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山水】把弟子推向圣贤(赏析)

精品 【山水】把弟子推向圣贤(赏析) ——再读《论语》


作者:飞红霞 秀才,1951.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2发表时间:2016-09-08 06:17:13
摘要: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千载之后,为人师者学习的典范,弟子和他一样成为了圣贤,成为了立书立传,恪守德良,传播道义,被受世人敬仰的贤圣,且将他的思想承传发扬,来支配一个民族的意识,这在任何一个民族史上都是罕见的。

【山水】把弟子推向圣贤(赏析) 长假漫漫,暑热逼人,再次捧起枕边的《论语》研读,好似怀抱一团浓荫,浸润心脾,忘忧解烦,《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承载的却是儒家的精髓,奠定的是中国人文思想的基础,书之弘、之伟、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井底之蛙的乡村教师,我莫敢管窥,但久经弥读,欣享孔子师者的风范。一个学者,一位老师,一尊圣贤,他和弟子生活化的教育方式让我欣赏,为事业同甘共苦的奋斗使我感染,他能把弟子推向圣贤的真实教育令我神往,何止善施教化?岂止循循善诱?圣人思想的光芒下,他的教育光辉更应该是熠熠闪光。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千载之后,为人师者学习的典范,弟子和他一样成为了圣贤,成为了立书立传,恪守德良,传播道义,备受世人敬仰的贤圣,且将他的思想承传发扬,来支配一个民族的意识,这在任何一个民族史上都是罕见的。他开创了私学,开天辟地,开一代宗师伟圣,其教育弟子的风格朴素而平实,合乎人文天道,纯厚而至诚,启蒙人性,正是这种教化如春风细雨,润泽弟子的心田,使跟随他的弟子亲师信道。其弟子颜渊感慨赞美老师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所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达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细细思来,他的教育方法归结为四点,这四点撑起了圣人教育的核心,当然对于我们越来越脱离实际的教育现状,会有更深刻的启迪。
   首先,以身垂范,笃行者名自高。
   孔子自学成才,生命不止学习不停,用自己的一生树立起了好学的榜样。他自言其实:“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有自己不幸的童年,家境衰落,三岁丧父,母亲颜氏又在他十七岁时去世。可是他从小就乐学礼仪,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因为懂事,因为好学因而“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此走上了终身学习的道路。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一项快乐的事情来做,所以才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的境界。他的爱好十分广泛,精通“六艺”,在齐闻《韶》时,“三月不识肉味”,并且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是赞美舜的乐章,是当时的经典古乐,致力于圣贤思想是他毕生的至高。当随师襄学琴时,他不急不躁,不仅掌握了曲技,还体会到乐曲的思想,推及作曲人的形象,知其面貌——周文王,这种至情至深的学习体验,被他称之为“温故知新”,当然,这也是他先传弟子的学习方法。
   他畅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游历后的晚年,他真的捧起了《易》书,不仅研通了,而且还作下了《易转》,取名《十翼》,他真的希望《易》书能有《十翼》,翱翔于世,其用心良苦泽被后世,当然也留下了“韦编三绝”这刻苦研读的佳词美名。他还秉笔著《春秋》,至死至于学,他感叹:“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于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发愿:“朝闻道,夕死足矣。”把自己的一生凝注在潜学之中,学习与生命交融,是事业也是人生,这是一个师者终身的行事,这样的师道更是示范,他的弟子当中有许多都愿意终生求学,一生不仕,这无不是受他的影响。
   孔子致于学不仅一生行之,而且虚怀若谷。他践行知识是自己学来的理念,不骄不傲,他入太庙,每一件事都要细细地询问,当有人以此笑话他不知礼,学问不深时,他说“是礼也”。遇事问一问,不懂不必装懂,这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学,真正的知礼。他坦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知识是学来的,智慧是知识积累后的运用,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意思是,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不是这样的。要见多识广,择善而博学。孔子从来不自称君子,他说:“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即使在孩子面前,他也实事求是,谦谦如也。
   《列子·汤问》记载他东游时,见两小儿辩日,“不能决也”,被小儿笑为:“孰为汝多知(智)乎?”这种讥笑并没有损害他任何形象,倒是更增加了他在世人心目中的伟大。《三字经》记述“惜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还是他谦恭虚己,拜一个七岁的小孩项橐为师的事。当他在楚国路遇狂士接舆,下车施礼,想与之交谈时,接舆避而走之,虽然没有和他谈上话,但孔子鸣谦接下的人格赫然清晰。他谦光自抑,“温而不立,威而不猛,恭而安。”他接人待物就是那样的随和,谦卑自牧,弟子子贡赞扬老师“入邦闻政”的方法时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可以说是孔子接人待物给人的总体印象,一个谦卑的孔子,一个谦虚的师者形象,这也是弟子们学习的典范。
