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家乡的味道 (散文)

编辑推荐 【梧桐】家乡的味道 (散文)


作者:海涛天鹰 秀才,163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8发表时间:2016-08-23 06:00:22
摘要:怀念家乡,氤氲在心里的,永远是家乡的味道......


   怀念家乡,氤氲在心里的,永远是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没有绿水青山,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宽敞的街路,也没有霓虹闪烁,只有几十棵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老榆树,聚集在村东那片长满青苔和杂草的坡地上。坡上,朝阳面坐落着几十所茅草房,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我梦起始的地方。
   我家的两间草房位于小村的中心地段,坐北朝南,房前是不足百米的小院,院墙是用草泥坯垒砌而成的,有一人多高。房后是个小菜园,里面除了种些黄瓜、柿子、茄子、辣椒等时令蔬菜以外还有两棵果树,一棵杏树,一棵太平果。从果树开花坐果的时候起,我就整天泡在小园里,围着这两棵果树,像数星星一样一遍一遍地数着树上的果子。那时我只有五六岁,但也懂得“看家护院”了。白天父母去参加劳动,我就坐在后窗上看着这两个果树,数着、盼着果儿们快快长大成熟......
   麦黄的时候杏儿也黄了,诱人的杏果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这时我也更加“忙碌”了,一大早就从后窗跳入小园,捡拾被夜风摇落的杏子,然后重新数数还有多少个长在树上。晚上,一听见“大黄”的汪汪声,我就会立马起身,撩开后窗帘,两眼死死地盯着那棵杏树,唯恐有人来偷。
   立秋前后杏儿就可以收获了,打下来的杏儿一时吃不了,母亲就会东家一碗儿西家一碗儿地送给邻居家小孩儿们尝尝鲜,剩下的用柳条筐装好,吊在菜窖里,慢慢享用。
   九月中旬太平果也熟了,父亲搬来梯子,把梯子最上边的那蹬缠上破布,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梯子靠在树干上。父亲站在梯子上,用剪子采摘果实。这时候我总是抢过母亲手里的柳条筐,站在梯子下面,接父亲摘下的果子。通红的果子上面挂着一层白霜,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果香。禁不住诱惑,挑了一捧又红又大的果子到一边吃,“少吃哦,吃多了会倒牙的!”,母亲的忠告,早被诱人的果香湮没,直到吃得舌头发麻,不敢吸气,一吸气满口牙都疼才罢休。
   每年收果的时候,母亲都会到供销社买斤白糖,给我们做太平果“罐头”。母亲做的罐头汁浓味正,酸甜可口,回味无穷。习惯了母亲的味道,一生对太平果罐头都情有独钟,每年中秋,也都会尝试自己做太平果罐头,可是无论怎样调制配方,也做不出当年母亲的味道,这或许就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心灵上的感受吧!
   我家道东南有一口供全村人畜饮用的老井,这是小村的生命之源。听老辈们讲,这口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年,孙氏三兄弟闯关东来到此地,见这里水丰草茂,土地肥沃,便定居在此,挖了这口井,供人畜饮用。据说当年挖这口井的时候,请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阴阳先生看风水,说来也神奇,这口井水不仅清冽甘甜,而且冬暖夏凉。夏天,水面与井口有六七丈距离,水深不见底,打上来的水如冰泉一般清凉。冬天,井水汩汩冒泡,井口不断有白雾涌出,水面与井口不足丈余,打上来的水泛着气泡,温度要比常温高很多。村里祖祖辈辈都是吃这口井里的水长大的,从不长病长灾。这口井的四壁原本是一拃多厚的榆木板,七十年代初,村里来了工作队,说是工厂派来帮农村搞“两管五改”的。他们说这口井不卫生,雨水、灰尘都能落到井里,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水会得病。没过几天,来了一辆吊车和几辆装满一人来粗水泥管的大卡车,将榆木板被换成水泥管,并且在井口上搭了一个遮雨棚。可是打那以后,这口井就不再神奇了,不仅水越来越少,味道也不对,又腥又臭。无奈之下,在距离老井西南不足百米的地方又打了口新井,尽管这口井挖了一百多米深,也采用榆木板做井坳,可是打出来的水还是没有原先那口井水清冽甘甜,温润心灵。后来村里安了自来水,两口土井被坉死了。饮水虽然卫生了,可是得病的人却越来越多......
