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梦】豫西风情录(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梦】豫西风情录(征文.散文)


作者:李长新 童生,58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31发表时间:2016-09-05 15:52:09
摘要:每有闲暇,总想写写豫西这个地方。也许是因为那山地的一簇参天柏树下长眠着我的祖先,也许是因为那儿至今还有我那正在田里躬耕的父母、乡亲……更有我魂牵梦绕的童年足迹。

【晓荷.梦】豫西风情录(征文.散文)
   每有闲暇,总想写写豫西这个地方。也许是因为那山地的一簇参天柏树下长眠着我的祖先,也许是因为那儿至今还有我那正在田里躬耕的父母、乡亲……更有我魂牵梦绕的童年足迹。
   狭义的豫西,泛指洛阳以西,黄河以南,南阳以北,商洛山以东一大片峻岭河川。它由秦岭东延三条山脉----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构成骨架。北崤山一脉,沿黄河南岸承载灵宝、陕县、渑池、新安数县;溯洛水而上,又坐落宜阳、洛宁、卢氏诸邑;熊耳、伏牛之间,散落栾川、嵩县、汝阳、伊川等地。此间,虽处中原偏隅,却自有杜康甘醇、仰韶美酒、灵宝苹果、卢氏猴头黑木耳等琼浆玉液、山珍美味。更有函古雄关、三门峡大坝、卢氏药城等人文景观。悠悠洛水,哺育河洛文化,绵延五千年,其深奥莫测、博大精深,堪称华夏之绝,经久不衰。巍巍崤山,深藏春秋战国车马坑,一经发掘,更是弹丸陕州,观者如堵,名扬海外。
   豫西虽好,但外界知之甚少,能入史册的名人更少。30年代,卢氏五里川曹靖华先生出山,为豫西人争了名气。近代,洛宁出了个作家张宇,使人对豫西风土人情略有了解。可毕竟着墨有限----因为作小说的人重在人物描绘,地理风俗只作陪衬而已,谁又肯认真记起?
   更有一些下三滥人免费为豫西做谣,其谣曰:“豫西有三宝:黄土筑墙墙不倒,野汉翻墙狗不咬,老公公穿着儿媳鞋子跑。”着实把豫西人糟蹋一番。其实,伤风败俗、眠花宿柳之徒哪里没有?
   豫西民风尚古,淳朴良善,对此鼠摸狗盗、有伤风化之事,深恶痛绝。在这里,人们对道德败坏、乱搞男女关系者讥称:男的喊骚虎头,女的骂为浪眼子。有一首此地民歌传唱至今,足见山里女子纯情:高高山上石头多,洛阳河里水漂索,漂来漂去遇小姐,好言好语劝哥哥。一劝哥哥要行正,二劝哥哥要做活;三劝哥哥要立志,四劝哥哥莫赌博。薄田薄地多上粪,五谷杂粮打得多。人家妻子你莫爱,攒下银钱说一个;百年以后身子故,棺材大头孝子多,只有儿女来行孝,哪有婊子哭哥哥?
   豫西多山,虽无险峻奇秀,却也雄浑巍峨,藏金储宝,故盛产黄金。是山凡连秦岭者,是洞皆出。故松柏最多,不拘崖畔石缝,皆能生长,直指苍天。故药材最灵,凡一千几百种,一步三药,能治人百病;黄牛虽小,个个却赛爬山之虎;地虽狭窄,着镢之地均长五谷杂粮。踏遍青山,沟沟岔岔,都有人家。“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谓此地传神写照。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此处可得精华。山人粗犷、豁达,而礼仪极盛。但凡有人进村,不问生疏,都争相留饭待茶。虽是粗茶淡饭,却不受分文。早上红豆糁子汤,极是利口;下午晚饭多是糊涂面条煮土豆蛋子,耐饥暖胃。上山打猎,但有所获,不管参加这或是路遇者,必见一面分一半,遗有上古之风。
   说到礼仪,豫西人的婚丧嫁娶颇值得一提。先说结婚迎娶之日,有提篮人,篮里装四色礼,其中有一块称代雁肉,取雁不乱配之意。迎亲队伍由唢呐前导,新郎披红插花紧跟,伴郎伴娘和夹毡人后行。到女方家中,新郎要先在女方祖宗牌位前烧香、三叩六拜。饭后,新娘全身著红衣、戴盖头,由其父兄抱出大门外落座,更换新鞋启程。沿途如遇庙宇、石磨、古树、巨石,夹毡人必以毡遮之,今代之以红“囍”子贴上。送女者,皆属于女方亲朋好友。但有一条不成文的规距:姑不迎,姨不送,圪了妗子往前蹦。
   新妇至新郎家门口,司仪要高喊“妨三相,用三相”。就是按照新婚夫妇的命相,有算命先生算出有那三个命相与新婚夫妇相合和相冲,相冲的人群,要远离婚礼现场。新人迎之院中,此时,鼓乐齐鸣,鞭炮阵阵,结婚典礼开始。由司仪主持宣布: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礼毕,由二人抬起一斗五谷粮食,上面插着织布的辈子,新郎新娘各个把持斗边,缓缓步入洞房。主持人向下撒五谷粮食和针头、顶针之类的东西,意为男耕女织。在豫西,人的一生要撒两次五谷粮食,一次是结婚大典,一次是死后下棺入墓时。足见先人对五谷的崇拜。
