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月光如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月光】穆丹乌拉(散文)

精品 【月光】穆丹乌拉(散文) ——我的母亲河


作者:大源 秀才,280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43发表时间:2016-08-01 09:25:36
摘要:暑热已消退,秋凉开始光顾莺歌岭的晨曦与夜晚。他们不再与森林为营,告别一只兽皮睡袋与严寒抗争的艰难与困苦,走出洞穴的阴冷与潮湿。他们必须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在莺歌岭向阳山坡处挖好地窨子,搭建遮挡风雪严寒的棚盖屋顶。----这远古先人们的生活,激起了作者的思古之情,

浩浩之炎黄,泱泱之华夏,慈母般襟怀拥抱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儿女子孙,伴随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长河,从远古潺潺不息流淌到今天。地老天荒亘古不变的大家庭中,若近观姿态,支脉纵横交错,容颜千娇百媚。绚丽多姿文明史如银河横空闪烁于苍穹浩淼之间。随意一脉可谓瓜瓞绵绵,源远流长。
   从我们一个小小家族史发现,这条小河流的脉络走向,竟然让我惊叹不已!她蜿蜒曲折,荡气回肠,顺小溪溯源,从辽东重镇回望天子脚下,镇守京畿之地,卫戍顺天皇城。曾伴随年幼的顺治,从辽东一隅护驾起程。跟随多尔衮的铁骑闯过山海雄关。长白腹地,鸭绿江畔,七道沟密林深处,祖先曾与罕王八旗劲旅南征北战,被封在佛满州正黄旗序列。
   上述史实有谱可考:“头辈始祖哈痕陈,满州长白山人焉,清初随龙到顺天驻防,吃粮后寿终葬于京外,地名黑水潭,恐后人不知黑水潭在于何处:康熙爷在黑水潭祈雨,雨降封为黑松林即黑水潭也。后人欲访此地,问京城西凌阿那户人便知,祖茔有三盔宝鼎,哈痕陈下不知相隔几辈至胡沙胡公之子萨哈联,由康熙二十六年从京旗驻防复州,正黄旗钦布佐领下原系领催,关东奉为始祖焉……”
   追根溯源,我的祖先生活在长白山七道沟,再往前追溯,只有从历史遗留的足迹中寻觅了。
   海东盛国,建州女真,牡丹江流域的上京龙泉府,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属中原盛唐时期。穆丹乌拉(牡丹江),这条唐称“忽汗河”的秀丽大江,蜿蜒曲折地流韵出远古先民战胜自然、彰显聪明智慧及动人的美丽传说。牡丹江是松花江下游一条支干,全长不过七百多公里,但她却是满族远祖发祥之地。其中上游镜泊湖南端,满名称莺歌岭,在此发现肃慎部落群遗址,据科考验证,大约在四五千年新、旧石器时代,这里是肃慎族群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如遗址穴居的半地下形如坟冢的地窨子,穴中工具鹿角锄,渔猎的骨制鱼钩,狩猎的黑曜石石镞,以及生活日用的陶罐、碗、盆等,特别带有工艺色彩的小陶猪、陶狗等,代表远祖富庶程度及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体现远古族群从物质向精神层面的一次跨越。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话;那么牡丹江当之无愧是北方民族的发祥之地,镜泊湖莺歌岭则是这支游猎民族开始定居的摇篮。
   四五千年前,这支游猎民族驻足这片绿水青山之地,也许不单单取决莺歌岭依山傍水,森林密布,水草肥美,獐狍野鹿结帮,鲫鲤鳌花成群,也许他们经过一代一代的体验,虽则冬季奇寒,但却风调雨顺,几乎没有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也许是老天的恩赐,让这支天为房地为炕的茹毛饮血的游猎族群在此驻足。当然,经过不同年代的几次毁灭性的火山喷发,如凤凰涅槃般又塑造了个仙境一一镜泊湖,史称忽汗海,远祖是无法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如同他们无法了解大自然为牡丹江流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一样,他们无法认知牡丹江东北沿岸山深林密、起伏连绵的老爷岭;西南岸是林海莽莽,物产丰饶的张广才岭,森林茂密,植被厚重,常年落叶,腐植层肥沃,富含丰富养料与水份,山林间泉水密布。春夏雨水充沛,森林云蒸霞蔚,田野风调雨顺,这些最适合人类及其它物种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其实是益于群山怀抱,林海自然调解。远祖认知度完全靠第一感观和对天地的敬畏。