   在距老井以北不足二十米的地方有个石碾子,虽然当时村里已经有磨米机、磨面机了,可是人们还是习惯用石碾子磨米、磨面。他们说用石碾子磨出来的米面有韧劲,味道也好。其实这只是一个说辞,用机器磨米磨面得花钱,乡下人都是勤俭持家的好手,谁愿意有现成的碾子不用而花钱去磨呢!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拉面子,包黏豆包。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粘豆包,那可是个技术活,首先把糜子(大黄米)上碾子脱壳、磨成粉,然后和成面,放在大盆或缸里发酵。发酵是最关键的环节,发酵好的黄米面有一股淡淡的酸甜味,而且不沾手,蒸出来的豆包既有黏性又有韧劲。没发透的黄米面有一股生米味,蒸出来的豆包发死,不筋道,吃到嘴里发辣。发过劲儿的黄米面不仅发酸,而且还有一股臭味,蒸出来的豆包发糟,没有韧劲。
   每年包豆包都是母亲和面,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往里加水,她说面要和的硬点,面发了以后会自然变稀,面和稀了再往里加生面豆包就不好吃了。发面一般需要三四天时间,这期间母亲开始挑豆,烀豆馅。我家每年都包大芸豆和红小豆两种馅的豆包,我爱吃红小豆馅的,因为红小豆馅是甜的,里面加了糖精。烀豆馅要用大铁锅,柴火慢慢地烀,豆馅烀好了要焖上几个小时,然后用木槌捣成泥,再攥成鸡蛋黄大小的团,放在盖帘上,拿到外面冻上。包豆包的时候都是几家邻居合作,今天包你家的,明天包我家的,发面之前就互相通告好了,谁家先发,谁家后发,以免冲突。
   包冻透以后,就可以上锅蒸了,母亲一锅一锅地蒸,蒸熟的豆包再拿到外面冻上,冻透了以后放进仓房的大缸里,盖好盖,上面压上重物,防止猪、狗、鸡、老鼠等祸害。蒸熟了再冻上的豆包能保存很长时间,即使过完年外边开化了,缸里的豆包也不化。开始我并不懂为什么要把冻好的豆包蒸熟了再冻上,就问母亲,母亲说生豆包没有粘性,一开化豆包皮儿就粉了,不好保存。蒸熟的豆包有粘性,不爱化,即便是化了,皮儿也不粉。
   那个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包粘豆包,尽管都是一个碾子磨出来的粉,一口井里的水和的面,可是做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一家一个味。这时候,左邻右舍就会你给我家端一盆,我给你家端一盆的相互品尝,至于究竟谁家的黏豆包好吃,谁也说不出个名堂来,总之,百家百味,都是家乡的味道!
   日子就是在这不经意间一天天过去的。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村已发展演变成集工业、农业、养殖、外贸加工、运输等多元化的经济实体,全村六百多户,几乎家家都拥有汽车、摩托车,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家乡富了,人富了,可这丝毫没有影响种田人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每年的腊月,他们依然会包粘豆包,只不过磨面的不再是石碾子,当年的石碾子就像岁月里的尘土,被风刮的无影无踪......
  
  
   海涛:2016、8、22
  
  
  
  

共 26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怀念家乡,是游子难以释怀的情结;终身难忘的,永远是家乡的味道;讴歌故土,永远是赤子永恒的主题。作者用质朴的话语,将凝结在心头的缕缕情丝娓娓道来:没有绿水青山,却有氤氲于心里的悠悠情怀;没有高楼大厦,却有萦绕在梦中的不尽乡愁;没有宽敞的街路,却有少时在长满青苔和杂草坡地上的嬉闹;没有霓虹闪烁,却有老井的甘甜和母亲的味道……在真切,自然,轻松的语境中,品味乡味,聆听乡音,感受乡情,感悟乡愁。美文品读,推荐共赏。【编辑:晚霞晓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6-08-31 04:37:53
  儿时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终身如影随形;家乡的情怀是植入骨髓的,生生世世难以割舍。美文欣赏,在行云流水的亲切,亲情;自在,自然;轻松,轻快的语境中,同作者一道品味乡味,一起聆听乡音,一同感受乡情,一如感悟乡愁。
回复1 楼        文友:海涛天鹰        2016-08-31 12:29:17
  谢谢社长美按,编辑辛苦了,敬茶,祝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