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至爱,是一场生死

精品 至爱,是一场生死 ——读《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梅子青 秀才,225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7发表时间:2016-09-05 18:42:24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作者以深刻的笔触阐明把安娜逼死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她自己。与渥伦斯基相爱后,安娜总是在患得患失中焦躁不安。因为追求至爱安娜失去了自信,只终因为挣脱不了自设的心灵困境而香消玉殒。

至爱,是一场生死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是一个尤物。她的美不限于外表,存在于内心,是经由内心流溢出来的一种自然美。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渥伦斯基“忽然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为她长得美,也不是因为她整个姿态,所显示的风韵和妩媚,而是因为经过他身边时,她那可爱的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在这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风韵”“妩媚”“可爱”“亲切”“温柔”一下子就攫住了渥伦斯基的心,“压抑着的生气”则激发了渥伦斯基探求安娜内心的强烈欲望。从此,渥伦斯基改变了玩世不恭的婚恋态度,开始对安娜有了“维特式”的爱恋。
   安娜的美不只吸引异性的目光,她的美获得了所有人由衷的欣赏。起初,吉娣觉得“安娜十分淳朴,她什么也不掩饰,但在她的内心里,另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那是吉娣无法捉摸的安娜,没有“向她开放的特殊世界”。在成为情敌之后,吉娣仍然被安娜“超自然的力量”所吸引。在舞会上,吉娣清楚地看到,“渥伦斯基一向都很泰然自若的脸上,有了那种使她惊奇的困惑和顺从的表情”,“她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像魔鬼般媚人的东西”,使渥伦斯基臣服,使吉娣慑服,面对安娜的美,吉娣没有嫉妒和怨恨!
   安娜对吉娣是友好的。当她与渥伦斯基情不自禁时,内心充满愧疚。安娜以为,逃避可以使吉娣免受伤害。在热烈的情感面前,理性毫无用处。爱情一开始,渥伦斯基就全力以赴,他认为对安娜的爱情,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值得他精神抖擞地去追求。渥伦斯基的感情是可贵的,也是可怕的。春心荡漾的安娜,未能抵御住渥伦斯基的凌厉攻势,或者说“使她害怕又使她幸福”的情愫正中下怀,安娜无心抵抗就全情坠入了。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高贵的女性。当她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在“虚伪与欺骗”中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勇敢地向丈夫坦白了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在与卡列宁的博弈中,安娜心力交瘁,女儿的诞生,是一次脱胎换骨。病愈后,卡列宁表示了爱和饶恕,但安娜恨他的宽宏大量,卡列宁的虚伪,让她觉得自己一头栽进了深渊里。渥伦斯基殉情自杀和拒绝任命,坚定了两个人的爱情,他们一起出国度假,开始全新的生活。离开熟悉的社交圈,沉醉于两人世界,安娜感受到了生的美好,并对渥伦斯基有了一种病态的迷恋:“她竭力想在他身上找出一点不好的东西,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她不敢在他面前暴露自卑感,她觉得这种情绪万一被他发现,他可能不再爱她。现在,她再没有比失去他更可怕的事了,虽然毫无理由这样害怕。”渥伦斯基是“实现了他的宿愿,但并不觉得特别幸福。不久他就觉得,这种欲望的满足,只是他所期望的幸福中的沧海一粟。他看到满足于这种欲望,就是犯了人们常犯的,那种无法挽救的错误,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两人对所处境遇理解的南辕北辙,为安娜的死埋下了伏笔。
   但把安娜逼死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她自己。与渥伦斯基相爱后,她总是在患得患失中焦躁不安。独处时,安娜妄想着渥伦斯基的疏离和背叛。在这样的虚妄中,安娜因敏感而受伤。安娜想控制自己,但徒劳无益,压抑过后是更猛烈的爆发,是对爆发后遗症更大的恐惧。安娜始终走不出她为自己构建的心灵困境。很多时候,安娜都在惶恐中过日子,因为追求至爱,她失去了起码的自信。她曾对渥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安娜开始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为争取爱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自取其辱。
   在安娜的性格中,执着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把她送上了绝路。安娜曾对陶丽说:“世界上我只爱这两个人(渥伦斯基和儿子谢辽查),可是他们互相排斥。我不能把他们两个联结在一起。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却是我唯一的愿望。这一点要是办不到,一切也就都无所谓了。”她对自己的处境迷惘恐惧,她在意渥伦斯基的感受并害怕失去他,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喜怒无常,在一次次反复中自我折磨,也折磨渥伦斯基。安娜在痛苦的漩涡中无以自拔,认为只有死才能使感情永生。
   在对传统和正统的背叛中,安娜被世俗裁判得一文不值,连最放荡的培特西都可以轻视她。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不被世俗所接纳,更谈不上包容。世俗的蹂躏,扭曲了安娜的心灵,扭曲了安娜对爱的需求和理解。她失去得越多,渴望得到的补偿越多;爱得越多,对情感的攫取越多。但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无论是表达还是感知,都必须心有灵犀。当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极尽温柔覆水难收时,她可以没有物质上的欲望和要求,但情感需求欲壑难填、永无止境。在情感世界里,没有人能完全体会对方的心境而感同身受。安娜追求爱情的极致,当意念中的至爱,被现实斑驳得面目全非时,她的内心冲突深刻而尖锐。她一会儿恨得咬牙切齿,一会儿又爱得迷醉;一会儿义无反顾,一会儿又怯懦傍徨;一会儿骄傲自尊,一会儿屈辱卑下;一会儿殷切期待,一会儿又落寞失望;一会儿充满生的欢乐,一会儿幻想死的恐怖。安娜没有安全感,她害怕在被俗世抛弃以后,又被爱情抛弃。在这样的煎熬中,她觉得生不如死。
   事实上,没有一桩惊世骇俗的爱情,可以以圆满的结局收关。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我想起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那段爱情。从“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开始,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爱得真挚。在对爱的期待中,张爱玲又爱得十分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胡兰成几度滥情,张爱玲在寻爱无果的苦闷中,与曾经的爱情诀别:“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对张爱玲而言,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文采。虽然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但她在《金锁记》里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张爱玲曾经沧海的刻骨记忆。应该说,经历了这样一场“倾城之恋“后,张爱玲对胡兰成没有抱怨、仇恨,只有关切和怜悯,她的内心是强大的。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背后,通常都有一个让她成长的男人,一段让她大彻大悟的感情经历,一个把自己逼到绝境,最后又重生的蜕变过程。事实上,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女人,平时并非是强势的咄咄逼人的,相反她可能是温柔的,微笑的,韧性的,不紧不慢的,沉着而淡定的。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她看来,物质的贫困,能够接受救济,精神和心灵的困顿,尤其是因为情感的失落,而自设的精神枷锁和心灵苑囿,只有通过自己的反省和觉悟,才能摆脱和突围。安娜与张爱玲不一样。在爱情疏淡之后,安娜万念俱灰,以死来了结和抗争。张爱玲则在爱情消逝以后,依然保留心地的纯真和澄明,把爱执着为一种信念,将所有恩怨都修炼为理所当然的善果,无声无息地全盘接受。虽然张爱玲在反复修炼中超度重生,并且活得骄傲与富足,只是她不再那么容易快乐。
   至爱,是一场生死,活着的死去的一样沉重!愿那些曾经美好的肉身,少受些饥寒流离;愿那些曾经高贵的灵魂,依旧保持坚挺的姿态,别低头。爱情纵使是一场风花雪月,依然有繁华过尽的苍凉和凄美!

