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破晓的天堂

编辑推荐 破晓的天堂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99发表时间:2016-05-17 10:56:19
摘要:梦侵破晓,水月夜里红。流连在无边的夜色,心绪徜徉在破晓的天堂,灵魂摇曳,为之神伤。深沉的月色撒在面庞,太多遗憾贯穿,满是疮痍的尘世风霜,拍打着脸,喷些润肤水清醒自己,才知自己的意念过于苍老。晓斌,这个名字之于我:破晓的天堂。 你想知道天堂的味道吗?那么,闻一闻百里香吧。那么,静下来,读一读晓斌吧。


   序:
   梦侵破晓,水月夜里红。流连在无边的夜色,心绪徜徉在破晓的天堂,灵魂摇曳,为之神伤。深沉的月色撒在面庞,太多遗憾贯穿,满是疮痍的尘世风霜,拍打着脸,喷些润肤水清醒自己,才知自己的意念过于苍老。
   放任夜的漆黑覆盖最后一丝光亮,徘徊在梦境与现实的边缘,体验虚幻落差,颠覆黑白。过于执着的分辨占据思想空白,那一道鸿沟是谁给予的抉择?
   未见太阳破晓时的喷薄景象就睡下了。不见太阳但不乏天光,试着问苍天:这汪距天庭最近的圣水,映照的是不是天堂的景象?
  
   01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晓斌加入“专家群”转的第一篇文章。无心阅读,看看题目,“活”?我想到了“死”。
   那还是去年12月2号的事。那几日,我心情跌落至冰点。小洪、苍穹、默然为我做聊愈。
   我:家兄别世,世界冰冷!
   小洪:这是灵魂生活的一部分。灵魂生活,是刀锋舔蜜,需要有高远的追求和过人的勇气。
   默然:兄长的生命给活着的人会产生一次自我选择和拷问的思量,无论是选择新的存在方式还是延续原来的自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苍穹:灵魂在哥哥的身体里已经发挥了最大的能量,哥哥以行动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要做的是,让哥哥的灵魂在新的躯体里继续闪光!我们在做着教学勇气,教学勇气就在告诉我们融入你和我,这种融入首先是灵魂对当下的认可!这确实需要坚强!
   摘录聊语,我发现自己沉浸在“冰冷”的世界,而忽视了身边的人。
   “活着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哥哥?我们?”问询,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斥着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多元的恐惧,对冲突的恐惧,对失去自身认同的恐惧,对改变自我生活的恐惧。我仍会也将永远面对最后一种恐惧,即同他者的正面交锋会挑战我们——甚至迫使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
   沉浸于自我,忽略了晓斌。
  
   02
   晓斌敢于正面交锋,和儿子、和老师、和学生、和自己,惊颤于我,不亚于英国女王颁发帝国勋章、媒体天后予雷夫“善待生命奖”。
   晓斌这样介绍他自己:
   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小学老师。91年师范毕业至今一直在村小任教。现在我所在的小学仅有41名学生,7名老师。而我又是一名非常幸运的村小的老师。我的幸运缘自读写。06年我有幸来到教育在线网站,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大量阅读他们的教育日志后,我也开始尝试写日志。晚上独自一人在学校,一盏台灯,一台电脑,当在键盘上敲击出一篇篇日志,便有了小小的成就感。由于经常要更新博客,2015年暑期,我在1+1教育社区看到全国第一届“新华文杯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的报名通知,我非常幸运的报上了名,来到绵阳参加了这次令人难忘的活动。在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有幸和《教学勇气》的译者—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国珍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在活动中,我结识了另2位西安的优秀教师,在他们的引荐下,我加入了“勇气更新QQ群”,由于经常参与群中的交流,后又受另一位老师的邀请,加入了“河北教育叙事专家群”又结识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专家教授。
   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晓斌对此早已深思熟虑:读写。
   “读写”让我飞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我得回到“普通”好好想想。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善”,是晓斌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03
   “勇气更新QQ群”叫“勇气大学”,是北师大的吴国珍教授创立的,集全国名师、名校长、教育专家共读《教学勇气》。美国帕克·帕尔默花了10年心血完成的关于教与学少人踏足的漫步教师心灵旅程轰动世界的鸿篇巨著,以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自身认同与完整”,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心灵领域。
   此刻读晓斌,发现一个令我吃惊的事实:当坚定地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时,我们能获得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
   晓斌这样描述他在教学《看戏》一文时的思考:我脑海中立刻有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说你们女同学的长发像黑色的瀑布,都非常漂亮。如果画你们的像,只画出头发,然后写上每个人的名字拿给人看,人们能认识你们吗?会觉得你们美吗?或者有一种可以隐形的物质把你们身体其它部分都隐去,人们只能看到你们的头发,你们还美吗?晓斌在传达关于潜藏的整体的时他说:没有整体的认识,只看到她的一部分,且更多的是关注她的缺点,对整个人视而不见,于是就觉得这个人问题很多。如果基于整体的认识,她还是有很多优点的,立刻,就感觉眼前这个人一下子可爱了。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片面的认识事物、认识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而不是整体,这样我们认识到的事物、人并不是那个真正的物或人。我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当的反应。想到《易经》,我们先人的智慧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整体的概念。如“易”字,它本是由“日”和“月”组成,日是阳,月是阴,阴阳互相转化,互为彼此。整体智慧是万物之母,是创造万物之灵!
   直到这之前,我看待晓斌被他叙事的外在迷惑而看不见他是完整的。此时,我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浅薄而无地自容。
  
