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追寻年味儿(散文)

精品 【山水】追寻年味儿(散文)


作者:双宿双飞 秀才,1527.4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70发表时间:2016-10-28 23:19:13

年呀,据传是一个妖。村里识字最多的三爷爷说。我们站着的、蹲着的、来的早占好他家板凳的,把他围在正中间,直愣愣地听。每当这时,三爷爷就得意得了不得,咳一嗓子,从腰间抽出老旱烟袋,按上烟草,点上,眯缝着眼儿美美地叭嗒两口。烟雾袅袅,一翘一翘的山羊胡子和盖住半边眼的长眉毛一忽儿清楚一忽儿模糊起来,飘向高空,就沿着房梁上蜘蛛舍弃的网绕圈圈。儿时的感觉,三爷爷抽烟的样子很特别,甚至以为他是神仙转世吧?如果他想,乘着那烟真会腾空而起的。
   他瞅瞅我们,料到把我们的胃口吊足了,方再咳一声,笑纹从眼角溢满脸,朝鞋帮上磕一磕烟袋,别回裤腰带上,继续讲。他讲的年妖不可怕,没一个孩子听得脊梁骨发紧。不过是妖怪爱在岁末出现,咬家畜,但不伤人;它还有个致命弱点,怕响声。人们有招驱赶它,敲锣打鼓满山跑,往竹筒里塞土火药,炸响,发展到后来就是大人孩子皆欢喜地放鞭炮了。
   所以,孩子的心里从不认为年是祸害,反而盼望它的到来。年有年味儿呀!除了放鞭炮,还有杀年猪、蒸年馍、包饺子、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祭祠祖先、大拜年祝福安好,比三爷爷的故事更吸引人。
  
   一、杀年猪
   最先让人惊喜,呀!年要来到,就是杀年猪了。它一般在过了腊月二十就开始活动了。
   那时候腊月极冷,极少暖冬现象。河里的冰任大人孩子跺几脚,不会碎;地面上刨一镢头,只一个小窝,还会反震得人虎口发麻;房檐下、枝桠间常见冰挂,敲一段吃,凉入骨髓,像雪糕。天地有心,做好了大冰柜,肉食便于保存。
   杀猪的师傅行头简单,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代步,后车架上搭着双耳筐,车搭子里盛一把锋利的刀。烫猪的大锅各村自备。他们赶早地来,也是为让忙活了一年的人们完成迎新年的一件大事。他们不收钱,猪宰杀好,只取一挂肠,丢进自己的双耳筐里;赶上中午在谁家吃饭,有酒就行,饭菜不挑剔。
   我见过的几位师傅都是身高体胖的,不然制服不了那猖狂的生灵儿。可惜生性胆小,从猪狠命地叫我就怕,那致命一刀更不敢瞧一瞧。只有它被丢进盛满热水的大锅里刮毛,才留神了看。一会儿工夫,就光溜溜、雪一样白了。开膛破肚时,我又想溜,可又舍不得,我在想像饭桌上的红烧肉块。
   三爷爷有时遛过来,打趣我,把猪尾巴割下来,给这娃儿漱漱。我白他一眼,反正这会儿你不讲故事,用不着你。漱猪尾巴是流口水的小孩才用的方子,本娃子干净得很。师傅不知,当真剃好尾巴上的毛,递过来。我臊得撒腿就跑,逗得众乡亲哈哈哈笑起来。
   不过,若是杀羊,我不会走开,尤其是杀长角的公山羊。有时候师傅或者羊的主人会送我一只羊角,我如获至宝。跑回家里,打开灶台上的煤油灯,往羊角里稍倒一点油。倒多了是不准的,妈妈会说我不过日子。其实几克煤油足够,羊角里的油脂助燃。一晃一晃的火苗着起来,像跳舞的仙女摇呀摇的。我握着羊角灯满街上跑,有时也到田野里撒欢,很奇怪,这种火不容易灭,长大了以后也没弄明白。
   女娃儿不用在大街上眼巴巴苦守,她们在家等着就行。大人把剔过肉的猪骨、羊架在自家锅里熬煮。煮熟的骨头还有残留的肉,尤其是筋头,啃起来特有味道。但她们更想要的是猪羊的腿关节骨,手感好,不像石子生硬,也不易碎。她们用来玩一种游戏。我忘了叫什么名字。先把骨头散置于地面上,然后五指弯成小铙子,迅速抓住地上的骨头,上抛,平展五指,手背接住。以一次抓得多,接得多算赢。
   当然,孩子和吃还是亲近的。那时候一年中能吃上几顿肉呢?平日里,爸爸妈妈买来一块小小的肉,要再分割开来,分几顿掺进青菜里混炒。我猜想自己一直眼力极好,是和小时候翻找藏在菜叶里的肉分不开的。到了年关就不同了,家家都要宰杀一头猪或一只羊,慰劳自家一年来的辛苦。到腊月二十八、二十九,用来走亲串门的肉都送完了,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才可以大快朵颐。煮熟的连刀肉,只撒点盐巴,锃光瓦亮的,加之是家养的,肥的多,瘦的少,嚼一口,真真唇齿留香。我可以一次吃上一大碗。今天的孩子懒得动筷子,甚至嗤之以鼻的东西,我还可以美美地吃上几片。妻子有时告诫我,四十岁了,要爱惜身体,少吃肥肉。我笑笑,会的,只是想回忆一下儿时吃肉的味道。
  