   先祖信仰萨满,相信神灵保佑,敬天祭地,在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这种敬畏神灵就更显得突出。在生存法则中,唯物与唯心二者之间,肃慎族群依然选择前者为要,不然这支蛮夷之族怎会集大智慧于一身?怎会由弱到强,继元后,又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长达三百多年呢?信仰萨满,对神的顶礼膜拜,直到清朝问鼎中原后,依然如故。天女佛库伦吞一神鸦衔来的红色神果后,生下爱新觉罗库布里雍舜,被奉为爱新觉罗祖先。这本是一段神话传说,却被正式写入《清太祖皇室实录》中。可见满族对萨满的崇拜与信仰的程度。
   从秦到明,历朝都不惜重金,集成千上万劳役资产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来自北方夷族的威胁。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它也显露各朝代统治者的守拙思维。同时耗费国库巨资银两,劳役苦不堪言,多少代黎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清康熙年间,长城未筑一砖,长城边外却安宁无忧。康熙所采取的不是森严壁垒的围堵,着眼于强大而不凌弱,富庶而不忘友邦,与其友好往来,和睦相处。承德外八庙、避暑山庄,正是清庭对来自蒙、藏各族联络沟通的场所与纽带。这种超脱的外交智慧,绝非信神弄鬼伎俩之能事,康熙大帝,一代圣明君主,绝不会本末倒置,让虚无缥缈的神偶占居统治地位。江山社稷,治国安邦,讲究务实、创新、积财、富庶,其次才是祈天敬神。罕王子嗣们不去统领八旗劲旅,整天跳着大神开赴刀枪剑戟的战场跟人家博弈,大清江山不姓别的姓才怪呢?
   四五千年前,先祖是个怎样生存状态呢?“古肃慎之国,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直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必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这些信息与镜泊湖南莺歌岭部落遗址,及出土的文物几乎完全相吻合。
   先祖最早发明应是弓箭与摇床,不难想象,一支游猎族群,他们以猎取动物为维系族群赖以生存下去的食物来源,一些食肉的猛兽,他们以石块和木棒相搏击,往往胜券及少,于是关注一些食草动物,如獐狍野鹿,山兔野鸡等。这些动物温顺无威胁,石块木棒能极之距,动物闻风吹草动奔跑如飞,逃之夭夭。这种欲罢不能的窘境,往往会激发人们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力。
   女人要用兽毛捻绳,用柔韧树条抽打兽毛,会使纠结擀贴的兽毛蓬松起来。由此启发,一根柔韧小木棍绑上一条兽毛线绳,弯曲小木棍将毛绳绷得紧紧地,用手不断弹拨弓弦抽打兽毛,省力效果极佳。男人却用其弹射石丸取乐。有心人受到启发,用柔韧性更强的蜡木杆制弓,用拉力更强的鹿筋为弦,石丸被一头削尖的桦木杆取而代之。至于稳定的箭羽,更加锋利的石镞出现,想必又要经过多少岁月研制与打磨。这种五十步开外具有准确杀伤效果的神器一出现,极大改善远古祖先的生存条件,是一次狩猎工具制造的革命性创造,其价值不亚于二次工业革命的蒸汽轮机的出现。同时又是冷兵器时代远距离投射的尖端武器。弓箭使用价值从发明时代起,直到清末引进洋枪为止,其使用之广泛长久,也许至今没有一件兵器与其比肩。
   关东三大怪之一,“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摇车”,也许与弓箭同时产生于游猎时代。夏秋之季,一张兽皮系上四角,悬吊于树空之间,婴幼儿寄宿于上,既可躲避毒虫兽侵,又不误女人采摘劳作。定居后,兽皮吊床演变成悬吊屋内的木制船形“摇车”。这种适合婴幼儿睡眠的摇篮,是满族种族繁衍中一件重要器物,是娘舅送给外甥必备礼物。其实一件流传下来的物件,与它的实用性相关联。“摇车”的摆动,如摧眠小曲。在“摇车”中束缚婴儿四肢,一方面限制婴幼儿乱爬不安全,一方面便于快速发育中骨骼规矩发育不畸形,又可解脱母子无休止纠缠,使母亲全身心颐养恢复体能,腾出手来忙家务。“摇车”不光是满族家庭必备,在东北,几乎达到普及程度。
   生活在牡丹江,第一次游览镜泊湖开始至今已数不清次数,逢亲朋好友相聚,免不了尽情畅游秀丽仙境般的镜泊湖,那种情致氛围是一种欣赏,是一次游历,是亲情、友情的体现,是喧嚣中的解脱。
   我有兴亲临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脚下是远祖曾经“土气极寒,常为穴居”的生存之地。他们手持坚硬的鹿角锄,在过火的次生林荒地上刨挖土穴,在肥沃的腐殖土中,撒下五谷种子,待雨露滋润禾苗,经秋阳收获果实。面临风平如镜的湖湾,远祖以骨制鱼钩,毛绳为线垂钓,可想鱼之稠、之大?幻化穿越时空的远古暮歌图,便尽情舒展开来。
   搭建个地窨子、土窝棚,对今人来说易如反掌,可对当时手无寸铁的远祖来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单说将一棵碗口粗细的树木弄断,仅凭一双手是无能为力的,何况建一所地窨子需要几十根木材。
   这又该是一种别样的心情,是一种联想的追忆,是一种经久不息的感叹,是一种洪钟大吕的振聋发聩!是有感于先辈留下宝贵遗产的骄傲!和对先人聪明智慧的敬仰!
