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云南十八怪(散文)
四月上旬,我和老伴乘坐承德铁道旅游专列,到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绕了一圈儿。先后参观游览了驰名中外的世界园艺博览园、西山龙门石窟,号称“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中年积雪不化的玉龙雪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以及喜洲白族民居、黑龙潭、蝴蝶泉等十几个名胜景点。所到之处,景色迷人,内涵丰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云南不仅是个多山水、多气候、多民族、多资源的省份,她还是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
在旅途中,我们津津有味地听导游员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讲说令人叫绝的“云南十八怪”。什么“火车没有汽车快”、“竹筒当烟袋”、“鸡蛋拴着卖”、“四季同穿戴”、“鲜花当蔬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汇集起来不下几十条。听到见到这些稀奇古怪的事,开始只是觉得好听、好玩,可是过后仔细一琢磨:原来这是一种反映云南风土人情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幅地方风情画,能让外地人更深入地了解云南、认识云南,细细品味那些奇特现象和独有风物,还真有些味道。
火车没有汽车快
这是云南流传最广的一怪。此说起源于滇越铁路。真越铁路是100年前法国人投资修建的。从云南昆明到越南海防,全线总长854公里,列车至今仍在运行,滇越铁路是窄轨,双轨之间的距离有1公尺,火车的时速仅30-40公里。从昆明到开远,火车要走8个小时,而一般汽车才走5个小时,小轿车只需3—4个小时。这就是“火车没有汽车快,不同国内同国外”。
要问为什么这么怪?那就要看看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状况了。据导游介绍:云南是个多山多水的地方,山区和半山区加起来,占全省总面积的94%。境内真是山连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从西北到东南程阶梯状,由6740米的海拔高度逐层降低到海拔仅76.4米,平均每公里下降6米。云南山多水也不少,全省有大小河流600多条,湖泊30多个。在这样复杂的地势下修铁路、行车,难度可想而知。漫说是陈旧的米轨火车,就是现代化的准轨火车,在云南境内也跑不快。我们这次去云南途径成昆线,亲眼目睹了沿线路况:两山之间一座桥,过了大桥钻山洞,出了山洞又过桥。究竟有多少山洞,多少桥,数也数不清。据说,全线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座隧道。最密集的事峨边站至乌斯河站一段,平均1.7公里就有一座大桥。大火车在这样的山地里,时速仅能是50—60公里。当又成一怪:“云南火车没有外省火车快”。
竹筒当烟袋
竹筒当烟袋,这在“云南十八怪”中是公认程度最高、说法最统一的一怪。
云南的竹制水烟袋,由筒身和烟咀组成。筒身,一般长80—90公分,直径10公分左右。在筒身下部约1/3处,切一斜口,插入由竹管做成的烟咀,烟咀小孔周围包一圈铜片,顶端刻嵌两只羊角状的小角,中间便于放置火引。吸水烟筒要用烟丝,吸烟方式也很讲究功夫。据说,使用竹制水烟筒,烟从口入字鼻出,烟到肚子里溜一圈,眼观之,耳闻之,手操之,五官并用共同享受,怡然自得。
竹筒当烟袋,说怪也不怪。皆因云南盛产竹子和烟草。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到处有茂密的竹林,人们头戴竹帽,脚穿竹鞋,食用鲜笋、衣食住行都有竹子参加。人们就地取材,制作竹筒水烟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都是选用当地上等烤烟生产的。当地的烟农们,除了将大部分烤烟交给卷烟厂,还留相当一部分自用,切成烟丝,供给水烟筒们大吸特吸。
鸡蛋拴着卖
用干草把鸡蛋拴起来卖,这在云南山区地带随处可见。拴法是:先将几根干草的一端拴在一起,这束草就成放射的瓜子状,在“手抓”中放进一个鸡蛋,用草横捆一道,如此这般拴起来以后,有的呈条形状,有的形似冰糖葫芦。一般是10个鸡蛋一串,也有6个或8个一串的。为什么要把鸡蛋拴着卖?据说,一是为了携带方便,二是为了交易简便。因为云南山多陡,人们背着鸡蛋走在崎岖的路上,不断地爬坡下山、跳沟过坎,别说新鲜鸡蛋,就是煮熟的鸡蛋也会折腾碎了。而用干草把鸡蛋捆成捆,就安全可靠多了,“鸡蛋拴着卖”,以串论价,不计斤两,又能透过草包看清鸡蛋大小好坏,买卖起来自然少了不少麻烦。
“鸡蛋拴着卖”,是以“串”论价,据说在云南还有比这更古怪的计重论价方法。比如,在一群少数民族地区卖烧柴论“排”。一排就是成年人平伸直双手、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那么齐。由卖主或买主排开双臂支重。卖草、卖木炭论“挑”,赶马人卖东西论“驮子”,一驮子一驮子的卖,有的论“篮子”卖,还有的论“把”卖。卖主用手把瓜子、炒豆、松子等散货,一把一把抓到买主衣兜里。最让人想象不到的是独龙江人买卖猪肉,至今还沿用“甩手掌柜”的方法。卖猪肉的人,把杀好洗净的半片猪肉往街边一放,自己就蹲在一遍不管了。买肉的人自行操刀想割哪块就割哪块,割完之后自己称重,自己算钱,然后把钱交到卖肉人手上。不论猪头、猪蹄、脊肉、骨头,统统一个价。