   04
   “天不再蓝,但我们初心不变,我们是人民教师。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是体制的一部分,我们改变,体制随之改变。”
   晓斌在摘录我。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要借助其闪光点照亮其黑暗的地方?”
   晓斌在问叶子。
   我明白了。我和晓斌是一个血管壁的距离,他在里边,我在外边。回味他说过的:彩文偏儒我偏道,我为晓斌化掉我的“排斥”于无形而自叹不如。再次找到晓斌的叙事:柔眼看世界。再读。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批评、指责、控制、反抗、不好的行为,我们有时会产生“利眼”现象中的强烈的充满恐惧的、自我防卫的紧缩反应。而这种“利眼”的现象让我们产生或打或逃的不好的反应。清明假儿子感冒了,很重,还打了点滴。我想着假期在家让他多休息对身体有好处,可是儿子不听劝阻,已经晚上11点多了,还在用手机看视频,我就心中不满,要求他立即停止,马上休息。但是他不仅不听我的规劝反而很反感我的干预,我更生气了,真想从他的手中夺过手机,但最终我忍住了,我选择了“逃离”——离开了他的卧室。
   ……我应该理解他的感受,从而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当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视频也很想把他看完,孩子也一样。我不应立即要求他停止,而若告诉他,把这一段看完就不要再看了,这样的话,他会接受的。
   我的“边界”是被晓斌搬了位置。这是处在“关系中”的那条线,放在了形而上的通道上。
  
   05
   我当时是怎样回应晓斌的?或者想怎样向他问询才像打自己嘴巴那样响?
   读晓斌《柔眼看世界》,感恩他与儿子的相遇。孩子玩手机不睡觉,晓斌由“心中不满”“要求他立即停止”到“离开了他的卧室”,想“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边界”在哪里?我们能否触摸到?换句话说,我们能否走进孩子心灵,相遇他的感受?
   晓斌用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讲的“如果靠柔眼的功力,人会开放视野,放眼世界”观照,有了透彻的觉察:当别人有不好的行为,我们还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会避免仅凭一己之见做出错确的判断,采取无效的方式。他说: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的,一个是精神的。读书使精神的生命得以不断成长。有的人肉体的生命在成长而精神的生命已停止成长。
   当时当下的我,又会如何回应?那一刻,“能否走进孩子心灵,相遇他的感受?”显然是误读晓斌而带了自我的情绪流动。我应该观察晓斌的觉察用来解读我自己,而不是似是而非地指手画脚。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这里的“做”我想到的是晓斌的“柔眼”和我的“利语”。“利语”是自我保护的壳,说白一点,是想“秀”一下我自己的浅薄。那时不知道,把浅薄看作是“理性的思考”,换句话拔高一点自我标榜为“教育者的情怀”。我本来想说“教育家的情怀”,把“家”换成了“者”。我想我现在是教育者,以后永远都是。我想用这样的姿态相遇美好。
  
