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檀香.某人杯】那片已融入生命的土地(小说 征文)

精品 【檀香.某人杯】那片已融入生命的土地(小说 征文)


作者:王明忠 举人,4852.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97发表时间:2017-01-02 14:51:28

【檀香.某人杯】那片已融入生命的土地(小说 征文) 一、楔子
  
   打开电视机,某电视台正播放歌曲《家在东北》,欢快悠扬的旋律、贴近生活的歌词,加之歌手认真投入的演唱,把歌曲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句句唱出塞外东北的山水秀丽、道出东北人那种豪情奔放的性格,把小伙子的胸怀宽广、大姑娘的热情奔放体现得恰到好处、也展现得一览无余,随着欢快的歌曲流淌,眼睛看着电视机画面,林林总总的陈年往事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二、初识东北
  
   自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党的各项政策逐步深入民心,祖国各地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然而,时光流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时,神州大地却遭遇了连年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祖国各地很多地区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有些地方甚至达到颗粒无收的程度,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要属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灾情致使相当一部分民众在当地已无法生存,无奈之下只好背井离乡去外地谋生,有的人家携家带眷一同上路、大部分家庭都是先出一人寻求生路,所有到外地谋生的灾民,大部分都奔向地大物博的塞外东北,当时人们把东北统称为北大荒,灾民们那种成群结队的迁徙现象,当时一度曾被称之为盲流,去东北谋生被叫作——闯关东,那几年受灾的现象后来被称作国民经济困难时期。
   老家在河北沧州某地,是灾区中的重中之重,吃不饱的现象已不再新鲜,后来发展到基本靠吃野菜、树皮、玉米瓤子淀粉等维持生活,这种艰难的日子勉强挨到一九六二年夏天,靠父亲一人工资实难维持八口人生计,父亲便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教书工作,先家人一步踏上了去东北谋生的火车。
   我当时刚过十岁,因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身体已经瘦成了皮包骨,细细的脖子顶着大大的脑袋,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活脱脱就如《红岩》小说里的小萝卜头,父亲去东北后曾经有人摸着我大脑袋调侃道:“多好的孩子啊,看把你都饿成什么样子了啊,不过你小子有盼头了,你爸爸已经去了东北,那里粮食多得是,到东北以后几顿棒子(玉米)面大饼子就把你撑胖了……”
   自父亲走后全家人就天天期盼着,等待着父亲捎信来让我们去东北,一家人常坐在煤油灯前猜测父亲在东北什么地方落脚,大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东北林林总总的事情,有说东北多么荒凉的、有说东北天气多么冷的、有说东北人有多么野蛮的、还有说东北人乐善好施的……
   我由于年龄小对东北情况一无所知,故此大人们议论时只能静静地听着,脑海里却闪现着父亲的身影,憧憬着东北棒子面大饼子那种黄黄的样子,仿佛看见父亲正拿着大饼子大口大口地吞吃着,嘴里便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
   那时候不但交通不发达,通讯也极其落后,父亲走后娘如果想查寻他的情况,就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公社所在地打电话,而邮局话务员反复拨打父亲留下的联系人电话,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想联系的几个人,所以家里根本无法获知父亲去东北后的丝毫信息。
   两个月后父亲拍来电报,告知他落脚于吉林省西部,位置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松嫩平原,于白城市东北部的嫩江与洮儿河交汇处。
   自父亲去东北之后,娘便把家中的物品陆续变卖掉换东西吃,接到父亲电报时所有物品已基本已被卖光,只剩下几间房子没有人买(人们连生活都无法保障哪有钱买房子啊),临走那天娘锁上房门,全家人一步三回头地走出院子,迈着沉重的步子踏上了闯关东之路。
   那时候年龄小,不知爷爷在哪里联系到一辆敞篷汽车,大家坐上去之后汽车一直把我们送到沧州,当天下午就买票坐上了去东北的火车,咣当当,咣当当,火车经过两天一夜颠簸,载着我们一家七口来到了吉林省白城市镇赉火车站。
   父亲落脚的地方是一个小山村,距离镇赉火车站远达七十多里路,下火车后一打听我们顿时就傻眼了,不要说父亲落脚的小山村,就是那个村子所在的公社(乡)连客车都不通,无奈之下爷爷只好领着我们徒步去找父亲。
   当下根据本地人指给我们的路线,出了火车站步步奔东北而去,出城不远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不尽的芦苇荡、漫天遍野的小叶樟,偶尔也可以见到一片庄稼地,只是极少有村落出现在路边,直到走得我们筋疲力尽时,才遇到一个仅十几户人家的村子,向他们打听离父亲落脚的村子还有多远时,人家告诉我们还有很远、很远,那一刻懂得了东北地大物博、乃至人烟稀少的真正含义。
   父亲落脚的村子叫小李村,地处三个乡边缘交界的地方,当地人称这里为三不管地带。
   来到小李村之后,生活状况果然与河北老家有所不同,就如老家那位摸着我脑袋开玩笑的人说得那样,这里黄黄的棒子面大饼子可随意吃,尽管到东北后我家暂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全家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产者,但当时我们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里可以吃饱饭。
  
