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把根留住(自然·散文)

精品 【山水】把根留住(自然·散文)


作者:雁过无痕 举人,3973.0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95发表时间:2016-08-16 16:44:21
摘要:我分明从它们的身上,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气节,峥嵘向上,屹立不朽……

【山水】把根留住(自然·散文)
   从去年旅游回来到现在,整整一年的光景又悄没声息地过去了;频频回首间,总让人不由感叹岁月的匆促、无情。说实话这一年我心里始终都不大踏实,因为觉得欠了太多的帐。曾走过的山山水水,最终化成了硬盘里一帧帧照片和记忆里一次又一次的潮来潮往。
   时隔经年,总忍不住回味着那里的天气和一路上见到的风景。
   碧蓝的天空映衬着绿色所覆盖的黄土高原。虽然没有风,云却是流动的,在无穷的碧蓝间不断铺开浩浩荡荡的妩媚与风情。那云一会儿像柔曼轻薄的纱,像一波波潮涌的浪;一忽儿又像散落的羊群,游动的鲸鱼和奔逐的小象。隔了车窗,我总忍不住一次次把它们摄入镜头。
   有人说北方的云多絮而少朵,但此刻天空的舞台上云翳堆积,絮叠成山,它们才是真正的主角,是能够媲美彩云之南或西藏以西的豪放和壮丽;它们一如我此刻的心境,沉静淡然间不失奔放和热烈。
   那些深深浅浅的沟壑,真像大地裸露的伤口啊,绵延在我的视线里,上面覆盖的绿色苍莽而蓊郁。行走在陕北的大地上,不知为什么,我总忍不住想到信天游的苍凉和豪迈;那歌声都是孕育在陕北汉子火热的心坎上,然后从喉咙不顾一切地吼出来,有着穿透一切的质感,听上去过瘾,却特别揪心。
   土地上当然也有作物,最多的是玉米,卫士般整整齐齐地挺拔着。电线杆儿是立在山卯上安静而孤独的牧羊人,守望着那在碧蓝和深绿间游走的羊群。那蓝和绿给人的感觉都是浓烈的,稠得化不开。
   路边偶尔还会见到规模不小的工厂,看上去比较陈旧却壮观,跟我们这的水泥厂很是相像;我却真猜不出在这样的空旷之地,它们又是该用来生产什么的。
   此刻的我们,是正在从壶口回西安的路上,恰好又经过黄陵县。黄陵县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黄帝陵。去的时候因为急着看黄河,我们是过而未入,现在又岂能再归而不往呢!
  
   二
   两次来西安,感觉可看的地方真是太多了,虽只能选择匆忙,却依旧不想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于是,从延安回来的路上,一见黄陵的标识便直接奔了出口。
   刚一接近黄陵县城,街边的景象就有了十足的古意。灯杆上挂的黄色龙旗迎风招展,墙头凹凸有致的垛口,用来装饰的红色花束,墙面上气势恢宏的壁画,以及路两边汉或徽派风格的建筑,都给我一种错觉,是正飞身穿越回了古代。
   听来过的朋友说,黄帝陵里有一棵黄帝的手植柏,距今已有五千余年历史,却依旧生得繁茂粗壮,几个成年人都抱不过来。另外,还有一双黄帝的大脚印儿。这些说法都更让我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想想曾去过的皇帝陵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该是清东陵了,规模真不算小,也许陵墓的修建正代表着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吧。想象中黄帝既为五帝之尊,那他的陵墓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气派呢!
   我们到达黄陵县城的时候,恰逢中午时分,便特意去吃了向往已久的水盆羊肉。那味道酸辣、鲜美、纯正,用料也是实惠又讲究的,连汤带水一盆吃下去,出一身透汗,倒真是觉得畅快过瘾。此时正值盛夏,想想如果是在酷寒的冬天也来上一盆,那滋味又该是多美啊!
   感觉旅游的意义,除了游山玩水,也更少不得要去品味当地的美食、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吧,来陕西后,印象里的一切都是于粗犷豪迈中又透着几分讲究与精致,美食的种类尤其多,是真正称得上雅俗共赏。
   黄帝陵离县城并不远,开车没一会就到了。一进入那宽阔的半圆型广场,便觉出设计者的用心。寻常广场不管用什么铺砌大多是平坦的,这里却是一地疙疙瘩瘩的鹅卵石,差不多的形状和大小。据说都是取自秦岭的天然河石,整整5000块,寓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石缝间钻出的道道青草,像故意织出的布面上的纹理般把遍地河石的古朴衬得立体又生动。放眼四望,龙旗炫目、烈烈迎风;不远处河流环绕着山脉,天蓝水清云白,对岸那灰白色调的建筑更是显得轩昂秀挺,想不到黄帝陵竟是这样的一片灵山秀水之地,其雄浑豪迈气度倒真是衬得上皇家风范,虽是陵墓却丝毫不给人凝重压抑之感,青山绿水间的一切都让人觉得是那般的赏心悦目。
   缓缓走上石桥,穿过那条被称为沮河的河流拾阶而上,出现在眼前的便是鼎鼎有名的轩辕庙了。轩辕庙建在桥山山麓,而黄帝的陵墓则在桥山之巅。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触及到历史,而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也都蕴含着故事。
  
