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喀山(散文)

精品 【雀巢】喀山(散文)


作者:碧古轩主人 秀才,144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21发表时间:2016-05-21 13:43:10
摘要:喀山的上空风和日丽,谁人得知,数百年里,它苦度于兵戈相加之中,蒙古人的弓箭与莫斯科的大炮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再安生。战争与移民使得喀山具有包容性,多种宗教,不同信仰在此和谐相处,互相影响。那所比北大早近一百年的大学走出过托尔斯泰,也走出过列宁……


   一
   站在古城堡上的那一刻,胸中似乎鼓荡起士卒般冲杀的豪气。突兀而起的一座山包,背城面河,城堡下房屋街道错落有致。河流弯曲,绕城而过。风有些凛冽,肆无忌惮撩起客人衣襟,搔乱路人头发。喀山,这地方原来这样,不管你是从何处来,是什么人,迎客之道都是这般,就连风儿打招呼,也是如此爽朗、痛快,裹着狭义,夹着英气,没有半点婉转和客套。
   是了,此地名字便是鞑靼斯坦,这名字骨子里便流淌着天生的血统,从不安生,永不服输,下马饮血食肉,上马冲锋擒兽。八百年前便是如此,风也这样刮,河也这般流,或许更烈更猛。遮天风尘下从大草原上席卷而来的铁骥踏破了黎明的宁静,兵戈相加中伏尔加河水被染得通红。
   或许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当年就站立此地,战马嘶鸣着仰头长啸,浑身汗水,一只蹄子扒着地面骚动不安,太阳的余晖映在弯刀的利刃上,仿佛也在铮铮作响。保加尔公国老了,没有了力气,费尽力气修建的关隘,被胸肌壮硕的蒙古战马撞得粉碎。
   在马队和弓箭集群冲锋面前,大宋南迁,金国消亡。成吉思汗和子孙开始西征,草原轻骑不需要太多羁绊,甚或有基本的生存便可攻击、再攻击,直至敌人投降。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陷落了,俄罗斯诸公国陷落了,欧亚的骑士团联军战败了,蒙古战马畅饮多瑙河之水。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建都萨莱城,建立金帐汗国,领土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
   留在草原的忽必烈继续南征,聪明的大汗留恋起中原的富庶安逸,于北京修了宫殿,做了元的开国皇帝。不那么聪明的是他开始不容人,竟然囚禁了自己的兄弟,这一招使得远离故土的三个汗国察合台、窝阔台、金帐分裂脱离。不然,元的疆界不知要扩至多远。
   即使如此,中东西伯利亚仍属于元,尽管几乎无人居住。其后金帐汗国发展到顶峰,月即别汗竟可以封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一世为弗拉基米尔大公。终于,那一年,金帐汗国大军攻进阿塞拜疆,完成了所有先祖未竟的事业。此后,由于内讧,金帐汗国陷入混乱,莫斯科大公趁此脱离金帐汗国。
   若干年后,鞑靼贵族兀鲁.穆罕默德建立喀山汗国,喀山城做了首都。或许由于伏尔加流域的利益纠葛,双方均视对方为死敌,喀山汗国与莫斯科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争。1445年,喀山军队抵达苏兹达尔城下,击败并俘获了瓦西里二世,为了赎回自己的皇帝,居民们用14个月筹集了20万卢布的巨款。
   原本昏暗的古城堡里愈加暗淡,释放后的瓦西里二世整日处于黑暗中,他被贬黜并刺瞎了双眼。遭受世间痛苦和打击后的瓦西里并没有灰心,他带着眼罩,举起钢刀,夺回莫斯科大公之位,废除莫斯科大公国内部的独立封建领地,迅速巩固政权。
   他的儿子伊凡三世依靠强大的职业贵族军队发展壮大起来,莫斯科的武装人数最多达到18万。与此同时,喀山汗国和金帐汗国因为自身的原因开始衰落,给了莫斯科复仇的机会。在战胜沃古尔酋长国,攻占成吉-图拉城不久,莫斯科军队在图拉河口与6位王公率领的汗国军队展开激战。哥萨克的速射炮和火枪与汗国的弓箭展开对攻,火器的优势顿现,骑兵在炮弹的轰击下成排倒下,数日之后,死伤累累的汗国军队仓皇撤退。叶尔马克收获巨大,战利品堆积如山。
