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现代诗歌 >> 【丁香】回家的路(外二首)

编辑推荐 【丁香】回家的路(外二首)


作者:芷茗青苓 布衣,20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5发表时间:2016-11-01 10:21:54
摘要:缘木求鱼

1、回家的路
  
   于白天街头的一次会晤
   黑夜在巷道里迟迟不前
   你同好奇的鸟儿走过相同的旅程
   夕阳从洞穴降临
   河岸碎裂的渡口
   我便清楚它的面貌
  
   没有皱纹
   没有昼夜交替的缺口
   秩序中的你便性急
   从一张胖胖的票据逃出
   所有人都强调和平
   而你跳出潮湿的瓦房和栅栏后的秋天
  
   回家吧,疲惫的流浪者
   受伤的眼睛
   暴露了你丢失的尊严
   天地之间的联络
   不适合你多说
  
   2、初冬渐进
  
   瞳孔被冰霜麻醉
   耳朵被打了无数个洞
   空空的杯盏来不及从风里逃脱
   昼与夜之间出现断痕
   若非要知道它的名字
   僵化的哭腔一无所知
  
   我重复梦中的呓语和飞起的旗帜
  
   太想抓住瞳孔里的飞虫,我便怔住
   破碎的翅翼
   在裸露的脚踝隆隆地发出声响
   流浪者的姿态
   在田野里和灰白的影子
   垂直落下
   那一条暗沉的甬道
   仿佛没有找到出口
   阳光平铺时间的幕布背靠丛林
   而我,冷酷无比
  
   爬行类的昆虫如我
   我确知听见内心的一种声音
   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威风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季节
  
