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那年】亲切的吆喝声(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那年】亲切的吆喝声(征文·散文) ——·


作者:关山琴韵 秀才,261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51发表时间:2016-06-05 09:14:41
摘要:通过一声吆喝声,拉开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清晨,几声:“卖面了……卖面了……”的声音穿破清晨寂静的长空,破窗而入,将我从甜甜的睡梦中惊醒。每当听到这苍凉高亢的吆喝声,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儿时买面的情景。
   大凡从七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买面的情景一定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那个吃面靠粮票,穿衣靠布票的特殊年代,有了这两样东西,意味着你就是让很多农村人羡慕的城里人。所以,那年月多少农村人为了这两样东西向往着当一个城里人为之奋斗。在那经济落后,物资贫乏的年月,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粮站,可谓是人流穿梭,机器轰鸣。每当走进粮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大块大块水泥地面上晒满的麦子和玉米,被太阳一照金光灿灿,如一粒粒珍珠镶嵌在火辣辣的大地上。那时候,按照国家的政策,农民每年要按人头向国库叫相应的粮食,就是人们常说的皇粮国税。于时每年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粮站便显的尤为热闹,那个景象不亚于农贸市场。每到这个季节,只见那些饱经沧桑的农民用拖拉机、毛驴、架子车等工具推着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送到粮站,那颗粒饱满的麦子、玉米通过工作人员的秤一袋袋流入到了粮仓,又通过磨面机加工成一袋袋面粉,那如玉液琼浆一下流泻而下,满足着城里人的温饱。素不知,这一袋袋面粉里包含了多少农民春耕撒子,秋收归仓的艰辛。
   民以食为天。那时候,买面也是每个家庭最纠结头痛事。尤其到了月头发了工资,那粮站的开票处便排起了长龙,人们手里拿粮本、面袋,排着常常的队伍,等待着开票买面,一排就是大半天,等的人心发慌,腿发酸。记得那时候父母工作很忙,到了礼拜天,就由我这个家里的老大推着自行车去买面。看着那人挤人的长龙,心里就发愁,期盼着快点买到面。好不容易排到了跟前,冷不丁冒出几个关系户从后门开了票去提面,你就得眼巴巴的望着人家把一袋袋的面往外抬,而没有关系的人就只有耐着性子老实本分的等候,等待开票员为你开恩。那时候虽然小,但通过买面,对走后门已经有了很深刻的感悟,关于“权利”和“关系”也就有了敬畏之意,仰慕之心,心想长大了一定要和粮站的工作人员搞好关系,吃面就不成问题了。
   七八十年代,粮食品种很单一,只有白面和黄面。白面也是分标粉和优粉,大米一般不在窗口供应,都走后门为那些官宦嫡亲供应了,一般普通人家吃的都是黑黑的普粉。那时候凭着粮票才能吃到百分之七十的白面,百分之三十的黄面,但感觉还是黄面多于白面。有时候黄面太多吃不完,母亲就端上一盆黄面去压钢丝面。什么叫钢丝面?可能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人不懂,就是将黄面压成的饸饹面伴上蒜末、油泼辣子,吃起来精到、可口、味美。但为了精到,里面放了很多明矾,吃过后肚子胀的像个鼓,让人痛苦难忍。那时候为了营养搭配,也为了解决粗粮,不知那位聪敏的主妇发明了一种馍叫金裹银。做法很简单,就是用一半白面,一半黄面卷在一起蒸的馍,大家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裹银”,吃起来还真香甜可口,味美香甜。现在的孩子听起来一定会嗤之以鼻、会说我们在忆苦思甜。
   也许那时候物资贫乏,粮食紧缺,粮站掌握着全县人民的吃粮大权,不要说粮食局局长,就是一个部门的科长主任也是高高在上,门庭若市。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批条的权力,就连那些当领导的也要求到他们的门下,低三下四,点头哈腰的批大米、优粉。所以,感觉在粮站工作的人特别的实惠。
   记得83年小孩出生时,眼看着就要生产分娩,还没有买到小米,急得家人四处拖朋友,找关系,马不停蹄的穿梭于粮站。一日,在粮站周旋了几个小时失望而归时,正巧碰上了和我在一起工作过的刘大姐。经问明情况,她抱怨我怎么不早说,因为她爱人就在粮站专门负责批条。我欣喜若狂,不到十几分钟,就顺利的拿到了10斤大米,10斤小米,一袋优粉的白条,一下解决了燃眉之急,高兴的我仿佛拾到了一块金子,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有了这层关系,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用费心劳神的用排队开票,而且顺利的吃上了雪白的优粉和白森森的大米。至今想起那位热心善良的大姐,心中就很感激,偶尔聚聚,也是特别亲切!
