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乡古韵

精品 家乡古韵


作者:绿雨如丝 秀才,22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37发表时间:2016-06-13 07:53:53
摘要:有2600年历史的家乡,古韵厚重。文化意蕴绵长,深宅大院无数,古老建筑精品,精神古韵传承

读作家余秋雨《抱愧山西》,一个“愧”字,流露出了这个江南人对山西认识上的片差和误解。
   而作为一个从小喝家乡水,吃家乡饭,沿家乡路长大的我,对自己的家乡又知道多少?
   周日,回家。在哥哥的案头邂逅了一本《古城阳邑誌》,随手翻阅,家乡的古韵,先祖的遗风,文化的深厚……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于是,怀着一种感动,一种探究,循着文字的足迹,携着儿时的记忆,带着眼睛的触碰,叩响街巷的石板,穿越时光隧道,用心灵去感悟,丈量家乡的古韵。
   一、家乡全貌固若汤
   家乡——阳邑,距今太谷县城东十五公里,为春秋晋大夫阳处父所分之邑,汉旧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县治由阳邑迁白塔村,城废微存(《永乐大典·太原府志》1403年)。之后,“一修于明景泰之元年,再修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之间,……旋毁旋葺,虽云增陴益,稽规制建宏……(《太谷县志》乾隆六十年本1795年)。”可见,村庄距今已有2600年历史。
   岁月的长河,时间的厚度,积淀成家乡的一幅《民国初年古城全景图》。观此图,不禁被家乡的布局,家乡的规整,家乡的秩序,家乡的厚重所折服。
   家乡——阳邑,典型的城堡式村庄。村庄四周,城墙环绕,十字大街直通四面,内外通衢,13道城门,青砖石砌,上有神阁,与城墙互围全境。村内有阁门9座,寺庙8座,祠堂6家,戏台8个,巷门若干,相隔封闭,自卫防范,非常安全,固若金汤。
   二、文化渊源意蕴深
   然而,封闭不是闭塞,封闭不是保守,封闭更不是孤陋寡闻。
   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妇孺皆知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其祖籍就是在家乡——阳邑。(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7)。而这位大诗人《观刈麦》,“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否就是看到他的乡邻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劳作,所作的感想?
   家乡自古设镇,教育自然兴盛。清代杜、杨、贾家大办私塾。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拖着长辫,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就是他们的子孙吧!稍长,加读《家训》、《孝经》、《幼学》、《朱子治家格言》的终学有所成,有名可查的杜氏太学生16名,进士3名,贡生、痒生、监生若干。
   先祖,大都为儒商,所以,如此重视兴学,他们著述颇丰。清代11人,内容涉猎书画、诗文、医药、家谱、县志等。民国1人写出了《阳邑镇经商者现状调查之研究》。同时,他们爱好广泛,酷爱诗文书法。杜大统,楷、行、魏体俱佳,不以秀逸趋势,却以奇拙见巧。本人书并刻的“兰亭序”在家乡有十处,近年,在榆次常家庄园有2套,榜出刻石107字,极妙。
   民国以来,村设国民小学,基督教公立小学、女子小学。1956年9月,在家乡成立太谷第二中学。
   近现代所见著述,内容涉猎有农村改革;国共合作;医疗、医药;军队财务等13部。
   而文化的辐射是无形的,是源远流长的,是润无细无声的。那些留在家乡居民门上的哲理名言匾额、院门前治家格言影壁、楹联、石刻,比比皆是。家乡一直浸染在文化洇藴的氛围里。
   三、繁盛商业先祖为
   野火烧不尽的先祖们,不甘平庸的先祖们,在县治迁走后,凭着他们的辛劳智慧,将家乡,沿袭、创建成了繁荣的集镇。清康熙、乾隆、咸丰年间为鼎盛时期。
   这些庄稼搅买卖的晋商,400米的大街,90多家店铺紧连,从事着油果铺子、豆腐坊、油坊、磨坊、醋坊、面坊、粉坊、烧锅坊、粮店、织布坊、染衣铺等40多种手工业制售行业。
