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梦】母亲的“私房”饭菜(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梦】母亲的“私房”饭菜(征文·散文)


作者:柳丝织雨 举人,300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05发表时间:2016-09-09 10:40:05
摘要:母亲一生处于贫困年代,但从不屈服于贫困,也不甘愿于平淡,总是想方设法把贫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母亲做的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农家粗饭素菜,为当年贫困、平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美好。


   如今漫步街头,时而可以看到一些以“私房菜”为招牌的餐馆。尝过之后,虽说觉得具有一定特色,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相比之下,我的记忆深处珍藏的那些美味佳肴,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私房”饭菜,因为那是小时候母亲专为家人做的。正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农家粗饭素菜,为当年贫困、平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美好。
  
   一、扒拉子
   “扒拉子”是幼时常吃的一种食物,其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一些食材拌上面粉,撒点盐花,放在笼屉里蒸熟,即可食用。可用于制作“扒拉子”的食材很多,如各种青菜、野菜、花朵、嫩叶等。甚至家里的窝头、煎饼等干粮如果放置时间久了,变干变硬,母亲也会洒点水润湿一下,拌上面粉,做成“扒拉子”,吃起来又软又香,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得最好吃的“扒拉子”,是以榆钱为原料的。每年春天,随着春风轻轻吹拂,细雨悄悄滋润,我家院中老榆树那褐色的枝条,不知不觉间便绽出点点浅绿,继而挂满柔黄泛绿的圆圆榆钱,像一串串垂挂的翠玉,随风轻盈飘逸,散发着丝丝清甜。每到此时,母亲便会让二哥爬到树上撸榆钱。母亲把嫩榆钱洗净拌上面粉,撒点盐花,然后放在笼屉里清蒸。随着锅里的热气升腾,清清的榆钱香味与浓浓的面香味交融散发,充满厨间,让人闻起来馋涎欲滴。锅盖打开后,翠绿的榆钱与雪白的面粉相伴相依,宛如簇簇含苞欲放的茉莉花朵,令人赏心悦目。榆钱“扒拉子”吃起来清香可口,令人欲罢不能。
   与榆钱“扒拉子”同样色香味俱佳的,还有槐花“扒拉子”,不过这要等到夏初才能吃到。夏日里,母亲做得最多的是长豆角“扒拉子”。用来蒸“扒拉子”的长豆角要老一些,皮薄豆大,蒸出来的“扒拉子”便融合了豆角的清香和豆籽的醇香,再加上新麦子的面香,香气四溢,也是“扒拉子”中的上品。秋冬时节,没有了树叶和野菜,少了新鲜蔬菜,母亲用大白菜或萝卜丝也能做“扒拉子”,一样味美可口。
   那些年由于生活贫困,麦子不多,母亲做的“扒拉子”很少用白面,用的多是玉米面或地瓜干面,掺上少许白面。偶尔,母亲也会在笼屉的一侧做一小簇白面的“扒拉子”,让我过过馋瘾。但不管是什么粗面做成的“扒拉子”,我都喜欢吃,经常是撑得小肚子难受了才停下。为此,每次吃“扒拉子”时,母亲都会注意控制我的饭量,生怕我不小心被“撑着”。
  
   二、溻饼
   老家的“溻饼”,其实就是包着菜馅的大饼。这种馅饼烙好后,一般不会马上吃,而是摞在一起用笼布盖着,让饼散发出的热气将外皮蒸软,然后再吃。这种热气蒸饼的原理如同汗水将衣服溻透,故而取名为“溻饼”。溻过的馅饼吃起来松软可口,即像烙的又像蒸的,具有饺子和烙饼的双重特点,口感特别好。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做的“溻饼”通常以两种菜为馅,一是野菜“云庆菜”,二是韭菜。老家的“云庆菜”其实就是“野苋菜”,春天里不管是田野、菜园或是荒野,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踪影。“云庆菜”刚从地里长出时,绿中带红,像化了淡妆的美女,惹人喜爱;其味道清香淡雅,炒、拌皆可,但最能体现其价值的还是用来做“溻饼”,其香味不输春韭。母亲从菜园里把“云庆菜”掐来后,洗净剁碎,放上少许油盐,同时和好面,便开始做“溻饼”。母亲先将面团撖成一张又大又圆的薄饼,将“云庆菜”馅均匀地摊放在饼皮的半边,然后将另外半边面皮合起来,用手沿半圆的周围按紧粘实,再滚动碗沿切割整齐,便放到铁鏊子上去烙。家中那个又大又圆的鏊子,可以同时烙着两个半圆形的“溻饼”。母亲一边做饼,一边添柴烙饼,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很快便能将十几个“溻饼”烙好,码得整整齐齐。小时候母亲烙“溻饼”的时候,我总是守候在一边,急不可待,就等着母亲那句“可以吃了”的指令。在我的记忆里,“云庆菜”馅“溻饼”算是一绝,感觉比我后来吃过的任何馅饼都好吃。
   春天里的“云庆菜”生长极快,却也青春易老,采摘的时间很短,吃不了几天。所以每年那段时间,尽管家里的麦子有限,但母亲还是会抓住难得时机,做二、三次“云庆菜”溻饼给家人吃。没有“云庆菜”的时候,母亲便用韭菜做“溻饼”。家里的小菜园种有两畦韭菜,随时可以割取食用。韭菜(尤其是春韭)做的“溻饼”虽然也好吃,但似乎不如“云庆菜”馅的“溻饼”更有特点。母亲做“溻饼”时,从来都是用素馅,不要说没有肉,连鸡蛋也舍不得打上一个。然而,正是这种素馅的“溻饼”,保留了野菜或蔬菜的原始清香,口味更加独特纯正,更能吸引味蕾,从而令人印象更加深刻。那时农村菜多粮食少,母亲做的“溻饼”都是塞满了菜馅,自然好吃。
   除了做“溻饼”,母亲还喜欢做“馅子煎饼”,即把韭菜馅包在已做好的煎饼里,放在锅里蒸,几分钟后便可食用。由于煎饼是粗粮做的,“馅子煎饼”自然没有“溻饼”好吃,但对于整天煎饼、窝头就萝卜咸菜的家人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那时的煎饼是家里主要食物,韭菜又不缺,“馅子煎饼”吃的次数便比较多,春夏秋三季都能吃到。
  
