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文学十年祭(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文学十年祭(散文)


作者:鄱阳湖文学明然 举人,385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90发表时间:2016-06-06 21:25:12
摘要:以我的深情,以我的虔诚,快乐愉悦地祭奠我的文学十年;以我的热情,以我的敬畏,真心诚意地为我的文学十年致祭!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有人感到很诧异,对于你这样一个从事文学创作只有短短十年经历的人来说,难道还有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发生?你又有什么理由给自己献上这沉重的文字祭呢?当然,这里面自然有我要将她端出来的原因。
   首先,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及后人永远记住,我这一路走来,不平常的十年风雨历程,不至于让她被时间给淡忘了,遗失了。同时,也是借对这十年来文学创作生涯的回顾,对过去的文创活动进行有效反刍的一个过程,借以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来,帮助自己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再提高一点。其次,是我要给自己这走过的十年文学路,做一个正式的,阶段性的小结,用她来尘封以往的故事,为自己在明天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平和的心态上路,做足所有的准备,坚持长久地走下去。这就是我内心中萌生写作这篇《文学十年祭》的冲动和初衷。
   我是在2006年的6月27日那天,才在新浪网上觅得一块宝地,开始种上自己的庄稼的。这一路耕种博园到今天,屈指一算,竟然已整整坚持了十个年头,也算得上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吧?感怀之下,竟不由得自己也唏嘘起来。
   老实说,在工作之余,能够去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当一名作家,曾经是我在学生时期就深埋内心的一个愿望。只可惜,时不待我,一切都因一场家庭灾难的降临,而被给无情地打碎了。尽管在1985年的夏季,我的首部处女作,短篇小说《他和她》被印成了铅字出版,我的科技小品文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小节目里给播出过,但是,这一点也没能激起我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勇气。为了全家人能体面地生存下去,为了照顾重病中的妻子,为了养育我们的两个孩子,我毅然决然地放下了手中的笔,拒绝了文字带给我的绚烂诱惑,浸身在世俗的洪流中,浑然忘我,茫茫然地疯狂追逐了二十多年,到后来,终于被世俗的利剑给击打得千疮百孔,心身俱疲。
   因此,当我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后,理智在暗暗地告诉我,我已经开始厌倦过去的那种,灯红酒绿、尔虞我诈的生活,我要离开那“表面上能装着笑脸奉迎,在背后却恨不得捅你一刀”的,人性旁落的恶劣生活环境,试着找到自我的心灵归属,重塑自我的精神,安放自己的灵魂。于是,我便开始从新提起笔来重操旧业,以便完成对自我心灵的彻底救赎。
   在那段时日里,妻子的热情鼓励和全心支持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一要素。我每当写作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她总是在充当我作品的第一位听者和读者,这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极大振奋和鼓励,也给我的创作注入了无比的热情和无穷的勇气。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潜心文学创作,利用自己对各种文学体裁的基本掌握,先后写作完成并出版了“明然三部曲”:《心路弯弯》、《蠡水深处》、《芗草青青》系列著作。我可以这么说,在这三年里,我的文学创作生活是轻松愉快的;心身是通达愉悦的;创作的成果也是比较丰硕和喜人的。如今,已被收入在中学生课外阅读读本上的《柳笛》、以及跟它一起被用作全国二十几地初、高中语文试题的《鸬鹚》、《走过冬季》等作品,就都是在那个时期里创作出来的短章散言。
   因此,毫不讳言,在我前期的文学创作当中,如果离开了妻子的用心支持,是不可能有“明然三部曲”出来跟读者见面的,这是我的真心话。
   原本,在我身处的,鄱阳湖上的这座小城里,一个人关起门来过那“以我手写我心”的快乐日子,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这样的日子,我真得是很愿意就那样子维持下去的,波澜不惊,平静安然。可意想不到的一件事,竟然打破了我生活中的平静,浪激涛汹,让我陷身在了一场无谓的风波当中,给自己带来了一连串的麻烦,也几乎让我难以从那个激烈的是非圈中逃离出来,解脱自己。
   2008年8月的一天上午,年逾七旬的郭继恩老师来局里找我,说是拉我去政协二楼开一个什么会,当时没听清楚,我就说我不去,他不肯,硬是拽着我的手说,你带上你的一部分文稿跟我走,去了你就知道了。无奈之下,我便随同郭老师下楼,开车去了政协大院,待我上楼之后,进了会议室,我才知道这里原来是在召开“中国?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次换届大会,瞧瞧众多的与会者面孔,我所认识的人,也仅只有三、五人而已,见此情形,我只好在跟熟悉的人们点头打过招呼以后,紧随郭老师在会议室里坐了下来,没再发一言。郭老师却是忙开了,他给每一位与会者发了一份文稿,请大家都用心地读一读。事后我才知道,那是篇写给我的文学评论文章,题目叫《难能可贵的心路回归》。