   二、蒸年馍
   一般比杀年猪迟上三两天,就要储备过年的馒头了。约定俗成的惯例,过了正月十五才可以动大火,蒸新馒头。那时候女主人是最辛苦的,平日里和男人一样从事牛马般的劳动,还要照顾一家人的吃和穿。备好馒头,就可以放松一下了。年纪大些的,一圈人,一副牌,一上午,一下午,输赢仅在块儿八毛之间;小媳妇儿会细打扮一番,拿小镜儿照一照,自裁的新衣穿周正,不新潮却养眼,胸脯用手儿压一压,可不敢戴厚厚的胸罩,招摇,邀伴赶个集、逛个店,乐得一脸绯红。
   蒸馒头是耐心活儿。天冷,和好的面不易发。须在头一天备好了,第二天来蒸。天刚透亮,家家的院落上空就满了烟雾,灰色和乳白色相间或缠绕。灰色的是柴烟,乳白色的是勤劳的女人们已经让第一锅馒头出笼了,蒸汽从灶房里溜出来。
   普通的馒头对我们没有吸引力,女人们便变着花样刺激我们的眼球和味蕾,做些糖三角、花卷、豆沙包、菜馍馍。还有年糕和枣馍。母亲做年糕采用的是小米面,加糖,又添补了点糖精,怕甜分不够。全用糖颇有点舍不得,糖精加多了会苦,也伤人,只好两样结合了。年糕是可着锅的口径一大团的。蒸熟了,母亲要切成一块一块。色泽金黄,切口处能看到许多小眼儿,吃起来酥软可口。枣馍的味儿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模样儿好,像宝塔,也像现在普通样式的分层蛋糕。底座最大,空出的边沿安着像莲瓣的小馒头,莲瓣正中按一颗大红枣,第二层小一些,以此上推,最上头的单个馒头最圆,枣子也最大。那时候没有相机,要不怎么也得拍几张照片,留个念想儿。
   在我家灶房门一侧有个木头墩儿,我从来搬不动它,坐上去又不舒服,脚尖勾不住地面。母亲却喜欢,那是她临时休息的地方。有时候在上面久坐,笑咪咪地一会望望摆成小山的馒头和酥菜、丸子、炸鱼,一会瞧瞧外头的雪和晴好的天,我就知道年馍蒸完了,就爬到她腿上揉搓一会。她不恼,只会假嗔道:“大娃儿了,羞不羞?压得娘腿疼。快下来,交给你个任务。”不用细说,我就欢喜,只是必在心里揣摩一番,像扔一枚硬币,捂住,依反正面做决定。先去谁家去呢?三爷爷家吧,会送我一挂鞭炮,二奶奶会给糖果吃。他们是村里五保,母亲每年都要自己或派我送他们些馒头、水饺过年的,有时也请他们来家里过年。最后还是鞭炮的诱惑占了上风,二奶奶只好受会儿冷落了。现在想想,如果当年大几岁,脑瓜灵活一点,何不搓合他们生活在一家小屋里?可惜,如今有那想法也是空谈了。
  
