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谈诗人与诗 (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谈诗人与诗 (杂文随笔)


作者:稳健 秀才,162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63发表时间:2016-09-22 19:20:40

【绿野】谈诗人与诗  (杂文随笔) 一般来讲,诗人有对事物,事态敏锐的捕捉力,能从自我感受中寻出当下定义并加以提炼,因为诗人的最后目标可能是答案,答案能体现并确立一个诗人乃至作家精神思想的探索价值!
   一切都是人心的产物,一切又回应着人心。 我们自认为拥有的无不在成全感官,精神意识等等,为个人的诸多体验而存在。
   他们擅长从富有想象力的思维中抽丝剥茧,将人类感知中的情感共鸣或在导向中验证可能性,从而激发丢失的情感或挖掘潜力,以期达到醍醐灌顶 ,或深远悠长的揭示,或清晰明朗的指引,或立场的宣扬,或发生和正发生的赞颂以及讽刺。
   中国诗人与国外诗人从开始选择的方向便有不同。 从出发角度看,有四个字:个人和集体! 这是因着大环境的存在而适应性存在。中国有幅员辽阔的地域,属深内陆; 像欧洲很多国家,他们的城市多有临海,国土面积较小,造成别具一格的地理条件,形成诸多群体相互作用又不易改变的特点。
   不同环境总会孕育适应性的思维模式。 部落和集体文化下的个人多具集体意识,而国家集权下的文化因忽略个人而使得个人呈扩张之势。比如国外非常早期的诗歌多有神话传说的形式,主要是为了提升民族凝聚力,传承信仰等,而中国多以个人抒情和审美取向为主。
   诗的中期发展阶段笔者以唐诗宋词元曲划分,国外的第一次文艺复兴也可做为中期看。 这时的诗歌已经鲜明传达出他顽强的生命力是因着个人需要而来, 而西方诗歌也在中期开始趋向自我,大概是整体文化逐渐像自我过渡的结果。
   诗人分为两类:个体性和集体性,他们各有千秋,各领风骚。着重谈下个体性诗人,因为诗人中的大多数创作都以表现个体为主。
   个体性诗人往往带有强烈主观性 ,以及不比一般好奇下的体认。 这类诗人自杀较多,没有自杀的多有早逝,或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一方面由于先天根源,一方面由于后天价值取向。
   他们大部分具有多重精神维度。正因为在思想与感情的历程中入戏太深,与之碰到能够触发精神纬度的接触点较多。 这种多重精神维度体现在他们既随性又要求严谨,既天真又真实地成熟,既洒脱又显得纠葛,既满足又难以自持,既随性放任又细腻认真等,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总是处于变化中。 这是由于他们天生所独有的强质基因在作用。
   从遗传学角度看,每个人身体所具备的基因密码都不同,这也因此使得个人呈现出丰富多样性的特点。 诗人的基因也无出其右,一部分程度来自人体的血液,大脑存储的遗传记忆碎片,肤质等,他们隐匿的非常深,却也在不断影响与反映着某些习惯之必然。 由于人类数量是从少到多的发展。追朔人类起源,同类间基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基因交叉点。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不够活跃与振奋的诗人,你会发现他其实有许多专注某个行业的基因,看似毫无联系,其实存在着非常微妙之关系。每一个人,每一种动植物,有生命的机体都与他的同类及其周边甚至整个相仿的大群体保持着前世今生的关联。
   现在,我们回到主题来看。 以举例来分析,从他的作品与经历入手。
   大家都熟知诗人海子。关于对海子不同程度的记述有许多。我不是评论家,也谈不上专业,主要从他的作品来浅谈曾经有过怎样想法,他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生与世界的看法。