   我坐在一块玄武岩石上,西天一抹晚霞映红天际,细微的晚风轻拂霞光映衬的湖水,天水相映遥握在亘古之中。思绪又穿越到几千年的岁月中,与远祖进行交流与探索。
   不难想象,流火的夏季,成年男女多裸袒胸背,下体也只是遮块珍稀的麻布,儿童无一不光着油亮的童体嬉玩于原生态山野之中,跟随大人游历碧波荡漾的湖畔沙滩之上。暑热已消退,秋凉开始光顾莺歌岭的晨曦与夜晚。他们不再与森林为营,告别一只兽皮睡袋与严寒抗争的艰难与困苦,走出洞穴的阴冷与潮湿。他们必须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在莺歌岭向阳山坡处挖好地窨子,搭建遮挡风雪严寒的棚盖屋顶。
   大家开始想方设法,一定要将对掐粗细的树杆弄倒运回,以备造屋所用。他们唯一得心应手的工具自然是垂手可得的石块。简陋的工具,效率极低,有聪明人发现,石头棱角越锐利,对砍伐树木越快捷。于是出现打磨的石斧。加上捆绑的木柄后,更加省时省力。
   这种早期工具的发明,南北相距几千里的不同地域种族,竟然如此相象,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及制陶工艺,无不体现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共性。
   在莺歌岭向阳坡选好址,丈量好长宽基座,用鹿角锄挖穴,用兽皮兜运泥土。防止四壁泥土塌陷,湖岸取鹅卵石以草泥垒砌四壁。以木杆顺墙基分距埋入土中,上端向内集中倾斜顶部,形成尖顶结构。致于用桦树皮、桦树稍、榛柴棵编笆,上大泥、笘房草,已不存在多少技术含量。“大家直接九梯”,意于屋顶开门,以梯出入,自然是防止野兽侵袭。在“火龙”、火炕还没出现之前,为抵御严寒,对“土气极寒”的地窨子,只能以草为铺,在漫长严冬里煎熬着。
   如何战胜奇寒?智慧之门又一次被先祖打开,先期的“火龙”,后来的火炕,是根据空气冷热对流的原理设计的取暖设施。在远古,人们是不了解冷空气比热空气比重重,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也许在火堆燃烧过程中被有心人发现。于是在地窨中用石块泥浆盘砌一条“火龙”,让燃烧的热气流经过“火龙”排除地窨后坡之上。温暖的室温,极大改善先祖在严寒冬日里生存条件。后来又演变到火炕。在北方漫长冬季里,火炕是最俱亲和力的,千百年来,“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贫民百姓乐在其中的一幅经久不衰的画卷。如今在北方广大乡村中,火炕仍然占居家中重要位置,它的实用价值与悠久,同牡丹江一样,从远古流淌至今。
   安居下来后的生活,随着劳动工具的发明创造,火的使用,茹毛饮血的曾经,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远祖狩猎中最先发现野豕这种动物,其肉肥而香,皮可制衣、履御寒。“善养豕,食其肉,涂其膏。”今人对“涂其膏”有很多误读,可以想象,猪油涂在身体上如何能御寒先不说,但从人的体温三十六摄氏度这一点验证,猪油是无法停留在人的皮肤上达数分厚,更不用说他们还要劳作与睡眠,可想一身油腻,灰尘暴土的人类,是无法适应这难耐的窘境。正确理解应是将猪油当作护肤品,在春天干燥季节,将其涂在皲裂的手脚上,以保护皮肤水份不被过多流失。
   取大豕可食之,猪崽饲养着,经驯化,又不断繁殖,便成为不需狩猎可提供食物来源的唯一家畜。祖先对猪的喜爱,从莺歌岭遗址出土的惟妙惟肖小陶猪塑像可见一斑。
   陶器出现,也许与一件淳朴实用的泥盆有关。从灶坑里取出赤红的火炭取暖,需要一件既保温搬运又不烫手的家什。用粘土制盆,晾干后皲裂,掺杂一些沙灰便可解决此弊端。于是诸如泥盆、泥碗、泥罐便应运而生。这些泥塑器具夏季遇大雨冲淋后,除那件憨厚的火盆完好无损外,其余无一幸免。火盆为何不怕水浸泡?远祖发现,唯一不同处,在于被高温烧烤过。这一发现,为后来制陶工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远古人类一些至今让人无法破解的神奇,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一样。四五千年前的莺歌岭族群,竟然开始使用鹿角锄刨穴种植五谷。在牡丹江流域内,出土过碳化的谷类。很难想象出,处于半原始状态下的远祖,他们是怎样培育出各类粮谷来?