   三、放鞭炮
   从蒸年馍开始就有零星鞭炮的响声了,那是拜孩子们所赐。
   对于我们,放鞭炮是比享美食、穿新衣、戴新帽更具诱惑力的。临近过年,大人们往往都比较慷慨,送给我们或五角或一元的纸币。
   买来的鞭炮不舍得一下子放完,我们都会想法子延长时间。你会常看到孩子们把鞭炮的包装纸撕开,放在小卖部前的石阶上,撅着屁股蛋儿,从一头小心地拆,一个一个揣进兜里。
   火柴也是金贵的,大人不准浪费。我们就点着一支妈妈用来祭灶的香;若在院里燃放,会把烧火棍伸进灶膛里,烧着一头儿,当引子。
   燃放鞭炮我们有发挥不尽的智慧。把它埋进雪里,只露脑袋瓜和捻子,瞧雪花四溅;点燃后,迅速扔进水缸里,听它通地一声闷响;绑在公鸡的翅膀上,看它惊得满院子飞;偷偷放在妈妈脚下,惹她抄着笤帚可劲儿追。
   但是淘气有个度,我们不会把鞭炮扔进像三爷爷一样老人的院子里。若是他们凑巧从将要炸响的鞭炮旁经过,我们也会及时喊一声,小心,炮要响了。每当这时,他们,尤其是三爷爷,会用和善的眼神看着我们,好娃儿,爷爷不怕。走,到爷爷家放去。三爷爷每到过年都要买十来挂鞭炮,但都送给了我们,他的院子里不见一片鞭炮燃过的纸屑。老人寂寞,喜欢我们去闹腾一会,可惜我们听从父母的教诲,只懂尊重,不敢惊扰他,疏忽了他的心。
   放拉鞭是年味儿更浓的时候。选在年三十傍晚,地点在村北大路上。往年曾在大街上试过一次,把二奶奶的柴垛引着了,放炮临时改成了救火。
   五叔是村里胆量最大的,体格也棒,那几年放拉鞭他都当仁不让。八米长的竹竿,鞭从头上缠缠绕绕一直接近他手握的地方。他举着,稳步前行,走急了,怕老人、小孩错过观赏机会。这种鞭属混装型,有普通火炮、雷子、小烟花。还有钻天猴,吱吱纽纽的,转着圈儿飞向天空,也爱往人群里钻。每年都有孩子的棉衣烧着了,人们嘻嘻哈哈地帮他扑灭。快乐胜于惊吓。
   好多年没见过拉鞭了,五叔也老了。
  