   在《论语·季氏》中记载陈亢向孔子的儿子孔鲤,问及有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之事,最后他“问一得三”,知道了学《诗》的重要性和学礼的必要性,又知道了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对于自己的孩子和弟子,一视同仁,没有私偏,育人先修己,教人先责己,修己达人。他的“博学”和“知礼”在他青少年时期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再之德行的深厚,渐渐被社会承认,他筑杏坛收徒授课,弟子来自全国各地,他的声誉遐迩闻名。仪地曾经有一个小官在被孔子接见后感叹“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足见人们对孔子的敬仰。
   孔子,以自己孜孜以求的学风,谦卑诚实的涵养,以恭敬温良的性格,为自己“修”起了世人眼中伟岸的圣人形象。这是一座巍峨的丰碑,一直是弟子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有师道之先河,自有徒弟之跟进,这种以自我修为为弟子塑典范、感染弟子上进的教育,应该是最至高无上的教育方法。
   其次,是因材施教,愿学者品自修。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起自孔子,一直被教育界所推崇,举世青睐。孔子在陈国三年回去时说:“归与!归与!我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是他心中想归鲁时的话,也许可以看成是一个理由,但也可以看出他对众弟子心高气傲的了解。“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弟子们有什么特长他是的清楚的,甚至他能够看穿弟子的性格所带来的福祸。当闵子骞、子路、冉有和子贡陪孔子时,子路的样子“行行如也”。也就是很自负刚强的样子,孔子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是出于对子路的了解。
   在《论语·公治长》记录孔子的言语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其实就是认为子路有勇无谋,又很自负,所以将来一定要吃亏的,甚至不得好死。这话真的说中了,在孔子72岁时,子路因救孔悝于敌人大战,本身寡不敌众,还要“正衣冠”,被敌方剁成肉酱。根据子路生性豪放粗犷,为人耿直,有勇轻狂的性格特点,孔子教育他不要暴虎冯河。当他问“君子尚勇乎”时,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并且进一步向他阐明“义”一定要驾驭“勇”的道理,即“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这给善武好勇的子路指明了方向。为了让子路爱上学习,孔子给他讲了“六言六蔽(弊)”,即“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而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中,孔子列举了六种美好的品德下,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出现的六种重大弊端,来告诫子路学习的重要性。当子路在学习中出现不懂装懂的情况时,他又语重心长地劝导:“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正是他悉心的教育,使得子路能够“闻过则喜”,有过“勿惮改”。使他能够身体力行,有勇有义,德才兼备,在《论语·公治长》中赞道:“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样在孔子善知善教,因材因性施教下,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的子路,学有所成,做上了“季氏宰”、“邑宰”。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说“千盛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当孔子游到卫国邑城时,对子路在这里的管理赞为:“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当然,最能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是《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子路与冉有同时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对他们进行了截然不同的回答。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答冉有“闻斯行之!”这让旁边的公西华很疑惑,便问老师缘故,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也就是说子路行事鲁莽,因此建议他去征询父亲兄弟的意见,而冉有行事总是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所以鼓励他希望他听到就立刻去做。孔子对子路和冉有不同的性格了如指掌,所以在相同的问题上进行了不同的教育,使他们各自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才能,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难难能可贵。
   孔子之所以能因材施教,是来自他对弟子的细心观察,他看颜回“贫而乐道”,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看颜回好学,赞之为“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他看颜回好学无疑便感慨:“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孔子观察颜回,颜回学习从来不提疑问,像个愚人。孔子便在课下暗中观察他的言论,发现他对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笨,他还欣赏说颜回“不二过”、“三月不违仁”等,这都是出于对弟子的观察,有这样善教的老师,有这样洞悉学生的师者,跟随这样的老师学习,在老师的渐进引导,循循善诱下,学习真的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儿,弟子们就这样悉心研修,终成大贤。
   再有,欣赏如初,乐学者功自奋。