   三、祸起萧墙
  
   搬来东北最初时居住在生产队社房子里,全家人和另一户河南省来的灾民挤在一起,队长派人在一间房子里搭了南北两个大炕,河南那户人家因来得较早住在南炕,我家七口人全挤在一个北炕上,父亲在生产队当饲养员住在马棚旁边饲养房里。
   转年春天生产队给我家弄了些檩木,在村民们帮助下盖了三间房子,我也去学校读书了。小学六年级毕业之后,因初中要去几十里地外乡政府所在地就读,加之父亲一人参加劳动家里日子难以支撑养,我不得已结束学生生涯,在生产队干活挣着半拉子工分,和父亲共同担起养家糊口的担子,成了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不读书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便爆发了,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这场浩劫竟然也使我家遭了意想不到沉痛磨难。
   那是一个没病找病的年代,平白无故蒙冤受屈的人到处都有,干部被打成走资派、好人被污蔑成牛鬼蛇神、被莫须有罪名弄去劳动改造的、锒铛入狱的……
   现代人或许不知道什么叫成分?这里我要扼要说明一下,改革开放之前是有成分区别的,城市中如何区分我不知道,那时候农村有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之分。那些地主、富农成分的人,因祖先(或本人)是剥削阶级,所以他们的子孙(或本人)都遭受歧视,地主、富农的儿子找对象很困难,甚至很多人因此而打了光棍……
   文化大革命运动掀起之后,地主富农成分的人更是雪上加霜遭殃,而贫下中农成分的人是领导阶级,所以一个个腰杆挺得笔直,说话底气十足。
   我家成分土改时划定为中农,本应不在被批斗之列,但爷爷却因遭人诬陷,轮番批斗使他身心受到了严重伤害,未等到沉冤昭雪便含冤离开了人世。
   爷爷被冤枉的事情,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两年之后,小李村革委会突然接到来自河北老家的一封信件,内容大意说老家土改时期爷爷曾说过某些反动语言,造反派们看完信便如获至宝,马上把爷爷列入重点批斗对象,把被批斗地主富农们暂时放在一边,集中力量对爷爷进行肉体与精神摧残,几天几夜不让爷爷休息,逼迫爷爷交代历史问题、逼问爷爷彼时都说了什么反动语言……
   事实上爷爷根本没说任何反动语言,不承认造反派们就轮番折磨爷爷,后来还是毛主席那条“要文斗、不要武斗”语录救了爷爷的命,工作组不允许造反派们再打人,否则爷爷非得被造他们打死不可。
   爷爷身体虽然不再被摧残,却给他定了一个历史不清的罪名,历史不清属于政治问题,这顶无形的帽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把爷爷压得喘不上气来,全家人都跟着遭了秧,特别是我,因当时正值征兵季节,我报名参军身体初检、复检都已合格,进行到政审阶段时爷爷的事情恰好发生,当即便被取消了当兵入伍资格……
