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一片冰心在玉壶

编辑推荐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晚茶清香 秀才,205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66发表时间:2016-09-18 19:29:52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著名诗人王昌龄所著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句。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古人经常以物象来表明心迹。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里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这个寓意与王昌龄同出一辙。
   古人经常用清白来比喻做人的气节。清者,为官,做人之道也。清白做人,是一个小百姓做人的道德标准。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无暇,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正派的人“廉洁为官,清白做人”。为官者,清白是两袖清风;清白是公平诚信;清白是正直无私;清白就像包公额前的明月。多少年来,人们追求着清清白白,清清白白的品质,清清白白地做人。只有清清白白,才能坦坦荡荡。
   王昌龄、于谦的诗歌里提出了做人的崇高境界。这个是少数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大多数人随波逐流,没有做人的标准与底线。屈原当时为什么要发出“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呐喊?屈原少年得志,傲然于自己的不凡身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渴望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可屈原唯美、洁净,有一颗纯粹无比的透明之心,不能容忍一点点污迹,无法与小人通融一丝一隙,无法改变自己生命质地的一分一毫。在这场争斗中,屈原的生命质地注定了他一开始就输了,因为对付一个高尚的纯粹的人,卑劣者有的是手段、心计和阴谋。
   王昌龄、于谦、屈原追求的“清”,在当时的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呢?
   首先,我们看看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封建统治者标榜的道德往往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高风亮节的文人,清政廉洁的官员,有。王昌龄、于谦、屈原追求的“清”,实在的表现不过是几个穷困潦倒的文人墨客,他们吟着几句诗向社会呼叫着:“要留清白在人间”
   其次,我们看看人们的说和做。有的人标榜清高,实则卑微。能够象王公那样说:“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恐怕没有几个。
   于是,清高,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共 11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既是一篇论人品做人做事的人生篇,也是一篇感悟至深的杂文随笔。作者以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有感而发,阐述了“廉洁为官,清白做人”的品质。看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封建统治者标榜的道德往往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清高,在封建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像王昌龄、于谦、屈原他们,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都是难得可贵的人;他们的高风亮节和清政廉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谢谢赐稿!祝写作愉快!【编辑:婉溪清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婉溪清扬        2016-09-18 21:19:04
  欣赏美文,祝写作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