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再游龙兴讲寺(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再游龙兴讲寺(散文)


作者:柳絮依依 举人,4550.7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15发表时间:2016-09-25 21:25:50

夏日炎炎,在老家的原始次森林穿行,被浩瀚的林海震撼。夕阳西下前,我们带着孩子们绕道去县城的路上,就寻思第二天得去那里的名胜古迹——龙兴讲寺一游。龙兴讲寺位于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寺院依山而建,沅江从寺院边蜿蜒而过。来到县城,龙兴讲寺和对岸的凤凰山、附近的二酉藏书洞是必游之地。这里可是佛教文化的摇篮,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讲学寺院,虎溪书院也在龙兴讲寺内。
   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去叫醒两个美千金,哪知她俩有了电脑的诱惑,清晨六点就守候在书桌的电脑前了。去县城的好吃街吃了早餐,就驱车沿着景观带前往龙兴讲寺了。在波光粼粼的江边,远远就见一古代建筑群雄伟地坐落在虎溪山上。我们刚说到了,孩子们就飞一样地向龙兴讲寺大门前跑去。
   龙兴讲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二年后下旨修建的寺院,用于传授佛教。有人说为了祈祷帝王之业的兴旺发达,当时就取名为龙兴讲寺,还有传说是李世民敕建江南寺院赐名为龙兴的。《尚书序》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 有老师说,李世民如此赐名,有其深刻政治含义的。通过佛教传播,感化教育西南蛮夷之地的民众,稳定江南一方,达到稳固朝廷的目的。李世民有真知灼见,为开启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龙兴讲寺敕建于唐贞观二年,明清几次修缮,解放后政府几次拨款维修,诸建筑得以保护,如今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大雄宝殿是寺中的主建筑,重檐歇山式屋顶,殿内有如今稀少罕见的楠木内柱,石础是莲花状的。明朝的王阳明曾来此讲学,留有《辰州虎溪龙兴寺》的诗歌“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风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描绘了当年江边寺院的风貌。
   唐太宗诏书“敕建龙兴讲寺”的石碑坊屹立在山门上,游人不由驻足拍摄留念。龙兴讲寺整个建筑群都是朱红色的,是无钉无铆的木质建筑群。飞檐翘角,雕花窗格,精湛的工艺惊煞了常住混凝土砖房子的游人。我们一走进朱红色的大木门,就见两旁是低矮的旧木房,主建筑耸立在石阶的上方。沿着石阶而上,就看见一口灰色的大石缸置于院落里。三个孩子围着石缸转,工作人员告诉孩子们,那可是用海底化石打制而成的。我儿子半信半疑,瞪大双眼盯着那大石缸,不停用手去触摸,并不停地提出疑问,说怎么没看见活化石呀?工作人员耐心地叫他仔细观看,果然有小鱼虾镶嵌在石缸上,儿子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嘴里不停地说真的。
   据说这大石缸是从距县城百公里远的乡下——柳林汊的冯家大院搬来的,冯家大院是解放前富裕人家修建的有天井的院落。我不由得想起初中毕业考试去那里的情景,院落的天井中间有两棵白玉兰树,像两把大伞撑在那儿,到了花儿盛开的季节,一朵朵白玉兰或如白色的鸽子栖息在树枝上,或如洁白的花灯挂在树梢,或如白莲花静静开放在枝叶间。冯家大院的房子是木质结构的两层楼建筑,解放后成了当地的一所中学。我和同学、老师去那儿参加毕业考试,初见传说中的冯家大院,仿佛走进了电影中看到过的古村落宅子。看到黛色的木质门窗、摇晃的木质楼板,我一直小心翼翼,生怕木板烂了掉了下去。看到四合院天井里的两棵参天大树,据说是乡下难得见的白玉兰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平常在山野见惯了映山红、鸡冠花、龙船花、指甲花,唯独没见过高雅美丽的白玉兰树,能不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惊奇吗?
   我还依稀记得那年夏季大江洪水暴发,旧石桥已淹没在水中。走在杂草丛生的江边,与同学谈论着玉兰树,猜测着院落主人的命运,有人说这家人很有文化,解放后这家人的后代再也没有人见过。晚上与同学睡在大院的二层楼,木质的门、木格窗棂,让人遐想连篇,总想与电影里的古老村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或编一个如芙蓉镇里那样的爱情故事。考试了几天,记不清考了什么内容,唯独记住了大院里的玉兰花树,天井里那些纹路模糊的青石板。
   后来考上县城附近的高中读书,知道了县城就是秦国时期黔中郡郡治之地,临近县城的酉水河边的二酉洞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藏书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藏书,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无从考证,无形中就要缩短中华文明的历史。二酉藏书、学富五车的典故就出自这里。据说二酉洞附近有个村子的人读书大部分都考取了功名,是和藏书洞有关,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有机会来洞中看书。二酉洞后因清光绪湖南督学张亨嘉撰题“古藏书处”而闻名天下,是读书人朝思暮想的地方。龙兴讲寺离二酉藏书洞不远,县城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之都分不开吧。
   高中毕业不久,县城附近考古发掘的古代文物运到了龙兴讲寺,我们在一个暑假和同学结伴而行,好奇地去参观文物。那时院子里晾着挖掘出的薄薄的乳白色古装,放着似乎还带着泥土的大大小小的楠木棺材,据说挖掘时棺材四周堆有木炭,防水效果特好。那时和同学在龙兴讲寺穿梭,竟然没注意到那口大石缸。
   如今在龙兴讲寺见到冯家大院的旧物,感慨万千。在这远离帝王的边远地带,寺院间接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讲寺内设有书院,起着讲学、育人的作用。时光匆匆,昔日的讲寺、书院成了游人们慕名而来瞻仰的古迹,当年的少女如今已为人母,带着孩子参观自己学生时代曾来过的龙兴讲寺,观音阁、大雄宝殿尚在,只是时代已变,伊人已老。
   儿子继续观看石缸上的海洋生物,他的两个小表妹心思可不在这儿,甜甜见了院落里的小油纸伞不肯挪动一步,直到她妈妈给她和果儿各买了一把小伞才罢休。大人们沿着石阶慢慢移动,听讲解员说着这唐朝建筑的风貌,为构图巧妙、线条流畅的古建筑所折服。大雄宝殿那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为明代雕刻,晶莹剔透,十分罕见。果儿和甜甜人小事多,没听几分钟又要去洗手间了,只有儿子还在那大石缸边转悠。我就去看几十年前出土的古人那薄如蝉翼的衣裙,哪知此次没有见到学生时代看到过的展物。那时古人出土时的传闻令我们吃惊,说那古代美女见到阳光立马腐化了,只有那古代男士得到保护,现在一直在展览室。小妹说的笑话更让我们觉得神奇,她说有年她与同事去参观古文物,那同事对古人出口不敬,中午吃饭时被一墙壁上的摇扇跌落砸伤了,事后口头道歉不该不尊敬古人,同行的人要他以后吸取教训,他连连点头,像鸡啄米一样,态度虔诚。
   在离龙兴讲寺唐代风格的主建筑不远的侧面房子里,陈列有本地少数民族风情的绣制品,以及古人类时期的石器如石斧之类的。在另一木屋里陈列的是汉朝和元朝的墓葬品。那结实的楠木板上朱红色的油漆还依稀可见,那出土时的衣物只有照片,原物不再展览。沿石阶而上到了清朝风格的建筑群,那里正在重修,到处堆满了建筑材料,十多年前的春天我们一家人来游玩,正是桃花盛开时,那时我还教儿子背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人面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今儿子已长大,只是当年的人面桃花都不知何处去了。看着正在重修的杂乱场面,我们感叹,这龙兴讲寺也要商业化管理,讲传统文化也得讲究经济效益呀。
   孩子们在古建筑群游玩,不知记住了历史背景了吗?这座吸取秦汉以来历史教训的讲寺有着其悠久的历史渊源,要想民心所向,就得仁治,这里是唐朝以“仁治”代替“武治”的缩影。这里佛教的成功传播,为大唐盛世佛教的传播,开启了先河。学生时代来参观龙兴讲寺,只想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离开家乡,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现在参观龙兴讲寺,只想孩子们记住家乡的历史、家乡的文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
  