   爷爷虽然不再被批斗,但思想状态却处于严重压抑中,心底痛苦达到无法承受时曾寻短见被人救下,但是,精神压力极大的爷爷,心中所受苦闷却无处诉说,刚过七十岁已被摧残成风烛残年的之状,半年之后便含冤离开了人世。
   爷爷被折磨的无奈时曾和父亲说:“此事在这里是无法说清楚了,不行咱们还回河北去吧……”
   可是爷爷哪里知道,当时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不要说他回不去河北老家,就连我家来外地客人串门时,都必须要向革委会报告,理由是以防我们搞串联活动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爷爷去世后父亲去请示革委会主任葬于何处,当时在村北划出一块土地,称之为贫下中农公墓,所埋葬都是贫下中农死去的老人,地主、富农家的老人死后不允许葬入这里,我家是中农成分,按说爷爷是可以葬在这里的,但由于给他定性为历史不清所以须请示后再葬。
   革委会主任那天还算开恩,父亲请示时他买好的样子说道:“虽然老头的历史还没调查清楚,但他也不是地主富农,就到贫下中农公墓那里选个位置埋了吧……”
   还记得父亲回来和家人学说时竟然有种自豪感、或者说是感激的样子,就如办了一件得意之事,一脸满足的样子看着大家说:“李主任说了,让老爷子葬在贫下中农公墓……”
   在爷爷葬于东北大地五年之后、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后期的时候,乡里才委派一位北京知识青年、和一位姓孙的小学校长,到河北我们老家去调查爷爷的事情,他们俩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走访了老家一些土改时还健在的人、及知晓有关此事过程的村民,最终把爷爷的事情调查清楚了,原来爷爷在老家时得罪了某人,而此人儿子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村里任革委会主任,在其父指使手下写了一些污蔑爷爷的话,利用手中权力盖上大队(村)公章寄给了小李村,故此才致使爷爷无辜蒙冤死去。
   后来我搬离小李村到乡政府所在地工作,有幸接触到去河北老家调查爷爷事情的那位孙校长,他和我学说了调查时的全部过程,由此我才明白爷爷实在是死得太冤枉,当天便骑摩托车回了小李村,父亲得知了事情真相之后,当即拉着我就去了村北墓地,父子俩双双跪倒在爷爷坟前,把事情经过和死去的爷爷一一述说,以此告慰爷爷蒙冤死去的亡灵。
   爷爷已长眠于东北大地,八十年代初奶奶也与世长辞合葬于爷爷墓中,而此时村北的贫下中农公墓早已名不副实,在距爷爷奶奶坟墓不远的地方,便埋葬着那个绰号叫李迷糊的地主老头。
  
