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浅评鲍勃·迪伦的诗《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浅评鲍勃·迪伦的诗《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赏析)


作者:逝者如斯 探花,1514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45发表时间:2016-10-15 21:48:34

几年前,我路过一个城市,偶然遇见一个年约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当时内心深深地触动了一下。那一刻,似乎时光是静止的,我的心脏也是停止跳动的,有一种极其美妙的感觉,瞬间从我的头顶传到脚底,有一种甜滋滋的味道刹那间在嘴巴里产生,并从上至下,慢慢流入,直到停顿、入驻在心里。
   是的,她的容貌,她的身材,她的服饰造型,都是我梦中无数次想象的样子。总之,她的一切,包括当时天上的云彩,她周围的空气,以及吹在她脸上的微风,都是我最欣赏的样子。她,就是我一生中一直所要寻寻觅觅的女神。当时,我睁大眼睛,用尽全身的力气,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她。她呢,既不害羞,也不回避,更无半点责怪我孟浪失态的样子,反而很平静地看着我足足三秒,然后莞尔一笑,低头继续走赶路。
   许多年过后,直至今天,我依然能回忆起她那张长生不老的容颜,包括她当时对我回眸一笑的可爱神态。而我对与自己相交N年的某个朋友的印象,没见面的大多时候反而是模糊不清的,这不是莫须有的重色轻友,而是因为我与朋友之间,从未发生过任何心动的一瞬。
   从那一刻起,我才深深地感知:爱一个人,不是奢望一辈子把他(她)搂在怀里,更不是如愿以偿地与他(她)同床共枕,而是无论岁月远去多久,你都会把对方珍藏在心里,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会忘记。如果,如果今生有一天,我能再次去到那个城市,能与她再有一次不是事先约定的意外邂逅,上天想要从我身上取回任何东西,包括我的生命,我也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2016年10月13日晚,获悉美国民谣歌手、诗人鲍勃·迪伦摘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宣布的授奖词是:“他在美国的歌曲传统内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我迫不及待地从百度搜他的作品来读。我读到2011年8月由我国诗人、译者周公度翻译鲍勃·迪伦的27首诗。其中有一首题为《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一下子吸引了我。
   未读这首诗之前,我的脑海里一直铭记着以下两篇作品,印象特别深刻。
   一是高晓松作词作曲的歌曲《同桌的你》,“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作者通过设问句,把“我”的疑问,猜测和对她的关注,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在表达纯洁的同学感情里,除了思念之外,还有一丝儿惋惜,更有几多对往日同窗生活的眷恋。因为这些回忆是错过的,时光是不能倒流的,所以它能唤醒天下所有曾经同桌的美好记忆,其中不管当时是否有爱情或故事发生。
   二是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人通过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怀念的感情。诗人刻意重复“教我如何不想她”以达到突出“我”对她的思念,强调“我”的伤感,以此为目的,也就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同时如复制般加深了读者的思念和伤感,让读诗的人与作者来一次身份的置换,时空的置换。因此,当我读到鲍勃·迪伦的诗《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你旅行至北方乡村的集市,那边界上的风常忽然来临而低回,请代我向一个住在那儿的人问好。她曾是我的挚爱。”
