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檀香】李白《静夜思》赏析

编辑推荐 【檀香】李白《静夜思》赏析


作者:易的原生态 白丁,9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93发表时间:2016-06-26 14:12:14

【原文】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解析】
   本诗是李太白众多诗篇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首。描写的是旅人的思乡之情。诗中并没有奇瑰的想象和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冷静的口吻和貌似平淡的陈述,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溢美之词古往今来却不胜枚举,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么?
   且看最常见的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前两句还好理解,写的是诗人在一刹那产生的错觉。因为是错觉,所以几乎立刻便发现原来这地上如雪似霜的不过是月光。月色这么动人,任谁都不免要抬头看一看它的本尊,这样便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第三句——“举头望明月”。然后呢?然后“低头思故乡”。望明月而思故乡,诸位请想一想,说得通吗?不觉得太牵强、太突兀了吗?
   明月与故乡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所以如果照前面的译文来理解的话显然存在着不合常理及逻辑不通的地方。所以,貌似十分浅显易懂的一首诗,是不是到此倒显得扑朔迷离起来了呢?
   其实,正确理解本诗的关键就在于题目“静夜思”这三个字上。
   “静夜”,乃夜深人静之意。夜深人静,诗人没睡觉在干嘛?原来在“思”。“思”就是沉思。夜如此沉静,没有任何声响能惊扰到陷入沉思的诗人,直到突然在床前,突然在诗人低垂的视线中,乍现了一道如霜的银白!
   咦,怎么,竟然起霜了么?这节气也不对呀!喔,原来是月光!
   好美的月光啊!月色如此皎洁,那明月又当如何?诗人不由得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一轮皓月如银盘、如冰魄悬挂于湛蓝的夜空中。它如此澄澈,如此明净,任谁望见都会不由得心胸为之豁然开朗起来。
   唯独诗人!
   诗人仅仅望了一眼,便又垂下头去,重新陷入了沉思!陷入了对故乡的浓稠的不可化解的思念中!
   诗中两度出现“明月”二字,而如此大好明月都无法驱散诗人心中的阴霾,可见其思乡之切!
   那有人会问:既然从一开始诗人就倚在床上低头沉思,为什么早没看见床前的月光呢?
   虽然很早便倚坐沉思,但一开始地上的确没有月光,否则当它出现时也就不会惊扰到诗人了。
   只是枯坐沉思无心睡眠的时间太久了,随着月亮在周天的缓缓运行,月光终于能在某个时刻穿过窗棂,如水银般流泻在诗人眼前,在静夜里如一声脆响使得如醉如痴的诗人猛地警醒过来。
   所以呀,大家都知道这首诗很美,却并不真的知道它美在何处!
   或许是那貌似平静的陈述性的口吻中弥漫着不可言说的浓郁的乡愁?又或者是那别具匠心的遣词用句里有不可思议的隽永而令人回味悠长?总之能让国人千百年来虽然不明其所以然但始终也没有错过它。
   需要澄清两个问题:
   一,“床”就是屋里的睡床,而非庭院中的马扎(马未都云)。
   二,有的版本内容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那么,孰真孰伪?我想,也不必多说,哪一个更入情入理,哪一个自然为真。
  
   【译文】
   静夜里倚坐在床上陷入沉思很久,直到一道银光乍现使我如梦初醒。
   有一刹那的恍惚我真得以为那竟是深秋的流雪飞霜!
   如此明净的月光啊,怎不让人心生向往?我不由抬头望向她——
   湛蓝的夜空中她是如此澄澈、圣洁!
   仅仅片刻的失神,仅仅片刻的失神!
   乡愁便又笼罩了我,压迫了我,
   使我再一次沉浸到无边的黑暗里不可自拔!
  

共 14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作品赏析有语文课堂的味道,诗仙的这首《静夜思》是难以超越之作,文字凝练,意境清晰,而偏偏又合辙押韵,所以一直为人所传诵!读作者的赏析,令人不觉频频点头,问好作者,遥祝夏安。【编辑:七龙忍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6-06-26 21:15:32
  欣赏佳作,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感谢赐稿檀香书苑。
彩云伴海鸥
回复1 楼        文友:易的原生态        2016-06-26 22:19:50
  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