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如云诗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如云征文】让生命和时代的颜色留在诗文里(赏析)

编辑推荐 【如云征文】让生命和时代的颜色留在诗文里(赏析) ——读作家林立女士的诗歌散文集《生命的颜色》有感


作者:廉戈 秀才,269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1发表时间:2016-08-07 17:06:40

近日,收到抚顺市作家林立女士赠予我的一本《生命的颜色》新作。读后,仿佛年龄、心态和情感一起和作者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并以此为起始点向前发展,进入一个诗情文意的精神天地,享受着读诗歌和散文带来的精神愉悦。毋庸置疑,作者出一部书,对本人,是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对一个文学小组,是一件幸事;对一个文学领导机构----抚顺市作协,是一件好事。而开作品研讨会,目的就是想告诉读者和作者,作品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还能不能更好;它与我们的时代、社会和人生有什么关联等等。
   《生命的颜色》是林立女士继出版的《岁月留痕》传记和《情海浪花》小说两部书之后,又一部融诗歌和散文与一体的文学力作。我们知道,无论是庄严的政治诗还是浪漫的抒情诗,其表达的诗意是作者思想的高级觉悟,是灵性的自然清澈,是闲情的自然散播。的确,就一事说一事时,林立女士的诗歌的诗意情绪便会更加纵横其间,你读着读着,就会进入一个随着每一首诗的意境状态,达到共振的效果。这也许是我经过了诗人反映的时代和生活所致。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的《斯德哥尔摩宣言》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我们现在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国家之间的竞争,由当年的拼军事、拼经济,进入到了拼文化阶段。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长期、复杂的较量。读林立的诗歌和散文,让我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性情,仿佛又回到年轻,又回到上世纪“那个火红的年代”。我们知道,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歌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生命的颜色》作为为生活立言,为历史作证的诗歌和散文,我想一定会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尊重的。
   林立女士也许受家父的影响,秉承了父亲的爱好文学的基因,所写的诗歌和散文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正能量的释放。在这里不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林立女士的父亲。她父亲的名字叫林杰,抚顺解放之初,由任弼时的弟弟任弼绍介绍,来到抚顺矿务局工作;曾先后当过科长、秘书长……还被称之为抚顺矿务局有名的“铁算盘”。其父风华正茂,文笔非常好,但却因才得祸,在媒体上发表的丝毫不涉及政治的文章却被定为“右派”,清除干部队伍。于是,林立女士的父亲在极其悲愤的境遇下,自创一首诗歌:“真是:未偷也是贼/摘去金皇冠/扣上罪人帽/非非,是是/是是,非非/认罪,认罪”。此诗的诗眼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就是“未偷也是贼”,对当时的政治生态揭露的可谓是入木三分。父亲的重大变故使林立在幼小的心灵上,过早地投下了小心翼翼的阴影。知道在那个不准许她“乱说乱动”的年代,也只能在文学中“自我成长”。这种心态林立女士在1971年12月7日,成为抚顺矿务局医院一名白衣战士时,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中国散文诗》用一首《探索》做出这样的表达:“人生的缺陷,早已形成/只好,顺其自然/接着自己的意愿/行走/走了一夜的黑路,想把自己/藏起/不被世俗干扰/可这雾霾,让我看不到/雪打红梅。也看不见有哪条路/可以通向光明?/我像,被埋在地下的蚯蚓/在黑暗中, 默默地/耕耘。”林立女士用勤奋和执著在文学这块沃土上,一耕耘就是近半个世纪,其作品仅刊登在抚顺的报刊杂志就有《五月》《抚顺作家》《新视野》《文学舟》《抚顺日报》《抚顺矿工报》《抚顺晚报》。作为作家,我想林立女士心中的最美的风景一定是文学。因为文学永远在她的心里,她恋恋不舍的追求文学创作,是因为文学对她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地与她为伴,相辅相成。
   我们知道,汉语中最有力量的是词是名词和动词,它们是语言的骨骼,一篇或一部作品如果语句虚浮臃肿,主要是形容词之类的用多了,而诗歌又特别强调形象性,写不好不是画蛇添足,就是不伦不类,其句子就像人一样,要减肥,要干练,这样才出线条,才帅气。在《生命的颜色》第一辑99朵玫瑰中,林立女士“用一枚枚相思的金钩,挂住心中恋人那柔情似水的笑靥”,其情感的释放与意境的渲染相融相举,朴实无华,没有修饰的语言,甚至不太通顺的比喻,都起到了于平静处掀起波澜的效果。在这些爱情诗歌中,作者或以热烈的笔触延伸温暖的内涵;或在沉寂中袒露自我的内核;或在情感的呼唤中举出一束真情的玫瑰,献给自己,抑献给读者。她的爱情诗在轻灵、恬淡中幽然的绽放着自我,无拘无束,特有清纯感。如《爱》“你/像一阵风/飘来了/带来了九十九朵玫瑰/阳光,灿烂,明媚,美丽//我/像一座山/沉默了/把羞涩的心裹藏起来/含蓄,腼腆,悄然,绽放//你/喜欢表白/将真情/凝结成灵感向我表白/真诚,热烈,激情,美好//我/情到深处/激发了/爱的理由何须讲出来/一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六月的夏风》六月的夏风里/ 独自坐在荷塘边/面对满池的荷花/无端地想起了你//想你,想成了/一只瘦瘦的蜻蜓/我便是那朵/未绽放的睡莲//你悄悄地飞过去/轻轻地一个吻/我的心,便醉倒/在六月的夏风里。”《总想》总想把你从记忆中抹去/而你又偏偏地挤进来/把我的心涨得满满的/让我涨得无法忍受//总想和你再一次相逢/而命运与我们擦肩而过/你把我的心缠得疼疼的/让我疼的无法呼吸//总想把这份思念转告你/而害怕你耻笑我多情/你把我的心染得红红的/让我红得无法忘记。”林立女士的爱情诗歌完全可以单独出单行本,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
   林立女士的很多首诗歌用的名词和动词很有灵性,贴切到位,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张力。如《三月梨花开》“我家门前有条小溪/缓缓地向前奔流着/浪尖跳跃着一片片/被春风吹落的花瓣…..梨花梨花不停地落下/小溪小溪不停地流淌”;《这一种疼叫寂寞》“在这月明星稀的晚上/推开窗,举头望明月/这一刻,你是寂寞的/月光如镜投射在墙上/折射的光映着脸上的忧伤/这一刻,我是寂寞的//这寂寞不知来自于何方/也不知它要奔流到哪里……”《生命的春天》,不用看内容,其诗名就显示出作者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再如《春》“春天来了/我也来了/带着一袖诗香与你共吟//梦醒了/一只鸟落在窗台上/是它把春天吵醒了//风不经意点燃一支红梅/淡雅傲然的挺立/招惹来一群蜂的早恋//娇嫩蝴蝶还没飞来/大雁却风中扇动着/从南方展翅飞来……”其中的动词“吵”、“点燃”、“招惹”用的都恰到好处,使这首诗的意境美仑美奂。
