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肥东祠堂连连看(散文)

编辑推荐 【雀巢】肥东祠堂连连看(散文)


作者:天高云淡天 童生,820.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59发表时间:2016-12-23 15:12:54

8月13号,我参加了一个摄影采风活动,是肥东祠堂文化一日游。回来后一直拖着没有形成文字,转眼到了12月中旬,觉得就这样算了,过去就过去了吧。可时不时还是有当时的情景在脑海中闪现,所以决定回顾一下,不然老是就像有件事没完成似的,让人难受。
   这个活动是1826摄影俱乐部组织的。我跟1826结缘也属偶然。2015年10月,在网上看到一个江南摄影采风活动的信息,然后跟团去了徽州,回来写了篇《烟雨秋色下阊祁》的游记,并因此次活动而动念加入了省摄影家协会。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就是1826,一个以世界上第一张镜头成像照片诞生时间命名的摄影俱乐部,一个一看名字就让人想一探究竟的组织,其年轻的美女老板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活动家。1826俱乐部公众号转发了我的游记,但我拍照片纯粹是自娱自乐,没参加过摄影比赛,也没给摄影刊物投过稿,所以跟1826并没有多少业务上的来往。不过我上次去徽州过程中有一个创意,是在宏村拍照时的突发奇想,并专门拍摄了大量徽州民居的门楣和门槛,试图通过楣槛视角,折射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但这个选题不像其他图片意义那么直观,需要在图片和背景之间建立一个巧妙的联接,所以有一定的难度。本来想得到1826的帮助弄个组图投个稿参加个比赛,但他们忙得无暇顾及,或者是技术人员不愿意动脑筋,搞得我自己也没了兴致,以至这个选题最终没能实现,也因此跟1826淡了交集,只是跟美女老板在微信和QQ上偶有互动。这次肥东祠堂文化采风活动,是1826为其会员参加“寻找合肥老房子”摄影大赛而组织的,我虽然不参赛,但愿意看看祠堂文化,而且那天正好也有时间,所以就跟团了。
   那天我记错了出发时间,把早上7点记成了6点,所以5点多就把车子开到了维也纳花园1826的楼下,清冷地多待了一个小时。上大巴车的时候,碰到了白湖的同事王德好,正好结伴而行,一路海聊,倒也不寂寞。我跟德好认识很早,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白湖办公室做秘书,他在白湖五大队生产股做农业技术员,由于他勤于写作,经常给我们的简报投稿,所以对他印象很深。他非常聪敏活泼,有独立思想,也非常敬业,科研成就丰盈,是系统内为数不多的正高职称的农业科研专家。他现在迷上了摄影,以他做事投入,善于思考的特性,肯定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虽然人海茫茫,但世界确实很小,去年参加1826徽州采风,上车时碰到巢湖同事王京生,这次参加1826肥东采风,上车时碰到白湖同事王德好,这是跟老王家的人有缘?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的书记李建安,早就在合店路县城入口等我们,一上车就给我们介绍具体的行程安排。我们第一站看的是石塘镇龙城社区东份梁村的梁氏宗祠。出肥东县城上X023县道,东行10公里左右,大巴右拐进入村村通道路,不远处就是东份梁村。村口一块空旷地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周边是新挖的水壕,还有杨柳和山坡、小桥等微景观,一座崭新的仿古建筑就突兀在广场中央,这就是新建的梁氏宗祠。从祠前牌坊上的碑记得知,肥东县龙城地区梁氏家族,明初由江苏句容迁此定居,梁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为五开三进祠堂,原址位于石塘镇龙城居委会(原龙城小学)。祠堂历经250年兴衰,到1994年族谱九修时已几无复存。2003年族人梁立权等发起重修,请了古建筑专家、原安徽省考古所古建室主任方咸达参考旧祠规制设计,2016年清明建成,但我们参观时仍有工人在零星施工。据说新建的五间三进带廊庑祠堂、五凤楼祠门的梁氏祠堂,是肥东地区乃至江淮之间目前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规范的一项工程,我们虽然属于外行看热闹,但也觉得这么庞大这么气派的祠堂,确实很少见。