   伊凡三世在俄罗斯各个城邦中的威信不断上升,版图也不断扩大。其子瓦西里即位后,继续伊凡开拓疆土的事业。1533年,三岁的伊凡雷帝即位。传说,当伊凡雷帝出生时,喀山汗的妻子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她对莫斯科的使者说:“贵国刚刚降生了一位皇子。他长着两副牙齿,一副要吃掉我们鞑靼人,另一副会将莫斯科公国给吃下去。”预言没有错,正是这位伊凡雷帝成了喀山汗国的终结者。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伊凡四世巩固了中央集权,把政权和军队牢牢地抓在手里。军队的作战能力得到提高,装备了火炮,建立了新的军种—炮兵和射击军,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
   据载,当时俄军每次发动大型战役,至少要出动上百门大炮,中世纪建造的不可逾越的的城墙,已经挡不住俄军大炮的轰击。同时伊凡四世还下令铸造了重炮,竟然重达数吨,每个炮弹的重量达到上百公斤。炮声轰鸣,往往给敌方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雄心勃勃的伊凡四世决定像前辈一样,开疆拓土,他把第一个目标选定了喀山汗国。因为他的父亲曾三次出征那里,大都失败而归,他要证明自己比父辈强。
   1552年的夏天,已经亲政6年,22岁的伊凡骑在马上,踌躇满志。天高云淡,猎猎的双头鹰旗帜飘在空中,双头鹰的胸前绘着圣·乔治立马挥矛、刺杀巨龙的盾牌。旗帜下,伊凡雷帝率15万军队,配备了150门火炮,亲征喀山汗国。喀山的城墙抵挡不住俄军大炮的轰击,喀山陷落,称霸百年的喀山汗国灭亡。城陷之后,伊凡雷帝进行了屠城,河水被染红,大部分清真古寺被夷为平地。
   喀山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喀山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在鞑靼语中,“喀山”一词为“大锅”之意,因其形状似一口铁锅而得名。这不仅仅因为当时这座城堡的形状如同一个倒扣着的大锅,还因为,保留这个称谓,就保留了喀山的历史,就像这片流域的土地,它的名字叫鞑靼斯坦共和国。经历了苏联解体的变革,共和国在经济和税收上已经自主,1999年,鞑靼议会通过法律,重新使用比基里尔字母更接近鞑靼语的拉丁文书写。
   而今的鞑靼斯坦,似乎平和而显得富庶,音乐奏着,鲜花绽放着,石板路上中世纪的马车哒哒响着,中世纪打扮的驾车姑娘热情地向游人招徕生意。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广告标牌和旗子充斥了大街小巷,志愿者为人们提供引路服务。马路上鲜花盛开,整洁干净,各国游客兴致勃勃地漫步。
   有新婚的夫妇在古老的大炮前合影,手举献花,幸福地露出笑容。孩子们跳着,闹着,欢笑着围着一尊雕像捉迷藏。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那尊大炮,便是当年伊凡雷帝攻占喀山时所用的利器。孩子们或许也并不知道,他们游玩的那座被绳索捆绑的雕塑,正是鞑靼的诗人,被德军杀害的共产党人穆萨.嘉里尔。
   硝烟过后,一切消失殆尽,对也?错也?皆由历史评说。
  
   二
   苏尤姆别卡塔斜着立在那里,似乎用自己的不屈与残缺的坚毅展示给人们,征服一个城市容易,征服这个城市的人难。
   苏尤姆别卡是喀山汗国末代王后的名字,在这个城市被占领,这个国家被毁灭之时,她用一个女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贞,将她的名字熔铸在这座7层斜塔上。
   相传伊凡雷帝攻占喀山之后,见到了苏尤姆别卡,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打算娶她为妻。国破家亡的苏尤姆别卡无奈只得答应,但她向伊凡提出:要求在7日之内为她修建一座高塔。于是伊凡雷帝下令工匠们不分昼夜地修建了这座高塔。完工之后,苏尤姆别卡说,她要登上塔顶向自己的子民和城市告别,然而登顶之后,她却突然纵身跳了下来。
   喀山也有一个克林姆林宫,只是,它的规模要比莫斯科的小。喀山的克林姆林宫建于16世纪,在位于喀山城靠海的山坡上,那是一处华丽的建筑群遗址,它凝聚着几个世纪的建筑精华。遗址群的周围环绕着高大的白色石头墙,拥有独特的环形洞穴和13座具有斜脊的城堡。
   俄语中,“克里姆林”一词的意思是“内城堡”,指的是高大的钟楼与宫墙连接而成的建筑形式。因此,在俄罗斯的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克里姆林宫”,而其中,以莫斯科和喀山的两座最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两处克里姆林宫,也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库尔.沙里夫”清真寺别样的耸立在那里,与周围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蓝色的穹拱四角竖立着高耸云霄的喧礼塔,寺的墙面门窗图案显着强烈的伊斯兰艺术特色。