   三、小豆腐
   “小豆腐”是老家农村常吃的一种亦饭亦菜的食品,用菜和豆糊熬制而成,为了区别人们常吃的豆腐,故取名为“小豆腐”。可以熬制“小豆腐”的蔬菜和野菜很多,萝卜、白菜也行,甚至萝卜樱子、新鲜地瓜叶都可以。在各种菜熬出的“小豆腐”中,大家公认最好吃也是我最喜欢的,便是“七七菜”小豆腐。
   “七七菜”又名“荠荠菜”,是一种夏秋都有的野菜,生命力极强,遍布田野和荒野。“七七菜”外形丑陋,叶片长满锯齿状的软刺,剜菜和择菜时都会扎手。然而神奇的是,“七七菜”与豆糊一起熬制“小豆腐”时,却胜过任何野菜和蔬菜,成为“小豆腐”当之无愧的首选配菜,似乎专为这道农家名吃而生。夏秋时节,母亲会到野外剜上一大筐子“七七菜”,然后磨好半盆豆糊,一起倒进大锅里熬制“小豆腐”。一大锅“小豆腐”做好后,家人便一碗一碗不停地吃,不用再吃别的饭菜,直到把肚子撑得饱饱的。那时农村黄豆特别奇缺,吃顿以“七七菜”为主的“小豆腐”也非易事,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改善生活,我从记事起就特别喜欢,屡吃不厌。后来我参军后每次回到老家,只要是夏秋季节,“七七菜”小豆腐便是我必向家里索要的食物,为此不惜跟着母亲或嫂子踏遍田野寻找“七七菜”。
   熬好的“小豆腐”第一顿是当饭吃,管够管饱;剩下的则要当菜吃,细水长流,限量上桌。母亲往锅里倒上少许豆油,用葱花爆锅,然后把剩下的“小豆腐”倒入锅中,再抓上一大把盐,用锅铲翻炒均匀。炒好的“小豆腐”每顿饭只盛一大碗,全家当菜就着干粮吃。记得幼时母亲每次炒“小豆腐”时,我往往一边贪婪地闻着“小豆腐”的香味,一边怀着另一份念想,那便是吃“小豆腐”的锅巴。因为“小豆腐”在炒的过程中,会在锅底结上一层薄薄的锅巴,犹如今天的油炸豆腐皮。母亲打出“小豆腐”后,手握锅铲,小心翼翼地铲下一片片锅巴,放进我的口中。我当时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了。有时,母亲还会对“小豆腐”进行再加工,即做成粗面包子。那年月吃饭时,若有几个“小豆腐”包子下肚,再喝上一碗玉米面熬的粥,心里便能感到无比的充实与满足。
  