   当会议临近尾声,在董晋老会长宣读完新当选的人员名单时,郭老师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我有个建议和请求,请大家作参考。我建议会议当场吸收明然同志为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并同时担任某个职务。大家在一番讨论之后,一致同意我加入到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行列,同时增补我为研究会的理事。这时,郭老师又一次站了起来说,让明然当个理事不合适,最起码也要给他个副会长干干才行。就这样,在德高望重的郭老师的极力推荐下,大家一致同意了郭老师的动议,增选我担任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一名副会长。就这样我毫无所觉地,茫然无措地,稀里糊涂地加入到了“中国?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的行列,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
   后面一连串的麻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便开始滋生并缠住了我。一度让我无法理解,并难以自拔和解脱。
   会议结束后,新会长召集我们开了一个会长会议,并将本届研究会的第一期刊物《鄱阳湖文学报》的编排任务落实到了我的头上。为了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和重托,我诚恳而愉快地接受了这次的任务,并且在接受任务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办好这份《鄱阳湖文学报》会刊,认真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当时,我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理解和尊重。
   在编辑、出版和发行了一段时期的《鄱阳湖文学报》后,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深入,我逐步意识到要想让“鄱阳湖文学”这么一个全新的文学理念,从都昌这么一个鄱阳湖上的小城走出去,走到外部世界去让人们来认识她,认知她,仅靠这么一份小四开的民间报纸来做推广和宣传,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依托“鄱阳湖”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给她搭建一个更加高大,更加宏大的文化、文学的交流平台,来将我们的“鄱阳湖地域文化”以及“鄱阳湖文学”理念推介出去,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在地球村里有一座美丽的湖泊,它的名字就叫做鄱阳湖。
   基于以上的考虑,2009年的秋季,我与几位同道一起商定,依托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首届中国鄱阳湖文学散文大赛”的赛事活动。在历时8个多月征稿过程中,一共收到全国各地的散文来稿6000余篇,评出获奖作品80余篇。随后,我们借助这次活动的影响力,抛开所有的羁绊,潜心于2010年3月,在《一起写网》注册,并同步成功上线,隆重推出了《鄱阳湖文学》电子刊的创刊号,然后,又在新浪网上注册了一个《鄱阳湖文学》的博客,借以打开了另一个展示《鄱阳湖文学》的窗口。在通过了一定时间的酝酿后,接着在2012年夏季,将“首届中国鄱阳湖文学散文大赛”的获奖作品,正式编辑成《鄱阳湖文学散文作品选》一书,并于同年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并上架发行,随之,将出版后的新书连同作者的奖证书一起寄送到了各位获奖作者的手中。
   通过近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随着办刊条件的渐趋成熟,我们于在2011年的夏季,也就是在《鄱阳湖文学》的总第6期,同步推出了实体的《鄱阳湖文学》杂志。
   可以这么说,《鄱阳湖文学》实体刊物的横空出世,就像一匹黑马冲进了小城的文学艺术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再加上她以开放的用稿姿态接纳八方来稿,与之前小城文学界的办刊理念迥然不同,在风格上也截然不同。这就引起了当地得一些文学大佬们的不满了。一时之间,在小城的文学艺术界,顷刻间,各种思潮泛起,暗流汹涌。给这座原本文学山头林立,派别众多,明争暗斗了几十年,一直以来并不平静的鄱阳湖上小城带来了空前的躁动与不安。
   数日之间,在鄱阳湖北岸的这座小城里,顿时刮起了惊天的腥风血雨,有些个自称为文学的大佬们,他们见不得光似地躲在暗处,口诛笔伐,极尽污蔑与攻讦,甚至不惜施放恶毒的冷箭来伤人,一些措辞尖锐,情绪激烈的言论,犹如战时的长矛、利剑,纷纷从四面八方向萌芽的《鄱阳湖文学》投掷了过来。其中,还有那么一小撮人,暗地里鼓动和唆使一些不明真相的年轻人,利用他们对地域文化的无知,利用家乡的一些网站,发一些无聊的、跟风的帖子,企图将《鄱阳湖文学》给撕烂、撕碎。大有不将《鄱阳湖文学》扼杀在摇篮里,置之死地而后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和味道。
   这么一来,时势无异于将我这个《鄱阳湖文学》的创刊人兼主编,推到了这次是是非非的风口浪尖上了。面对此情此景,当时的我,真的是一下子便被给吓蒙了,茫然无措地不知自己应该干些什么?
