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 时光里的养正书屋(散文)

编辑推荐 【雀巢】 时光里的养正书屋(散文)


作者:张昱煜 秀才,247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54发表时间:2016-12-19 10:34:54
摘要:时光里的养正书屋,散发着清韵流年,书屋正中间的八面雕花窗户,阳光斜斜地照射着,那漏下的窗花,满是诗情画意。我在书屋里落座,心中升起别样的敬重和惬意,仿佛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那一刻,时光是甜美的、是温暖的、是闲适的。

一个书屋,就是一隅书香。一隅书香,就是一世文明。
   吸引我去藤桥古村的,不仅有苍劲的千年古樟,有斑驳的进士坊,有波光粼粼的水面,还有那个叫“养正书屋”的幽静小院。
   吉州区兴桥镇的藤桥古村,距吉安市十五公里,三面环水。据传,先人们用竹结青藤缠绕,搭了一座藤桥供村民通行,这也是村名的由来。
   八百多年来,开基祖刘景谨记先人“诗书传家,耕读立身”的家训,藤桥人才辈出,先后出了近百名秀才,十多名举人,两名殿试进士,八名礼部吏部进士,一名兵部进士,是庐陵的名门望族。
   暖冬时节来看古村,看书屋。此时,枫树的叶子正红,野菊花开得正艳,那株如狼毫的柏树,正向蓝天舒展着胸臆,芦苇摇曳着宁静的时光。此时,季节似乎练着“倒立”,秋天的味道还很浓郁。
   “耕读立村越千年,诗书传世惠万代”,说起藤桥古村,说起养正书屋,年近七旬的刘来兴校长最有发言权。
   他,至今还居住在养正书屋,是书屋的守护者,是时光的守候者,也是文脉的守护者。
   穿着长筒胶靴的刘校长从菜园地回家,邀我落座。说起他的藤桥古村,说起他的养正书屋,一直激情澎湃。他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2004年,是市政府聘任的第二届教育督学,2007年,又是第三届教育督学。
   养正书屋占地约二百平方米,是砖木的硬山式结构,前面有一个四方小院,在房屋和小院的东面,开着一个两扇的小木门,那斑驳的门环,沁满久远的时光味道。
   小院的正中,既是南墙,也是一个石灰粉刷的照壁,上面的“福”字有半人高。照壁前面,是两盆兰花。听刘校长讲,这书屋多久,这兰花就有多长时间。他自己猜测,这老屋,这兰花,应该有三百年之久了。
   凝视,深情,深情,凝视。两蔸兰花孤傲地青碧着,不喧嚣,不张扬,那隐秘的清香,醉了时光。我平生也深爱兰花,有幸能看到三百年前的兰花,顿时觉得时光的悠长。刘校长还向我透露一个小秘密,他儿子三十三岁考取博士那一年,两株兰花正巧开了三十三朵,惹得村民们都来看稀奇。
   时光里的养正书屋,散发着清韵流年,书屋正中间的八面雕花窗户,阳光斜斜地照射着,那漏下的窗花,满是诗情画意。我在书屋里落座,心中升起别样的敬重和惬意,仿佛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那一刻,时光是甜美的、是温暖的、是闲适的。
   那八面雕花窗又暗藏机关,每块的里面,都有一块可以向上拉的木板,即便是阴冷的下雨天,只要将木板拉下来,光线依然可以透过来,学子们可以安心读书。
   我急切地打听养正书院的前世今生。刘校长说起他的养正书屋,总是激情满怀:追根溯源,从明朝中后期说起,据《吉安县志》的《官祀》上讲,自南唐和宋元明清以来,吉安共有四十六位名宦乡贤收录“乡贤表”。此后的学子们,每天读书前,要行礼作揖,跪拜这四十六位乡贤。这四十六名乡贤中,小小的藤桥,就占了三位,他们分别是明朝刘教、刘孟雷父子,清朝的陈俨。这至今书香绵绵的养正书屋,其前身“芝园山房”,就是刘教创办的。
   公元1556年,藤桥刘氏29世,51岁的举人刘教因其继妻王氏病逝,本来皇帝恩准,他可以不用守在家中三年,可他主意已定,辞去广西梧州知府的职位,回村兴办“芝园山房”书院,每日与学生讲学,讲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做学问,他每天都忙着讲学,连出村进城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到他1574年病逝,办学19载,育人无数。他的长子刘孟雷考中举人和进士,次子孟雨及三个孙子均考中秀才。
   时间的车轮呼啸而过,到清朝末年,刘教后裔、39世刘镜藻,作为藤桥最后一个秀才,以“芝园山房”为基础,开办私塾,取名“养正书屋”。从1924年起,养正书屋由同支房40世刘镇顺分四次全部买下居住。现在,养正书屋由刘镇顺的长孙,42世的刘来兴居住管业。刘校长说,他仔细对比过,三百多年的刘氏宗祠用的青砖和养正书屋的青砖,极有可能出自同一个窑门。书屋的准确建造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从“芝园山房”到“养正书屋”,一路走来,藤桥的文脉一直在传承。那两蔸兰花,从明朝一路开到今天,既神奇又罕见。
   刘教的儿子刘孟雷功绩非凡,同戚继光共歼倭寇,在安定苗族侗族等异邦时,有自己的妙法,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刘氏宗祠里面的四个大字:忠孝节廉。
   这位从养正书屋走出来的进士,在做山西左布政使期间,为官清廉,拒收十一万一千两白银俸禄,而是把这些白银留着用于赈灾救济。他的父亲刘教,也是刚直不阿的典范。
   刘教与吏部尚书严嵩、政治家文学家夏言同时参加考试,同庚同乡,他没有攀龙附凤,而是本分做人。他在教导学生时,要他们遵循祖训:诗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善。刘教一直是朝廷器重的清官。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51岁的刘教,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归隐于村野。也许,他在外面奔波半生,看不惯仕途的险与恶,早已经厌倦了世俗;也许,人生过半,尘埃落定,他认为只有教书育人才是人生的正事;也许,他想为行云流水的日子,做最后的精彩标注。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隐,是给自己最好的安排。
   也许,马蹄哒哒的日子,不如兰草青青的日子;也许,荣华富贵的日子,不如书声朗朗的日子;也许,残月斜挂的日子,不如砚台春暖的日子。
   教书,是最好的传承,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俗语中所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武断的。刘教和刘镜藻,他们都是藤桥文化的传承者,“传道、授业、解惑”,滋养着他们的人生,也熏染了藤桥的诗书韵味。
   如今的“养正书屋”,里面的书籍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依然散发着书屋的气息。坐在镌刻时光的书屋里,一股文雅之气,引领着另一股文雅之气前行。在这里,窗影幢幢,时光悠悠,那“五经四书”的平仄声,没有走远,那“兰香逸清”的禅意,也没有走远。
   在这里,可以抱书而醉,也可以抱月而眠。执笔取暖,煮字疗饥,都是最痛快的事情了。
   一缕阳光,把半个冬天都烘暖了。天色不早,我起身与刘校长告别,轻轻关上那扇半掩的杉木门,踩着青石板,离开养正书屋,那股兰花上的清正之气,文雅之气,弥漫着我的周身。
   走出养正书屋,我依然意犹未尽,刘校长指着不远处的“吉袁古道”说,当年,这里就是吉安通往宜春的必经之地。忽然觉得,小小的藤桥,底蕴深厚。
   我沿着水塘慢慢环行,此刻,水韵的藤桥,如梦里水乡一般晴柔。从外围打量着小村,水光晃动着,映衬在老屋的石窗上,棕榈树上,美人蕉的花朵上,有如梦如幻的感觉。
   我的眼睛撞见了一个耙松毛的孩子,他在樟树下歇息,捧着一本书,头也不抬地品读着。红红的落日,“骑”在“四兄弟”古樟的枝杈上,古村透着的宁静与祥和,让我留恋。
   “竹松疏护两三家,流水浮香带落花。樵笛声声炊烟起,隔塘人语夕阳斜。”在藤桥,半晌时光里,内心一直是庄重而激动的,我的周身浸染着浓浓的书香。“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养正书屋的寓意,激励着刘氏后人前行,也再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
  