   诗歌的第一句,诗人以虚拟之笔,给读者设置了另一种身份——旅人,让凡是读到此诗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他的朋友,都有机会去见证或赞美在诗人身上曾经发生的美好爱情。诗人在请求读者,如果你去到某个北方乡村的集市,一定要代他前去问候一个女孩。因为,生她养她的那片土地,是诗人日思夜想的梦想归栖之地。接下来,诗人在读者临行前特意交待,“如果你去时恰逢暴雪之季”,看看她在寒风中衣服穿得少不少,看看她是否依然长发飘飘。那是她在我心中最美的样子,而我在她记忆中只是一个浪子。
   对于诗人的这一请求或嘱托,我心里非常清楚,换作任何人,也会帮诗人完成他的心愿。因为,读者可以在旅途中,重拾起自己某一时刻的美好记忆。这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上的欢乐之旅,更是一种灵魂深处自我救赎、自我疗伤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按道理,接下来,诗人应该讲叙他与那个女孩之间的经历。他与她之间,曾经发生过哪些美好或悲伤的故事呢?作者特意含而不吐,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
   有了前面对人物和故事的铺垫,紧接着到了诗人浓墨重彩地抒情的时刻。“漫长的时光中我曾时时祈祷,在我的夜晚的黑暗之内,在我的白昼的明亮之中。”
   祈祷什么呢?诗人故意又欲擒故纵,欲言又止,让读者去根据自己各自的经历,来补充祈祷的内容。也许,是她的健康;也许,是她的美貌;也许,是她的工作;也许,是她的生活;也许,是她的婚姻;也许,是她的孩子;也许,是她的家人;也许,是她后半生的幸福和快乐;也许,是所有的这一切;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表达作者对她的思念,对过去一段旧时光的不舍,以及对一个集市风景的赞美……时光过得越久,这种思念,这种牵挂,也会越来越浓。至此,诗中的这种韵味,诗中给读者留下如响雷般轰然共鸣的这种感受,与《同桌的你》和《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作品是无国界的,即使存在语言阻隔或翻译上的缺陷,但艺术作品本身带给人的意境和震憾力,恰恰是相通的。
   《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正是通过“她曾是我的挚爱”反复的吟唱,作为一种唤醒记忆的药引,作为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作为一股抵御寒风的暖流,吸引着我,同时能吸引有着各种不同版本的“有故事的人”,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或是清纯的爱,或是怀念的伤,或是不了的情,或是怅然的悔,或是欠缺的美,或是无法重逢的遗憾,或是豁然开朗的清醒……因为诗人可以断定,(无论中外)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无论男女),在心的一隅,一直会小心珍藏着一次难以忘记的记忆,你在读诗或听歌的同时,此刻也在怀念曾经相识而不能相守的某一个人!于是,诗中的这个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瞬间已走进读者的心里,从此永远也不愿意离开。
   文学或写作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个人认为,能唤醒人的记忆,引起人的共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以一斑窥全豹,可见,鲍勃·迪伦今年摘下诺奖的贵冠,既不是偶然,更不是冷门。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歌手、创作人,还是作家、演员和画家。他早已坐拥格莱美终身成就奖、金球奖、奥斯卡小金人、普利策奖特别褒扬奖。
   今天,值得我反思的是,为什么是鲍勃·迪伦成为了这个时代最负盛名的人?他的一句话或许能够证明:“重要的是保持前进,我想那是任何人的最好选择。”
   是的,任何的获奖,只能是代表一种过去的荣誉。重要的,是保持前进。前辈尚能如此,我辈当如何呢?如斯有幸加盟江山文学网,在以后的生命里,唯有只争朝夕,向江山网里众多的名家大师学习,坚持每日阅读,每日练笔,才是硬道理。
  
