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秋访白音峡

编辑推荐 秋访白音峡


作者:观海得深 白丁,9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66发表时间:2016-12-11 23:09:38
摘要:本文通过追寻红军长征在白音峡留下的足迹,描写了白间峡美丽的秋景,并通过民间神话故事阐述了白音峡地名来由来。在文章的结尾,追忆了红二方面军当年长征往返白音峡的情景。目的在于教育和激励后来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而努力奋斗。

前些日子,在翻阅《红军长征在徽县》、《徽县地下党》、《永远的丰碑》等几本书时,都多次看到位于天水市李子园乡的“白音峡”这个地名。于是,怀着好奇之心,总想找个机会,一去探个究竟。
   终于,金秋十月的一天,使我如愿以偿。
   那天上午,我们一行六人,乘车从县城出发,沿着徽县—榆树—高桥公路,一路向北,前往白音峡去探访红色革命遗址。出发时,虽然天气有点阴沉,但大家还是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一路上谈古论今,从徽县历史沿革到红二方面军长征往返白音峡,从徽县地下党去天水迎接解放大军时途经白音峡与国民党军发生的“骆驼口战斗”,再到“龙王洞事件”的定性等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发表着不同的看法。不知不觉间,车子已翻过大沙和小沙两座大山,从崎岖的山路上一路疾驰,十一点刚过,就到了高桥乡。出发前看了地图,从高桥经渭儿村到白音峡有一条小路。于是,我们从高桥街上打听了去渭儿村的路,便乘车继续前进,十多分钟后,就到达了渭儿村。当地村民院子里的玉米架上、屋檐下都挂满了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刚收回来的黄豆连枝带叶像乱柴似的堆得满地都是,上面结满了黑漆漆、毛茸茸的黄豆荚,有的豆荚已经裂开,露出黄澄澄、圆滚滚的黄豆粒,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我们一连走了好几户人家,有的门上了锁,也有的门虽然虚掩着,但屋子里却没有人,大概都是去高桥街上赶集了吧。幸好,有位老人从后面的一个院子里出来,我们问他去白音峡的路怎么走?老人说沿着大路再往前走上一里地,从右手的一条岔路进沟,翻过乏牛坡,大约30华里就到了,但是不通车路,只能步行。如果从李子园那边走的话,虽然远点,但车子一直能通到跟前。因为我们同行的人中有两位女性,如果翻越乏牛坡过去,往返至少要六、七个小时,怕她们吃不消,于是,我们商量后决定从李子园绕行。
   当车子经剡麻公路到316国道再到李子园路口后,我们边走边打听,沿着新修的水泥路一路前行,依次经过了云光村、柳林村,翻过了一座山岭,山岭并不高,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高耸挺拔的落叶松,我推测这里大概就是地图上标注的碎石坡吧。下了山岭,我们找了个比较平坦、开阔的地方稍事休息,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值得一提的是和我们一起同行的在新疆工作的小梁带来了新疆的特产—馕,这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美食,再加上烤得金黄发亮的外观,一看就让人垂涎欲滴,而且里面的馅料也不一样,有的夹了葡萄干,有的夹了糖及其它佐料,大家就着蒸面,吃着馕,听着小梁讲着新疆的奇闻轶事,俨然一道丰盛别致的海天盛宴,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吃饱喝足后,我们继续赶路,又走了三、四公里,看到路边有一座寺院,寺门为古建筑,三门四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上写着“白云寺”三个大字。再往前走了几十米,有一个村子,沿公路两侧住着几十户人家,土木、砖木和砖混结构的房屋横七竖八地分布着,显得有点零乱。有几座平房是近几年新建的,外墙贴了瓷砖,看上去很洋气,还有一些房子却很破旧,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吧,它们年复一年地经受着风吹雨打,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我们向一位老者打听去白音峡的路时,他告诉我们:这里就是白音峡。当知道来意后,他说,听老一辈的人讲过,当年红军长征时就是从他们村子里经过的,这里曾经是官道,从徽县到天水都要从这里过。我问他红军经过时有没有留下什么遗物或者标记,还有没有当年的亲历者?他说,没留下什么东西,只是从这里过了个路,当年亲历过的老人早都去世了,在乏牛坡的山崖上刻有红军长征路过的字,但由于天长日久、风吹日晒,已经看不太清楚了,再说刻字的地方不是太显眼,你们也不一定能找见。听了老人的话,我们再驻足仔细察看,这里东西两侧是连绵起伏的大山,靠东面的山上云雾缭绕,高耸入云的山崖在红红绿绿的树叶和袅袅烟云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妖娆,看上去有一股说不出的灵气,那应该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白云山了。村子的南北方向是一条宽约200米的峡谷。后来才知道,“白音”即“白衣观音”的简称,晋代咸和年间,人们就在这里修了个“白衣观音寺”,供奉着“白衣观音”。为了方便称呼,就把“白衣观音寺”,简称为“白音寺”,把“白衣观音”也称作“白衣娘娘”了。久而久之,白音峡、白音山、白音村也就因此而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在很久以前,白音村有个叫进财的小伙子,上山去采药时听到了一阵激烈的打斗声。他寻声觅迹,看到一条水桶般粗的大白蟒和一只吊睛黑虎在争斗,进财被吓昏了,醒来后,他看到周围的草木上有血迹,就顺着血迹找到一个山洞里,看到那条奄奄一息的白蟒,进财起了怜悯之心,于是采了一些止血药嚼碎后敷在白蟒的伤口上,撕下衣服包好伤口对白蟒说:“我只能这样了,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你的造化了!”说完后就走了。白蟒经过进财的治疗,血止了,但仍然没有脱离生命危险。这时,正好赤脚大仙经过,被白蟒发出的怨气形成的一团白云所阻,于是大仙按落云头,降到山洞,施法术治好白蟒,并吹了口仙气把它变成一条小白蛇,参加完蟠桃会后,便将白蛇带到他的住所去修炼。有一天,白蛇走出山洞,在齐寿山一带游走,有个货郎正好经过,白蛇就偷偷地钻进货担,被货郎挑到了峨嵋山,从此它就在峨眉山修炼,过了1700年后,终于修练成功,在观音大师的点化下,返回人间寻找救命恩人,就这样演绎了一段众所周知的爱情神话故事----白蛇传。
   前面提到的那个白云寺,里面供奉着一位白云仙,据说就是当年大白蟒的化身。于是,这个村子就成了白云村,天长日久,当地人叫转了音,白云山也就成了“白音山”,白云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白音村”。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儿牵强。
   听说村子里没有什么红色遗迹,我们多少有点失望。但是,既然来了,就要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去碰碰运气,说不尽能找到山崖上刻的字。于是,我们向老人告辞后,踏上了去乏牛坡的征程。沿着老人指明的路线又向前行驶了二、三公里,顺着右侧的一条沟——白音峡沟行进,车子走了没多远就无法通行了,大家只好下车步行。这条沟很深,沟口比较开阔,越往里越窄,一条小河也在半沟里销声匿迹。两面山坡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乔木和灌木,五颜六色的树叶交织在一起,把山坡装点得五彩斑斓,就像一幅幅壮美的刺绣图案。秋虫也不甘寂寞,在草丛中发出“唧唧”的叫声。我们来的季节尚有点早,还没有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节,但这种五彩缤纷的世界,却更能显现出秋的成熟与绚丽。周围的景色是那样地美,但我们却无心观赏,一门心思地惦记着山崖上刻的字。所以,脚下也就没有丝毫的停留,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山势越来越陡峭,而且路也越来越难走,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要从乱石堆中穿过,我们四下搜寻着,看能不能找到山崖上的字,但最终还是没有发现字的痕迹。看看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半,我们只能怀着一种失落下山。
   在返程途中,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思绪仿佛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那是1936年的9月,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从宕昌向成、徽、两、康挺进,其中左路纵队六军,在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率领下,于16日沿礼县的崖城、红河、罗家堡、天水娘娘坝、白音峡、徽县高桥一线,向两当疾进,17日进入徽县境内,经过高桥、水泉坝,夜宿苟店、麻庄;18日晨经韩湾,主力东进直插两当,前卫部队50多人率先占领两当城,十八师由韩湾南下奔袭徽县城,击溃县保安队,午后六时进入徽县城,与先后到达的中路纵队和右路纵队会合,在徽县境内驻扎、活动长达21天,补充了给养,更换了新装,建立了红色政权。后于10月1日经请示党中央同意,4日,红六军由两当城出发,经徽县韩家湾、麻庄、高桥、白音峡、李子园、舒家坝、大门镇和礼县罗家堡、红河一线至固城,沿途不断遭到敌军围追阻击;5日,在娘娘坝遭敌包围,突围中十六师师长张辉同志不幸牺牲;7日,在罗家堡又遭敌军伏击,红军损失惨重,十六师大部牺牲,政委晏福生也身负重伤。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三十二军于5日从徽县城、伏镇等地出发,经银杏、峡门、榆树、高桥、新店、麻沿、汪川、盐官、红河等地,8日,在礼县固城与六军会合出境。六师十七团因敌军逼近,未能撤离,后被敌人包围,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
   红二方面军在白音峡虽然没有发生过轰轰烈烈的战斗,也没有留下什么宝贵的遗址、遗迹。但是,红军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却永远地根植在了陇原大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陇原儿女砥砺奋进,顽强拼搏,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而抛洒着热血和汗水。
  

