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记忆中的是是非非

编辑推荐 记忆中的是是非非


作者:卜奎老人 布衣,1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3发表时间:2016-08-17 15:57:58
摘要:零散的记忆,并不过时的议论.

我吃过的近万顿伙食饭
   我在初中、中专、大学、工作初期,都是住宿在校吃伙食饭,算起来,时间跨度11年,足有一万多顿。伙食饭,是指单位集体的饭食,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它是标准很低、制作粗糙、多有贪腐、众人皆怨的伙食。
   伙食饭低劣,首先是因为资金标准低下。学生的伙食,由国家规定标准,为部分学生提供助学金,初中每月6元,中专11.5元,大学13.5元。我即使是工作后有了工资,因为1961年前后物资缺乏,有钱也买不到好饭菜。
   伙食饭低劣,还因为量大不能细做。伙房的大锅,每锅都是百多斤的饭菜,能做熟了就不错了,哪里能讲究什么滋味?大锅做饭,尚能掌握个火候;大锅做菜,就只能是加汤烀炖。
   物资匮乏的时候,伙食饭的质量就更低下了。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哈师院中文系正在海伦办学。主食是红红的高梁米,菜是炖甜菜缨子,这伙食难以下咽,更难以排出。我在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中这样写到:“红红的高梁米饭(定量),菜是熬甜菜秧子(一碗)。农民丢弃的甜菜秧子,白天有许多猪在拱来拱去;厨房拣来,洗洗,熬上一锅,给同学充饥。有位同学,在吃自己分到的甜菜秧子汤的时候,吃出一块硬块,细看竟然是一块猪粪!令人惊叹的是,那位同学没有因此而把这碗汤丢掉,他吃下了剩下的这碗汤!这样的伙食,抵挡不住饥饿还是小事,最难受的是排泄太痛苦了!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室外,因大便干燥蹲上几十分钟,屁股像刀割的一样;更可怜的是,蹲的时候,经常有大猪在后面乱拱,等着你排出!”
   伙食饭最怕的是有贪腐发生。伙食饭这很少的经费,最怕管理人员从中克扣贪占。我在初中时,一个姓蒋的管理员,就是贪腐之辈,每人每天2角钱的伙食费,亏他下得去手!我们吃饭的学生,能够感觉到伙食费被贪占,高粱米饭更红了,里面碎米增多;菜谱更简单了,连豆腐、粉条都见不到了。我当时不计后果,给《沈阳日报》写了一封信,对学校的伙食提出置疑。结果,有关方面查出了贪腐的蒋某,伙食得以改变。对此,同学们欢呼雀跃,我却得罪了学校的训育主任邢某,在我初升高时,他在我的报名单上偷偷写了7个字:“品质坏,不宜深造”。后来,经我到教育局申述,得以昭雪,入了中专。
   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哈师院的伙食很糟很糟,对粮食的克扣最为严重。学生食堂的2两粮票的苞米面饼子,湿份量是1.6两。试想,20多岁的年青人,一天三餐只能吃到4个这样的饼子,能扛得住吗?后来,我们毕业之后,听说母校挖出了伙食上的粮耗子,给学生补量,只有学弟、学妹能享受到了。
   1962年我安家立户,从此告别了伙食饭。记得我安家后的第一餐,吃的是原汤面条,滋味倒没太注意,只觉得份量很足,我终于不再被克扣了!别了,伙食饭!
  