   三
   说起黄帝,相信每一名华夏儿女都不陌生。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历史,追根溯源正是从炎黄两帝阪泉之争,黄帝蚩尤涿鹿决战这些远古传说开始的。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都是黄帝的后裔。作为五帝之首的黄帝,因征服东夷、九黎族统一中华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之旅,因此他被尊为“人文初祖”。
   根据史书的记载,黄帝在位的时间很长。他的领导使得当时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他统领着子民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立百官、制典章;他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
   他还处处身先士卒,率领着臣民们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不断改善着臣民们的生活状况;文字、算数、音乐等的相继发明,更是促进了中华原始文化的进步。
   农业上黄帝采取“艺五种”,让当时的原始农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一种以国家的形式在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文明,它一脉相传,生生不息;而黄帝作为繁衍这一文明的始祖根脉,更是早成了每个华夏儿女深植于心的神圣与信仰。
   相传黄帝在晚年又发明了鼎。因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天帝特意派神龙接他升天做神仙。臣民们一看哪里舍得,纷纷追上去挽留,拽脱了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可黄帝最终还是乘龙而去了,给人间留下了“龙去鼎湖”的传说。因此,现在的黄帝陵实际上是他的衣冠冢,位于桥山之巅,亦称桥陵。
  
   四
   说实话一进入轩辕庙门,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那一棵棵巨大的古柏树真是太过惹眼,或许只能用巍峨、壮观一类的词语来形容才更合适吧,虽然它们不是建筑,只是一棵棵树木……
   它们中的每一棵都呈给人一种凝重的沧桑和力量;也可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昂扬向上,坚强不屈。
   它们每一棵都是粗壮高大的,从根部开始皲裂着,仔细看也寻不见树皮究竟长到了哪儿,只有那些粗糙坚硬的质地扭曲盘错,结成疏密有致的纹理和疙疙瘩瘩的树节。
   它们矗立着,身躯蜿蜒挺拔;树身上满覆的青苔,使它们看上去显得苍老;可是它们所呈现出的状态,却又那般真切地让我感觉到了生机勃勃的力量所在。
   它们生得真是大胆而恣肆,是完全不管不顾,想要冲破一切,直抵天空的疯狂和自由。是此刻的它们,让我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了心中对“生长”和“活着”这两个词语的敬畏。
   它们盘根错节、苍劲挺拔,其冠如盖,其势足以拔山。
   在这些古柏中,有两株尤其独特,一株是山门内略靠西侧的“黄帝手植柏”,另一株则是黄帝脚印石旁的“汉武挂甲柏”。
   “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枝干和树叶依旧青翠、丰茂,一见就让人忍不住为这样的生命力发出赞叹和感慨。树旁还特意建了一个两米左右的碑楼,是专门为着介绍它的渊源。
   “轩辕柏。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
   树前方也有一个黑色标牌,刻着意思相近的几行字。
   真是言简意赅,让人感觉很有分量的介绍。因为之前从没见过大棵的柏树,我的印象里,始终觉得柏树是一种丛生的灌木,叶子密实且带着独特的香味儿,四季常绿,多被植于陵园或荒坡之上,而且那枝干是从根部层叠着往上长的。再看看眼前这一株,倒真不愧“世界柏树之父”的称谓了,它那遒劲挺拔的姿态,真是让人很难不被触动而心生敬畏。
   另一棵“汉武挂甲柏”,又叫将军柏。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曾带领着十八万大军北征朔方,回来的路上特意转道祭祀黄帝。他卸下盔甲,挂在这棵钉了钉子的柏树上。而今细看这棵树的长势,感觉倒真是与这说法相契合呢。树干上密布着斑痕,纹理呈上下纵横之态,很有规则,一阶阶倒真像是断了的钉子嵌在上面。跟轩辕柏比,树身虽不高,却也是青苔漫布,独具特色。
   想想这一切还真是够神奇的!
   我们的先人总是喜欢以传说的方式,来表达和寄托自身的情感。就比如眼前的这两棵柏树吧,此刻的我倒也真愿意相信它们那独特而厚重的历史渊源了;然而不管怎样,在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风雨沧桑后,它们还是那单纯的两棵树吗?
   我分明从它们的身上,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气节,峥嵘向上,屹立不朽……
  
   五