   再说,人死之后,又是一番情景。先从服饰上看,就层次分明。父母死后,儿子要头戴麻冠,身着白长衫,腰系麻皮,服期三年;侄孙辈头戴方顶孝帽,上缀籽棉,俗称羊肚露,服期一年。闺女媳妇必须散发下头,扎长白布头。孝衣皆为白色,重孝孝衣为毛边,此孝为光边。出殡时,铭族及纸扎在前,鼓乐在后,长子打幡,次子提盆引柩起行。其余女宾随棺材后送葬而行。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哭声动天。凡此种种,足见豫西人礼仪之繁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豫西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此竟然有些不屑一顾了。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多挣钱,发展经济。他们表现的浮躁,让很多传统保守的老者扼腕叹息。“家无斗米之储羞穿布衣”,不要说县城闹市,就是那村野小镇,女的都倾其所有,穿金戴银,描眉抹粉。她们把嘴唇抹的红嘟嘟的,腰身箍得细细的,胸脯挺得尖尖的,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招摇过市。更有须眉男子,不愿意像父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伺弄庄稼。而是农闲季节上秦岭,当民工,挖金子;农忙季节回家帮收种。挣到钱了,也不心疼钱,腰包包鼓起来,新衣服穿的展蓬蓬,走起路来气昂昂的。那祖辈睡了多少代人的热炕扒了,代之以席梦思;那祖辈人住了多少代人的土窑洞和小土屋废弃了,代之为红砖碧瓦、别墅洋楼。青年人一见面就脸红的时代早过去了,一见倾心,那双眸子就大胆地盯,火辣辣地勾,甚至求得千金一刻,裤子一提,各奔东西,还不知道对方姓名。先辈子人见多了,再也不嚷嚷“恶心人”了,顶多骂一句“四不像东西,咋就关不住自己的二掌柜”?
   总之,豫西变了,让坚守传统的老人们,想起过去的辉煌像梦,非梦……
  

共 22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原大地,物华天宝,民风民俗更是文化深厚。婚丧嫁娶,农耕民居,每一项都有一定的讲究。丧葬和结婚时撒五谷,新婚的新浪和新娘子三叩九拜,一招一式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外出打工淘金,拆了土炕,取而代之的是时髦的席梦思床。祖辈留下来的土窑洞和小土屋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红砖碧瓦、别墅洋楼。然而,豫西人的朴实,敦厚,智慧永远不会改变。欣赏,学习老师佳作,特此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期待老师更多的精彩。【编辑:你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6-09-05 15:54:02
  豫西人有情有义,情深意重。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09-05 16:03:41
  好文,拜读了。问好老师!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态珍        2016-09-05 17:54:00
  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我们每个人都是深爱着家乡,因为那你有我们成长的见证,因为那里养育了我们。作者的笔下呈现了豫西人的情意,品行。
4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06 10:41:37
  很丰富多彩的一篇文,受益匪浅!
   祝福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李长新        2016-09-09 21:29:35
  谢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