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经历】 乡村生活碎片(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经历】 乡村生活碎片(征文·散文)


作者:漠北雪莲 举人,439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5发表时间:2016-10-11 10:47:48
摘要:在乡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总是伴着亲情间无限的温馨,“

大院,土屋。
   如果说,回忆中有温暖,有感动,思念里有时间,有地点,那么,我的回忆里总是伴着亲情间无限的温馨,思念便落于祁连山下的乡村,一座被黄土夯筑的高墙大院内。
   在这里生活的情景,犹如电影画面,清晰地在我脑海中闪现。爷爷奶奶,二爷爷,大伯伯母,叔叔婶婶……那些熟悉的身影,已在我眼前消失。但,那个低矮黯淡的小屋,却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丝丝缕缕的光线,从那木制格子窗户中泛着时光深处的暗淡。
   我们是随父亲工作的调动,从一脉相邻的武威来到了养育过父亲的老家,祁连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当时,我还不满一岁。
   从我记事起,八九户人家,住在同一院落,大院分为前后院。爷爷奶奶,二爷爷一家,住在前院,大伯一家,还有好几家叔叔婶婶,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住在后院。印象中,后院的房子都是柴草盖顶,厚厚的土坯墙,一半露在泥巴外边,能看出时光穿透的裂缝和被岁月剥蚀的门楣。旮旯拐角处堆放着柴草,屋檐下整齐地码放着抹砌好的煤,墙角阴暗处有厕所,驴圈、猪圈。前院有所不同的是,房屋都用木柱撑起的房廊,本地俗语叫窗廊房。正面的堂屋显得更加神秘庄严,门前比其他房屋又多了四根立柱,上有雕梁画栋的门楼。门楣上方各有两尊石狮子蹲守。
   据说,当年我们家族在村子上也算是比较殷实富足的人家,但一场“土改”,将家里的余粮没收交公,后又经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波折,恰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基本揭不开锅了。我们当时随父亲在他工作的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生活,虽然每人供应的口粮有限,但也还不至于断炊。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父亲执意要送我们回家。回到老家,我们的粮户关系自然就跟着转来了,每个月四叔步行二十多里路,在县城粮管所买我们四口人的供应粮。这几十斤粮虽然很少,但在当时来说,野菜撒点面糊糊,起码饿不死人。5岁的姐姐,要是看见弟妹们胸前遗漏下点滴的面糊糊,就赶紧用手指蘸上,含在自己嘴里舔了又舔。野菜、树皮,草根伴着那点救命粮,总算是熬过了最困难的那一年。从此我们的小家融入到了大家中,我们成为大院中的成员。
   那些年大院里从早到晚,鸡鸣狗吠,孩子们的叫喊声,哭闹声,驴叫唤、猪哼哼。各家一日三餐锅碗瓢盆的撞击声,时不时掺杂着女人的叫骂声,男人的呵斥声。院子里仿佛炸开了的锅,时刻都在沸腾着。
   大院里的生活显得纷乱无序,但也温暖感人。母亲不在家的时候,有伯母婶子为我们做饭,夜晚,我们姊妹挤在土炕上,听着从庄墙翻过的大风,挂在树梢上拍打着树枝叶片,我们惊恐得缩成一团,但有堂哥堂姐的陪伴,有爷爷奶奶的关怀,有伯父母、及叔叔婶子的爱护,我们倍感温馨和感动。各家生活过得虽然都很艰辛,但兄弟们相互照应,妯娌间互相帮衬,日子过得倒也安逸自在。
   但随着那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始,将我们原本安宁的生活掀起了波澜。
   我的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走资派”,邻里乡情逐渐疏远,叔叔、婶子们有人对我们另眼相看了。那一年冬天,灰蒙蒙的天幕下,白雪在大地上织了一张大网,将网中的寒冷抛给了我们。妈妈被生产队长调到距家很远的扁都口干活,我们姊妹守着清冷的家,等待散发着清灰的月亮洒满大地,妈妈披着满天繁星,才能回家。
   我们在大院里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家族亲人,有人明显地跟我们划清了界限,身单力薄的妈妈无依无靠,她娘家的亲人又不在本地,当时,我和弟弟懵懂无知,只有哥哥姐姐能明白几分。妈妈的全部希望就是她的孩子,我们姊妹四人。
   妈妈出工时总是特别叮嘱我们,千万不能同别人家的孩子吵架拌嘴,让我们尽量躲远点。哥哥姐姐带着我们出门,堂哥堂姐有人指着我们,嘲笑,辱骂,“你爹挂着牌子游街哩,你们是坏人家的娃,我妈说与你们划清界限,不跟你们玩……”从大人口中的“划清界限”传给无知的孩子,成为孩子欺负、辱骂我们强有力的托词。我和弟弟小,有些事情不太明白,对这种谩骂我迷惑不解,但对于已经懂事的哥哥、姐姐却是一种深深的伤害。尤其“坏人”这个词刺得我们好恐慌,好痛。以至于后来,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们吵架了,要是人家骂一声“坏怂”,让哥哥听到,他就会不依不饶与人家拼命。
   当时,正在上学的哥哥不愿上学,他一次一次被妈妈用棒子连哄带吓送去上学。放学后,哥哥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后,而且脸上时常挂着泪痕。
   据说,早年父亲坚持回老家是有原因的。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为了大家族的人活命,父亲依然选择了回老家,就是想用我们小家四口人的城市供应粮,保全大家族人的性命。这些曲曲折折的事情,是我们后来才知晓的。但随着父亲的落难,人世间最亲的情分,却被残酷的现实切割的支离破碎,人的本性被完全扭曲了。
   在父亲被关在牛棚的三年里,母亲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收工,步行20里路到县城看望父亲,第二天早上照样上工。她忍着村人的冷漠,受着叔叔婶子们的轻视,带着我们,在那幽暗的土屋里,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大院里虽都是亲人,但有的叔叔胆小怕事,和我们的来往是谨小慎微,有的婶子紧跟形势,表现出很“革命”的样子,监督母亲出工时间,记录与我家走动的村人邻居,偷听谈话内容。有时,还以喂猪或给驴添草料为由,指桑骂槐“你就吃吧,还想挑三拣四啊,关起来了都不安生。你以为你是谁啊,分子啊,明白不……”不谙世事的我们,凝视着母亲苍白的脸色,只能怯生生地问“妈,爹还叫人斗吗?”母亲转过身,背对我们,清一下嗓子“不斗了,在学习呢,他是没学习好……”听了这句话,我和弟弟能高兴,但哥哥姐姐却沉着脸,默不作声。院里任何一家的柴草粪土可以堆在我家门前,母亲只能忍气吞声。
   那是一个秋天的中午,收工回家的母亲将炝上油的翻过炖在炉子上,带着我们在大院的一块空地上脱煤。煤脱完后妈妈切面,姐姐踩着凳子下面条,当时姐姐也没在意,只管往锅里下面条,当面条从锅炉浮上水面,锅里泛起了黑压压的一片,姐姐惊呼大叫,妈妈过来接过姐姐手中的筷子拨了拨,头发比面条还多。重做饭是不可能了,妈妈要赶着上工,没有时间。我们只好开水就干粮凑合一顿。尽管我们都饿着肚子,看着锅里的饭难受了一阵,但妈妈临走还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让我们乱说。记得母亲上工走后,哥哥蹲在地上满脸泪水。
   人生中有些事情倘若用文字叙述,往往显得失真,虽然事情千真万确。好多年过去了,每每提及此事,妈妈和姐姐相互对视,泪水涟涟。
   不过让我们如今感激的是,在那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在我们一家孤立无缓时,仍然有给过我们帮助和关爱的人们。当时,有好心的村人趁白天劳动干活期间,接近母亲,表示同情,给予安慰,夜晚,有人以借东西为由,避开监督人的耳目,宽慰,开导母亲,让她忍耐、坚持。
   我们跟着母亲,守着那间黯淡无光的土屋,守着一份微弱的亮光,抱着一线的希望,坚守,等待。
   这一天终于来了,1969年12月20日,被关押牛棚三年的父亲,终于结束了无休止的审查、批斗,结束劳动改造,恢复工作。
  