   四、滚包子
   我清晰地记得,母亲会做很多种包子,如各种野菜馅的、小豆腐馅的、韭菜馅的、南瓜馅的、茄子馅的等等,包子皮则一律是掺了少许面粉的地皮干面做的,又黑又滑又韧。与这些包子相比,还有一种包子让我印象更加深刻,这便是“滚包子”。
   对“滚包子”之所以念念不忘,绝不是因为这种包子好吃,恰恰相反,这是我吃过的最难下咽的一种包子。但“滚包子”却形象地记录了我小时候家中生活的艰难,也如实反映了母亲在无米之炊时的无奈。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春天里时常青黄不接,母亲不得不用干地瓜叶来做饭充饥,有时甚至每天都要有一顿地瓜叶登上饭桌。干地瓜叶不同于新鲜地瓜叶,又黑又苦又涩又硬,下咽时感觉如同刀割喉咙一般。为了让地瓜叶改头换面赢得好感,母亲先把干地瓜叶煮熟、剁碎,然后用手攥成球状,在地瓜面粉中滚一滚,沾上一层薄薄的干粉。于是,一个个黑色的地瓜叶菜团,变成了一个个包子的模样,被放到锅里去蒸,称之为“滚包子”。“滚包子”虽然美其名曰包子,但外皮薄得好像不存在,实际上还是用地瓜叶裹腹。做“滚包子”的时候,母亲都要在地瓜叶中多放些盐,用咸味冲压苦味,却仍然苦涩得让人难以下咽。记得每次吃“滚包子”时,我都巴不得找到一个皮厚一点的,但每个包子皮都是薄如蝉翼,咬到嘴里根本没有面皮的感觉,最后只好把那团地瓜叶吃下。
   由于干地瓜叶难吃得出了名,在几年后的“文革”时期,村里组织社员吃“忆苦饭”时,都是吃这种用干地瓜叶做成的菜团子。尽管做菜团子时有意多放了一些油,还是让参与者尤其是驻村干部吃得异常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忆苦饭”。
  
   回想起来,母亲的一生都处于贫困年代,家中粮食入不敷出,使母亲不得不面对无米之炊的窘境。但母亲从不屈服于贫困,也不甘愿于平淡,总是想方设法把贫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些饭菜也许并非只有母亲会做,但却只有母亲做给我吃过,从而留给我那些永恒的记忆。

共 36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标题点明了全文的要领,文章以“如今漫步街头,时而可以看到一些以“私房菜”为招牌的餐馆”开篇,尝了对其特色的点评,进而自然地切入主题,联想到母亲的“私房”饭菜。接下来作者分别对母亲做的几样私房菜从选材到制作过程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扒拉子、溻饼、小豆腐、滚包子,将一道道色香味美的“私房菜”形象地呈现出来了,让小编仿佛从字里行间里都闻到了那股美味的清香。文章结尾和前段首尾呼应,点题中心:母亲从不屈服于贫困,也不甘愿于平淡,总是想方设法把贫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农家粗饭素菜,为当年贫困、平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美好。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条理不紊,语句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佳作力荐共赏!【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091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6-09-09 10:40:42
  学习老师佳作,祝好。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09 10:43:05
  老师总是第一个前来鼓励!多谢!
   祝老师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09-09 10:44:02
  老师的母亲真的是心灵手巧,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能品尝到母亲这样美味的私房菜真的是无比的幸福!那段记忆永远都无法磨灭,结合当今更应该忆苦思甜,珍惜如今美好的生活。祝福老师,敬茶问好!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2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09 10:45:54
  老师说得对!感谢老师辛苦编文,敬一杯大红袍!
   祝万事如意!
3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09-09 10:51:27
  编按若有不妥请指正,感谢老师一如既往都晓荷的支持!老师的这篇文也表达了一份感恩,感恩岁月,感恩母亲。从那艰苦的岁月里走过来,当年的这些记忆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我们都应该且行且珍惜!\祝福!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3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09 11:00:10
  老师客气了!编按好极了!
   是的,感恩是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对父母!
   祝好!
4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09 11:02:15
  母亲的恩情,永世难忘!以此怀念!
5 楼        文友:态珍        2016-09-09 16:30:34
  小小的食材,在母亲的手里总能花样百出,味道鲜美,留下无限回味。
回复5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09 17:12:32
  谢谢老师!母亲的饭菜最香!
   祝福吉祥!
6 楼        文友:杨传球        2016-09-09 16:59:38
  母爱伟大!拜读了!
回复6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09 17:13:14
  谢谢老师!祝好!!!
7 楼        文友:何叶        2016-09-10 12:12:26
  非常棒的文!给赞。
何叶
回复7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10 13:03:39
  谢谢社长!周末快乐!
8 楼        文友:塬上草        2016-09-10 15:39:13
  母亲的私房菜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拜读,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10 16:55:24
  老师说得好!
   祝老师周末快乐!
9 楼        文友:梦幻成真        2016-09-11 17:25:53
  虽然生长那个贫困的年代,母亲们的手艺和美味佳肴,总让我们回味无穷!学习老师的佳作!祝好!
回复9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11 17:39:18
  谢谢老师的精彩点评!祝福老师!
10 楼        文友:你猜        2016-09-14 10:23:33
  祝贺老师再次摘精,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0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9-14 10:29:20
  谢谢老师!
   祝中秋快乐,万事如意!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