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世态人情

编辑推荐 世态人情


作者:卜奎老人 布衣,1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42发表时间:2016-08-02 10:26:49
摘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世态人情,无不显示时代、社会的痕迹。

说说“铁饭碗”
  
   这几年,“铁饭碗”常常引起议论,它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与诟病。现在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来聊聊。
   1961年9月,我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从此我就端上了铁饭碗。
   铁饭碗“铁”在哪里?其一,长期稳定,终身不变。其二,职级职称,全国通用。其三,薪资中上,国家保底。
   不过,在一些精英好汉眼里,它也有缺点:其一,螺钉就位,不易调动。其二,晋级缓慢,轮班苦等。其三,薪金干巴,难加分文。
   我不是精英,更非好汉,端上铁饭碗,就不肯也不敢撒手了。这是因为,就我的性情秉性,最适合铁饭碗。首先,我为人知足常乐,有个饭碗就满足了,不想挑三拣四。其次,我没有任何可以求助的社会关系,无力改变处境,只能就地卧倒。又次,我习惯艰苦度日,积累了大量的“节流”的经验,知道我无力“开源”,也不做此等妄想。
   20世纪60-70年代,锻炼出来一大批艰苦度日、勤俭持家的能手巧匠,其中也有不少是端铁饭碗的人员。试想一下:这些进入中年拉家带口的人,在那通常是多子女的状况下,他们是如何以32元、38元、46元、56元的月薪在养家糊口的吧!这是何等的坚韧,又是何等的智慧!有人说,铁饭碗养懒汉,他们敢懒吗?他们常常是身兼数职,他们是公务员,是教员,他们又是伙夫,又是修理工,又是饲养员,又是一切可以节省开支的小工。
   显然,有人看到那些饭碗是铁制的,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这碗里装的是什么,又装了多少?不必羡慕,也不必嫉妒,哪行都有难唱的曲。不信,你来试试!其一,苦读小学、中学、大学,有的还要读硕士、博士,冷板凳要坐十多年之久。其二,初试、面试,试用、待职,几经周折。其三,审查、考查、考验、公示、巡视,反复锤炼。
   总之,社会里的各种制度、行规,其形成并发展,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的,它的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打零工的技术工人,一天可以挣三五百,因为他的劳动强度大,而且有淡季。端铁饭碗的人员,日工资不过百元,是因为他朝八晚五而且还有假期。公安局的人员,不能现招现雇;高校教授,不是短期培训出来的。凡此种种,各有其道理,各有其规律。铁饭碗以前有,今后也必须有。
  
   集体照相排位的潜规则
  
   每逢开会,必定集体照相以做留念。集体照相定是人多势众,为使十百之群像,摄入方寸之中,必须或坐或站,以期聚拢。可是与会者的身份、地位、辈份、资历很不相同,排位时就大有讲究。
   中国是个“官本位”思想很重的国家,凡事依官职大小,来定次序是通行之道。然而,事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论官职,在同一单位好排,如果不同系统的官员碰在一起,比如军队的团长与税务局的局长,谁前谁后呢?再如,高校的教授,与城建局长,谁高谁低呢?再复杂一点,省长与他的科员岳父同赴一场会议,又该如何安排呢?
   我在职时,校外活动较多,常常拍照集体像,次数多了,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做过一届市人大常委,开会时按姓氏笔划排序,座位前有名签,十分省心。轮到专业性的会议,按协会、学会内的职务、资历排位,有时加上年龄,斟酌座次;选位时,我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略加点谦虚。
   一次,报社举办青年作者培训班结业大会,当时有报社社长及编辑与会,我的身份是特聘的授课教师。集体拍照时,我能在前排就座,是毫无疑义的了。但这时社长出于礼让,坚持请我居中。我再三推辞,社长仍然真诚地相让,我无奈只好越规一次了。事后静想,以文学创作的资历,我确也受之无愧。
   又一次,同系的几位老师应约去铁路老年大学讲课,课后有宴请并拍照。事后,拿回的照片,令我吃惊并有不小的愤怒。照片上,几位年青有为的主任、科长,端正地坐在前排椅子上;而我们几位可怜的老师们,萎萎缩缩地站在后排。这是一张颠倒人伦、扭曲秩序的照片,我曾经怒斥过几位同事,你们何必自取其辱。即使按官本位,大学教授也高于那些基层的科长;再按主客关系,他们也该礼让;又按师承关系,他们尚属晚辈;即使按年龄的长幼,他们也不该如此安排。
   又一次,市里卫生系统要成立文联,我得到一份请贴。我当时的身份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又算是本市的知名作家。当我决定是否参加会议时,却很费心思。如果与会,定有照相,那么我如何取位呢?我估计,与会都有那些人员:除了卫生系统的官员外,市委宣传部长到会(我的学生),市作家协会主席到会(我的学生),报社的有关副主编到会(我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以作协副主席的身份参加,排位时定会使这些有出息当了官的学生们为难。于是,只好作罢。
   人生在世,尽管渺小,总该有个位置。社会把你排在哪里,由种种因素决定,但却常常失准。自己把个人排在哪里,心里应该有谱。
  