   但是,当我在冷静下来之后,便认真地思索了一番,心里头倒还觉得这未必不是件好事呢。俗话说,未经天磨非铁汉,不招人妒是庸才。这说明自己从事的鄱阳湖文学研究这项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是值得自己去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我在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毅然而然地想尽办法,摆脱了那些无聊的纠缠,终于跳出了他们的是非圈子,任他们呱躁他们的,我自己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于是,在找准了主攻的方向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我有意识地在家乡的网站上针对他们就鄱阳湖文学理念提出来的一些诘难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可靠的论点、论据来证明鄱阳湖文学理念存在的合理性。我最初的语气,使用的是驳斥他们的口吻,到后来,便慢慢地变成了使用诠释和解读的方法来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否定再否定,接下来,又变成了引导他们应该如何对鄱阳湖文学这一理念,做怎样的理性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地认识到,当身边时常有不同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还真的是人生中的一件好事和幸事。即使他们的观点有一定的偏颇性,甚至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观点反面走进去,反方向求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此,我觉得,不同的声音会促使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无比的勇气,全力排除思想杂念,投身到自己喜欢的地域文学研究行列,专门就鄱阳湖文化以及鄱阳湖文学系列的理论论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3年,我再一次成功策划并组织完成了“中国首届鄱阳湖文学“陶渊明”杯散文大赛”的赛事活动。在赛事过程中,我们摒弃所有的干扰,将赛事置身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环境下进行,在无记名的评选过程中,最后邀请部分外地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知名作家、散文家担纲赛事的终审评委,评出了获奖作品60篇。并及时地将获奖作者名单以及初审、复审、终审人员名单,用文学通讯的方式投稿到“中国作家网”,在“中国作家网”上进行公示。2014年7月,我们在鄱阳湖上的小城都昌,隆重召开了“中国首届鄱阳湖文学陶渊明杯散文大赛”的颁奖盛典,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作家代表们,齐聚都昌,共同见证了鄱阳湖上的这一文学盛典。
   2014年底,我终于如期完成了,从历史与人文方面走进去,对鄱阳湖所做的一项课题研究。我的这部近30万字的文史类散文专著,借鉴大量的人文及历史、地理材料为论点论据,来论证鄱阳湖文学理论的真实存在,《鄱阳湖,从人文深处走来》一书创作完成后,随之获得到了台湾独立作家出版社的关注并获得在那里常规出版的资格。之后,该书于2015年冬季出版并顺利发行。
   这本书,是我在有意摆脱以往的写作模式与方法之后,所做的一次全新尝试。她也是我潜心下来,专门研究鄱阳湖文学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文学创作成果。我的这一理论论证,应该可以说是给人们潜意识里的鄱阳湖文学理念,构架起了一座比较完备的“鄱阳湖文学理论”的大厦雏形。以后,应该如何去完备她,还有待于今后,我和大家一起去做进一步的论证。
   这些年来,我们在编辑出版《鄱阳湖文学》杂志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办刊的经验,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报答那些一直以来,全心全力给我们投稿,支持我们办刊的文学作者们,作家们,我们于2015年冬季,另辟蹊径,隆重推出了国际流行的大16开本,128页码的大型散文季刊《散文中国》,这份《散文中国》杂志的创刊,给全国的广大散文作者们,又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的交流大平台。这既是我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十年来,也是我的文学人生当中,最值得记忆和高兴的一件事。
