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连载』宋时风月(五)

精品 『指间★连载』宋时风月(五)


作者:提着猪头当和尚 童生,97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44发表时间:2009-08-18 19:26:52

『指间★连载』宋时风月(五) 绣娘此时当然无暇顾及被藏在床底下委屈得要死的李自然,而是用浑身的解数和精力在应付着站在面前如狼似虎的大块头武松武二郎。
   此时,她用满含春意的双眸看着武松武二郎,纤巧修长的玉指在琴弦上拂动起来,又一串美妙的音符在房间里萦绕起来,无边的春色似乎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瞬间便无限生动地铺成开来。
   武松没有想到绣娘的一双纤纤玉手居然能够捣鼓出这么好听的玩意,脸上显出一丝欣喜之色。
   绣娘的脸上也露出一抹会心的微笑,觉得在这个大老粗身上还是能够培养出一丁点高雅的情趣的。
   在绣娘拂弄出的美妙乐音声中,武松武二郎居然又情不自禁地重新坐回了那张黄花梨的大圈椅里。放在大圈椅上的手指还情不自禁地随着绣娘拂弄出的琴声有节奏的跳动几下,仿佛很受用的样子。
   绣娘继续用含情脉脉的一双美眸看着已经变得有点痴迷的武二郎,朱唇轻起,轻盈悦耳的歌声从她的唇齿间飘逸而出:
  
  
   并刀如水,
   吴盐胜雪,
   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
   兽烟不断,
   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
   想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
   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武松对音律歌赋自然是一窍不通,绣娘的唱词里倾诉的是怎样的一种调调他更是无从体味,只是觉得绣娘的声音极其悦耳动听,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所以刚才被欲火烧灼得滚烫的血脉在绣娘宛若天籁般的嗓音和清泉拂耳般的古琴声中渐渐地平息了下来。
   其实绣娘唱出的这首新曲是从一个与她一般才色俱佳的姐妹那儿得来的。这个姐妹的名气比起绣娘更加名冠芳华,她便是在汴京城里红极一时的名妓李师师。
   这李师师在汴京城的红粉阵中可是一个红极一时的人物,她不光与汴京城里的那些风流倜傥斯文儒雅的词赋高手们来往密切,而且与当朝天子宋徽宗的关系也是非同寻常,绣娘唱出的这首《少年游》的新词,便是当朝的旷世奇才词赋大家周邦彦的杰作。
   李师师身处汴京城,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每每得了好词,便会用锦书托人从汴京城捎到绣娘这儿来。虽然两人难得谋上一面,但是一直以来鸿鹄往来锦书不断,闺中怨事,少女心曲尽在来往书信中互相倾诉,也算得上是心心相印的红粉知己。
   李师师给绣娘捎来这首周邦彦写的新词的时候,还把《少年游》这首新词产生的背景也坐了详实的交代,绣娘看了后也不由得哑然失笑。对周邦彦这个六十大几的老才子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汴京城里名士如林,词赋高手自多如牛毛,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旷世奇才周邦彦。这周邦彦与李师师有着非同寻常的交情,一个仰慕其才华,一个钦慕其芳容,也可以说得上是惺惺相惜,才子配佳人。
   李师师《少年游》将这首词从汴京城托人捎于绣娘的时候,将这首词的来历和典故说得极其详细。绣娘对这首词一来比较偏爱,二来对这首词生出的原由又略感兴趣,于是就随时吟唱出来,个中滋味非为知情之人,是无法体味出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醋意的……
   为了便于后续故事的发展,我们现在就将这李师师以及这首词的来历作个简单的交待,这也应该算是红粉阵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李师师在当朝的风流雅士以及所有的男人心目中,那可是一个风月无边的梦,她不光才貌出众,而且在男人中周旋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手腕,就连当朝的天子宋徽宗一见了她之后,对后宫的三千佳丽也从此视若无睹,这就足见李师师对男人具有的震撼力有多大了。
   其实,这李师师的出生也算是平常,她出生在汴京一家染技工匠家里,这工匠姓王名寅,是个勤勤恳恳的老实人。李师师的出生原本是该给这个算是清贫的家里带来了稍许欢乐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是,随着小生命的诞生,王寅的妻子却难产而死。可怜的孩子刚来到世上便失去了母亲,为了延续这个幼小而脆弱的生命,父亲王寅只得用豆浆充当奶水喂养她,就这样,这孩子竟然活了下来。奇怪的是,这孩子不但活了下来,而且从来不哭不闹。现出异于女孩子的倔强性情。
   当时汴京有一个风俗,疼爱子女的父母会送孩子在寺院呆一段时间,举行摩顶之礼,相当于出家,这样可以增加子女的福报,这一辈子都会平平安安的。王寅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便把她送到京城的宝光寺,和李师师同时送往寺院里住下的还有另一个同样乖巧伶俐的女孩,这个女孩便是现在的绣娘,她和李师师的个中原由以后自有交待,现在咱们继续引申李师师的成年往事……
   当时少不更事的李师师被送往宝光寺的时候还一个劲的只会嬉笑,寺院里的一个替她摩顶受戒的老和尚逗着她说:“这是什么地方啊,你怎么来了?”没想到老和尚的话立刻就引得李师师一阵大哭,方丈轻轻地抚摸她的头顶,算是给了她摩顶受戒了,没想到受了摩顶后的李师师立刻停止了哭泣。王寅见此情形,心里暗暗地欢喜,心想这孩子是个有佛缘的人,应该能够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佛门弟子都称“师”,从此这李师师便叫王师师。
   王师师长到四岁的时候,家里又横遭变故,父亲王寅因犯了官司被关在监狱里,不久便被折磨致死死。师师从此便成了没有人照顾孤儿。也总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年幼无知,无依无靠的师师被娼籍李姥姥收留了,从此便改了姓,成了李师师。
   李姥姥本是烟花女子出身,便按这一行的规矩调教李师师,李师师长大后,竟成了色艺双绝的美人。她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所有街坊妓院中最有名的女子,用当时的行话说,是“花魁娘子”。
   《东京梦华录》记载:“李师师本角妓也。”所谓“角妓”,乃歌妓。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徽宗时期,她的小唱在东京瓦肆独占鳌头,《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云:“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因李师师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故与北宋词人多有交往,如张先、秦少游、晏几道、周邦彦等。关系最为密切者,只有周邦彦一人。周邦彦是宋词中的大家,他不光会填词,还精通音律,因此他的词非常受欢迎,常常墨迹未干,就被教坊索了去,妓女们以唱到他填写的新词为荣。他所写的《汴京赋》曾受到神宗、哲宗两代皇帝的喜爱,用一句话说是,“贵人、学士、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可惜当他和李师师相逢时,已经少年不在,是一个六十岁须发皆白的老头了。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交往,周邦彦第一次见到李师师的时候,便作了一阙词,描述了词人眼中的美女,这阙词可以看做是李师师的一副肖像,词的名字叫《玉兰儿》:
  