   海子写过一首众所周知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单诗名来看,我们试想一个面朝大海的普通人眼里除了水和船,海鸟,水鱼,基本也就没有别的,但主题中出现了与面朝大海毫无联系的春暖花开 ,虽然这是诗人运用借代来表明心绪的一种手法,从中可以体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主题说明诗人与世界的对立观,从一开始的对立,真实与虚幻的对立, 反映到空空大海与春暖花开间的对立
   第二:从侧面反衬思维跳跃的来源跟充实并自然的人文建构有密切联系。水占地球面积排第一,后面的春暖花开是一种小格局, 这几个名词反映出作者有对基本事物的特别探索。
   第三:孤独。
   屏蔽这首诗之外的信息,从文字内容的角度来分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诗人渴望并去追寻幸福,可能今天以及昨天的无数思绪曾困扰过他,总之,他的生活不快乐,选择回归现实,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然这种回归仍然带有浪漫和幻想成份。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诗人进一步下定决心回归平凡,关心粮食和蔬菜。“粮食和蔬菜”是诗人当时社会相对欠缺的两点,这也说明他对自我生活并不太主动花时间去打理。
   有读者认为诗人想象中的房子便是如此,坐落海边,守望春天之暖,百花齐放。我认为诗人潜意中表达他有一所住着孤独与寂寞,清醒与纠葛的房子,它独特一般的存在。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诗人再一次声明从明天起,想见昨天给过的不快是那样深刻,他不由想到了亲人,要和亲人通信。 从侧面看出他与亲人间的疏离,他要告诉他们他改变后的幸福。 这句话也反映出亲人有可能希望他能走出自我封闭,因为这样会通往幸福。
   “那幸福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闪电”词组反映他会遇到惊喜以及新发现,思想领悟以及对快乐的强烈敏感度。 他将告诉每一个人,无论懂与不懂的朋友,也间接映衬出他内心有自我封闭但骄傲的成份。
   “给每一条河,每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诗人来到大海边,想象有了一所房子,有了一些能实现的想法,他想给周边的河,山取一个名字,每个名字需要是温暖的,要为新的生活选择注入生机。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不认识的人,我已经感到满足,我将为你们祝福,愿你们拥有更多,愿你们有灿烂的前程, 愿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们在尘世获得幸福,虽然我在尘世过的并不幸福。
   我以为前面的所有诗句铺垫就像给读者编织了一个美丽花环,诗人内心充满高贵与圣洁,还有与这世界分庭抗礼的决绝。陌生人,在尘世,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篇埋有很大伏笔的诗歌,读者如诗人所预言:无论你是谁,你们在尘世继续,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首带有强烈悲观浪漫主义的诗篇。他的基调看似欢乐,实则忧伤。他在这首诗中成全自我,做自己的主宰。
   究竟怎样的写作者才会被定义为诗人,我以为虔诚创造诗歌,将诗歌艺术融入自我生命体验的可称为诗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正是诗的魅力体现。在人生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诗具有他非凡一般的价值存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味的,毕竟这不只需要了解,感同身受或者共鸣,更多还是一种认同与包容!
