年早逝的祸根!
   嵇康厌恶官场。他原本渴望回归自然,超然物外自得,不为世俗所拘。他在一棵大树之下,与向秀打铁为生。在竹林里七人共同饮酒作乐,不理尘世。他举起铁锤向下砸去,那生铁发出铮铮声。那一声声传到了千年以后。或许他以此向世人体现他那藐视世俗,铮铮铁骨的精神品质。在那片竹林里,他们七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一同烂醉、抚琴、长啸、倒地而卧。在竹林里没有任何政治争斗,也无任何的黑暗现实。这一切都是怡然自得。这份高洁的情操也被世人所敬仰。
   山涛,竹林七贤之一。后来山涛得到司马氏的赏识,出仕做官。嵇康便给山涛写下了一封信。这便是流传千古的散文——《与山巨源决交书》。嵇康渴望“入世”而山涛想要“出仕”。这两者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以嵇康的个性他怎么可能去做官?一片绝交书从此便断绝了他们之间的情谊。嵇康也并非无情之人,他与山涛绝交并非是因为好友去做了官。山涛触犯了嵇康的人格,他不该向司马昭举荐嵇康。“竹林七贤”讲究志同道合,“高山流水”。如此一来,嵇康自然不想和山涛做朋友。面对一个多年来都不明白自己心境的朋友,这样的友情还有延续的必要吗?若是嵇康当时同山涛去了洛阳,天下士子会怎么想?何况嵇康本不是一个贪图富贵之人。这一去,他也会从此身败名裂;这一去,历史上再无这样一个性情高洁的嵇康。宁愿失去一个好朋友,也不玷污自己的节操。这,就是嵇康。
   在我看来,山涛这一次举荐便是将嵇康推向断头台的另一个因素。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嵇康终究没能安稳度过一生。可以说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不幸,但是这也成就了我们后世一种幸运。祸事还是缠上了他,吕巽、吕安本是两兄弟,他们都是嵇康的好朋友,但是他们两兄弟因为一桩案件,其中吕安被捕入狱,嵇康也被卷入其中。在此,这桩案件便不必详细说来。说出来也没有任何意义。不是这桩案件所导致嵇康之死,而是政治势力。嵇康终究难逃一死。临刑前,三千太学士为他求情。司马昭何等奸诈?一个文人能引起这样一场轩然大波,谁心里没有一丝担心呢?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即刻斩首。随后便是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风雨飘摇送英雄去,广陵绝响已成叹息。有这三千太学士为他求情,我想嵇康没有遗憾了。这世间少了一人而已。只是从此以后在竹林里再听不到嵇康醉酒后的那一声仰天长啸,也听不到铮铮铁声。
   在此我想引用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两句诗来表达的此刻想说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拿来怀念嵇康再好不过了。鲁迅和嵇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铮铮铁骨的汉子,他们两人也是君子。嵇康虽然死了但是他永远活在了天下士子的心中。他的高洁情操永远成为了一段佳话。在魏晋时期,嵇康用生命去探索了生存的意义。众人皆醉他独醒。嵇康身后留下的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思想,而且也对后来的文学界,思想界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单凭这一点,嵇康足以名垂千古。
   罢了,对于嵇康就简略地说到这里吧。这些先贤的思想和精神永远都不是能用几句文字就能说清楚的。
  
   四
   前面说到过“君子”一词。在这里也想顺便提及一下。“君子”一词最早出自《论语》。《礼记·大学》中这样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也后来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君子”这样的词说起来实在太累。嵇康虽没有做到上述几点,但他的精神风骨和高洁情操足以称之为君子。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为何说它特殊?它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也是社会动荡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它长达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那时无数文人士子都梦想都是出仕。因为他们都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嵇康却守住了本心。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用他的高洁情操和真性情成就了一个君子的一生,也为他塑造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当时,在黑暗的政治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低下了头,他们变得谄媚、虚伪、懦弱……嵇康他却没有变。嵇康还是当年的嵇康。这种真性情也是我所欣赏的。
   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能够称为君子的人寥寥无几。有的人自称为“君子”可是背地里却干着小人之事。正如有些作家拿着手里的一支笔天天写着“淡泊明志”这样的鬼话,背地里还不是贪图富贵?君子与小人本就难以区分,只是一念之间而已。对于写下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人我只想问,你们这是在进行文学创作吗?文学不是用来牟利的工具,它是用来提醒世人的一种工具。
   在所有的文章里,我从来不说自己是“君子”。因为就这样一个词而言太过于沉重。它也如同一个枷锁,这不适合我,我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我也从来没有说过“淡泊名利”这样的话,因为文坛便是一个名利场,一旦进了便和“名利”二字沾上了关系。我也不会去刻意追逐,这并不是我写作的初衷。
   写下这些,只是希望如今的人能多去领略一下先贤伟大思想。如今“广陵一曲”也成绝响,但是留下的那种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深思。
   一个国家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有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岂不是更好?
   风雨飘摇送英雄去,广陵绝响已成叹息。
  

共 49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凝重的笔墨,来书写了一段历史故事“风雨飘摇送英雄去,广陵绝响已成叹息。”一个富有才情的人物,一个让三千才子为他求情的人物,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一首名曲《广陵散》。也留下铮铮傲骨和浑然正气。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不为仕途名利所困,喜欢自由,崇尚无拘无束的大自然,竹林里,和好友一起烂醉,抚琴,长啸,自然而洒脱。他以打铁为生,他藐视世俗,不愿和做了官的山涛为伍,以此绝交。他骨子里的铮铮傲骨,注定了他高尚的情操。可惜,生逢乱世,他没能逃过一场浩劫。他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是个全才的人,却英年早逝,卷入历史的潮流。就像那首名曲,留下一个名字,待世人怀念评说,名垂千古。这篇文字不错,引经据典,将我们带进历史,了解了嵇康的生平和遭遇。欣赏阅读,倾情推荐【责编:河南雪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6-05-08 22:44:26
  欣赏笛子带来的精彩
河南雪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