   当年伊凡雷帝的军队血洗喀山城时,鞑靼历史上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库尔?沙里夫身着长袍,冒着炮火,率领自己的学生同入侵者拼死搏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1996年,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谢米耶夫下令﹐在喀山的小克里姆林宫内建造一座全俄罗斯最宏伟的清真寺﹐以库尔?沙里夫命名,标志鞑靼人民摆脱了历史的灾难﹐成为自由的穆斯林。据说在这座新寺的原址上,400多年前就曾有过一座宏伟的清真寺。每日5次礼拜前,8个人登高向四面八方高声朗诵喧礼词,几十公里之内都能听到促人按时礼拜的喧礼声,这个范围之内的数以百计的街区清真寺礼拜时间都以此为准。
   站在小克里姆林宫的宫墙外,可以俯瞰千年喀山的万千气象。在俄罗斯境内,没有哪个城市如同喀山这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同时并存。这里既有欧洲的教堂,也不乏亚洲的喇嘛庙;建筑群里,既有斯拉夫式的拱门、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圆穹,还有中国式的雕梁画栋,充满异域情调。建于18世纪的彼得罗巴夫洛夫斯基大教堂具有俄罗斯的风格,喀山博物馆的外貌则带有鞑靼族的建筑格调。在城郊,有伊凡雷帝攻下喀山的纪念碑。其中最令人感慨的是,喀山有27座东正教堂和31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两个大的宗教在这里安然和谐地存在着。
   喀山陷落后,大多数喀山汗国的鞑靼居民被强迫转信东正教或被杀戮,清真寺与宫殿均被破坏。剩余的鞑靼人口被强制迁移至城外50公里处,原来的城市被俄罗斯农民和士兵占领。为俄罗斯服务的鞑靼贵族则住在城墙附近的定居点。由于几次大火,喀山被严重毁坏。在1579年的一次大火后,城市中发现了俄罗斯正教最为灵验的喀山圣母像。在17世纪初期,俄罗斯进入了无主的混乱时期,喀山沙皇国在俄罗斯人民的帮助下宣布独立,但后在1612年被库兹马?米宁镇压。长期以来,生活在阴影下的鞑靼人一直在争取宗教信仰自由。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嫁入俄罗斯宫廷的一位德意志公主,通过宫廷政变登上皇位。因此,她并不信奉东正教,也不像其他的俄罗斯沙皇那样仇视伊斯兰教。执政后她来到喀山,对这里的美丽景色赞不绝口,欣喜之余,宽宏大量地解除了持续两百多年对伊斯兰教的禁令,从此之后,喀山的鞑靼人开始大兴土木修建清真寺,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修建了30多座。
   于是,克里姆林宫内,一边是典型东正教风格的,有400多年历史的布拉格维申斯克大教堂,而另一边则是宏伟的库尔?沙里夫清真寺。头围围巾的女士是伊斯兰教徒。很多人来到这里会产生一种错觉,这里仿佛是中东国家的区域。这或许是人类几千年历史上都从未有过的宗教奇观。
   在喀山的街头,你可以看到蒙着纱巾的穆斯林女子,也可以看到身着暴露的时髦女郎,当穆斯林们在清真寺里虔诚的做礼拜时,马路对面的酒吧间里,年轻人正在大口地喝着啤酒,听着最新的流行音乐。在这里,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完全是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之上的。和车臣人相比,鞑靼人达到了保持自身语言、宗教特色的目标,与满目疮痍的格罗兹尼不同,喀山还实现了繁荣。
   1558年,一位英国旅行家在他的论文集中写道:“喀山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建筑艺术上兼具了俄罗斯和鞑靼人的风格。城市中还有一个固若金汤的美丽城堡,高高地耸立于山之巅”。
   行进在喀山,四处可见世界上伟人的印记。即使是一个对俄罗斯历史缺乏了解的人,也很容易在街头巷尾的建筑上、雕塑上、装饰牌上发现熟悉的名字,在这座千年古城,曾有多少伟大的身影在这里驻足、生活、思索......
