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百味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百味】用血泪书写的惨痛史(赏析)

编辑推荐 【百味】用血泪书写的惨痛史(赏析) ——顾诚《南明史》读后感


作者:齐盼盼 举人,515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5发表时间:2016-05-16 21:29:23
摘要: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的《南明史》读后感。

【百味】用血泪书写的惨痛史(赏析)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的《南明史》,是其几十年苦心研究的心血结晶,呈献给读者一帧别开生面、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本书语言精炼流畅,考证翔实可信,分析全面到位,评价中肯有力,是当前史学界一部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
   第一,本书坚持正确、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传统史家,撰著明清史事多夸大清军实力,将南明一方贬低的不堪一击。作者通过对所掌握的大量真实可信的原始史料的研究,证明八旗军入关后的兵力远远少于抗清一方,且要留守北京等主要城市,用于进攻的兵力十分有限。明朝覆灭后,残明势力仍拥有南方的半壁江山,其中有全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总兵力在百万左右。对于南明的败亡,满清国力逐渐强盛,对立双方强弱易位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则是南明内部的争斗倾轧削弱了兵力,抵消了抗清的实力,最后自掘坟墓。比如鲁王监国政权与隆武帝的争立,绍武帝与永历帝的争立。国难当头,大敌当前,作为明朝的宗室人员不为抗清复国努力,反而为了自身私利相互火并,手足相残。南明大小官吏贪拥立之功,拉帮结派,你扶持一个王室称帝,他拥戴一个藩王监国,大打内战。绍武帝与永历帝大战多日,还未缓过气儿来,清军已经兵临城下,不日攻破广州城,绍武帝领导的小朝廷顷刻间灰飞烟灭,前后存在仅仅四十来天。传统史家常把抗清的主要力量认定为残明势力,其实是十分错误的。由于明朝政府军的腐朽堕落,虽说数量多,但是战斗力弱,大敌当前将帅非降即逃,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真正担负起抗清大任的则是原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死后留下的大西军和李自成死后留下的大顺军。在明军节节溃败,永历帝四处逃难之时,是农民军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上着想,主动与明朝政府军合作抗清,才使明清双方在力量对比上发生逆转。以孙可望、李定国为首的大西军余部相继收复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大片领土,在桂林城迫使叛明降清的清朝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杀。以李过、高一功为首的大顺军余部被南明政府改编为“忠贞营”,也在抗清战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直至清军攻克昆明城,永历帝逃入缅甸,农民军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最后在清朝康熙三年(1664)于夔东失败。带有阶级偏见的传统史家往往视农民军为贼寇,为匪患,对之极尽污蔑、抹黑之能事,将其取得的成绩一笔抹杀,甚至将农民军取得的战果张冠李戴到南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头上,扭曲事实,贻误后世。
   第二,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本书对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客观、公正、全面,既肯定其功,亦指摘其过。比如史可法,传统史家将他的形象过分渲染拔高,致使几百年来他一直作为民族英雄流芳后世。顾诚先生认为,历史上的史可法远没有那么伟大。弘光朝廷偏安一年之久,毫无作为,他作为督师大臣,一直驻防扬州,近在眼前的山东、河南一带官民切望他出兵北上,收复故土,但是他一怕得罪满清政府,二怕朝中政敌趁机发难,致使良机错失。在拥立皇帝上,东林党倾向于潞王,认为他贤明,阉党倾向于福王,认为他与崇祯皇帝血缘关系近(堂兄弟)。史可法完全可以当机立断拥立福王而成为决策大臣,掌握大权,却犹豫不决,致使马士英等人捷足先登而窃取大权,种下了弘光朝廷迅速覆亡的因子。东林党人坚持拥立潞王,无非是出于党派利益着想,因为事实证明潞王远非他们所说的那样贤明。弘光朝廷覆灭后,不甘心失败的明朝文武大臣在杭州拥立潞王朱常淓监国,清军来了,潞王吓得不知所措,竟然把酒菜从城上缒下“犒赏”清军以献媚,致使明朝军民心灰意冷,无心继续抗清,有的将领甚至引军逃走或降清。史可法在清军与农民军激战时,本该趁机进军中原收复失地,却一心想坐山观虎斗以收渔人之利,结果坐视江北土地被清军占领,敌人兵峰直指江南而来;在策立上又优柔寡断,使大权旁落,奸臣当权,贤臣去位,结果清军南下,南京失守,罪诚大矣。再比如郑成功,他收复台湾成为民族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的私心太重,间接导致抗清大业的彻底失败。他虽然奉南明永历正朔,却一直将其作为号召天下的幌子,从未听令于朝廷,只想割据一方。李定国帅军出广西,约他督军出福建,夹击广东,以期扩大战果,开创新局面。可是他只是口头上答应,派军装装样子就返回,导致李定国两次进攻广东都以失败告终,功败垂成。从当时情况来看,郑成功若肯出兵合击清军,收复广东并不难。奈何郑成功怕广东路通以后,需要听令于永历帝,损害自家利益,所以不肯合作。明朝监国的鲁王政权抗清失利以后,鲁王投奔与他,他不但不给予足够的尊重(压根不承认他的监国地位),反而还想将监国军队据为己有。