   我坐轿车的经历
   在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普通百姓是与轿车无缘的。回想我坐轿车的经历,倒也认证了这一事实。
   我第一次坐轿车,是在1958年,当时正在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读大一。一个普通学生,咋能有轿车乘坐呢?原来,那年夏天,我们下农场劳动,由于卫生条件不好,我得了痢疾,拉得我严重脱水。系里安排我回校治疗,护送我的同学门瑞瑜,他打电话给学校办公室,要求派车来接。学校很关心学生,便派院长的轿车,把我接回学校。这是我因病得福,生平第一次坐了轿车。
   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就有了大的变化。那时,我们教师经常到外面上课,邀请单位,大都用小车接送。一次给富区干部业大上课,送我们回来的,是区委的外国轿车,又快又稳,只用了38分钟就到了齐市。我回到家,不禁脱口而说出:“当官真好啊!”
   1986年,我被选为市人大常委,开会有专车接送。说起来也很有意思,38名常委,人大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再加上区人大主任,30多名是专职干部,他们都有新型的公车;只有5、6名是非专职的,我们的车,则是人大机关不大用的旧车,接我的是老牌的“伏尔加”。
   有一次,市科委请我为全市处级干部培训班做关于写作科研论文的报告,地点离我家很近,我谢绝了用车接送。我徒步赴会,报告完毕徒步回家。散会时,我在会场门口一看,听报告的人群,人乘一车,挤满了大街。看来,这场报告唯一没坐轿车的人,就是我这做报告的人。
   近几年,人们生活大有提高,轿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我的子女们都有稳定的工作,相继都购置了私家轿车。只要家族有聚会,我这位老家长,当然要车接车送。过去,以乘坐轿车,来断定该人的身份地位,如今这招可不灵了;我见过郊区农户开轿车进城卖菜,也见过通下水的工人,开轿车满城跑。以我的经济条件,买台夏利也不算困难,只是年过80的我,交通队不给发照了。
  
   走读
   小时候,国穷家也穷。本村的学校,最高到小学四年级,读书读到高小,就得到远在8里以外的来胜堡村中心学校去读。每天起早贪黑,走路上学,名为“走读”。
   同村的走读生,有10多名,每天自然地结伴而行。早晨上学,因为都是10多岁的孩子,走路是连跑带颠,半小时也就到了。午后放学,可就各行其便了,连走带玩,有时天黑才到家。放学路上,玩耍的项目很多,春天掏鸟窝,夏天下河洗澡摸鱼,秋天烧苞米,冬天撵野鸡。
   走读上学,晴天好过,下雨就难了。那时,没有人有雨衣,有的披麻袋,有的穿蓑衣,有的只能挨浇了。遇到上学时下雨,有人就把上衣脱下来,卷成团,夹在腋窝里,以便到校后能穿。如果全是男生,就索性把裤子也脱下来,赤条条地赶路。
   走读上学,暖天还好过,就怕冬天遭罪。西北风卷着大烟雪,脸上像刀割,双手麻木,两腿打绊。一个多小时地挣扎,到家已经是个冰人了。
   机器需要动力,人的动力是饭食。早晚在家吃,午间带饭盒,一日三餐,全是高梁米饭。菜呢,夏天有豆角、茄子,其它时节就只有咸菜了。饥饿能够形成强烈的食欲,这样的饭菜,百吃不厌。
   到了该升初中的时候,就出了大大的难题了。距我们村最近的初中学校,也有20里地,没法走读。那时,学校大都没有学生住宿的条件,就是能住宿,大家在经济上又都负担不起。
   真是幸运,由于抗美援朝,城里学校往乡下疏散,沈阳七中在来胜堡村设立分校,我们又可以走读了。后来,在1952年,分校独立成为沈阳二十一中,有了宿舍,我得到了供给伙食的二等助学金,就开始住宿,结束了走读生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离开了家乡,卸去了父母的供养负担,开始了独立的生活途程。
  
   松鼠的核桃
   有一个寓言,内容是:松鼠给老虎打工,报酬是,在松鼠工作几年到退休的时候,可以得到一袋核桃。松鼠勤恳地劳作,几年之后,年老退休,终于得到了一袋核桃。可是,这时的松鼠,年老体衰,牙齿脱落,已经无法咬开核桃享用了。
   我想到了自己。在我任职的33年里,人在中年,奉老养小,担子极重。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在文革中被错误地开除职务,断绝了收入来源,需要供养。我的子女又多,有四孩之众,嗷嗷待哺。那时,我遭遇17年不涨工资的时段,接着又是工资增长的爬行期,其困窘状态,甚于期待早日得到核桃的松鼠。
   待到我退休后,时光自然地卸去了我的奉老养小的担子。父母等不及我孝敬他们的核桃,相继走了!子女渐渐长大成才,再也不需要我抚育他们的核桃,成家立业了。就在这时,核桃滚滚而来,借公务员涨薪的光,我们的退休金也水涨船高了,如今除了糊口,尚有余钱。
   我对此常常“瞎想”,如果在我们中年的时候,能够多些工资,或者正确地说,在那时能够按劳付酬,该有多好啊!行文至此,小松鼠不禁斗胆要向虎王建议:早点把核桃给松鼠吧!
  