   林立女士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所写的多首爱情诗,其句子是时而轻声细语,时而哀婉悲伤,时而欢快喜悦,达到了一定的文学审美和艺术高度。爱情诗的清纯,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如《让我喜欢让我忧》“谁都喜欢太阳的光辉/你却像枚寂寞的月亮/悬挂在我生命的枝头/给我一种忧伤的味道”;《想你》“想你/想成了瘦瘦的月亮/一直没有笑容/没有圆满/也没有结果//想你/想成了深谷里的幽兰/一直没有阳光/没有雨露/也没有欢乐//想你/想成了一条小河/一直向前奔跑/在原野里流淌/在高山上唱歌”;《哭泣》《相思》《怀念》《等待》《如果》《你是我的阳光》《树与藤》《把你埋藏在心里》等诗歌,都是含有一定审美感的好诗歌。在第二辑《生命的源泉》中,作者的思维和创作体裁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有了较大的扩展。如写人生的沉浮、生命的源泉、大树、小草、上帝、种子、梦、雪花、踏青、倔强、永恒……如《致作协》“其实,我们无论来自哪里/都是为了寻找同一个方向/那里没在大都市的繁华/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每个人要保存的一份爱心/哪怕是粗茶淡饭/ 哪怕是一贫如洗//其实,我们不怕山高和路远/只要诗心不改/只要有共同的语言/诗像小溪一样不停地流淌//其实,我们不怕衰老/白发里珍藏着青春的热血/脊梁中储存着正义的热量/让我们抱团取暖一起奔跑”,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作协的认识和向往,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读起来让我为之动容。《诗的种子》“捡来一枚诗的种子/忍不住地心动/到荒野里挖来泥巴/堆积成自己的花园/把这棵种子栽进去//在金秋的季节里/去寻找你春天般的笑容/来充填我写诗的热情/诗的种子一经落了地/就会发芽,也能开花结果”;《诗是什么》“诗是一双翅膀/在蔚蓝的天空里/可以自由的飞翔//诗是一匹骏马/在广阔的草原里/可以自由地奔跑//诗是一个魔棒/它能拨开雾霾的心灵/可以使人变得开朗//诗是一剂良药经药/在你受伤时/可以为你疗伤//诗是什么/是山涧潺潺的流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诗是人生旅途中/一道道风景线”。读罢这两首诗让我十分受感动,因为作者写出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关系以及对其劳动成果的期许。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文学也并不是专门为节日和盛典准备的,文学在很多的时候更需要忍耐,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守,并全身心地“一针一线”地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在这方面林女士用几十年的坚守做到了。
   在当下,诗歌怎样才能活在大众视野,已成为是个问题的问题了。新诗即将走过百年。它的降生就是让诗歌和更广泛的读者会合,从而担当文化启蒙的使命。然而,随着岁月的步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正是一个相反的景象(正在由局部扩大到全局):诗歌与大众的关系日渐疏远,日趋成为个人独白、同好交流和圈子文学。究其原因,我发现新诗所建立的法度和模式,是让诗歌能回到人民大众之间、回到日常生活,在亲切可爱的阅读中与读者共同触摸生活质地和生命形态。但很多诗人的诗给读者带来的却是一片片、一段段文字意思表达的似是而非,甚至使读者陷入不知所云的迷茫,鲜有情感共鸣和艺术享受的信息。即使触目皆是熟悉的文字,仍无法释放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在读者和文字之间、文字和意义之间,形成了严重的两层皮。我之所以有这么一大段的铺垫,是想说林立女士的诗歌从来就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脱离诗歌的创作技巧,特别是诗人应具备的激情,且十分接地气。不是向有的诗歌作者由于缺少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又不懂在创作技巧上要通过赋、比、兴和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在一种具有音乐性的形式中完成内涵远远超过文字量的情感叙述。特别是通过诗歌的意象跳跃性,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意蕴和想象空间,让读者去体味诗意的丰富和广阔。正是有的诗歌作者在理念上背离了诗歌文体自身的追求和存在,结果在创作过程中不得不铺陈描述对象,不得不介绍动机和理由,不得不勾勒背景---一句话,诗人不得不把留给读者的空间一一填满。这种说明和讲述替代诗歌自身独具的意象营造,使得今日的诗歌日益散文化、说明文化。这种可怕的现象使得诗歌无法被大众认可,也就无法在诗歌这片美丽的高原上成长起一座又一座高峰。
   《生命的颜色》第三部分是散文。说起散文,让我们想到它尽管是一个没有确切定义的文体,甚至散文的历史是一个没有定论的悬案,特别是也曾不被某些作家所认可---有所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戏言。然而,正是这个无法定义的文体,让作者有了自由的表达方式,成为漂浮于人生和社会之上的文学精灵。林立女士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式散文文体的这个特点,做到对散文的选题是开阔而多彩的;散文的写作手法是开放而不拘泥的;散文的语言是多彩而个性独特的。我对书中的数十篇散文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情感类。写的是对爱和与父母、朋友和儿时记忆的情感,情真意切,有浑厚的历史底色。二是游记类。对国内外去过的旅游地方进行了人文记述。三是对人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缅怀追记。林立女士以女人特有的细腻视角,在创作中充分体现出知、情、意融会贯通的特点以及对生活探幽烛微,让读者看到无论生命是高贵还是卑微,人性中的真诚、善良和美丽无处不在;大自然无论经历了多么残酷的考验,始终坚守在那里,给这个世界无私的物质和精神奉献。《生命的颜色》让我读出作者领悟到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存内容:包罗万象,妖娆多姿,其情怀悠悠,风致卓然。在作者笔下,我看到表达的亲情、友爱、恋情,这事关人生普通情感的诸多题旨,有着其丰厚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怀;也从中体会到大千世界、浮世人生所持有的人类基本情怀;还看到作者对人情世情,自然人文,表达的如许的精微,如许的热烈,也如许的透彻,让我为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时光流逝,诗意留存。林立女士在后记中写到:“爱上文字,不是因为寂寞,而是为了一种消遣。闲暇之时,随手抚摸文字,让我的心情特别地欢愉,既然是这样的喜欢,我又何乐而不为呢?”她说:“在整理文字中,又像在整理我的青春”,“感谢上帝给予我这份灵感,感谢生活赋予我这样的情趣!”通过阅读《生命的颜色》让我懂得了一个没有时代的诗人,诗歌中也不会有他(她)。在这里,我由衷地企盼林立女士用心用情用意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生命和时代的颜色留在属于她的诗文里,让我们与之共享。
   我有理由期待着。
  