   当我们面对诗人这个群体时,应该多一些包容与肯定,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尊重他的选择,我们可以随着他作品的呼吸而呼吸,我们在心里有感谢他提供的角度。
   之前常会去反思那些自杀的艺术家。他们的存在期望高贵,多是不容亵渎,笔者仍能想见他们作品背后的轻狂与无礼,他们有可能犯下的原罪,种下的恶果。 他们有的生性随意,放任感情,无所顾忌,最终尝尽苦果; 他们并不都是学富五车,却有着不可一世的自我心结;他们骄傲着,自卑着,欣喜着,忧伤着;他们讽刺着,抱怨着,他们通过一支笔传达自我亲见或亲历的,但不一定是客观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作品价值,可以肯定他们多是善良的,多有无心之过。不仅善良,还有诚实与求真,他们可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境界与见地。因为外界再怎么强大,绝大多数人心终愿向阳,唯有温暖阳光让人体处于舒适状态。
   现代诗歌来到中国文学舞台大概有100年左右。这一百年来,我们从白话到朦胧到抒情到哲理到歌颂到抽象再到如今的叙事 ;这100年来,我们的确留下过许许多多令人不易忘怀的作品,他们是一个高度,至少在我们能看到的诗歌领域,他带给我们太多不一样的人生画面,影响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姿态。
   诗人应该走出神秘,读者应该走出神秘感,我以为这应是当下诗人及读者应树立的姿态,走出神秘也是为了更接近真实。
  
  
   杂文
   改变的意愿
   文:稳健
  
  
   有人曾说:” 世界最黑暗地方是人心”,从事物相对的角度看,世界最光明的地方仍是人心。但想来我们所接触是阴暗面较多,所以这句话才更使人记住。
   在这里从介绍社会底层与上层阶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上层阶级一般特指权贵,通俗说是有钱有势,在生存空间需求上,他们有共同的利益链,有在现实影响下的相似价值体系。底层阶级指处于受苦受难而力不从心的阶层,也可以说无钱无势。他们的存在方式使得自身沾染诸多行为和思想缺陷,以至于改变非常艰难。
   上层阶级是很少能真正言行一致地去扶助他们,大多仅体现在了书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弱势群体已经在愿意与不愿意的情况下具备了奴性,一定程度上与上层阶级划开了距离和界限。这种界限的结果有很大是某部分上层阶级乐意看到的,也是他们在自身发展中有安排的方向。生活成本增加有时能教人安分,比如楼价上涨一方面可以满足既得利益者对投资增长的渴求,另一方面更能衬托他们的身份。有人说房价上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却有小看利益圈的无形大手,要知道,社会的大部分财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社会组成与管理对国家来讲,并不总是依人性化为准则,出现特别手段也不是不可以。他们需要对底层阶级有可能缺乏自律和节制意识行为做出控制与防范,比如担心他们的冲动或不满,或异想天开的行为;他们也需要利用来达到自身高度,利用他们的弱点,缺陷而实现可控目的。即使有小部分人弱点和缺点偏低,但在以实力为原则境遇下,他们仍会受到上层阶级制度下的身心影响,以来升高弱势者危机,再制造他们自我满意度,从而增加机会成本。我们的政策总有偏差时,或被某个集团和派别利用,这都曾在历史上演过。
   底层阶级有时似乎是社会在放弃的群体,有些上层阶级乐于看见他们出现矛盾,因为矛盾可以制止统一呼声,消耗自身心智,使得有人更容易利用一点小利益促成打算;或给以增加感情砝码,使其思想行为受到约束;也可使他们即将得到时而得不到,陷入自我循环模式里等等。往最坏方面考虑,最终赢家仍归实力派莫属,至于展示出人类凶残一面,消除顽强反抗者也不是不可能。文化不均衡、不明澈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身知道也在加速着欲望发酵。在这个时代,欲望膨胀而不能照顾弱势群体已成为显豁事实。有人可能会在高兴之时发点慈悲,却不会成为他的处世哲学。
   弱势群体会出尔反尔,不懂得珍惜尊重,有懒惰懦弱一面,有勤劳但思维简单一面,还有心胸狭窄、阴沉一面,更有自以为是,自卑固执的一面。他们处在社会链底端,没有几人敢真正为他们代言。他们拥护代言人么?不见得,他们有时在利益面前缺乏明辨是非且达观通融的思维,除非被拥护对象有一定影响力或者超出于他们期待。不可否认,一部分底层阶级的斗志和美好品性真不敢令人恭维,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做为要放弃的理由,因为底层阶级的实际情况并不像你我认为的那样简单。