   06
   懂得“离别”才知道“相遇”的重要。这是我自小就有的情感体验。
   第一次懂得“离别”是在襁褓中,每日被压枕压着倚在炕的一头,任凭自己怎样哭闹都不会有人理睬。长大后直到今天还是喜欢自己躲在角落,不喜欢有人陪伴。每次开会与众人合影,我总会站在边上。在家里,也想躲开老公的视线独自一人吃饭,坐在地板上蜷缩起身子感觉好舒服。原来以为是自己习惯不好,后来参培国家二级心理培训师遇到类似案例,才开始观照自己内在的小孩,接纳她、呵护她。
   一直自己带女儿,舍不得放手让别人带,包括爷爷奶奶,虽然他们比我尽心有经验还有的是时间。不为其他,为了“陪伴”,陪伴是最好的相遇。女儿上初中,还要每天给女儿梳辫子。女儿上高中,我要每天早晨5点起来为她做早餐,晚上陪读到12点,不间断。不是溺爱,是想用亲近的方式读懂她的感受,也让女儿读懂母亲无条件的爱。记得女儿一岁多的时候,还不能用语言完整表意。每一晚,她缠着我讲“大象”的故事。大象是女儿的玩具,每晚的故事都离不开它。女儿指指饼干,我讲“大象吃饼干”,女儿指着奶瓶,我讲“大象喂小象喝奶”,她不满足,又指苹果。我意识到我和女儿的感觉在分离。于是,摸摸她的小肚子,柔声说:是不是这里饿了,想喝奶了?女儿用大象的鼻子捂着嘴,轻轻点点头。女儿知道晚上吃东西会牙疼,我不会允许,所以在用另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想想晓斌玩游戏的儿子,他想表达什么?或者他缺失什么?
   读晓斌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思想渗入灵魂。我在学习,学习如何向晓斌那样思考“潜藏的整体”,这是相遇的密码。
  
   07
   晓斌的爱是细腻的,如冰心对母亲神性的领会。这也使他有别于常人,能敏锐捕捉爱的瞬间真实的感受,这是良善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这样解读自己:
   今天看学生的作文《我的小学老师》,只有一位学生写到我,也只是说我善良。看到学生的作文,我有些伤感。现在,我想学生是对的,我并不很了解我的学生,也没有为他们做出什么,没有打动过他们。“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我是个希望给予他人更多爱的人。我希望通过爱,让老师们、学生们发挥出他们的潜能。爱是一种能力,看来,我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如果“爱是一种能力”,晓斌的“悟”是通向良善的天桥。
   《悟》是冰心写的,小说中的星如是冰心思想的代言人,以传说中一盏长明不熄的母爱之灯照亮手中的笔,写给钟梧一封充满爱伦凯式文化哲思的信——“我的环境和你的不同,说别的你或不懂,而童年的母爱的经验,你的却和我的一般。自此推想,你就可了解了世界。茫茫的大地上,岂止人类有母亲?凡一切有知有情,无不有母亲,有了母亲,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
   爱的种子在晓斌的心里。他这样传达着一种更高层次的,如他感悟到的哲学的爱:
   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他在这个世界上要完成一定的功能。正是宇宙的最高力量给了我们人(像其他有生命的以及“没有生命”的万物一样)意识,我们用自己的生命过程充实它,而后它被收回。也就是人会以自己的生命为宇宙过程的进化发展作出贡献。
   我想我还有一座山要爬。
  
   08
   晓斌的内敛与开放总是让我用片刻时间想象:人是宇宙这个统一的有机体的一个小细胞。机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完成着某种功能,并从机体中得到为此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及能量。
   晓斌的营养物质及能量从哪里来?仅仅是读写吗?仅仅是教学吗?仅仅是相遇自我吗?晓斌的成长环境在他的叙事“批评与爱”中浅浅地带出,给了我新的启迪和思考。他这样描述:
   读了《用心灵倾听》一课,有学生问:“为何苏珊耐心的解答我的问题?”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因为苏珊把我当作她自己的孩子。我引导学生围绕父母、子女之爱,对学过的有关课文进行横向关联。学生们想到海鸥老人对海鸥的爱,母鸡对小鸡的爱,叙利奥对父亲的爱。
   记得杨小洪老师说,读书就是读自己。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和自己关联,想一想父母怎样爱自己,自己怎样爱父母。一位学生说,自己的爸爸不爱自己,因为爸爸经常批评自己不让自己看电视。我自己也做了关联。我想到我的父亲,以前我一直认为父亲不爱我,因为父亲总是批评我,甚至觉得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而此刻,我认识到父亲也是爱我的。我以为父亲不爱我,是因为我不理解父亲批评背后的深意——希望我不断进步,希望我更加优秀。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爸爸打了“我”,因为“我”偷看别人的书不给钱,父亲教育“我”要诚实,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爱分温柔的爱,严厉的爱。想到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爱,是深沉的爱。这也是悖论,批评也是爱,而我以前将它们彼此分离,只感受到批评而没有感受到爱。因而我对父亲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真实的。

共 1338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希腊神话说,百里香是海伦的眼泪,它代表勇气和活力。而本文通过对文友或者说是同行晓彬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解读,给大家展现了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他在平凡的岗位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用冷静审慎的眼光看世界,看亲人,看朋友,看学生,发现问题,理性思考,共同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量的问题,有意义的作品,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欢儿        2016-05-17 10:58:46
  问好孙彩文,感谢支持江山小说,期待更多佳作,祝创作愉快!
上官欢儿
2 楼        文友:孙彩文        2016-05-17 22:26:38
  谢谢分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