   而不甘辛苦,感受到拥挤,又不愿互相倾轧的先祖,将目光投向了家乡以外更广阔的天地,用他们的胆量,他们的铁骨,他们勤劳的双手,他们坚实的脚步,闯出了一条富裕的大道。
   仅在北京、天津、河北、张家口、山东、河南、关东等15个省就开着107个店铺,从事着煤厂、饭店、茶庄、银行、粮店、当钱等17余种行业。本省内分布在太原、榆次、祁县、襄垣、静乐等66家约29种商业。
   尤以杜丕柱在徐州创办于1931年的“通圣银号”;经理杨兆业创办于民国十年间,在北京的“开元银号”,当时在北京人称杨三爷,同期在北京开有大中华剧院,现大中华电影院;北京“保龙堂”三翰林后裔杜世积的祖业,民国十年改为银号,资本100万银元,当时称为杜大爷为甚……
   “二成三”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常被家乡父老提起,他就是众多先祖的一个代表。他的发迹过程,向世人讲述了一个真理,只要敢于走出去,悉心寻求,刻苦努力,不畏艰险,就确实可以创造出一块生气勃勃的生命空间。
   二成三的父亲,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中年得子,对儿子溺爱尤佳,十岁将儿子送到私塾,由于劣玩成性,学了几年,被先生劝退回家。随着年龄渐长,好吃懒做,赌博成性。一日,赌场手顺,想二却摸到了三,意外的赢了一把,高兴的当场直叫,二成三,我胡了。从此,人送外号“二成三”。越叫越响,后来连他的父母也索性叫开了。
   二成三整日迷恋在赌场,一日光膀走回家中,一问才知连衣服也输光了。父亲见状,哭着大骂,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你要成了器,我给你拉马坠蹬,越骂越气,举起扁担,朝二成三打去,二成三跑了出来。
   跑出来的二成三,痛定思痛,想了很久,下了决心,这次一定活出个人样来,否则绝不登门回家。
   可茫茫世界,哪里可去?寂寞的二成三,抬起沓拉鞋的一只脚,将鞋抛向了远处,看看鞋尖朝着东北方向,心里嘀咕,难道要我去东北吗?常听人说,东北有人参可挖,咱就去那碰碰运气吧。
   就这样,他一路走来,不管严寒酷暑,不惧风雪雨霜,靠给别人打工,填饱肚子。
   一日,走到了吉林省地界,看到,从长白山下来的人都是挖人参到各地贩卖。于是,他也加入其中。起早贪黑,一年后有了几百两纹银的收入,几年后挣到一千多两银子。可他不贪图享受,越干越有劲。
   一日,正挖的起劲,猛一抬头,看到一只老虎在距他七八步远的地方盯着他看,二成三吓昏过去,等他醒来,发现老虎已不见踪影,在老虎卧过的地方,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千年老人参。二成三想,老虎没吃我,难道是天意?于是他朝这棵人参磕了三个响头后,挖出来一看,果然是一棵十几斤重的大人参。其实,很多人看到了这棵人参,但都被老虎的淫威震慑了,这真应验了古人说的一物等一主。
   二成三,拿好这棵大人参和几年来积攒的白银,雇了辆马车,马车上装好棺材,在棺材下放好银两。他身穿重孝,告别长白山,决定回到家乡重整家业。
   一路艰辛,遇到官府的屡次盘查,都被二成三巧妙应对,化险为夷。正是中午,他让马车停在巷口,自己骑马入巷,在自己街门口走来走去。他的父母正在吃饭,看到一骑马人来回走动,好生奇怪,出的院门,方看清是自己的儿子,父母好高兴,叫儿子快下来回家。可二成三骑在马上就是不动,父亲才想起当初骂儿子的话,于是忙跑过去拢马,二成三早已跳下马来,“爹,我和你还都记着那句话呢”。然后出外接回马车,心里纳闷的父母看到棺材里的白银和人参,惊喜的不知所措。
   以后,二成三家业发达,盖起了东西楼院,他家住的巷也叫成了二成三巷。
   四、庭院深深意难述
   这些腰缠万贯的家乡商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发迹后在家乡大兴土木,大修宅院,兴办私塾,大建祠堂。独特的环境,造就深宅大院无数。
   而深宅大院之大,气势之宏当属杜家宅院了。杜家先祖,以卖烧土为生,后发迹,陆续连片盖成大小院落20余处,楼房约500多间,翰林府、大夫第、进士第、杜大统院、杜家花园等是杜大统家族在道光年间的连片建筑群,总面积约有百余亩。
   据记载,仅杜大经的府第——大夫第,就由东中西三院并排,整体建筑墙壁厚,围墙高,院子深,特大号方口门,6寸厚门板,古钉四排,像城门一样结实,坐北朝南,为五间二层闷楼。
   门、楼、厅均有大赤金匾和对牌若干,挂在北院垂花门楼正中的“居安资深”牌匾,恐怕是主人永远的追随。
   读着这些记载,我只好将想象浓缩在这层楼叠院中,愿景挤压在灰砖青瓦中,那飞扬高挑的屋檐,放飞的应该是志气,是抱负,是雄心吧!