   梁氏宗祠最引人注意的,是拆旧祠时发现的施釉砖雕和己亥古碑。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徽州的砖雕为灰砖雕成,质地为灰陶类,梁氏宗祠内发现的砖雕,质地为硬陶,表面施有黄釉。虽然施釉砖雕仍为徽派砖雕,但无论是材质还是生产工艺,都比普通徽州砖雕略胜一筹,在合肥地区属首次发现,对于江淮徽派建筑与江南徽派建筑的异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祠内发现的古碑,是一块叙事功德碑,时间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农历己亥年),碑上记述了梁氏族人叔侄向祠堂捐款事宜。此碑的发现,为梁氏宗祠的历史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佐证,碑文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梁氏宗族的家风家训以及家族精神,有助于人们了解古宗祠功能作用乃至祠堂文化内涵。看了砖雕和古碑,这座崭新的祠堂建筑,立刻就变得古色古香起来。
   从东份梁村回X023县道东行,四五公里就是石塘镇。在镇口上X017县道,再在镇中右转上X026县道的石(塘)长(临)路,四五公里就到了马集浪波塘的马士龙村。这个村子就在路边,但祠堂离县道有五六百米,有一条非常狭窄的小路通进去,可大巴司机很厉害,硬是把车子开到了祠堂前。祠堂门前是一大块空地,正前方是种植着茭白的水田,右前是一口大水塘,里面满满的荷叶,荷花开得正艳。祠堂左边是一个废弃的院子,有依稀可见的“马集卫生院”牌子。右边是空旷地,祠堂的山墙就显得很巍峨迤逦,山墙的侧门紧锁着,门楣上有一方“紫气东来”的石刻,很有些古典的韵味。这个祠堂是真正的老房子,没有维修,但保存得相当完好。祠堂也是三进五开间,江淮徽派建筑,外观看上去很陈旧,门脸也不起眼,但门楣上悬挂的“马氏享堂”题匾斑驳陆离,很有沧桑感。门槛是青石的,门两边的石鼓也是青石的,上面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被岁月磨砺得油光锃亮。祠堂内部的梁柱有许多精美的木雕和彩色的漆绘,让人目眩。
   祠中有碑记载,马氏始迁祖马士龙原籍北直宛平县仪凤门,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迁徙到肥东浪波塘下居住,繁衍成族。马氏祠堂建于清乾隆丁卯年(1767年),最后一次大修是84年前的1932年,期间有祠产收入养护。解放后祠堂被用来办起了马士龙村小学,基本格局没有大的改变,还因此避免了文革的破坏。后来国家政策允许修谱建祠,村里就将马士龙小学迁出,祠堂才有了今天的样子。祠堂第三进供奉着马士龙的古牌位,四周摆放着几块古旧的牌匾,还有一些貌似文物的东西陈列在案。文物所李书记介绍,马氏近代人物马敦源,官至直鲁联军中将参谋长,曾请段祺瑞、曹锟等许多名人题写了匾额,悬挂在马氏祠堂内。现存的匾额中,“勋高望重”为马敦源所题、“泽流云福”为曹锟所题、“本支百世”为段祺瑞所题。祠内陈列的“神主”牌位、《祭田碑记》和《祠堂碑记》石碑、以及民国以前三个版本的家谱等等,其寻找和发现过程中的故事精彩曲折,因时间关系李书记没有详细介绍,我也没好意思具体打听了。
   从石长路回头,准备小路抄近穿过沪陕高速去黄氏宗祠,没想到高速下穿通道限高,我们的大巴过不去,只好返回从大道绕行,反而多跑了10公里才到小板桥村。黄氏宗祠原址在文集万松村,乾隆3年在小板桥村迁建,乾隆12年(1747年)正式开祠。祠堂占地四五亩,徽派建筑风格。建国后祠堂一直是学校,所以没有受到大的破坏。但到上世纪90年代学校迁走后,废弃的祠堂则损毁严重。后来黄氏后人筹款百万,2005年6月请曾修复李鸿章故居和城隍庙花戏楼的建筑单位来修复古祠。修复后的祠堂展现了当年鼎盛时期的风貌,是合肥地区颇具特色的古典建筑群之一。