   四、贴春联
   年三十,贴春联。有在上午贴的,有的选在下午祭祖之后,倒没特别讲究。我们家族是在祭祖之后张贴,可以顺带折几支柏枝插于大门两侧,避邪。反正这一天,早一会晚一会都能看到火红、黑亮的联对,彰显喜气儿。
   春联,出自三爷爷的手笔。每近新年是他最快活的时候,好像一下子成了孩子。他从队里领取一支毛笔、三五瓶墨汁、几卷红纸,对他而言,这是乡亲们发给他的最好的福利。他包揽了全村的手写联。
   那时候格外看重新年氛围,但掏钱去市场买一元、两元一副的对子,乡亲们还是颇伤脑筋的。转悠一圈集市,免不了仍到三爷爷家排队等候。要面子的人家常买包大鸡烟答谢,三爷爷要么不收,要么放好了,留给来串门的人抽。唯有人送他点旱烟丝,他喜得了不得。搁下笔,先捻捻烟丝看成色,再凑鼻尖闻闻。扛不住就塞一烟窝子享用一番。
   我记得他的时候,他就是古稀之人了,双手常不自觉抖颤。但一落笔,一定横平竖直。写出的正楷字像书上印的,只大小有异而已。偶而也写狂草,在我看来,每个字真的就是一窝草儿,腿压着腿,胳膊压着胳膊儿,瞧不懂好还是不好。反正他自己不满意,写字就如做人,我没那种气度胸怀,断写不好狂草的。
   我不放鞭炮时,是他的忠实粉丝。他抚摸着我的头,说:“爷爷写得好不好?”我说:“好。”“那爷爷教你写好不好?”可惜,孩子就是孩子,学了两天,溜了,辜负了他的期望。如今硬笔字有人夸我一下,毛笔字实在不敢恭维。
   因我们两家是邻居,贴春联的时候他就过来指点。贴得稍不周正都不行,还必须按规矩来,联句有平仄,须分清哪是上联,哪是下联;“福”字大门上应该倒着贴,寓福到之意,院内各门或墙上就要正过来,因为福到家了嘛。
   父亲很佩服他的学问,贴好春联,恭恭敬敬让他一杯茶,然后递过一支烟。他摆摆手,还抽他的老旱烟,说有劲。
   我插不上大人的话题,只抚摸那红红的纸。父亲是摸透了我的心思的,免不了训一声,今年不准再撕春联了。我惊得点头如鸡啄米。三爷爷不忍了,爷爷家还剩几张纸,走,跟爷爷拿去,爱叠什么叠什么。
   我喜欢叠一种叫“八金”的玩具,和伙伴们交换,或互打“八金”分输赢。我家的春联一般在年初一就被我揭掉了,所以三爷爷的墨宝没有保存下一副。若是今天,我哪里舍得毁掉一位乡村艺人的作品?随意从市场上买来的印制联没有温度地张贴在我的大门上,我感觉不到快乐。土里土气的原生态的对联是我挥之不去的思念。
  
   五、祭祖
   村子北面,是高坡,再大的雨雪水不会漫上来。高坡三面依着麦田,一年中好长时间都绿意葱茏。坡南挨着南北走向的小河,常有清水潺潺流淌。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祖先的坟茔就安置于此。
   年三十,吃过午饭,本家人都要会聚于二叔家门口,由他率领,前去祭祠祖先。我则绕个弯儿,去奶奶家提烧纸。每年都是她老人家买上几刀纸,坐在小屋门口,细细地剪成纸钱的模样。我实在惊奇,会问:“奶奶,他们会花(钱)吗?他们长啥样儿,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些钱怎么跟咱们的钱不一样呢?”每每这时,奶奶便一本正经地说:“会呀。咱们的祖宗是好人,行善积德,都成了天上的神仙。神仙花这样的钱。你看不见他呀,他可天天保佑着你,给你降福。说不定这会就呆在你身旁呢。所以呀你得做好孩子,要不祖宗就不保佑你了。”我当真了,摸摸身前身后,希望扯住祖宗的衣角。
   临出门,奶奶总有一问:“娃儿又长一岁了,是要压岁钱呢,还是鞭炮?”“鞭炮。”那时候有奶奶、爸爸妈妈疼护着,日子清苦却幸福,哪有什么金钱意识?钱也可以买鞭炮的,没想过。如今想和奶奶说一声,孙儿想要压岁钱,可已不可能了,徒留想念。
   长长的队伍进入高坡,年长的各司其职,诵祭文、分发,点燃烧纸,我们小字辈就是放炮,给祖宗制造热闹气氛。最后由二叔一声令,无论大人、孩子都不敢喧闹,于各个坟前,恭恭敬敬三叩首。这是对祖先的尊重和追思,必须虔诚。我亲眼见过一次,本家二哥爱惜他的新衣服,怕跪脏了,膝下垫了盛烧纸的布包,被二叔一脚踢得趴倒在地上。
   仪式结束,我们可以任意玩笑了。甚止可以隔着祖先的坟玩伏击,把它当做掩体,孩子们分卧两侧,举着自制的折纸手枪,嘴巴“啪啪”地配着音,朝对方射击。祖先若地下有灵,绝不会怪罪的。这是成长中的一辈,传承血脉的小人儿。不存在什么敬不敬,就像给妈妈搞个恶作剧,很容易获得原谅。
   每座坟前都有柏树,郁郁葱葱,或高或矮,不同的树龄。我们喜欢攀爬那棵最高的。挨着它的墓碑也最高。往往大孩子在碑前蹲下,小一点的踩住他的肩,然后爬上碑顶,再从碑顶上树。
   大的柏枝是不允许折的,怕树伤了元气。丢下来的小枝条儿根据各家门口数目,由二叔分发。回去插于门口两侧,配以对联,挺朴素的新春装饰。
   一切就绪,接下来就是吃饺子、守岁、大拜年祝福安好了,热热闹闹,有滋有味。欢笑声一直延续到元宵佳节。
   一年年走来,一年年日子往好里奔,鸡鸭鱼肉蛋,已成家常便饭,幸甚。只是一些事,一些人已成回忆。三爷爷早已作古,关于年的传说再没听人讲述过,五叔扛不动拉鞭了,二叔在叹息后辈们祭祖像走过场。杀年猪的大铁锅锈坏了,人们买回一方方市场上的肉;年馒头做上两锅足矣,多了对不住挑剔的胃;炫丽的烟花胜过拉鞭,可是喝彩的人赖在空调房里推杯换盏;精致的名人名联红透夜空,只是仰慕它的孩子改了心思,在与电脑游戏对峙。
   年被浓缩了,像一个符号,记住即可。至于味道,犹如匆匆吃下一道快餐,口有余香,但很快消失了。
  