四季同穿戴
在游览昆明市容时,我们发现所有住宅楼都没安装空调。导游员小黄解释说:我们这地方平均气温是14.8摄氏度,不需要空调那玩意。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是春秋天气,因此,人们的服装一年四季也相差不大。冬天,小伙子们没有穿羽绒服和棉袄,大都穿一件羊毛衫,外套一件夹克衫就过冬了。姑娘们衣着的花色品种虽然多一些,但大多也是为了换换新鲜,并不主要为御寒,到了夏天,因为早晚温差比较大,所以人们穿得最多的仍然是夹克衫和薄毛衫,到中午最热的时候,甩掉外衣,穿个t恤衫就可以了。正所谓“四季不分明,穿戴无四季”。这是“云南十八怪”“四季同穿戴”的第一层含义,说是在一年当中,几乎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四季。说是在一天之内,人们可能同时穿着四季的衣服,这也是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决定的。在云南游热带气候,也有寒带气候,形成“河谷盛夏山区春,高原艳秋雪山冬”、“山腰万花山顶雪。河谷炎热穿单衣”的自然景象,人们穿着自然也要随着气候变化了。
鲜花当蔬菜
“云南十八怪”中,讲说吃食物的怪事不少,什么“鲜花当蔬菜”、“蚂蚱当做下酒菜”、“哈族吃饭街心摆”、“宵夜点心师咸菜”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云南的饮食文化。
“鲜花当蔬菜”。云南人自古以来就有吃花的习惯,据调查当地百姓常吃的花卉多达160多种,走进昆明的菜市场,就可以看到被认定为正式蔬菜的有:芋头花、韭菜花、金针花、南瓜花、蕨菜之类,还有被最为替补蔬菜的苦刺花、棠梨花、金雀花、白花、玉兰花、紫藤花、槐花、小黄花、荷花、车前子花等等。人们吃花,除了认为有营养好吃之外,还有些人是为了美容,为了治病解毒。吃花是好事,但不是什么花都能吃。专家提醒:吃花一定要谨慎,打听清楚了再吃。有些花不但不能吃吃了甚至会丧命。在云南澜沧县的涂山中,生长一种毒性跟“敌敌畏”一样的狗闹花。这种花吃下去立刻中毒身亡。在所有有毒的花卉中,最能毒害生命的,莫过于美丽的罂粟花。“蚂蚱当做下酒菜”,讲的是云南人喜欢吃昆虫。人们除了吃蚂蚱,还吃蝉、飞蚂蚁蛋、蜂蛹、竹蛆等。特别是傣族地区,几乎无虫不吃。据说,那里河边沙滩里藏着一种“沙虫”,有人得大拇指那么粗,很肥,摸样十分难看,但用油炸过却很好吃。如今昆明不少餐馆都有油炸蚂蚱、油炸蜂蛹、油炸竹蛆这样的菜。
“哈族吃饭街心摆”,说是元阳县哈尼族过春节“昂玛突”节的时候,举行全村人大会餐。届时各家各户都要做40多种名族风味的菜肴,没家凑一、二桌,抬到村子中心的小街上一字摆开,足足有700多米长。开席时,全村数千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还唱歌跳舞。这样的大宴席要吃三天三夜方才罢休。
“宵夜点心是咸菜”,云南的夜市上,往往有咸菜大席。主食是一碗稀饭,咸菜则有二、三事碟,什么韭菜花、茄子酥、泡萝卜、酸腌菜……可谓倾滇地之所有,展咸菜之大观。据说,如此丰盛的咸菜宴,每人才收一元钱。
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头长到云天外”,讲说的是“天下奇观”石林。说那些如同树木一般栽在地上的云南石头,高耸入云,成片成林,是经过千百万年“长”出来的。其实是一种美妙的想象。
到过石林的人,都说石林之美,难以用笔墨描述,那参差密布的灰褐色怪石奇峰、平地拔起,巨臂朝天。许多石峰恰似各种生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有的像怒吼的雄狮和站立的大象,有的像昂首的公鸡和奔腾的骏马,有的像人,有的像物。加上那清澈的湖泊、泉水、深邃额岩洞、石缝、道险、深潭、使人眼花缭乱,犹如进入神话中的仙界,难怪各地旅游社几乎都把这里作为第一景区,每年组织至少有50万种、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石林风景区位于昆明东南120公里处、总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包括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沿、月湖、长湖、大小叠水七个景区。其精华所在是大小石林。
石林以石为林,堪称一怪。据说,在云南还有土成林和沙成林,规模也不小。座落在元谋县境内的土林,由一座座高大的土峰土柱组成,最高的土柱高达40多米,相当于十几层的高楼。土林总面积有50平方公里。座落在陆良县境内的沙林,主体是沙土混合的崖壁和丘峰,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比起土林的外观景象来,沙林显的小巧玲珑,但他是彩色的。远看那些各具形状的沙峰沙柱是土黄色的,走进一瞧竟是五彩缤纷的沙砾,赤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