   黄氏宗祠的特别之处很多,尤其是与首进相连的方亭一般祠堂没有。进入宗祠大门,穿过门厅,不是直接进入院子,而是进入方亭。方亭飞檐翘角,非常气派。方亭旁边的北院墙上还刻有方亭铭,铭文为“鼓乐方亭,祖先始建。惜遭人祸、文物暴殄。三五孝贤,联袂重建。周栏拱卫,麻石奠基。二八立柱,斗翘飞檐。状若栖凤,蓄势翔天。祭乐悠扬,播名久远。”诵读中即可想见主人确实很拽。这时,你站在高高的亭台上,望着长长的院子那头的享堂,便会很有些亘古悠远的感觉。再就是,祠堂左侧有一个特别的台子,台子后面有一个特别的阁宇,中间有一方今人制作的石碑。看了碑文才知道这两个建筑的特别之处:“合肥市人民政府批示黄氏宗祠右边有一座永久性戏台,俗称万年台。常邀请外地剧团来此演出。大戏连台时,叫卖声、锣鼓声、喝彩声、呼儿唤女声不绝,一派热闹景象。此外每年本地石狮村的龙灯队,南岗、大岗、大郢、栗树等村的狮子队、高跷队,常来参加庙会。祠堂东北角有一座将军庙,庙内供奉着黄氏远祖黄飞虎将军。四时香烟缭绕,奉谒瓣香的场景热烈,弘扬了孝文化,教育了众后裔,也加强了族民间的同根亲情,增进了社会和谐。农历二O一三年二月”。虽然文式有点让人忍俊不禁,不过意思还是表述得很清楚的。
   小板桥村东北10公里,就是另一个古宗祠所在地,大孟村孟氏宗祠。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对宗祠建设以及祭祀事宜有严格规定,《周礼》中就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平民不得立庙之规,南宋朱熹《家礼》对平民祭祀规制有所松动,明嘉靖15年(1536年)才诏允民间修建家庙祭祀始祖,这也是为什么现存民间宗祠最早都只建于明朝的原因。民间建祠既有政府规制,也受宗族实力影响。我们看到的孟氏宗祠只有两进,因为除山东总祠外,其他地方的孟氏宗祠都是支祠,受规制所限不能超过两进。大孟村孟氏宗祠虽然只能建两进,但其仍然有办法彰显其贵,两进之间的砖雕大墙就是它的亮点所在。
   这所宗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距今有250多年,为两进五开间,徽派建筑,前厅和寝堂之间有一道砖雕墙。砖雕墙在一进只能看到中间三开的墙体,而且没有雕刻。只有在二进院内,才能完整观赏整面大墙的砖雕。砖雕主要分布在东面三开间。明间设有上下枋两道,雕刻分上下两条,下条为花草雕刻,上条上枋雕刻双凤朝阳,下枋上条为福禄寿人物雕刻,下枋之下两端雀替雕鳌鱼吐水,水雕刻成如意图案,两枋间置“宝仁义训”字匾。次间也为上下两道砖坊,上枋雕“鲤鱼跳龙门”,下枋为“姜太公钓鱼”等人物戏文,端部为器皿雕刻图案,呈月梁状,两雀替亦雕为鳌鱼吐如意纹。其构思之巧妙,图案之精美,雕刻之细腻,疑为肥东之最。1826安排的两个摄影模特,在砖雕大墙前让大家猛拍一气,模特的青春亮丽,与砖雕的古朴典雅,果然相映成趣。
   上午最后一站是包氏宗祠,我们从大孟村沿X023县道向东,经高亮社区转X057县道南下5公里,再转X037县道西行5公里,就到了文集社区312辅道至包氏宗祠水泥路交口。这个路口有几户人家,不知道是不是姓包的村庄。从水泥路向北,穿过沪陕高速下穿通道,包氏宗祠就在前面的山坡上。这个包氏宗祠是包氏家族的祠堂,不是包公家祠、家庙。据说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包公是宋朝大臣,有资格建祠,其家族自然也能沾光。有记载的历史是包氏宗祠在清光绪年间重修,以后的命运当然与其他祠堂大同小异了。