   说说房改
  
   1993年,我们这些老九们的头上都砸了一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经过房改各自用极低的价格买到了一套房屋。我买到的是总面积78.37平方米的三室的楼房,每米价格110元,共用了8000多元。当时的市价,在每平米500元上下,房改价约为市价的20%。
   这是我此生唯一的不动产。如果没有此房,即使到我退休20多年后的今天,也还是买不起住宅。得到房产之后,我们的感触很深很深。
   我们感谢社会和人民对我们的关怀。要想探究为何要出台这样的政策,从最浅近的角度理解,我们想是为了补偿。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动荡的文革,身处低薪不调的20多年之间。这20多年,我们拿的是单身小青年的工资,过的是拖家带口的中年生活。区区五百六十角,何以养家与奉老?那时的窘迫,非今日的年青人所能想象与理解。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一政策,就不单是对多年低薪的补偿,它应该是诸多改革的一个部分,是职工住宅市场化的前奏。长期以来,职工的住宅都由单位负责供给,随着单位规模的扩大,职工人员的增多,此种供给已经难以为继。显然,市场化是较好的出路。当时,所有的职工都没有任何积蓄,如果按市价卖房,恐怕没有应者。加上考虑20多年的低薪,应该寻机补偿,所以就有了低价售房这一举措。它实质上是宣布:打破住宅供应的铁饭碗,职工住宅市场化正式开启。
   如果严格要求一下,房改是有许多缺陷的。其一,由于各个单位的资源不同,对房改的执行进度与程度大不相同,遗留问题很多。当时,有的单位房源多,受益的比率较大;有的单位底子薄,受益者寥寥无几。其二,房改补差工作,仅仅有少数单位落实,较多单位不了了之。其三,房改后参加工作的职工,有公积金项目解决住房问题,这两者中间有一段断档,显然不够公平。
   我们是房改的受益者,从心底感谢社会,感谢人民,它同“教龄30年退休金100%发放”一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送礼与收礼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亲戚、朋友、同事、乡邻之间,难免有些礼尚往来。这样,送礼与收礼,就成了一件复杂、微妙的活动,使人们大费心思。
   送礼,有时是出于亲情。子女给父母购置食品、衣物,小辈向长辈敬献特产、奇珍,都是为了表示感恩、回报的真情。至于品类的普通与稀缺,价格的高昂与低廉,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经济条件。
   送礼,有时是出于友谊。同学、同事、邻里之间,相处年久,交往密切,有时自家得到某些特殊的物品,自然会觉得应该分享。这类的礼物,常常都不太贵重,只要有些特点,不管多么普通、低廉,如来自乡间的青苞米,端午自制的粽子之类,都是可以传递友情的物品。
   “礼”,礼节,心意,文雅而高尚,从金钱价值上来界定,它不应该过于巨大。如果,“礼物”超出常规,价值巨大,它的实质与内涵就有了变化,它就成了“贿赂”。
   我作为社会的人,照理说也应该涉及送礼与收礼的活动。不过,我为人性格偏于保守内敛,除亲属外,很少与他人有礼尚往来。对外办事,我的原则是能办则办,难办就不办,绝不求人。我的工作,是国家分配的,面对顶头上司我从不讨好奉承,重用也好,抑制也罢,该咋干咋干,人间自有公道,历史会有定论。对历届领导,他们家住何地,门朝哪开,恕我不知。经过我仔细地回忆过去,发现除亲属间往来之外,竟然想不起有送礼的事例。也难怪,我熟悉的人群中,没有握有权力能够办事的人,即使我想通过送礼办事,也没有这样的对象啊!
   至于收礼,那就更是空白了!作为一介书生,无权无势,不可能为别人办事,焉能收到什么礼物。对此,我觉得坦然,这就免去了受之有愧的尴尬。有人常常会羡慕那些能够收到特殊礼物的权贵,我则从不有此想法。我觉得,不要羡慕贼吃肉,要常常想到贼挨打。
   礼节,不过是传递感情,它只具有象征意义。如果落实去算计金钱的多少,物品的贵贱,那就不是礼节,而是交换了。
  
   知足者常乐吗?
  