   对于历来注重血脉传承的中国人来说,黄帝无疑是我们心中的根。说起修建陵墓的初衷,也正是为着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祭奠之情,虽然这里仅仅是衣冠冢,却丝毫不影响它在民众心中的神圣与崇高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圣地,黄帝陵的祭祀活动自古有之,参加的人数也多且广;上至帝王将相、伟人领袖,下至民间百姓、寻常烟火。每年这里都要举行两场祭祀,一场是清明公祭,一场是重阳民祭。清明公祭已申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
   看得出在对祖先祭祀的这件事情上,无论尊卑,华夏儿女们是真正做到了思想意识上的统一,他们以行动表达着自己心中的虔诚和敬畏。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便是源于汉武帝。从汉代开始,又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多位皇帝亲临桥山祭祀或致祭文。到了现代,又有孙中山、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亲笔祭文和题词。而今,这些重要的碑文就陈放于诚心亭旁的碑亭之中,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和纪念,也更具有着相当高的艺术审美和研究价值,很是值得一看。
   或许正是因着这种对祖先非比寻常的情感吧,黄帝陵中新建的祭祀殿区真是相当巍峨壮观。祭祀广场占地一万平方米,能同时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地面铺着花岗岩石,宽阔又平坦。最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错落有致的阙台,是仿古汉的建筑风格,真是大气完美。
   步入广场,两边纵横陈列着的是九尊青铜铸牛鼎;鼎后则是五十六面黄色龙旗迎风招展;其设计意旨相信我不说,大家也都知晓了。
   继续往前走,东侧的尽头是一口龙魂大钟,西侧则是一面龙威大鼓;无论钟鼓,论工艺质地都显得精致考究,而意蕴上则是深刻凝重。见到的那一刻,我几乎立刻就想到了祭祀庆典上钟鼓和鸣那激情昂扬、震撼心魄的场景。
   要论广场上最惹眼的,还是矗立在正中间的轩辕殿。它是黄帝陵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大殿檐下正中间,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隶体“轩辕殿”的匾额。整个大殿屋檐沉长、斗拱硕大;简洁古朴的屋脊,也呈现出古汉的风格。
   拾阶而上,独特尽现其中。殿内屋顶中央开一个圆形洞口,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着取“天圆地方”的意思。我不禁抬头仰望,蓝天、白云、阳光正静静地从洞口流泻而入,无比美妙,无比神奇;这样一种承天接地的设计,使得整个空间看上去都是恢宏神圣、通透明朗的,真真妙不可言。
   轩辕殿上当然少不得黄帝的雕像了,就在殿内中央偏北处;正面刻像,背面则是选录于《史记》“黄帝本纪”的内容。仔细看雕像旁的地面上,铺砌着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想这隐喻该是传说中的“五色土”了;无可否认黄帝的恩泽遍及祖国大地,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如果整个华夏民族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黄帝作为精神上的一种信仰,无疑是为它输送养料和水分的根脉所在。从古至今人们对黄帝的祭祀,不仅是为着弘扬传承中华文明,也更凝聚团结了无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虽然不同时代,黄帝陵的祭祀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祭祀观念和祭祀礼仪,但却都体现着一种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谐振兴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从古至今,绵延不绝。
   中国人的骨子里历来崇尚血脉传承,崇尚认祖归宗,所以不管走出多远,无论身在何方,游子的心中总会有一种牵念,那便是剪不断的爱国又思乡的情怀。而今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炎黄子孙千万里寻根回到这里。他们虔诚叩拜,不忘家乡故土,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的赤子情怀,真是让我敬重并感动。
   不由地想到了童安格的那首歌。
   “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
   因为唯有真正的炎黄子孙,才会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心存真诚的敬畏和悲悯;记住一定要把我们的根留住,让炎黄子孙的名字响彻寰宇!