   铅华淡伫新妆束,
   好风韵,
   天然异俗。
   彼此知名,
   虽然初见,
   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
   睡半醒,
   生香透玉。
   赖得相逢,
   若还虚度、
   生世不足。
  
   李师师是铅华淡伫,化着淡淡的妆,看起来自然天成,如同出水芙蓉,清新可人。而最让人倾倒的还是是她独特的气质和风韵,这种气质和风韵已经与容貌没有多少关系,那是一种超乎容貌从骨子里渗出来的东西,不是可以随便学来的,如果真要学的话,恐怕也是东施效颦。女人的美在李师师这儿已经被升华成一种境界了。周邦彦的这阙《玉兰儿》不光道出了李师师是位气质美女,还说道“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一直没有见过彼此的面,但都听说过对方的名声,而且都对对方仰慕已久,其实早已是神交了。这或许是周邦彦的一厢情愿,但后来他们的交往确是很频繁。
   话说一个春日的午后,文人骚客周邦彦无所事事,便踱到李师师家里,只见李师师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一颗柳树发呆,看见他进来,也不招呼,不过回头用眼睛示意他坐下。这时有小丫头捧过来一杯茶,周邦彦赶紧接过,李师师仍旧望着窗外。换了旁人,遭到这样的冷遇,恐怕会拂袖而去,而周邦彦却不会,这个红粉阵中的情场老手是个很会察言观色抓机会的人,在揣摩女人的心思方面已经到了游刃有余的娴熟境界。只见他慢悠悠地躲到书桌前,笑吟吟地提起李师师常用的那支毛笔,沾满了墨汁,在一张素笺上挥洒了起来,写完后,他得意地捧着那张素笺,用嘴吹了吹,墨迹干了,他才把这素笺捧到李师师面前,谦虚地说:“李姑娘,老夫刚才进门看到姑娘的神态有所感,随便涂鸦一首,还请姑娘指教!”李师师这才回过头,接过素笺,只见上面有几行清丽遒劲的字,写道:
  
   眉共春山争秀,
   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
   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
   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依栏愁,
   但问取亭前柳。
  