   赏识教育是最富于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欣赏,充满了人性的味道,而在《论语》中表现的也很突出。《诗》是当时流行最广的书了,所以学《诗》被人向往。《论语》中孔子两次拿《诗》来赏识弟子。一次是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和老师如此切磋研究的情景,让他想到了《诗》中的语句,便引用了来说道:“《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见子贡举一反三,联想丰富,就赞“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诉往而知来者。”他用可言《诗》和能够入情及景,推今知古来夸赞子贡。另一次是子夏问《诗》中语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时,孔子以“绘事后素”作答,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辞达明理,领悟力很强,说“礼后乎?”意思是行为上的礼节,是在内心存仁后的体现。这让孔子赞叹不已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有了老师的称赞,只有更加努力的学习,更亲其师信其道。
   孔子还采用结亲的方法来赏识学生。以此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将学生的人格定格在至高无上的德行当中。《论语·公治长》记载,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治长。公治长出身贫寒,精通鸟语,被人误解,坐过大牢,孔子还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说公治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因为他聪明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所以受到孔子的赏识,而孔子也在借嫁女儿来表达对有德才人的喜欢,他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昭示,有德有才的人,应该受到世人最高最好的礼遇,社会要推崇有贤德的人。基于此,他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南容是孔子的高足,《论语·公治长》中有:“子渭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女妻之。”《论语·先进》篇中也有:“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女妻之。”两篇都提到了孔子把侄女嫁给了南容的事儿,引文中“三复白圭”就是南容多次吟诵《诗经·大雅》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说明南容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这样的人也最长远,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所以孔子认为在有道之邦,南容肯定能够凭借学识有所作为;在无道之国,也肯定能够慎行谨言,不受伤害。他赏识南容,便以结亲的形式来招示,跟随自己潜心修学,学有所立是有好回报的,而这样做也是向世人证实,修道养德之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优厚。“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这也是孔子想建立的社会公德。
   在《论语》中还记载了他对弟子的直接欣赏。子贡问老师自己这个人怎么样时,孔子说,他才智出众,堪当重任,像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他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其父母昆弟之言。”他称赞颜回“诘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语言的赏识是最直接最有时效的激励,也是受激励者最及时最贴切的喜悦的灵动,给予这种关注与赞美,往往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便是学习者能够自愿积极主动奋进的动力,是我们做老师最应该流行的教育方法。

共 60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把弟子推向圣贤》这篇赏析深入浅出,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思想总览于文章之内,思路开阔,条理清晰,引用恰到好处,让读者重温了《论语》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看到了孔子及弟子们对外以礼,于内修身的光辉形象。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将修身积德、仁义为先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思想传授给弟子。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率领弟子不惧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周游列国,力陈自己仁义礼智信的主张。孔子一生好学,谦逊恭让,孜孜不倦,曾三次问道于老子,受益匪浅。《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倡导“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言行和修身方面,孔子主张“慎独”,言行要有礼,要一致,处处把“仁义”放在首位。文章从四个方面去赏读《论语》和孔子,层层解析了《论语》思想体系的精华,观点明确,感悟深刻,思路严密。这是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其中之精彩在这里不在一一阐述,有待读者在阅读中细细体味。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08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6-09-08 06:21:50
  一部《论语》道出孔子及其弟子们修身治世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横贯古今中外,其思想光辉照耀天下,成为永远的精神宝典。感谢飞红霞精彩而有见地的赏析!问好!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