共 27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书屋、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支撑着乡村的文化大厦。乡绅或回乡官吏成为这项事业的引领者和创造者。目前,书屋书院文化研究也进入很多专家学者关注的视野。作者在文中描述的芝园山房——养正书屋又让我们在这个百花园里发现一个幽香的花朵。我们不仅从知识上了解了养正书屋的前世今生,更从精神上领略了这古朴、悠长的书香之气。三百年的兰花,见证者书屋和书屋主人的厚重与精彩,也吐露着那个小村庄文明的芬芳。“诗书传家,耕读立身”曾经作为古老的家训,也许现在已经无存。多少“耕”家不屑或无力支撑“读”;多少“读”者,目的是逃离“耕”,这或许是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推荐阅读 编辑:路人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路人丁        2016-12-19 10:46:57
  游览参观古朴的书屋,实乃读书人之幸事;观后能述以文者,不仅是才华的体现,也是责任心使然。向作者致敬!
回复1 楼        文友:张昱煜        2016-12-19 21:40:31
  谢谢老师!
2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12-19 17:33:56
  不知怎的,想起了那句古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古人读书的最大动力吧,现如今的人呢,为什么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中国人的阅读量在世界排名那么低?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需要深度反思才是部!
   渔煜的文子永远那么优雅清澈灵动,读来如沐清泉。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2 楼        文友:张昱煜        2016-12-19 21:40:57
  谢谢。问好。
3 楼        文友:闲妹        2016-12-19 17:42:53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从中你会找到让你解决困难的方法,从中你会得到生活勇气和力量。古代人说的更透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与书为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3 楼        文友:张昱煜        2016-12-19 21:41:23
  与书为伴,终生不寂寞,谢谢。
4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12-20 09:39:08
  耕读立村越千年,读书传世惠万代。这就是养正书屋不死的灵魂。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4 楼        文友:张昱煜        2016-12-20 17:14:02
  谢谢,说得太好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