共 49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把根留下》是一篇气势恢弘,立意深远的游记散文。被尊为“人文初祖”的黄帝,因统一中华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之旅。如果把华夏民族比作一棵大树,黄帝就是我们心中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圣地。作者满怀敬仰之情拜谒黄帝陵,被那有着5000年历史,但依旧苍翠丰茂的古柏震惊震撼,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虔诚叩拜的真情感动感染。结尾用童安格的歌“留住我们的根”点明文章中心,表明了让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心声。本文语言凝练厚重,富有感染力。感谢支持自然征文,推荐共赏!【山水神韵编辑:心灵飞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818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华秋实        2016-08-16 17:43:36
  一篇文风大气,感情充沛,令人震撼的游记!感谢支持自然征文!
回复1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6-08-16 17:55:20
  谢谢姐的编辑和鼓励,辛苦了,我会继续努力。
2 楼        文友:心灵飞鸿        2016-08-16 18:06:37
  去过黄帝陵,细读本文,回味着当时游览的情景,深感这篇文章容量丰厚,写出了黄帝陵的庄严气势,令人佩服!
勿忘本真
回复2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6-08-16 19:16:32
  感谢飞鸿姐留评鼓励,也喜欢你细腻温婉的文字,问候姐姐。
3 楼        文友:忆灰泠        2016-08-16 21:41:32
  写的真好,情感真挚,问候文友安好!
回复3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6-08-17 16:30:17
  感谢小忆的阅评和鼓励,问候秋安哦!
4 楼        文友:老耕夫        2016-08-17 08:44:15
  纵横捭阖,赤子情深。欣赏,点赞问好!
回复4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6-08-17 16:31:01
  感谢耕夫老师阅评,还请您多指点,问候您!
5 楼        文友:滦河晨曦        2016-08-17 18:42:15
  文字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拜读了!
回复5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6-08-18 09:38:38
  感谢晨曦来读,谢谢你的鼓励,问候早安。
6 楼        文友:扰之        2016-08-19 14:38:42
  拜读,很震撼!
回复6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6-08-20 20:20:14
  谢谢扰之的鼓励,敬茶,问候。
7 楼        文友:愚者        2017-05-27 22:18:27
  大气磅礴,根深叶茂,情浓意切,写得好,欣赏了,谢谢作者!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