   可他们不曾想见,厚实的门板,高深的院墙,挡住了后人的上进,却没挡住后人的好吃懒做,偷吸白粉,刮金卖匾,已将他们引以为豪的家业倒腾一空,现已面目全非。
   杜家花园——依倚地势而建园,随地势不同标高而置院落,得景随形。随阶级台地而起落,各院自成格局,院院虽不相同,但有廊轩洞窗可窥视邻院景致,且因地势高低起伏,布局开合敞闭,使游园者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在花园内,小亭峭壁,飞瀑泉流,松、柏、竹、柳、桑、枣、杏、荷花、牡丹、芍药等树木花卉,与“怡情轩”,“四明亭”,“莲花池”,“石拱桥”,“石刻”等,共同绘就了别墅园风情。
   可悲呀!30亩地,如此美丽的花园,也被那些杜氏后裔约在1920年前后,开始拆毁变卖。50年代初,园中尚存松、柏、花窖。记得,70年代建公社农技站,才将园基摊平。
   故,此极精致的一座“地台园”已无遗迹可寻,只留下一张绘制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晋谷阳邑镇西墙外杜家花园全影画图》,略可窥见其昔日的繁华。
   随着文字记载,足迹遍布街巷,只看到已故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的旧居。
   杜润生,1913年生,思想先进,早年积极投身革命,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提出的土地改革分步走,提倡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得到毛主席的肯定。1979年调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提出了公有土地由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家庭承包为切入口,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上支持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路线。
   故居院门,为坐西朝东状元门楼,贴金彩绘精细,颜色亮丽,是典型的里五外三夹过厅四合院,东西房各三间,为梯儿房,过庭三间,为全隔扇一堂空,拱棚顶,两侧有过道通往后院,可惜里院改为平房,其气势,于当时主人居住相比已逊色不少。
   庆幸,终于看到一处保存完好的乔季五故居。
   乔季五,1938年秋任太谷县县长,兼山西省第八届专署祁县、太谷、榆次联合办事处处长等职,一生积极投身革命,主张和平,乐施好善,爱民如子。
   这是在民国初年完工的一幢四连院。入大门,一砖雕照壁,上刻立雕石狮,生动传神。篆联“德门膺后福,仁里东长春”。在主人迎客会友的南方客厅,悬一幅中堂对联“闲将棋酒亲师友,多置诗书教子孙”。在这个宅院中徜徉片刻,便可领略到一种,庇荫后世,福德绵长,家族常兴的殷殷厚望。
   五、悠悠祠堂化作尘
   目之所及,脚之丈量,现实中的家乡,于家乡曾经的过往,已大相径庭。
   家乡古建筑,在解放前和1963年城墙,14座门阁,3座戏台全毁,大街商铺,庙宇花园,坟碑祠堂也遭拆毁,只剩下街巷完好。
   云南巡抚杜瑞联的祠堂,是村内6家祠宇中建筑最好,规模最大,时间最晚的建筑,建于清咸丰九年。
   记得,祠堂为二进院落,门口内置石狮一对,一雄一雌左右护门,雄狮足彩绣球,展示其百兽之王的威严,雌狮双足护子,象征其主人子孙绵延,富贵吉祥。大门对面砖雕花纹图案,一巨大的“福”,传言是慈禧手御,因杜瑞联任云南巡抚,功劳显赫,得慈禧太后赏赐,主人便刻于照壁。里面的房屋,斗拱飞檐,彩绘雕刻,贴金沥粉。“敬爱堂”中供奉先祖牌位60尊,依大而小,均为雕刻精品,各种铜质供器属贵族用品,有些是清宫官宦所赠。其讲究,排场,令人诧然。
   解放后到六十年代末,祠堂为县粮站所占,保存完好。
   祠堂,没有毁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没有毁在破四旧的年代,归后裔所住后,房屋拆改,只剩一块地盘,其中的精髓,内涵,恢弘气势,已丧失殆尽。
   不禁觉得,苦心经营的东西,其实也是瞬间偶得的喜悦。先祖们腾飞奋起,抛洒热血,建成的兴旺发达,高墙大院,祖宗祠堂,花园楼阁,石雕木刻,书法楹联,封闭了他们后人的梦想,却无法封闭奢豪之欲,他们在祖先的荫护下,苟且着,狭隘着,自我满足着,有的染上毒瘾,于是,这些前人的心血,他们的良苦用心,便散落在拆迁、变卖的灰飞烟灭中,呻吟在鸦片的云遮雾绕中。
   无怪,林则徐“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一语道破宿命。
   六、幽幽坟茔难言说
   先祖们,不仅生前的住宅,豪华,舒适、美观、结实。死后的阴宅,也特讲究,气派。

共 87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追寻家乡的历史,世世代代不忘祖恩,以文字的方式,循根溯源,将家乡的一切铭记,是种情怀,亦是种精神。文中,作者集合家乡2600年的历史,从人文到地势风貌,从发展经过到文化流传,从人情风俗到精神内蕴,古城古树,晋商的先祖厚重的祠堂,芳草青青山川灵秀,至今时的繁荣,故乡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是一本厚重深沉的书,值得细细品鉴。文字古韵流芳,意味深长,读来直入人心,欣赏,推荐! 【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614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6-06-13 20:54:10
  问候朋友,欣赏朋友的文字,感受文中浓郁的乡情,读来触及人心,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6-14 09:28:49
  谢谢雪舞老师,读阅,编辑!辛苦!
3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6-14 09:33:57
  家乡,是我们永难忘切的地方。而有2600年历史的家乡,古老紫檀木似的安详、沉静,古韵悠深,更是让人神往!可惜,笔力有限 ,词拙语穷,无以尽情释怀!惭愧!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