   其实,女人在寂寞的时候,她的芳心是最容易被男人趁虚而入地撞开的。周邦彦这个情场老手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所在,所以在李师师一个人寂寞而且略显一点轻愁的时候,他便抓住时机,孔雀开屏般地在李师师面前一展自己的才华,用他的底蕴开始撞击李师师的心门,李师师的一颗芳心顿时就被周邦彦这家伙给撞开咯……
   李师师看了周邦彦为她填写的这首词令后,浅愁的容颜顿时生出笑意,道:“好一阙《洛阳春》,先生的词自然是好的,可我一介风尘女子,怎可和先生攀为知己,先生真是太抬举我了。”
   这周邦彦不光是词林大家,更是风月场中的老手,顺势说道:“姑娘何必过谦,姑娘的容貌才艺不光是在京城独一无二,恐怕普天下也是少有。能一睹姑娘容颜,老夫已感荣幸,更蒙姑娘不弃,肯与我交往,周某真是三生有幸啊!”
   李师师一时间红了脸,娇声说道:“先生快别这么说,我可当不起,京城里谁不知道先生的词是独此一家,姐妹们谁不想一睹先生的新词?”
   周邦彦连说“姑娘谬赞”,话锋一转,又说道:“姑娘刚才似有心事,不妨讲出来,老夫或可为姑娘分解一二。”
   李师师的芳心既然已经被周邦彦撞开了,当然也就不再设防了,就悠悠叹了一口气道:“其实也没什么,只是看着这大好的春光,心里突然有所感,只怕明早起来,这些花柳都春光不再了。”
   见李师师是因为伤春悲秋动了情绪,心里颇感好笑,便道:
   “看来姑娘是伤春了,其实春夏秋冬乃自然之规律,谁也不可更改,更何况,这四时都有自己的妙处,春之勃发,夏之葱郁,秋之成熟,冬之宁静,都值得玩味,姑娘何必为此伤感呢?”
   情场老手周邦彦的一席话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又将李师师姑娘的心窗打开了一道缝,于是李师师便对周邦彦说道:
   “先生一言,真令小女子茅塞顿开。好了,不说这些了,我为先生歌一曲,如何,就唱这阙《洛阳春》!”说着,她就抱起了琵琶,拨弄琴弦,轻启朱唇,珠圆玉润的声音回旋在空中,就这样一曲一曲地唱着,一下午的时光悠忽着就从她的纤指中滑过了……
   就在两人相交甚欢之时,中间有出现了一个具有绝对实力之男人,这男人是谁呢?这人便是当朝天子宋徽宗……
   话说这宋徽宗登上王位后,仍是不改本色,以享乐和艺术创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追求,蔡京等人看准了这一点,便想方设法地把汴京城粉饰成一派富足欢乐的景象。宋徽宗看到集市店铺里的酒税每天约有上万贯,金银珠玉、绸缎布匹在国库里也是堆得满满的,便更不把治理国家放在心上,一心沉迷于自己创造的太平盛世中。
   宋徽宗在宫里玩腻味了,便有人提出在汴京城北边建一座离宫,宋徽宗给离宫起名叫“艮岳”,“艮岳”穷极天下土木,凡是国内的奇花异石,几乎都被搜罗来了。按说这也算人间天堂了,可日子一久,宋徽宗又有些闷闷不乐了。毕竟,宋徽宗感到自己混的的圈子也不大……
   一日,宋徽宗独自坐在秋千上,一个人在暖洋洋的春风里悠来荡去,无所事事,完全没了往日吃喝玩乐的劲头。他的贴身内侍张迪见此情形,便上前道:“陛下为何闷闷不乐,难道有什么心事?”
   一国之君老宋郁闷地说道“朕贵为一国之君,天底下所有能享受的东西朕都享受过了,可为什么现在还是浑身上下不得劲儿,找不到一点快乐的感觉呢?”
   张迪转动着滴溜溜的眼珠子谄媚地说:“陛下自然是要什么有什么,可有一样陛下是不曾享用过滴?”
   张迪故弄玄虚的话立马就把老宋的好奇心直直地勾引了起来,于是天子老宋说道:“哦,这天地下竟然有朕没享用过的东西?你说来听听。”
   得到了皇上的允许,张迪继续说道:“这汴京城有一位名叫李师师的女子,生得是国色天香,唱得一口好曲,而且诗文绘画无所不通,王公大臣无不以一睹其芳容为幸。”
   老宋一听说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居然会有如此绝色女子,自然是兴趣陡生,说道:“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奇女子,你咋不早说呢?朕倒要见识见识。唉,还是算了吧,朕深居九重,如何能随随便便出得去?”宋徽宗说完,装模作样地长叹一口气。
   见风使舵的行家里手张迪趁机说道:“如果陛下真想出去,倒也不难。”
   于是坐在秋千上的宋天子就稍微坐直了身子骨,将一张白白胖胖的龙脸稍微往张迪的跟前凑近了些许,说道“你有什么办法?”
   张迪说道:“陛下可以视察民情为由,微服出访,我等皆化妆成侍从。追随陛下左右。
  

共 1203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精彩一直在继续中,层层迭进之中将故事迤逦开来。自古风尘多烟花,滚滚红尘,自有情痴,款款情义,只为赋新词。本章由绣娘扶琴引出她的闺中密友—汴京色艺双全的名妓李师师,在绘画似展现人物的叙述中将一段风尘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然而救急救不了根,昔日的《少年游》成了今日的现实,该怎么收场,还得作者来为我们一一解开。感谢作者的奉献,期待精彩后续!【编辑:消失若默】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819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戈壁风情        2009-08-18 23:35:51
  烟花,呵烟花!
2 楼        文友:上官争和        2009-08-19 08:57:43
  期待下一篇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