   中国有句老话:知足者常乐。在过去我们这个贫穷而落后的国度里,这句话像万应灵药,安抚了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心灵。
   我生活过去的大半辈子,遭遇许许多多的坎坷与不平,我都是靠这付良药平伏下来的:
   1951年因为家境变故与贫穷,我直到17岁才上初中,我很满意,总算没有失学。
   1953年中考,因遭到初中学校某领导的陷害,未能升入高中,得到纠正后升入中专,我很满意,中专不用家里拿钱供养了。
   1957年高考,因为全国招生名额大减,加之本人出身不好,勉强录入哈师院中文系,我很满意,总算进了文学圈了。
   1961年后的20多年间,因为出身不好又不会媚上奉迎,虽然如同耕牛般的劳作,始终被打入另册,遭受白眼,我很坦然,总算保住饭碗了。
   其实,我内心里积蓄着不平,每当夜深人静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时候,我常常握拳捶胸。然而,当东方放白,我进入社会之后,我的脸上又挂上了一层笑容。
   看来,常乐的乐,不是真乐,而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自我麻醉。它消灭人们胸中的不平,它化解人们心里的抗争。
   知足,是因为泯灭了希望。人是万物之灵,作为生命活体,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需求;而在较多的情况下,人们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于是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少数人坚持追求,也许得到的是不断的失落;而绝大多数人,放弃追求,乐得个心静平和。
   知足,是因为降低了标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知足者的口头禅。其实,这里涉及到看待事物的标准。理想的社会,人们生而平等,他们对社会的贡献,理应得到该得到的评价与回报,这才是“足”的尺度。当正常的标准达不到的时候,多数人会降低标准,即刻觉得满足了。
   知足,是因为不敢抗争。追求需要勇气,向一切障碍做拼死的斗争,这一点非常人所能做到。缩回来,求平静,保安全,只好委屈内心了!顺水容易逆水难,浪潮中搏击者,向来是极少数。
   内心深处的不平,是深沉的烦恼与苦痛,这时候自我安慰与解脱权做一剂良药。真希望生活中少一些委委屈屈的知足者,多一些永不满足的追求者。
  
   算命
  
   中国老百姓爱讲迷信,常常算命。“批八字”是算人的一生,算流年是算一段时期内的运势。细究起来,按生辰八字来推论人的未来,没有科学根据。这里做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以证明它的荒谬:某年某月某时,地球上该同时出生多少人,难道命运都会相同吗?很可能在某总统出生之时,也出生许多未来的乞丐呢!
   算命,其实是一种心理咨询,从业者在较多的情况下都是预报喜讯,它给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因而也对人们做一定的安慰。当今身处困境,将来会有所改变的;如今事事不顺,过段时间,会一顺百顺的。当然,有的时候不良从业者会故意捏造凶讯,用破解的伎俩骗取钱财。
   在不少的情况下,算命的预言,与实际情况相合,人们就误以为这是神算,大加宣扬,于是世间就出了许多的“半仙”和“大仙”。人们往往有错觉,算错了的内容不计,算对了的内容予以夸张的认同,也是迷信神算的原因。
   有个算命的电脑软件,名为《精科电脑算命软件》,我用它为自己算了一卦。看结果,令我惊讶的是,它的条文,竟然有大半与我的实际经历相合。试看:
   “幼年运道未成享”--我少年时家境贫穷。
   “兄弟六亲皆无靠”--我困难时无外力接济。
   “早运财如春雪”--青年时有段时间有稿费收入,但好景不长。
   “一生自成自立”--我成家立业后全靠个人奋斗。
   “末运富贵成”--退休后经济宽裕了。
   我看过之后,不禁哑然失笑,电脑软件设计者,真乃神人也!其实,该设计者通晓人们生活经历的一般规律:少小贫寒,中年坎坷,老有所成,如此而已。
   人生在世,出身家境,社会环境,教育程度,选择专业,工作态度,钻研精神,等等因素,决定了他的命运走向。要想有所建树,成就大业,造福人类,不必去算命打卦,努力拼搏就是,把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吧!

共 50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有对不良风气的揭露,也有对正常看待社会现象的解读。什么是铁饭碗?作者的解读,对我们正确看待“铁”,从而调整好心态,是很有意义的。集体照相,竟然照出了不少人的心理。这些心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威身份的体现,为了权威,父子、师长关系都可以不顾及了。房改,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和优惠,该怎样看待自己获得的好处,作者的案例,是值得思考的。遗憾的就是,有人蛇心不足啊。面对人情世故,送礼,收礼,作为普通百姓还好说,作为单位或者官场中人,这藏着的东西就多了。有些东西,我们用尽手段,流进期盼和委屈的眼泪,就是得不到,那就学会安慰自己吧,学会知足吧。怎样看待算命?作者三言两语挑破了这层纸,很有道理的解读。用此安慰自己还行,如果用此来原谅自己的上进,那就错了。值得阅读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08-02 22:33:06
  这篇文章讲述的世态人情,有好的,有值得思考和杜绝的。文章也写出了我们一些人对待命运的心态。这些看似普通的人情时态故事,却写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