   四、难以取舍
  
   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纠正冤假错案落实政策那段时间里,在儿女们撺掇下父亲曾回河北试图恢复他教师身份,因父亲如恢复教师身份补发工资不算,子女们也可以因此转为商品粮、乃至给安排工作(当时吃商品粮时髦、比农业户口吃香很多)。
   父亲回河北后找到他当时任教的学校,及负责落实政策的有关部门与人员,据父亲回来和我们学说,好多人是他当年的学生,这些人对父亲恢复工作一事毫无异议,只是他们仅能在河北为父亲办理,东北的事情他们则鞭长莫及,于是父亲回来和我们商量。
   此时我们由河北搬来东北已近二十年,来东北之后父母又生了三弟和老弟,在老家时生得年我们四兄妹因年长均已组成家庭,各自的配偶自然是东北人、且都已生儿育女。
   尽管大家都对吃商品粮眼红、尽管都向往有一份吃皇粮的工作、继而也可以摆脱田间劳作之苦,可是,当我们听父亲说完事情概况之后,兄妹六人全都如泄了气的皮球,对父亲恢复工作不再抱什么奢望了。
   因我们想吃商品粮和有工作就必须回河北,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家的兄妹四人,各自配偶必须离开生养他们的东北,也就不可避免地撇下东北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父亲说完概况之后,弟媳当即表示反对,告诉父亲宁可不吃商品粮、不要工作也不离开东北老家。
   当时三弟和老弟还不曾成家,父亲考虑到还未到成婚年龄,便打算把我们年长的四个儿女扔在东北,然后和母亲带着两个弟弟去河北定居,那样两个小弟就可以解决工作问题。
   但是,扔下我们四个家庭在东北的,父亲心里依然不舍,故此那段时间难坏了父亲,每天都常愁眉不展地找我们探讨何去何从。
   或许见几个年长的子女对商品粮和工作的事不再热情,或许母亲当年来东北时饱尝了骨肉分离之苦,母亲也站在我们这一边不支持回河北,父亲权衡再三最终意味深长地和我们说:“回河北只不过是一种愿望,你们的爷爷奶奶已安葬在东北大地,年长的几个兄妹也都和东北人组成了家庭,我们在东北已经深深扎下了根,大家也都习惯了东北的生活方式,所以东北早已成为了我们的故乡,河北就算再好也已不再属于我们,孩子们,安心在东北过自己的日子吧,咱哪也不去了……”
   从此之后父亲便打消了回河北的活思想,勤勤恳恳地来往于儿女们之间、忙碌在东北辽阔的大地上,直至七十七岁作古也未曾再提过回河北之事,因父亲明白我们这些人的生命已经完全融入了东北这片土地。
  
   五、初衷已改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我由一个来东北时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叟,不过我曾在离开老家三十三年之后回了一趟河北,去了一次那个生了我、却只养了我十年的老家——河北沧州,那是在我三四十岁那年秋天。

共 653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东北,曾经的一个传说,有着塞外的寒冷,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在那个充满灾难的时年代,吃饱饭成为一种奢侈的愿望。就是这个愿望,让饥饿折磨的人们选择了闯关东。历史的伤痕累累,再一次展现出来。闯关东的人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安居下来,并且茁壮成长。尽管,在这个地方,经历了多少错误的政策带来的伤痛,最后发现是被某些不法分子陷害,终于也洗雪了那份沉冤。中途有过河北老家的可能,最后还是为了不承受骨肉分离之痛,选择了继续留下来。留下来真正成为一个东北人,因为这里已经的家乡了。心底的乡愁依然驱使着“我”回故乡看看,看看那里曾经牵挂的人和景物。可是,一切都找不到最初的模样了,不管是人还是景物,都变得陌生,心底最后一丝乡愁最终还是无处安放。告别了那段岁月,告别了那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东北去。东北一样有着天池、五大连池、乃至向海、莫莫格等风景区的靓丽,也是完全可以与苏杭二州相媲美。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份深厚的情感。文章充满了沧桑,翻开那段历史,知道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参赛,预祝获奖。【编辑:卡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104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7-01-02 18:00:15
  一篇厚重的小说,深情的文字,令人读后动容。感谢参赛,祝创作愉快,问候新年快乐。
彩云伴海鸥
2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7-01-02 18:17:29
   感谢赐稿,问候作者,祝新年快乐。期待更多精彩。
彩云伴海鸥
3 楼        文友:王明忠        2017-01-02 20:10:57
  编辑辛苦了,表示感谢,祝开心快乐。。
粗浅地认识几个文字,却被它迷恋得如醉如痴,原以为对文字仅仅是爱好,如今看来应纠正为酷爱。有人说摆弄文字干巴巴的枯燥乏味,那是他不曾在文字里获取到真正的快乐,他们仅看到文字表面横七竖八的笔划,根本未体验到徜徉在文字里的快乐是什么滋味……
4 楼        文友:王明忠        2017-01-02 20:12:20
  感谢社长点评,祝您开心快乐。
粗浅地认识几个文字,却被它迷恋得如醉如痴,原以为对文字仅仅是爱好,如今看来应纠正为酷爱。有人说摆弄文字干巴巴的枯燥乏味,那是他不曾在文字里获取到真正的快乐,他们仅看到文字表面横七竖八的笔划,根本未体验到徜徉在文字里的快乐是什么滋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