  
   三
   出小克林姆林宫向北,有一条两旁站满哥特式建筑的、笔直的街道--克里姆林宫大街。沿着这条大街走到尽头,便见一排白色的柱廊,这就是俄罗斯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的“喀山国立大学”。
   那一年,列宁中学毕业,从家乡乌里扬诺夫斯克乘船来到了喀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喀山大学法律系。1884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列宁在教室里,对在场的青年学生们发表了一次有关社会主义的演说。因此被学校开除,他在离开喀山大学的时候,仍然乐观地对同学们坚持着他的观点:沙皇的专制统治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在喀山大学的主楼前,矗立着一座雕像,那是风华正茂的列宁挎着行囊,走出校园的情景。这座雕像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一尊列宁年轻时的样子。
   年轻的大学生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离开母校的心情一定是踌躇满志的,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从哥哥被沙皇处死时便开始了的,因此他并不因此懊恼和哀伤,路很遥远而广阔,前方很美好。
   喀山大学成立的批文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署的,那是1804年的11月5日,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大学比它还要早一些。94年后,它的东方,紫禁城里的光绪皇帝准奏了创办京师大学堂。又过了17年,清政府为留美设立的清华学校组建。
   在这所从外表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学校里,走出过列宁、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世界伟人。

共 62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喀山的上空风和日丽,谁人得知,数百年里,它苦度于兵戈相加之中,蒙古人的弓箭与莫斯科的大炮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再安生。战争与移民使得喀山具有包容性,多种宗教,不同信仰在此和谐相处,互相影响。”这节文字高度概括了本文的前两部分的内容。“喀山”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但提到鞑靼和成吉思汗我们就会来兴致。而喀山是成吉思汗子孙曾驻足的地方,后由鞑靼贵族兀鲁.穆罕默德建国。喀山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在俄国历史里有着浓重的一笔。伊凡雷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叱咤俄罗斯沙皇帝国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和喀山有着不解之缘。而本文第三部分主写“喀山国立大学”,这个已经存在200多年的大学更是以“喀山独特的文化氛围给学者与作家们带来了营养”,这里“走出过列宁、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世界伟人”,也让普希金写出了不朽之作。这篇介绍喀山的文章运用大量史实详尽厚重,喀山经历历年战争劫难终于取得独立,“在建筑艺术上兼具了俄罗斯和鞑靼人的风格”,并能“保持自身语言、宗教特色”实属不易。这篇散文涵盖的历史信息众多,了解了喀山也就了解了俄罗斯的历史,同时窥见蒙古人铁骑的涉足。本文不光介绍喀山历史,还包括喀山地貌建筑和文化,所涉历史详实、文化底蕴深厚,是难得佳作。推荐阅读。编辑:梁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522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梁争        2016-05-21 13:53:13
  喀山可谓苦难深重,尤其俄国沙皇统治时期。好在喀山最后取得了独立,既保持了鞑靼人的风格又兼具了俄罗斯风情。那个地方看似离我们很近,期待一游。
回复1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5-24 07:50:54
  谢梁争老师点评。正如您言,喀山处于东西方要道上,扼伏尔加河要害,故古来便战事频仍。苏联解体后,鞑靼斯坦共和国一直想脱离俄罗斯,但车臣事件发生,普京发出警告,此时不了了之,但在喀山人的心里,这种意识始终存在着。 
2 楼        文友:闲妹        2016-05-21 21:26:51
  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扎实的文字功底又给我们上了一堂文学课,如此文化大歺享受了。谢谢作者。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2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5-24 07:54:17
  谢闲妹战友点评。还需要好好向您学习,相互切磋才是。
3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5-22 06:00:31
  文章让我们了解喀山,一个走出太多伟人的地方。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3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05-24 07:56:19
  谢泥儿老师,喀山不大,但文化底蕴很是丰厚,值得一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