共 31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安娜·卡列尼娜》的解读,是一种彻悟性的解读。作者首先从安娜的美貌切入,继而剖析了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情感轨迹,解读了安娜由一个高贵而又洁净的灵魂,堕落为人们议论中的荡妇和淫妇的深层原因。相对于安娜对爱的迷茫,张爱玲与胡兰成的那段爱情相对要感人得多,虽然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但她在《金锁记》里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张爱玲曾经沧海的刻骨记忆。文章语言流畅,赏析到位,解读透彻,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07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9-05 18:56:22
  感谢赐稿江山赏析,欢迎继续。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9-06 12:56:42
  非常高兴在这里读到老同学子青的赏析文字!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安娜·卡列尼娜,沃伦斯基,张爱玲,胡兰成,任何时候谈论都不会厌倦,因为有“爱”。这篇文字观点新颖,有自己读到的见解!是我喜欢的,欣赏,阅读!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9-06 13:05:21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外国长篇小说,依然很清晰的记得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小说的情景,翻开小说第一页,那开篇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让我内心震惊。那时,我国的伤痕文学刚刚解冻,读到这样的生活哲理式的句子,内心的震惊确实不小。这是题外话!
4 楼        文友:梅子青        2016-09-07 09:54:28
  感谢湖北武戈编辑的精彩点评和热情推介。在我只想借助这样一个平台,寻觅可以用文字交流的同道。谢谢!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9-08 06:19:52
  祝贺成精!真好!【鲜花】
回复5 楼        文友:梅子青        2016-09-08 10:49:50
  感谢老同学鼓励!
6 楼        文友:梅子青        2016-09-08 09:21:22
  年轻的时候读过《安娜.卡列尼娜》,那时除了对美好生命过早凋零充满惋惜外,体会不到安娜千回百转患得患失的心情。其实她的灵魂早于肉身消亡,而肉身的消亡恰是她精神折磨的终结。非但不必惋惜,反而值得庆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7 楼        文友:王博        2016-09-16 21:54:59
  《安娜卡列妮娜》是一部完全由列夫托尔斯泰主观臆想编选出的作品。他本来就仇恨安娜这样的女人,故欲抑先扬地塑造这样一个女人,然后将她弄死。托尔斯泰是一个极力反对妇女解放的歹毒之人。他的丑恶心灵终将被识破。
8 楼        文友:王博        2016-09-16 21:57:31
  编选应为编造
9 楼        文友:王博        2016-09-16 22:01:03
  丑恶心灵应为丑恶灵魂
10 楼        文友:王博        2016-09-16 22:12:26
  写一个自生至死之人必须要有一个原型。不然.再高的作家也把握不住这个人的性格及命返,写出的这个人一定是个莫须有的假人。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