共 568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追寻年味儿》循着作者的文字,我感受到了那熟悉的、浓郁的却是消失已久的年味。在过去的乡村,人们对年的迎接是一个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过程,杀年猪最先让人惊喜,用自家养的大肥猪犒劳家人一年来的辛苦,那令人唇齿留香的味道至今难忘;蒸年馍最能检验每户农家女主人的手艺和热情,准备好自家吃的,还不忘村里的孤寡老人;当然,年味里怎么少的了鞭炮声,这是年味里对孩子们最有诱惑力的,观赏已很过瘾,若是自己燃放更会生出许多的乐趣来;过去的年味里贴春联是从写春联开始的,这是新年里必不可少的氛围,村里那些知书达理舞文弄墨的人总能得到村民们格外的敬重;祭祖是迎新年的重头戏,晚辈们对祖先虔诚地追思和祭奠,是血脉传承的一部分,也让人们心中有所尊崇。所有这些都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也不是一顿玉盘珍馐能够涵盖的,那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推荐共读,祝老师创作愉快!【山水神韵社团编辑:滦河晨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03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滦河晨曦        2016-10-28 23:23:03
  这样的年味才是令人期待和回味的,年的意义,年的乐趣,全在于此,却成为了渐行渐远弥足珍贵的回忆了,这是遗憾,也是损失。
回复1 楼        文友:双宿双飞        2016-10-29 18:05:15
  感谢老师深夜审阅,并给予精彩按语,奉茶。远握。
回复1 楼        文友:双宿双飞        2016-10-29 18:05:32
  感谢老师深夜审阅,并给予精彩按语,奉茶。远握。
2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6-10-30 19:52:37
  欣赏精品佳作,祝福写文愉快,创作丰收!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2 楼        文友:双宿双飞        2016-10-30 21:12:04
  谢谢老师,问好。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双宿双飞        2016-10-30 21:12:37
  谢谢老师,问好。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诗史苍狼        2016-10-31 12:48:55
  写的很实在,行文流畅,不失笔力。年三十,祭祖,应该离我老家不远吧。问好
狼牙月下独徘徊
回复3 楼        文友:双宿双飞        2016-10-31 19:04:57
  谢谢老师来访,敬茶。我是山东人,老师哪儿人呢?
回复3 楼        文友:双宿双飞        2016-10-31 19:05:06
  谢谢老师来访,敬茶。我是山东人,老师哪儿人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