   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粮站更是首当其冲,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昔日让人羡慕的粮站工作人员也因此被改制,年龄大的退休,不够退休年龄的买断了工龄,只拿到了一年800元的买断费。这一体制的改革,让那些曾经荣耀一时的工作人员由天堂跌到了低谷,日子过的苦涩寡淡。曾经热闹的粮站渐渐的萧条,没有了那种门庭若市的景象,并逐渐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换之而来的是一栋高大气派的十几层的商贸楼,繁荣着当地的经济。
   随着个体经济的凶猛发展,经营粮油的个体户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人们再也不用搭上时光排队买面。从此,粮票、粮证带着它曾今的辉煌和人们对它的留恋之情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留下曾经苦涩的记忆。
   如今,靠粮票吃饭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吃面再也不用走出家门排队,只要你听到那响亮、亲切的吆喝声,一个手势,不管你住的多高,经营粮油的汉子就会笑吟吟,背扛肩挑的把面送到家里,还要放到你指定的位置,让你享受着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温饱的好日子!
   又一阵吆喝声传来,卖面了——、卖面了——,是那么响亮、悠长、起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共 21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声“卖面了”的吆喝,勾起的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某些特殊现象的回忆。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粮要粮票,穿衣要布票,有了这两样,也就意味着是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因为凭粮票领粮吃,粮站是很吃香的单位,那个时候粮站的工作人员,带着光环,被许多人巴结,羡慕,如果认识粮站的人,领粮就不需要排队,那种权利带给人们所谓的便利,岂不是另一种腐败!而对于辛苦耕种的农民来说,每到收获的季节,就需要把自己劳动的部分果实上交,这都是那个特殊时代特有的现象。经过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者生于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排队领粮的辛苦,吃过那时的“金裹银”,描写细致入微,读来如涓涓细流。倾情推荐欣赏。感谢作者赐稿晓荷,祝佳作连连。【编辑:静之水流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之水流深        2016-06-05 09:15:33
  欣赏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关山琴韵        2016-06-05 23:54:12
  谢谢老师精彩点评。祝福愉快!
2 楼        文友:你猜        2016-06-05 09:54:16
  学习老师佳作,祝创作愉快。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2 楼        文友:关山琴韵        2016-06-05 23:55:02
  谢谢你猜老师关注。望多指正。
3 楼        文友:何叶        2016-06-05 15:30:37
  温暖的文!真好给赞!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关山琴韵        2016-06-05 23:55:54
  谢谢社长关注支持。欢迎指导。
4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6-05 16:19:34
  在那艰难的岁月,城里人也不容易!
   欣赏大作,问候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关山琴韵        2016-06-05 23:57:40
  是啊!一段艰难的岁月。谢谢老师精彩点评!祝好!
5 楼        文友:双头狼        2016-06-07 21:20:45
  偶像老师的作品,依旧平实耐读,诗意温婉!依旧生动细腻,文笔优美,文采飞扬!好作品!特别倾情推荐阅读欣赏!跟偶像老师敬茶问安!祝福祝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