   3、叶脉
  
   它用萎缩的目光阅读尺寸
   路口在回旋
   变形的影子穿好衣服
   毫不留情的
   拍在窗上脸上路上
  
   天空色彩过重
   我们收起散漫的手脚
   或匿藏
   头顶贴近墙壁
   细微的嫩芽在倾听
   我寻找虚弱的花朵
  
   我滑出每一滴汁液
   专注的
   看着彼此的容器

共 5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个《回家的路》是一次同题的题目,很多人写的是在外打工者回家的路程,偏重于实体描写。思维层面,情感表达,都十分狭窄,而对这一篇,我当时给分较高,因为它并没有走实体描写路线。而是通过形而上的“回家的路”展开诗意,我并不是说实体描写手法就不能出诗意,但一般来说大家都能理解一点即: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具体到诗歌中,我以为,诗歌可以说是最高层的文学表达形式。它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如果运用好了,它的展开层面一定可以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形而上的手法尤其有这种内涵不尽的表现力,从这种表达效果来说,一篇好的形而上的展开可能触及的层面会远远高于实体描写的层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这一篇是如何展开形而上的广阔诗意的。首先说“于白天街头的一次会晤”,至此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我在街头看到一个人,另一种,则是这个会晤,对应更高层面的含义,见到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另外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们先按住不表,凝聚思路往下看。“黑夜在巷道里迟迟不前",这句话顿时将诗意带入了形而上层面。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形而上来理解了。“巷道”的特点是什么,是幽深狭长的。阳光照不进来,或者照不彻底,因此说“黑夜在巷道里不能推进”,因为停滞了。“你同好奇的鸟儿走过相同的旅程”,这一句写得十分传神,将一个人,处在巷道中的人,一个置身黑夜内心的人,对外在世界的渴望,或者说对于巷道外光明的向往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想象初生的鸟儿对外面的天空,对飞翔,充满了向往,当它终于飞起来的之后,可能看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美好。所以说“夕阳从洞穴降临”,洞穴,碎裂的渡口,都可以用来暗喻这个生存的世界,当我从对外在世界的向往到我走出巷道,像探索天空的鸟儿一样,“我看清了它的面貌”之后,也就可以理解上文那句,“你同好奇的鸟儿走过相同的旅程”的含义。至此,我们同样可以理解首句“会晤”一词,便是每个人对心中理想世界的一次遇到。这个理想世界是置身光明的,所以说在白天会晤。整个第一段主要写一种内心对光明或者新生活的渴望,也许“好奇的鸟儿”已经看清了。但“我”还没看清。所以这个“清楚它的面貌”一句用的是“我”,而不是“你”。这是全文仅有一次的人称变换。后文这个“我”,便不出现了。因为主角是“你”。再看第二段,"没有皱纹没有昼夜交替的缺口 秩序中的你便性急",前两句写的是现实中的平淡,或者也可以理解继续照应上段末句看清的面貌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候“你”终于看清了,“没有昼夜交替的缺口”可以理解为大家都这样浑浑噩噩的过着,大家都安于这种“秩序”,而我不愿意安于这样的“秩序”,因此我“渴望一张票据”,可以带我们脱离,“胖胖的的票据”,是一种饱满的形容,对应回去的路,在我心里是饱满的,是畅通顺利的。因此我“跳出潮湿的瓦房和栅栏后的秋天”,就像跳出这些现实中苍白琐碎的生活。最后一段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慨叹,相对前些段比较好理解,可能最后两句不太好懂,“天地之间的联络不适合你多说”,其实我觉得这可以看做一个人经过生活沧桑以后,那种内心的疲惫感,之前胸怀天地的壮志被生活消磨,然后终于在倦怠中踏上回家的路。这一句话,其实将内心情绪写的十分深入。而且“天地之间”这个词其实也可以看做是照应了开头段中“白天黑夜,夕阳河岸”的场景,当然,那时候,文字中的“你”,是满怀激情去闯荡探索这天地之间联络的。整首诗结构严谨,情绪推进符合条理,尤其用词精准老辣,往往一个字词之中,蕴含很多的暗示和指向,更难得的立意深远,将个人的小情绪与人生历程,社会环境相结合,细细品来,余韵不尽。 第二篇同样是形而上手法,表面写了冬季的来临感觉,其实是两种情绪或者说生活态度的争斗,第一段表面写的是视觉和感觉中冬天的麻木,和冷,以及在人内心带来的空荡感。而第二段单句成段,写出来内心另一种渴望积极生活的自我。其实也是引起下文。在第三段中,“瞳孔里的飞虫”指干扰视线的模糊的东西,这些是作者内心渴望消除的,而她渴望的是,一种以流浪者的姿态,站立的,“那一条暗沉的甬道仿佛没有找到出口”可以理解为即将来临的冬天的漫长,当然这是表面理解,深层其实暗指内心跋涉的道路漫长,但我为了追求阳光,我选择内心坚毅的面对那个冬天的自我,所以说我“冷酷无比”。这个词写出来追寻理想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最后一段“爬行类的昆虫如我”,又回到了作者表面的自我,这个我相对那个流浪姿态的我显得渺小和虚弱一些,因此以爬行类的昆虫自喻,而这个小我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写出来那种召唤感,结尾两句“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威风,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季节”以两个自我或者说两种态度内心抗衡来结束。作者采用了形而上的手法,所以出来层面比较广,全文通过表面季节的对抗推进细致的再现了两种抗争,可以理解为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抗,也可以理解为小我和大我思想的碰撞。但无论是哪一种主题,或者兼而有之,这个过程写的都十分精彩。(这不说明主题不明确,形而上的文字,更多的是一种大的方向,主题本来就是更多开放和包容性的,因此可以产生开阔的诗意)。 《叶脉》一文,则更加对应广阔的思想。叶脉指的是叶子的脉络,相对人体或者生命的筋骨,世间万物都是如此生长,作者以此为立意,写得其实是探求真理的过程,“路口在回旋和变形的影子”都写出来追求真理的道理不是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路口容易迷失方向,我们的心灵脸上,和路上都容易被这些未知的迷惘所阻隔。这是第一段的内容。第二段“天空色彩过重,我们收起散漫的手脚”,写出来事物的表面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颜色,所以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头顶贴近墙壁”,其实头上应该是天空,在墙壁对应我们失去方向的内心,于是我们贴近自己的内心,“虚弱的花朵”代表生命在迷惘中透露出来的顽强和坚韧。这也是我们在追求真理道路上应该追求的自我姿态。第三段中理解的关键字也就是钥匙在“容器”一词,容器是盛放物质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生命中盛放思想的内心,因为道路如此艰难,所以作者用了“滑”这个词,表示自己更加小心的去探知生命中流浪的美。并且认真思考对待自己内心的容器,找出我们生命中的脉络,也就是我们的叶脉。【丁香编辑:叶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城        2016-11-01 10:37:58
  本来上星期五晚上同题打分完成之后,有些朋友对这些文字不太理解,我就答应说写个详细的解析发来版面,但星期六和星期天家里有事出门,没能顾上,星期天回来已经很晚,而且接着就感冒了。其实感冒在上星期就一个星期很久了,只不过这两天越来越严重,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总算写完发来。这篇文字因此被我扣在后台耽误了好些天,很对不起作者和大家。另外第三篇《叶脉》一文,作者本人曾经写过一个创作说明,所以这篇叶脉的解析其实基本等于作者本人的观点。至于前两篇,基本是我个人解的,也许不完全符合作者原意,但我相信大方向不会离去很远。对形而上的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往往是一种总体的感觉,而并不是每一个字句都可以准确的言传。当然我在编按中也说了,这是由形而上这种手法决定的,这恰恰是它独有的特点,而不是作者表达的缺陷。但的确像我这样逐字逐句的分析是比较吃力的。更重要的是,有些字句的意思并不是当时就显现出来,而是综合全文判断推理才能得出,在我这种线性的解析中,这些字句的推断过程就很难说明。我努力前后照应,将分析过程和解读思路让大家看明白,但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而且我功力有限,选择的往往是一个解读思路,而文字可能对应好多思路,都能自圆其说。如果有解析不到和不够准确的地方,那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行推断。
2 楼        文友:赵淑敏        2016-11-02 19:49:21
  作者的《回家的路》和《冬天渐近》,当时评论的时候争议很大,这都属于正常文学评论,无可厚非。其实这个作者的文字如果深入进去,你会被她深深地大慈悲胸怀感动。她写作的视角没有局限于各人的小情绪当中,详细的解析就不用我了,叶城老师已经很详细的解读过,希望能给大家起到走进作者诗歌的引领。感谢作者,感谢叶城,感谢众多朋友对丁香的支持!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