   茹毛饮血时代,远祖可以直接从动物的生肉中吸收矿物质,尽管生食肉类易患寄生虫病,以及消化不良引起胃肠道疾病,但可间接获得较均衡的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及矿物质。可到了定居时代后,人们普遍以火烤熟食为主,不乏采集一些野菜为辅,这基本与现代人饮食结构接近。我们三天若不食盐类,不但食之无味,伴随而来是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原因是缺少矿物质。可他们在远离海洋的北方一隅之地,也无深井采盐的考据,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另外带有风口血槽的黑曜石箭镞,属坚硬黑宝石,今人对付这种坚硬无比的石头,必须动用金纲沙磨具,可远祖采用何法打磨出精制、坚硬无比的黑曜石箭镞呢?
   《竹书纪年》载:“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后虽被强大的古朝鲜与燕所阻碍,与天子断绝长期隶属往来,但后期还是瓜瓞绵绵,世代与中原交往甚密。
   我常常在想,唐太宗时,靺鞨参于平叛,战功卓著,屡被册封。女真时代,1115年阿骨打建金,渤海誉为海东盛国,统辖地域辽阔,与大唐建立隶属关系。难道说在西周时期,肃慎就无宏大郡都吗?从遥远北部边疆启程,免不了的辎重和贡品,绝非一蛮夷族群之能事。在这条古老的江河流域内,应该存在今人尚未挖掘的宏伟的中华文明之殿宇。从穆丹乌拉淘洗出来的古文化金矿中,应该为后人留下还未发现这些辉煌宝藏的蛛丝马迹。我辈更应责无旁贷去挖掘,去寻找那些尚未发掘的文明古迹。
   穆丹乌拉——我的母亲河!

共 54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一是篇探寻祖先足迹,抒发思古之情的散文,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概述了先人们在古代生产力极其落后的状况下,开拓辟土的生活点滴。既有文献记载,也有实景描述,更有深入思考,最后发出衷心感慨:穆丹乌拉——我的母亲河!全文笔墨酣畅,激情涌荡,把对母亲河的热爱抒写得透彻淋漓,不失为一篇好文章。问好作者,推荐欣赏。本文原是作为江山八年征文,但与征文主旨不太吻合,因此,作为散文予以编发。【编辑:长淮夕照侯明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803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长淮夕照侯明铎        2016-08-01 09:26:52
  问好作者,遥祝夏祺。
2 楼        文友:长淮夕照侯明铎        2016-08-01 09:27:21
  期待作者更多的好作品,月光有你更精彩。
3 楼        文友:长淮夕照侯明铎        2016-08-01 09:27:59
  全文笔墨酣畅,激情涌荡,把对母亲河的热爱抒写得透彻淋漓,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4 楼        文友:大源        2016-08-01 15:00:00
  多谢明铎社长编审,敬茶!在写剧本,可用夜余时间写短篇不多,剧本编完后,会写的多一些。
回复4 楼        文友:大源        2016-08-01 15:01:50
  “夜余”更正“业余”。
5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6-08-01 23:03:39
  欣赏佳作,感谢赐稿,预祝美文成精!
6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6-08-01 23:08:56
  看到新生力量加入,倍感欣慰!
回复6 楼        文友:大源        2016-08-02 10:49:45
  多谢社长跟评,敬茶!
7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6-08-03 20:23:54
  恭喜大源老师美文成精!
回复7 楼        文友:大源        2016-08-04 06:55:27
  多谢社长!继续努力。
8 楼        文友:焚心止水        2016-08-03 20:48:20
  欣赏美文,向你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大源        2016-08-04 06:58:31
  都是文学爱好者,相互学习,提高自己。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