   今天,坐在《散文中国》及《鄱阳湖文学》两刊的编辑部里,回顾过去的十年,我觉得自己在这十年里并没有虚度岁月,耗费时光,反而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充实,也很真实。尽管有很多的人对我的做法不理解,但我一点也不抱怨他们。在这十年里,我不仅坚持连续主编出版了《鄱阳湖文学》30多期共300余万字的作品;《散文中国》3期共60余万字的作品。与此同时,我也并没有放下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在这不长不短的十年里,我除了先前已经出版的“明然三部曲”:《心路弯弯》《蠡水深处》《芗草青青》以及《鄱阳湖文学作品选》、《鄱阳湖,从人文深处走来》五部作品之外,还出版了与人合著的散文集《十二个人的证词》、诗集《窗前的丁香》2部。还完成了近30万字的都市类长篇言情小说《月宇蓝情》的创作一部;《岁月像白水一样流过》、《鄱阳湖散章》、《梦幻都昌,水墨芗溪》共计100余万字的三部散文集的创作,编辑和整理好了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们馈赠给我的各类评论文章近百余篇,并将那些评论文章打包结集成《谷应山鸣》文学评论集一部,计约20万字左右。
   浸身于文学创作的这十年里,我的身边,不仅有一些老朋友们的身影远了淡了,而且还在有意无意之间,让我失去了一部分朋友,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与此同时,我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结识了不少新的朋友,他们来自祖国各地的四面八方,还有些朋友,甚至于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海外。为了全副身心地搞好自己的文学创作,我有意识地远离了麻将、扑克,我拒绝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七彩虹霓的欲惑,在枯燥的文字里,通过对她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排列组合,在文字中找出自己的乐趣。如今,在那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身影,虽然觉得是有那么些寂寥和孤单感觉,但在内心里头,却也多了那么一份暗地里的安慰与窃喜。
   一念至此,我不禁要说,第一,这十年来,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妻子,如果没有了她的支持,我是不可能够一路坚持下来并取得那些微薄成绩的;第二,我要衷心感谢小城里那些善意的对手们,如果没有他们时不时的批评声音响起,也许我就会缺少了纠正研究方向的信心和坚持一路走下去的勇气。正是因为我有了他们长期以来的成功陪练,才会有今天托出来的些微成绩。第三,我要感谢身边的领导、同事、朋友们,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解和帮助,也许《鄱阳湖文学》杂志要多走很多的弯路,才能走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和规模。第四,我要以十二万分的敬意,感谢这一路之上给我们办刊提供了经费支持的相关企事业机关及团体单位、地方党委、政府,各行业的那些有识之士们,如果没有他们的慷慨解囊和倾力相助,今天,鄱阳湖北岸的这座小城里,是不可能有《鄱阳湖文学》以及《散文中国》这两份刊物走出来与大家见面的……
   感谢大家的话语,我还有很多很多要说,总之,在这里不是我一下子能够道得完的。故此,我就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十分轻松的话:感谢一路有你们的相伴,谢谢大家!
   今天,我亦籍此文,算作是对过去十年的总结,算作是一次阶段性的回顾与经验的汲取。同时,也藉此机会,将过去的十年深深地尘封起来,不去回忆,不去记取,就让它永远地成为我们昨天的故事,把它深埋在记忆的深处。我们后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就让我们从明天开始,不折不挠地走下去,去打一场没有输赢,没有结局的文学战争!
   最后,我要以我的深情,以我的虔诚,快乐愉悦地祭奠我的文学十年;以我的热情,以我的敬畏,真心诚意地为我的文学十年致祭!

共 63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介绍本文作者从事文学十年经历的文章。开篇开门见山,真白的说明写此文的目的以及题目沉重的原因。接下来不惜笔墨详细地介绍了作者从事文学的坎坷经历。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其后以为生活家庭等现实生活中的原因,忍痛放弃文学,在红尘中摸爬滚打,最后带着伤痛和醒悟,再一次坚决地回到了文学的领地,开始了用心的文学创作,出了成果。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得到了老师的提携,快步走上了新的台阶,担负起振兴家乡文学的重担 。文章自然朴实,详细坦诚。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经历和感受。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关        2016-06-07 15:08:07
  文学十年,耕耘十年,劳累十年,快乐十年!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辛苦不寻常!欣赏作者的文学情怀,分享文友的快乐精彩,致敬文事,致祭岁月,拜读学习,遥祝夏安!
萧关
回复1 楼        文友:鄱阳湖文学明然        2016-06-07 18:04:14
  谢谢肖老师鼓励。祝好,远握!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