共 27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乡村生活碎片》以记实的手法叙述了一家人随父亲工作的调动,从一脉相邻的武威来了祁连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八九户人家同住一院落,家大人多,三世同堂。生活虽苦,但人们和睦相处“大院里的生活显得纷乱无序,但也温暖感人。”“兄弟们相互照应,妯娌间互相帮衬,日子过得倒也安逸自在。”“但随着那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始,将我们原本安宁的生活掀起了波澜。我的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走资派”,邻里乡情逐渐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有划清界限的、有讽刺挖苦的、有落井下石的、有指桑骂槐的……。让“我”幼小的心灵就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可喜的是:“我们跟着母亲,守着那间黯淡无光的土屋,守着一份微弱的亮光,抱着一线的希望,坚守,等待。”终于云开雾散,父亲恢复工作,我们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也就成了“我”生活中的温馨、感动。全文描写细腻、感情真挚、语言精美,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文章。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淡雅晓荷!(编辑:雷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雷霆        2016-10-11 10:49:33
  回忆也是最美好的享受。祝作者多出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漠北雪莲        2016-10-11 12:55:37
  感谢贵社团朋友的热情款待!一定加油!
2 楼        文友:你猜        2016-10-11 13:50:21
  欣赏老师佳作,祝创作愉快。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2 楼        文友:漠北雪莲        2016-10-11 17:04:46
  感谢你的关注!祝好!
3 楼        文友:何叶        2016-10-12 14:57:38
  感谢老师投稿支持社团征文!何叶给老师敬茶。祝好!期待老师下次精彩。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漠北雪莲        2016-10-13 13:16:33
  不客气,是你们给了我平台啊,应该感谢你们!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