   说说付费版面
   世事变迁,难以预料,过去发表文章可以得到稿费,如今发表文章,却要支付版面费。
   问题发源于评职称。学校、医院、科研部门,总之一切有知识份子动脑力的地方,都要评职称;评职称就要比条件,论文就是最重要的硬件。开始还比较温和,参评者结合工作,有那么三五篇文章,也就过关了。后来竞争激烈了,条件逐步提高,变成了苛刻的刁难了。比如,某大学评正教授的条件是,必须在《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这类刊物每年不过发表百多篇文章,全国申报者数以万计,这难度只有过去中状元能够相比。
   于是,商机产生了,付费发表论文的风潮起来了。原有的理论性的刊物,纷纷增加刊期和篇幅,季刊变月刊,篇幅翻上几番。文学刊物,看着眼红,也增加理论部分,每期发上它百多篇。付费的标准,也随着需求上涨,从几百元提至几千元。
   论文,本来是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对各个学科本质与规律的揭示。它的诞生,是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的源泉,理应得到尊重与酬报。付费发表论文,是非颠倒,荒谬绝伦。
   付费发表论文,必然挫伤真正的科学创造,使科学的发现、发明被扼杀。现在,有许多科学论著,被出版社以经济效益为由,挡在门外,被迫束之高阁。
   付费发表论文,必然降低科学刊物和出版物的质量。出版变成了商业交易,只要有钱,什么垃圾都可以发表,岂能讲求科学水平。此风盛行,必然打击科学研究,毁灭科学创造。再者,动钱的地方,必然产生腐败,有些主编、编辑,因此而肥得流油。
   这种歪风的兴起与肆虐,根源在于制度。多年来,各级各类的机构与团体,都在评定职称时,片面强调论文这一条件。不管申报者的工作性质,不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一律要求论文、外语、计算机等条件。这种脱离实际的要求,驱使申报者在职务工作之外,耗费大量精力、财力,去应付评职。很多人因为工作性质,不可能也没必要写出有水平的论文,所以,只好付费发表与出版。
   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这种脱离实际不合理的制度,为何会产生呢?我想,一个原因是出于极左思想,评职总要“严格”,觉得有论文才算有水平;另一个原因,是评职规则的制定者与主持者,大多是行政人员,他们常常习惯以“刁难”当作“把关”。
   最近,中央决定,改革中小学的职称评定,重视教学实绩,不片面要求论文等条件。这是英明的决策,可以解放广大知识份子的生产力与创造力。今后,付费发表论文的怪象,应该会逐步得到纠正。

共 40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生活在社会现实中,就难免有各种各样的是是非非,在某种特定时期,很难判定谁对谁错。这种种情形,很像我在上世纪听到的一首电影主题歌:“有些面孔怎么看也朦胧,有些话语怎么听也听不懂,有些问题怎么想也想不通,有些事情怎么哭也没有用……”在上个世纪的某些特定时期,全国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相当困窘的境地,很多人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忧虑,学校的伙食不好,也是那个时候的真实状况。文章中提到付费发表论文现象,也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直到现在,还仍然非常盛行,有关这方面的广告,每天都会蹦到手机或QQ上来,这些广告,虽然很难打动我这类顽固分子,却扰乱了虚拟空间。文章语言流畅,叙述自然,夹述夹议,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8-17 16:45:10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是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是是非非,我个人的观点是: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欣赏佳作,问候上卜奎老人。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