   大多数金钱不是底层阶级忽悠走的,巨大贫富差距更不是由底层阶级引起,要论那些亏心,昧良心的事,既得利益者与上层阶级占较大比重。有人会反问:论为国家做的贡献以及所缴纳税收,底层阶级都干了些什么?但如果将功过做个减法,我相信大部分上层阶级所得的分值并不比弱势群体多些什么。爱默生写过: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外在生活与内在精神的平衡,只是一味地沉溺在商场或者感官刺激之中,或许他也可能发挥出相当的作用,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一分子,就像一架机器上某个齿轮一样,但他却不会是一个有教养、有品格力量的人。这也从侧面阐释出上层阶级一些无法令人恭维的一面。在许多国家,商人这个词语多与无良搭配,而权贵多与商人搭伙,权贵阶级从商人那里获得好处,有时会发展为他们的代言人,当然,他们也可能成为权贵的工具,两者具有相互利用的特点。
   纵观国家这些年来的文化,集体已经缩的很小,减小到用团体这个名词取代,这虽是社会精细化分工的一个结果,但我们不可否认这种状况伴随着狭隘主义的衍生,比如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对历史古迹存在地的觊觎,加大各自地区的政府收入,即使有灰色也无关紧要。这种势头正加速人们的自私自利以及冷漠自负,还会促成他们内心一些不可告人的想法,使道德趋向败坏,品行趋于低劣。从而正如外国人所讲,十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如果问十个底层劳动者,他们幸福吗?大概他们有的人什么也不说,只是笑笑;也有为了应付这句话而违心回答,事实是他们确有不幸福。底层阶级的仇富心理很多是由于声音被屏蔽,被当作耳边风产生,也有因为被作弄产生的心理,不可否认这其中会有嫉妒与强迫心理,但很多时候,先不被尊重的是弱势群体。
   我们看一些中产阶级,你就算说尽好话也很难从他们口袋获得什么,也可能会遭来白眼与轻蔑,他们不会买你的地摊菜,不会坐你的摩的,很少会在你倒下时热心扶一把。一句话:他们中的一部分不支持,不同情,另一部分已经被金钱深深影响,跟着能带给他们利益的阶层走,那就是所谓的追求。许多中产阶级抬高机会门槛,不找对的人,只找能唯自己是从者,也会令人心寒。他们是与底层阶级接触比较多的一个群体,但很多人丢掉了底线,走向与劳苦大众对立的位置,并且也会出卖并陷害或无情打击的一类。这些中产阶级在与上层阶级的来往中被利用或相互利用。
   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历程,作为高级生命体,我们在这个星球探索前进,这中间有从其他生命活动轨迹学习了许多。当我们对他们有可能的伤害时,问问自己是否感恩;当我们对环境进行大肆破坏时,问问自己是否考虑过后代;当我们坐在那个位置时,问问是谁献出血肉之躯赢来的天下,是谁在支持我们的发展?
   最后结尾允许笔者来声明几个事实:没有仇富心理,相反是有可能的尊重,虽然尊重不一定获得被尊重;我们之所以对出现的不公表示不满是因为有感情,在思考;我们需要通过一个平台表达对社会阶层的看法,但没有敌对,唯恐天下不乱之意;我们始终都有相信“世界最光明美好的地方是一个人的心”,虽然黑暗的时候较多。
   我们有改变的意愿!

共 57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杂文随笔《谈诗人与诗》是一篇介绍诗歌的种类、诗人的群体,以及诗歌在近百年发展变迁的佳作,文学色彩浓郁,专业性很强。文章从诗人对世间万物敏锐的感悟感知谈起,分析了中国诗人和外国诗人的不同,介绍了环境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以及对诗人群体形成的影响;同时还联系遗传学对诗歌创作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作者举出当代著名诗人海子以及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分析深入,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最后引出作者对于诗歌创作以及诗人的看法,都应该走出神秘,接近事实。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论点清楚,论据有力。杂文《改变的意愿》从人们对人心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谈起,分析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以及上层两个阶层人们的追求,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细致地分析了这两个阶层各方面不同的差别,指出了社会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以及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感受,希望不合理的现象能够尽快改变。文章结构合理,能够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大胆地揭露社会上存在阴暗面,有警示作用。感谢赐稿绿野社团,问好作者稳健总编,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6-09-22 19:23:05
  拜读稳健总编论述精彩、有理有据的杂文随笔,感悟诗歌的发展变化,感悟生活中存在的阴暗面,以及希望得到改变的心理。编辑不当之处,敬请稳健总编批评指正!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