鲁王在南明帝王中是比较有为的一位,懂兵法,善于领军出战,郑成功对其十分忌惮畏忌,收买其大臣,将其迁到岛上闲居(有点软禁的意味),致使鲁王最后郁郁而终,英年早逝。郑成功不与永历帝合作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当永历帝在西南抗清失败被吴三桂杀害以后,东南沿海的郑军必须独自与清军作战,难度倍增。清朝政府下达迁海令以后,沿海居民被强行迁居内地,郑军的正常补给无法得到,只有另图它法。北伐南京失败以后,郑军只好攻取台湾,作为自己的抗清基地。再例如何腾蛟、瞿式耜二人,在南明史上都是权重一时的所谓勋臣,坚持抗清,但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还拉帮结派,自行其是。何腾蛟怕其他明军自己的抢功劳,竟然下令攻击自己人。他们俩一道反对与农民军联合抗清。认为农民军是流寇,是土匪,与之合作是不可饶恕的奇耻大辱。作为永历帝的重臣,他们处处与一心捍卫永历帝的农民军作对,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虽说他们俩最后都没有降清,而是拒降求死,但是他们的错误行为在南明内部的破坏力度是非常大的。
   第三,对官民抗清义举的详细记载。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不同于其他同类史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所采取的史料广泛而丰富,不限于前人所著的国家正史,而是搜求各地地方志,从中提取精华,与正史相比较,辨伪去妄,书中详述各地抗清史事。传统史家所著的所谓正史多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顾诚先生继承太史公司马迁著史时的“平民意识”,为一城一村的官民抗清事迹载史明证,以传后世。比如广东文山村的官民联合抗清,尽管被清军围困,环境愈发艰苦,但是大家为了保住汉家衣冠仍然矢志不渝的抗击清军,坚持多年后才被清军围剿而失败。湖广一带的几个读书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已经降清的官吏反正,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官吏为之感泣,割掉辫子宣布反正归明,帅军向清军发起进攻,收复失地。后来清军反攻,寡不敌众而失败,官民死战到底,惨遭清军屠城,被杀数万人。类似的记载,书中比比皆是。正是因为民不忘明,所以南明抗清斗争一直持续了二十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当然了,民众之所以誓死抗清,也与满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不得民心的野蛮政策有关,比如剃发、圈地、投充等,严重损害了汉族人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加上,清军每攻克一座城几乎都要进行惨绝人寰的屠城,百姓死亡无算,财物尽为之取,过后一片狼烟、瓦砾,寸草不生。金声桓、王得仁在南昌反正后,清朝政府调集重兵围困,围城经年,期间抓来数十万百姓服役,男的充当苦役和炮灰,女的沦为洗衣做饭和充当清军发泄欲望的工具,老弱病残则被填入护城河,男人、妇女被折磨死后也随即投入水中。南昌城里有人逃命出降,则被抓住杀害,血流成河。迁海令下后,清军将沿海居民强行赶入内地,百姓稍有迟疑就会死于清军的刀刃之下,“死者甚众”。一个村子的百姓不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就躲藏在一个深山谷里,被清军发现后,就骗他们说不用迁海了,人们信以为真,雀跃而出,却被杀得尸积成山,片甲不留。有不愿死的百姓只好啸聚山林,有的坚持抗清,有的落草为寇。
   第四,南明官民抗清斗争的精神令人叹服。大到一座城,小到一个村子,遍地都是抗清复明的斗士。南明时期,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均站起来反抗满清的民族压迫。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血淋淋的事实,它在汉族同胞们心上割开的伤口很难愈合。加之,清朝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野蛮政策使国人无法接受,对投降的明朝文武大臣倍加歧视,不予重用,使人绝望之至。国人稍有反抗,清军动辄发兵残酷镇压,犁庭扫穴般的扫荡与日本鬼子进中国无二般。官民苦而痛,痛而仇,仇而恨,遂一发不可收。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满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督军北上,发动长江之役,大江南北的拥明人士万分雀跃,纷纷起来响应,就连已经降清的官吏也持观望态度,主动向郑军示好,撤掉防线让郑军一路顺利北上,直达南京城下。1648年(南明永历二年,清朝顺治五年),金声桓、王得仁反正于江西,隐居的遗民们倾尽家产充作军用,官绅百姓奔走相告,一时间形势大好。李成栋反正于广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镇压广东的反清人士时看到了民不忘明,知道民心可用,才割掉辫子反正归明,由屠杀抗清人士的刽子手转身一变成为拥明势力的急先锋。李定国挥军杀入广东,势如破竹,也得益于当地拥明势力,尤其是当地底层百姓的大力支持配合。当得不到郑成功的支援被迫撤兵回广西时,广东百姓、官绅拦道失声痛哭,如丧考妣。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拥明势力仍斗志昂扬,与清军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官民不忘明朝,也反证了清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推行实施的一系列不得民心的政策是其严重失误。民心不可违,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南明后期的败亡,也是其自身腐朽没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致使官民绝望而自取灭亡的。教训之惨痛,怎一个恨字了得?