   1994年,菲律宾华侨庄垂郎捐资十数万,重修了包氏宗祠,肥东县文物部门也拨专款修缮过。现在我们看到的宗祠前的照壁和台阶等,是包氏族人集资修建的。宗祠二进三开间,中间有天井院落分割前厅与大殿。大殿供奉着包公坐像,左右站立着张龙和赵虎。传说包拯因严惩恶吏得罪朝中权贵,权贵屡向皇帝进谗,诬包拯图谋不轨。包拯为表白忠心,故将家族祠堂大门朝北,以示"子子孙孙,永不面南"。但我们眼前的宗祠却是朝向东方的,个中究竟不得而知。虽然包公的历史已经得到相当的挖掘,合肥市内的包公文化园有全面详尽的展示,但仍有很多相关问题悬而未决。比如包氏宗祠所在的文集,是不是与包公联姻的文彦博后人的聚居地,目前就尚无定论。总之,包氏宗祠的详细资料容易查询,我们就至此一游即可了。
   中午在肥东包公学校隔壁的农家乐用餐后,又看了三家祠堂。第一家是李氏宗祠。李氏宗祠位于粱园镇大李湾村,陷陂湖(古名白公池,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战场,故事很多,这里不赘述)在其西南方,桴槎山在其东南方。不过我们的车子穿过沪陕高速上了X034县道,七转八拐后,我也就不知道所在何方了。穿过一个村庄后,只见村头空地一大片建筑群呈一字排开,分别由李氏宗祠、名苑和李氏文化博物馆组成。李氏宗祠两进五开间,砖木结构,八字墙门楼,大门正对大小岘山口,祠堂门厅内门楣横匾“积厚流长”为清光绪五年李鸿章题赠。名苑里面建有李氏历代名人的塑像和铭文。李氏文化博物馆尚在建设中,但张贴有宣传族人的海报,还有族人学子考上大学以及受到“正雄将军基金会”奖学金奖励情况的公示。“正雄将军基金会”奖学金是李氏16代后人、美籍华人李敏健2008年以其父国民党中将李正雄之名设立的,以鼓励宗族后人重视教育。凡是考上大学的李氏学子,都能得到“正雄将军基金会”的奖励,考上一本大学的奖励2000元,二本的奖励1000元,目前已有数百名李氏子孙拿到了这笔特殊的奖学金。“正雄将军基金会”除了奖学金,还开设了助学金,帮助那些寒门学子顺利进入大学。博物馆大厅里还挂着“家风家训文化知识竞赛颁奖大会”的横幅,一些人正在忙碌着大会的筹备工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氏宗族文化活动的繁荣。

共 644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为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作者以一个镜像纪录者的身份,随摄影采风团到肥东县境内的几个村庄,采访游历了那些的几座古老的宗族祠堂,见证了它们的当下所在、不同的样貌、历史演变和修葺过程,并诉诸于文字,让读者从中了解了中国汉文化厚重的一面。这些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祠堂”融汇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各有其不同的特色,使人大开眼界。一个不错的题材和知识点。开头第二自然段的交待似与本文关系不大,可简言之,个见,海涵。推荐阅读,编辑:长袖伊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长袖伊人        2016-12-23 15:49:23
  是呀,一个村有一个村的祠堂,是采风团和作者将它们一一串连,肥东祠堂连连看,确实形象。
感谢文字,让我不开口也能表达!
2 楼        文友:天高云淡天        2016-12-23 17:24:37
  镜像记录者,不错。感谢编辑,意见都很正确。谢谢!
3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12-23 21:09:41
  文笔质朴,解读细致,尤其对祠堂文化的解读很有内涵——
   祠堂文化的繁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祠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4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12-25 10:07:57
  过去村村有祠堂,是团结全村,传承组训的地方,也是一种文化,我都是在文章中看到,真想有一天到各处看看祠堂。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