共 30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了在龙兴讲寺的所见所闻。有花草树木,有文物古迹,更重要地是它所承载的那段璀璨历史。龙兴讲寺是一个文能教化百姓,武能抵御侵略的地方,这里传承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作者在结尾感叹,商业化对龙兴讲寺的消极影响,感叹唐朝以“仁治”代替“武治”的伟大,同时告诫我们,不管身处何方,都要记住家乡的历史文化,记住自己是龙的传人。非常有正能量的一篇游记,推荐阅读。【丁香编辑:烽火十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烽火十三        2016-09-25 21:30:45
  感谢作者让我也跟着游览了一下龙兴讲寺,敬茶。愿龙兴之意,也让丁香大兴,江山大兴。
情之所钟者,不惧生,不惧死,不惧分离,世间万物,唯情不死,即为长生。
回复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6-09-25 21:38:46
  谢谢十三社长留评!共同为丁香、为江山而努力吧。遥祝安好!
2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6-09-25 21:37:03
  谢谢十三社长在百忙之中写出精彩的编按!敬茶!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3 楼        文友:聚沙成塔        2016-09-26 09:24:12
  路过,学习了。感谢作者带我游历了一段历史!
回复3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6-09-26 11:24:40
  谢谢聚沙成塔老师来访!向老师学习,多观察,细思考。遥祝秋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