   2016年8月6日至7日(星期六、星期日)于办公室
  

共 51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诗人诗歌散文集评析的文章,其文洋洋洒洒,文笔精到老练,剖析细腻温婉,可称得上诗人林立女士诗歌散文集的经典分解。无论站在诗歌风格的角度,还是站在读者的视觉上,都是一篇很好的诗歌散文集导读,这种完美的语言风格,加上精准作品分解,可谓是把整部作品加以进一步的美化,其独到凝练之处寓意深远,解读到位。具有诗歌散文集做序文笔精髓,又含有整部作品阅读独有的视角和阅读靓点,由此可见,作者对这部作品细致的阅读和精准的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引读效果。整篇文章运笔自如,分析独到,整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把捏的恰如其分,分析作品入木三分,既给林立诗人这部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也给自己的作品分析文章,点缀了浓郁的一笔神韵。欣赏拜读,感谢赐稿,问候作者,推荐赏阅。【编辑:风恋落花的孤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灵菩提        2016-08-07 17:08:12
  欣赏作者妙笔佳作,感谢赐稿,顺祝康健。
心灵菩提
2 楼        文友:心灵菩提        2016-08-07 17:09:45
  期待作者更多的佳作柔美呈现,在社团继续演绎您的精彩。顺祝夏安。
心灵菩提
3 楼        文友:清心如云        2016-08-08 07:31:43
   已上报精品审核!8月8日。
清心如云
4 楼        文友:廉戈        2016-08-08 12:27:35
  心谢大家抬爱。我非常喜欢江山文学的如云诗苑这个群体,这里有很多水平很高的写手,特值得我学习。也希望诸位同仁多指教。
思想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