   第五,总结历史经验,给人以启迪。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行文夹叙夹议,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开评议,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价。南明之败亡,实亡于内部的纷争,这是本书反复强调的一点。内部的纷争源于皇帝的昏昧或无权。弘光帝昏昧无知,耽于偏安,只知享乐,一直一厢情愿的要“借虏平寇”,就是借助满清兵力追剿农民军,最后奢望与清朝划江而治成南北朝并立,效仿当年的东晋、南宋拥有半壁江山,毫无远略大志,如何成大事?隆武帝受制于郑芝龙兄弟,大权旁落,壮志难酬。郑芝龙降清后,他决意抗清,但是兵力有限,刚欲一展抱负,就被清军追杀致死。永历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一直受制于权臣、军阀,甚至于宫里的奴才。庞天寿、马吉翔等人,他虽知其奸,却不能除。播迁缅甸之前,有大臣劝止,马吉翔等人为了把持朝政而强行带皇帝出逃外国。在缅甸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生活艰苦,随行人员本该在逆境中发愤图强,不料却得过且过,酗酒赌博,惊醒太后了也不顾忌,甚至为了几文钱大打出手。缅甸当局见此,也对其失去了信心,后来将这些宗主国的君臣送给了清朝政府。金声桓、李成栋、姜瓖陆续在江西、广东、山西反正后,全国抗清形势一片大好,各地反清势力的斗争如火如荼,南明朝廷如能因势利导,统筹全局,必能有一番大的作为;无奈南明朝廷权力为军阀陈邦傅等人把持,他们唯恐这些反正过来的人立功威胁到自己的地位,遂对其反正大事进行破坏,结果可想而知。1648年(南明永历二年,满清顺治五年)、1653年(南明永历七年,满清顺治十年)的两次重要转机,南明均未能把握好,败亡几成定局。孙可望若是不利令智昏要取代永历帝,郑成功若是与李定国真心合作进取广东,隆武帝若是不受制于郑芝龙,刘文秀若是不与李定国结怨闹僵……南明复国成算还很大,可惜历史不容假设。书中评价郑成功不是明朝的纯臣,因为他只想割据一方,保境安民,不听令于永历帝。我想说的是,郑成功固然有其私心,但朝廷的弱小、政不由君出则是其根源所在。假若永历帝乾纲独断,雄才大略,抗清复明人士莫不俯首听命,大明朝重新一统天下指日可待,那么郑成功又岂敢不听令?当然了,从君臣之义上来讲,郑成功确实有亏臣节,别的不说,单就他冷落监国的鲁王一事便可明了。鲁王监国是既成的事实,监国就是代理国君,各地拥明势力均已认可,唯独郑成功不承认近在咫尺的鲁王,而是坚持奉远在西南的永历正朔,怕承认了就得尽君臣之礼听令于鲁王,而承认永历帝的合法性则不会出现这个难题,因为永历帝距离自己太远,鞭长莫及。有人说鲁王监国不合法,但是后来永历帝都允许了,又怎能不合法?总之,内部不能团结一致,各打各的小算盘,敌人一来就乱了,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要么隐逸。南明之恨,是始终未能有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犹如多尔衮、顺治帝之于满清政府的人出来掌控局面,统一事权。所以,尽管在民心向背、兵力、物力、财力、疆土等方面都占明显优势的南明还是败亡了,其教训永远值得后人反思、评说、吸取,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南明史》洋洋洒洒,煌煌八十余万,,读来字字是血是泪,是苦是痛,是愤是恨,是不甘的呐喊直击长空,是无奈的叹息砸击大地,更是用无尽血泪铸就的教训铭刻记忆。本人读时,心痛无比,惋惜无比,遗憾无比,愤恨无比,几度哽咽,多次将书扔下,不忍细读,甚至深夜难眠。我深信,顾诚先生的这部《南明史》必将同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写作风格、视学术为生命的己任一道为世人所铭记。《南明史》是一座明清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为后世研究者不可或缺和规避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精彩巨著。

共 530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此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南明简史,让没有时间阅读顾诚先生洋洋洒洒、煌煌八十余万言的《南眀史》之人,能快速对南明史有个大略了解。并且以史为鉴,提醒国人“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通篇语句流畅、简明扼要、充满正能量,值得推荐。诚谢作者赐稿百味!百味有您更精彩!【编辑 舞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舞影        2016-05-16 21:33:55
  遥问作者好!期待更多佳作加入百味!
回复1 楼        文友:齐盼盼        2016-05-17 20:02:50
  谢谢鼓励,请多指教!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