共 34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秋访白音峡,是作者对万里长征历史人物的崇拜和敬仰。在翻阅《红军长征在徽县》、《徽县地下党》、《永远的丰碑》等几本书时,都多次看到位于天水市李子园乡的“白音峡”这个地名。于是,怀着好奇之心,一去探个究竟。终于,金秋十月的一天,终于如愿以偿。在经过了好几十里地的艰苦跋涉后,在峨眉山收获了不少传奇故事,像那段段众所周知的爱情神话故事----白蛇传。还有那个白云寺,里面供奉着一位白云仙,据说就是当年大白蟒的化身。于是,这个村子就成了白云村,天长日久,当地人叫转了音,白云山也就成了“白音山”,白云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白音村”。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儿牵强。可也是很感动人的。一次艰苦的旅行,虽然没有找寻到红军留下的任何足迹和字迹,但是,红军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却永远地根植在了陇原大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陇原儿女砥砺奋进,顽强拼搏,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而抛洒着热血和汗水。好文,饱含至情,耐人寻味,正能量,推荐阅读。感谢您对江山文学的支持,期待精彩继续。(编辑·凤尾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月光下的凤尾竹        2016-12-11 23:16:31
  问候作者近安,精彩好文,令人感动,推荐共赏。红军长征的故事感人泪下,值得敬佩和怀念!你们不畏艰苦长途跋涉,追寻红军足迹的精神更值得赞美。谢谢您的付出,辛苦了,欢迎再来江山文学投稿。(编辑·凤尾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