   2016年10月14日晚草于湖口
  
   附:鲍勃·迪伦的诗《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 》(周公度 译)
  
   如果你旅行至北方乡村的集市,
   那边界上的风常忽然来临而低回,
   请代我向一个住在那儿的人问好。
   她曾是我的挚爱。
   如果你去时恰逢暴雪之季,
   河流冰封,夏季早已远去,
   请看看她是否穿着温暖的外套,
   抵御那咆哮不止的冷风。
   请替我看看她是否还留着一头长发,
   是否依然美丽蜷曲,垂至她的胸前。
   请替我看看她是否还留着一头长发,
   那是我的记忆中她最美的样子。
   我在她的印记中只是一个浪子。
   漫长的时光中我曾时时祈祷,
   在我的夜晚的黑暗之内,
   在我的白昼的明亮之中。
   如果你旅行至北方乡村的集市,
   那边界上的风常忽然来临而低回,
   请代我向一个住在那儿的人问好。
   她曾是我的挚爱。

共 30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自己一点回忆引出,心动是一种颤抖,至今在心底深处会留存。那份感动会让作者付出所有,一句"我愿意"令人震颤。又引出美国诗人诺贝尔得主鲍勃.迪伦的诗歌《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之前作者讲出对自己印象深刻作品,一是《同桌的你》,二是《教我如何不想她》。回忆如此美好,情感抒发的浓烈,当读到迪伦的诗之时,更引起强烈共鸣,作者剖析着,融入着,被诗人带入其间,爱在其中,不经意就会被感动,读文字是一次奇妙之旅,行进,深入,一次又一次的咏叹,作者在诗中深思,文学与写作能感染读者,唤醒大众,引起共鸣才会流传下去,鲍勃.迪伦成功在于永远向前,是他也是所人前进的动力。做为江山人,勤笔耕,方为正道。一首诗歌带给人的动力,让作者更执着于挚爱的文字之旅。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6-10-15 21:52:54
  谢谢如斯带给我们如此好的诗歌,把自己关于文字与写作心得分享出来,好文字可以历经弥久,传扬后世,激励着每一个读者。问好秋祺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回复1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6-10-16 18:27:00
  紫薇辛苦了!谢谢!
2 楼        文友:小禾        2016-10-16 07:42:34
  遇到这样的诗句的时候,心被感动着……问候作者,遥祝秋安。
回复2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6-10-16 18:27:31
  问好小禾,多谢支持!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6-10-16 07:57:42
  好美的诗歌,看老师解析的如此透彻,人世间的挚情挚爱,尽显纸上。耐读且意味深长,让人不由的思绪万千…
   欣赏美文,谢谢老师带给大家美的享受。问好,秋祺!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3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6-10-16 18:28:59
  谢美女关注。菊韵是我们共同的家,一齐起力!
4 楼        文友:荷溪        2016-10-16 08:13:40
  人生只能保持前进啊!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真好,谢谢分享。
回复4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6-10-16 18:29:57
  问好荷溪,菊韵有你更精彩!
5 楼        文友:叶雨        2016-10-16 18:04:27
  总觉得自己读不懂诗也读不懂诗人,但看如斯这篇作品感觉出诗人的伟大来了,因为他的诗能震撼人心,能让人感怀感动,诗好更需要要能读懂的人来解析,让看不懂诗的人懂得了其中的奥妙,写的好我给你点赞!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5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6-10-16 18:31:20
  多谢老大!一路走来,有你一路支持与鼓励,我将不离不弃!
6 楼        文友:        2016-10-18 16:56:35
  有那么一种情感如逝者如斯所经历的所描述的。日久天长,淡淡的回味。
回复6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6-10-19 08:26:25
  多谢老师支持留评,握手!
7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6-10-20 08:35:18
  如斯的这篇文评写的好。
   南山读过一些诗评,独特的语式和修辞迷漫其中,读得挺累,但显得有文化。如斯君的这篇诗评之所以让南山说好,是因为他是用真心写的,用真诚悟的,并希望我们能读懂。南山在此想起了诗人但丁,为了拯救心爱的人、为了弄清楚事情的始末, 但丁便毅然打开了地狱之门, 勇闯地狱九重天。而如斯的“我愿意”让南山动容——如斯不仅止于诗人情怀。诺贝尔奖一般来讲是一个风向标,在明示的同时,也给未来和当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暗示,这次诺贝尓文学奖的获得者鲍勃.迪伦,就是用他的诗歌感动了美国几代人。在人类战乱不断的当下,这种普通人的朴素温情让人怀念,也希望重生......
   如斯的诗情及温情,还有其它,我们懂了。
人生如梦
回复7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6-10-20 14:51:29
  多谢南山鼓励!菊韵有你,甚幸!如斯识你,荣幸!
8 楼        文友:水仙        2016-10-26 16:50:27
  喜欢如斯老师的这篇赏析,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为引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再以高晓松《同桌的你》和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加以佐证,最后才引出鲍勃·迪伦的诗《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如此深入浅出的剖析,怎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拜读学习,点赞问好!
回复8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6-10-26 20:03:59
  多谢水仙支持,问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